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入學的孩子就贏在起跑線上嗎?我看未必

偶然間看到一則新聞:為了讓孩子能夠早點入學,家長們在入學年齡前各顯神通。有改孩子身份證月份的,也有以剖腹產形式讓孩子在八月底出生的,就像我同事阿歡,明明預產期是今年9月10日,家裡人卻叫她在9月1日前選個好日子剖腹產,這樣孩子剛好滿六週歲就能拿到九月份的入學券了。

早入學的孩子就贏在起跑線上嗎?我看未必

然而早入學真的是好事嗎?

有著15年教齡的幼兒園教師張小芬認為,幼升小最合適的年齡應是6至7歲,幼兒心理、生理在五至六歲形成分水嶺,在6歲時大體上能完成由幼兒向學童過渡的過程,孩子自身也開始具備一定的獨立思維能力。而5歲的孩子心理發育還處於相對不成熟狀態,此時入學,大部分孩子都會感覺吃力,從而產生自卑、孤立情緒,最終導致不合群,影響心理健康發展。

一、為什麼不提倡孩子早入學?

1、孩子身心發育不夠成熟

有項調查研究發現:不管是籃球、排球、還是冰球運動,同齡孩子中,運動員大都是上半年出生的,體質、運動能力較下半年的孩子要優秀,科學家還驚奇地發現進入國家隊的也是大幾個月齡的運動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首先,適齡孩子中,上半年出生的跟下半年出生的差了幾個月,從生理上來看,上半年出生的在個頭、骨骼、肌肉運動系統、能量積蓄上就要比下半年的更佔據優勢,憑藉著身體素質的優勢就很容易打敗年幼的孩子。

早入學的孩子就贏在起跑線上嗎?我看未必

同時,別忽略了馬太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莫頓提出了馬太效應,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早先這些佔據身體素質優勢的孩子會更加受教練的重視,沒有教練不喜歡錶現優秀的孩子,他們會給予這些孩子更多的訓練機會、上場機會,他們與其他小月齡的孩子從一開始的一點點差距到後來的質的超越,這就是“馬太效應”,也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2、早入學會影響孩子社交發展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年齡最小的孩子貝比諾經常遭受大孩子的欺負,有一次還被壞孩子蒙丹趕出了床鋪。

早入學的孩子就贏在起跑線上嗎?我看未必

因為年齡小,無法反抗,只能默默忍受欺凌,這種同伴社交是不對等的,長期下去會讓孩子產生社交恐懼,對人不信任,表現淡漠。

易衛東老師在《成長課》中分析了他自己成長路上的得失,他說:“用現在的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觀察,我的青少年時期顯然是有心理疾患的。因為我娘是教學點複式班的民辦教師,致使我提前入學,使自己一直生活在比我大兩三歲甚至四五歲的同伴之中。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三四歲的年齡差距幾乎沒有影響,在童年和少年時期,三四歲的年齡差距卻可以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由於跟同學的年齡差距大,所有的課間競技類的遊戲,他都無力參與,無力參與就會失去興趣,失去興趣就沒有學會技能,別人都有技能他卻沒有,而且跟同學們缺少共同話題,在社交上他也是失敗的,整個青少年時期他都很自卑,缺乏自信, 他承認自己的人格是不健全的。

3、早入學的天才兒童智商高,但心智未必成熟

作家饒雪莉的女兒在五歲的時候就能獨立閱讀三年級的課本,完全可以直接提前念小學的,但她並沒有讓女兒提前入學。

最初她也是想讓女兒早點入學,不想讓女兒在幼兒園又浪費多一年的時間,因為女兒不管從識字、數學邏輯思維,還是語言表達能力上面,都遠超同齡人,但是,自從她接了一個一年級的班之後,她打消了這個念頭。

在她的一年級班上,有好幾個都是早於6歲入學的,這些學生的表現參差不齊,有智商高但速度很慢的,有過於活潑上課坐不住的,還有學習特別吃力的,她從這些早入學的孩子中發現了一個好苗子,五歲的多多,上課特別認真、書寫工整、每次語文考試都名列前茅,這讓她感到特別驚喜,彷彿看到了她自己女兒以後出類拔萃的樣子。

應家長跟多多的請求,饒老師讓多多當了小組長,負責檢查組員背誦情況與小組的衛生清潔合作。有一次放學她看到多多一個人在教室裡打掃衛生,而不見其他組員,小女孩怯生生地說:“她們都走了!”小臉通紅,淚珠在眼眶裡打轉。到了月末的時候,組員都投訴多多並沒有檢查他們的背誦,我朝多多看了一眼,小姑娘看起來很委屈。當晚,多多的父親打電話給她,說孩子年齡太小不適合當班幹部並表達了謝意。

早入學的孩子就贏在起跑線上嗎?我看未必

雖然成績遠超班上的學生,但年齡小的孩子要去管理比她大的孩子,給孩子帶來的是壓迫感,她暫時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要是強制孩子去面對高於她能力範圍內的事情,無異於拔苗助長,令她產生畏懼感與挫敗感,影響是很惡劣的。所以在小學裡,我們能看到當班幹部的普遍是個頭稍高,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因為他們更加穩重,更具備處理事情的能力。

4、男孩子的發育遠遠落後於女孩子,男孩早入學危害大於女孩

我們都說女孩早慧,剛出生的女寶寶比男寶寶早慧,新生兒期她們的智力就要比男孩子成熟幾周。女孩很早就會微笑、蹦長句子,語言表達與情商方面明顯要比男孩子發育得早。當男孩子在瘋玩的時候,女孩子往往會安靜地坐在一旁畫畫,當男孩子調皮搗蛋打碎碗碟時,女孩子已經會幫媽媽洗碗做飯了。

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曾建議:男孩不宜早於6歲入學。男孩的發育往往遲於女孩,有些5歲男孩的語言能力甚至只相當於3歲半的女孩,讀寫能力也會遲上1年到1年半左右。在整個小學階段,男孩的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總體都落後於女孩。

霍思燕說:給男孩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晚一年上學。這是曼哈頓一所小學的校長貝特西紐厄爾的原話:“晚入學一年是送給男孩的最好禮物。”

早入學的孩子就贏在起跑線上嗎?我看未必

早在2012年的時候,北京大學教授吳必虎提出“錯齡入學”的觀點,即男女兒童智力發育速度不同,所以男童可比女童晚入學。初學年齡的門檻可以靈活一點,他建議女孩在6-7歲入學,男孩可在7-8歲入學。

男孩大都比較晚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比女孩要弱很多,讀小學時,調皮搗蛋的、坐不住的總是男孩,成績也不好,還被老師罰站,點名批評,由於得不到同學、老師的肯定,久而久之,男孩會叛逆、產生厭學心理。

如果你家的男孩屬於下面兩種情況之一,那麼建議:即使到了入學年齡了,也請晚一年再上學。一種是:專注力還不行,語言表達能力、獨立自理能力比其他同齡小朋友差一些,另外一種是:性格特別內向、心理比較脆弱,經常被別的小朋友欺負,哭著找大人的孩子。

二、孩子什麼時候入學比較合適

根據2006年6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凡年滿六週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週歲。

不僅是中國,世界上絕大多數發達國家規定小學入學的年齡都在6歲以上,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學齡前兒童學習以遊戲的方式為主,6歲前的孩子,父母需要適當的放手加之科學的引導,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思維能力、養成好性格;進入小學後是以課堂學習為主,孩子開始接觸各種嚴格的規章、制度、標準、計劃,此時的孩子開始系統性地學習知識。

如果學齡前(即6歲前),家長能夠多關注孩子,多給予孩子幫助,就能幫他更好地適應學齡期的學習與生活。

1、讓孩子六歲之後上學是最好的,千萬別揠苗助長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被試者是一對出生46周的同卵雙生子A和B。格賽爾先讓A每天進行10分鐘的爬梯實驗,B則不進行此種訓練。6周後,A爬5級梯只需26秒,而B卻需45秒。從第7周開始,格賽爾對B連續進行兩週爬梯訓練,結果B反而超過了A,只需要10秒就爬上了5級梯。

早入學的孩子就贏在起跑線上嗎?我看未必

A提前用了六週做訓練,最初以26秒超過不做訓練的B,後來B只做了兩週訓練便以10秒超過了A。這個實驗說明了:46周便練習爬樓梯是為時尚早的,孩子還未做好成熟的準備,或者說他的身體機能還未發育到足以爬樓梯的水平,而到了52周再開始練習爬樓梯,時機剛剛好,孩子也能輕鬆地以最短的時間爬上樓梯。

格賽爾的實驗告訴我們:任何一項訓練或教育內容,成熟都是推動孩子發展的主要動力。提前學習、訓練,看似爭取了更多的準備時間,實際上卻做了無用功,甚至產生副作用,父母想法設法讓孩子提前入學,但年幼的孩子卻因為生理、專注力、抗挫能力等發育不成熟而陷入困境。只有當孩子身心發育成熟了,他們才能正常發揮,太早入學,反而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在六歲之前,可以在家裡給孩子做家庭教育,包括培養意志、品格、情感、智力等。如果早期教育做得好、做得全面,孩子以後的道路就會越走越順暢。

2、多一年的陪伴和呵護讓孩子更有信心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了社會-心理人生髮展八階段理論,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

埃裡克森的人生八階段理論給父母對處於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任何一個年齡段教育的失誤和養育者的缺位都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早入學的孩子就贏在起跑線上嗎?我看未必

學齡前的孩子正處於前面的三個階段,而且都是跟父母呆在一起的,此時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晚入學一年,意味著父母有多一年的時間來陪孩子,幫他們塑造自信、獨立自主的性格。父母要放下手機,多陪孩子一起看書、講故事,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與想象力;多陪孩子做運動,去戶外多走走,親近大自然;陪孩子玩遊戲,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探索能力;陪孩子一起塗鴉畫畫,感受色彩的斑斕多姿;陪孩子做手工,鍛鍊孩子精細動作能力等。

給孩子鍛鍊的機會,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幫忙倒垃圾、掃地、洗碗、收拾房間等等,培養孩子獨立自理的能力。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去探索,讓他去體會:生活不僅僅只有成功,也要接受失敗,當然也要適時的引導,孩子的認知能力畢竟有限,要耐心地教孩子,告訴他事情的因果關係。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彆著急著把孩子過早地送進小學,瓜熟蒂落,孩子都有他自身的發展規律,讓孩子晚一年入學,父母做好早期教育,高質量陪伴孩子才是王道。

3、六歲後上學可以降低孩子近視的幾率

國家衛健委公佈的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2020年1月9日,在第十二屆健康中國論壇“聚力防控·視見未來:近視防控進校園”平行論壇上,專家學者指出目前我國近視患者達6億,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小學生的近視率接近40%,防控工作刻不容緩。

早入學的孩子就贏在起跑線上嗎?我看未必

學齡前是孩子視力發育的關鍵時期,不足6歲便上小學的孩子作業量比在幼兒園時要大得多,一放學就得學寫字、寫作業,戶外活動時間大大減少了,更多的時間都是在看書、做作業、看電視、做手工,注視的距離不足十米,用眼過度而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近視。

所以建議晚一年入學,多享受戶外運動、嬉鬧的時光,降低孩子近視的幾率。


三、結語:

家長總是拼盡全力為孩子規劃好他們所認為的最理想的人生之路,從出生之日起就開始了改造,讓孩子早一點上學,早一點畢業,早一點工作,然而慢一點走路、晚一點上學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早入學的孩子就贏在起跑線上嗎?我看未必

很喜歡龍應臺老師說的一段話: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

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做一件事兒;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

慢即是快,家長別急,只有在緩慢里長大的孩子,才能真切地感知到成長的幸福。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橙子育兒講堂,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