新華財經|疫情之下數字經濟“補位”作用凸顯

新華社北京2月13日電(記者徐珊珊)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中,無論是各類生鮮外賣、電子商務、在線娛樂及教育平臺流量大增而催生的“宅經濟”,還是隨著企業陸續復工復產,互聯網和信息技術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始“大顯身手”助力企業儘快恢復“馬力”,無不凸顯數字經濟的重要性。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將有利於保障當前生活生產的穩定有序進行,減輕疫情對我國實體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信息化和電子支付水平快速發展,對此次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給“宅”家人們的日常生活消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在不同程度地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將帶來更多商機。

同時,依託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僅有利於對人流和疫情數據追蹤分析、進行物資調配,還對在線診療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191家公立醫療機構及近100家企業互聯網醫院針對疫情提供在線義診,緩解線下醫院壓力。

2月10日以來,各地企業陸續復工復產,儘管受物資、用工、物流等限制,但數字化基礎較好的製造業企業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復工復產節奏。雖然疫情不可避免地給製造業企業帶來短期的生產滯後,但智能化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抗風險能力。以聯想集團為例,其武漢工廠手機生產線除人工組裝部分,包括物料進場、貼片焊接、包裝運輸等都已實現可追溯、自動化。

新华财经|疫情之下数字经济“补位”作用凸显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企業,以及工業互聯網平臺也紛紛為製造業企業服務,保障其穩定有序生產。百度推出智能雲,結合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算法幫助製造類企業節省基本電費等支出。京東雲和AI的應急資源信息發佈平臺上線後,通過與全國40多個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基地,共建數字經濟產業園,涵蓋醫藥、食品、科技等領域3000多家企業。

疫情期間,工業互聯網平臺海爾COSMOPlat上線了疫情醫療物資信息共享資源匯聚平臺,包括醫療防護物資需求、生產企業、醫療物資生產原材料和物流等重要信息,助力緩解疫情防控物資緊張局面。徐工信息的漢雲平臺,通過技術手段對設備保養數據及歷史故障數據進行多維度離線計算分析,為客戶提供精準的保養提醒及設備異常恢復方案。

事實上,數字經濟的重要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政府重視和企業關注,我國數字經濟也取得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2萬億元增加到31.3萬億元,佔GDP比重從20.8%擴大到34.8%,總量居世界第二。從一定程度上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將有利於消減疫情的負面影響,對實體經濟起到“補位”作用。

近日,工信部印發《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幫助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共渡難關有關工作的通知》,將採取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提升智能製造水平等在內的六方面20條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實現有序復工復產,渡過難關;提出積極推行網上辦公、視頻會議、遠程協作和數字化管理,加快5G、工業互聯網應用部署,引導大企業及專業服務機構面向中小企業推出雲製造平臺和雲服務平臺。

地方上也積極行動起來。浙江省委省政府10日下發《關於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力穩企業穩經濟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新商業模式,大力培育數字經濟新熱點,包括大力發展網絡診療、在線辦公、在線教育、數字娛樂、數字生活等新業態,發揮政府產業基金作用,加大機器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支持力度。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近日發佈《關於支持科技“戰疫”、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支持企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和支撐作用,明確提出5個重點支持技術方向,其中包括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在防控治療相關服務、藥品器械防護用品生產製造以及無人物流等領域的應用;大數據、物聯網、5G、高端芯片、虛擬現實等技術產品在抗擊疫情一線的創新應用等。

業內人士指出,此次疫情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行業認識到,開展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對平抑風險、提質增效的重要性,預計各地也會加快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為進一步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做好政策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