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技】之二十八:風鈴

【詩技】之二十八:風鈴

最新、最實用的詩歌實戰技術:選一首令人難忘的好詩,用一分鐘時間,把一個詩歌技巧講明白。

風吹我

詩/巴客



那夏天裡的紅色蝴蝶

一次次經過手臂

留下毒的粉末

十二個不相信時間的兒童

懷抱焰火而來

佔據我的唇

【詩技】之二十八:風鈴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技法:

【風鈴】風鈴,像風一樣晶瑩剔透,聲音清涼悅耳,是形態和音樂美的並存,這有些像詩。風鈴,雖然高高低低,但無不繫掛在繩子尾端。今天講一技法,很像風鈴的“掛法”,也能帶來形態和音樂美,故,名曰風鈴。

風鈴,是指詩歌創作中,在每行都出現一個意象,且置於每行之末。此技法使用得當,可以使詩歌無論在音樂還是視覺上都充滿規律和諧之美。

剖詩:

那夏天裡的紅色【蝴蝶】

一次次經過【手臂】

留下毒的【粉末】

十二個不相信時間的【兒童】

懷抱【焰火】而來

佔據我的【唇】

大家看,全詩每行都有一個意象,而且,除焰火之外,都置於行末。規整有序。

但請注意,這種規整有序只是把意象置於每行之末,並不是每行句式雷同。

造句:

1.

很久了,才看見這些浪花

打扮成細碎的海鷗

有時是還沒拆封的信

一整幅白頁

抵達初冬的素描

2.

褪色的不僅是村子

還有頭上的這頂淡藍帽子

一遍遍說過的故事

還要重新回到老井裡

摸摸青苔

3.

宋·蘇舜欽《夏意》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夏席清一作:夏簟清)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註釋

別院:正院旁側的小院。夏簟(diàn):夏天的竹蓆。清:清涼。

透簾:穿透簾子。

覺(jué):睡醒。

譯文

小院幽深寂靜,我躺在竹蓆上,渾身清涼;窗外的石榴花盛開,透過垂掛的竹簾,映紅了虛堂。

濃密的樹陰隔斷了暑氣,正是中午時分,我一覺醒來,耳邊傳來黃鶯兒斷續的啼唱。

鑑賞

夏季的白晝是漫長的,夏季的中午又是那麼炎熱,在夏季,午睡成為一種享受,詩人們也津津樂道午睡的舒適及醒來時的愜意。夏日的午睡,在詩人的筆下似乎是一種充滿魅力的題材,自從陶淵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這名言傳世後,午睡的各種情趣不斷出現在詩中。如唐柳宗元《夏晝閒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几熟眠開北牖。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宋張宛丘《夏日》:“黃簾綠幕斷飛蠅,午影當軒睡未興。枕穩海魚鐫紫石,扇涼山雪畫青繒。”宋楊萬里《閒居初夏午睡起》:“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這些輕鬆的詩句,與炎炎赤日、蒸人暑氣成為截然不同的概念,體現出積極向上的熱愛生活的情趣。蘇舜欽這首《夏意》詩所表現的也是這一主題。

詩的前三句著力在炎熱的夏天描繪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襯托午睡的舒適。第一句寫午睡的場所,“深深”說明別院深幽寂靜,因為寂靜,而感到了“清”,體現出物我之間的通感,使人直觀地感覺到在這裡午睡的宜人。第二句寫院外的環境。院內屋中是一味清涼,窗外榴花盛開,透過窗簾,仍能感覺到它豔麗的色彩。可以想象,詩人躺在席子上,榴花映照屋內,顏色柔和,帶有催眠的作用。第三句把上兩句所說加以綜合,點出中午這個時間,說庭院深深,午時也綠陰遍地,涼意沁人。通過上面三句,午睡的各項條件都已具備,可接手寫午睡了,詩卻一下跳開,直接寫夢醒,用筆靈活。夢醒後寧謐,又通過不時傳來斷續的鶯聲來反襯。睡醒後恬靜舒適,睡覺時恬靜舒適也就可想而知了,這就是詩人想表現的“夏意”。

全詩四句,圍繞午睡寫。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後,不直接寫午睡,而午睡已包含在其中,用筆活潑跳脫。詩又句句切合夏日,不斷利用色彩來表現景物,表達詩人滿足的心情,與夏午本應給人的炎熱與壓抑成鮮明的對比。

詩的表現手法尚有三點可注意:

筆致輕巧空靈:寫庭院,落墨在深深別院;寫榴花,則施以帷簾;寫綠樹,從清陰看出;寫黃鶯,從啼聲聽得,句句從空際著筆,遂構成與晝寢相應的明麗而縹緲的意境。

結構自然工巧:詩寫晝寢,前三句實際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夢覺”字挑明,並續寫覺後之情景。看似不續,其實前三句清幽朦朧的氣氛句句都是鋪墊,而“日當午”一語更先埋下晝寢的伏線,待末句挑明,便覺悄然入夢,驟然而醒,風調活潑可喜,避免了質直之病。

風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題破山寺後院》雲:“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形象與此詩一二句相似,但常詩寫出世之想,寂滅之感,這首詩灑脫不羈。歐陽修稱舜欽“雄豪放肆”((祭蘇子美文》),故雖同寫清景,卻能寓流麗俊爽於清邃幽遠之中,清而不弱,逸氣流轉,於王、孟家數外別樹一格。

提示:

此技法只是一種意識,要靈活使用,不一定行行都要將意象置於行末。

感悟:

詩,諧音“式”,離不開對形式的探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