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軍在蘇德戰爭開始時就有STG44突擊步槍,德軍會取得更大的戰果,甚至打贏嗎?

小龍蝦148499353


雖然說Stg44是個挺劃時代的步兵武器,如果這玩意放在還以步槍的為主的19世紀末,比如美西戰爭、布爾戰爭啥的絕對是個能通天的神器。但到了一戰期間,大炮導致的殺傷比例已經超過槍彈了,再到二戰,輕兵器造成的傷亡佔了14-31%,而火炮或者迫擊炮造成了64-69%(不過太平洋略少,只有47% ,也許島上被火焰噴射器燒烤的鬼子還佔了相當部分)

所以說,戰爭的模式已經變了。雖然說stg44引發了突擊步槍這一輕武器的重要革新,但也只能在局部戰鬥中取得優勢。

畢竟這就是個輕武器,而二戰已經具備制空論的雛形,裝甲洪流更是已經成為主流。各種炸B才是歐戰的主力,輕武器真的效用不算太大。再加上無論一戰還是二戰,戰爭除了指揮的藝術,更多拼的是國家在戰時的綜合實力,尤其是資源和產能。而德國在這方面本身就弱勢。

加上德國在東部戰場的後勤補給一直是個問題,連MG42都喂不飽。再全員換上stg44這種自動武器的話,彈藥問題會更坑爹。


瘋狗的輕武


如果1941年德軍步兵就普遍裝備Stg-44突擊步槍無疑將大大提高德軍步兵單位的火力強度,其機動作戰能力也將大大提高,德軍無疑會取得更大的戰果,但是遠談不上會打贏這場戰爭。因為這場戰爭中無論是德軍步兵還是蘇軍步兵最大的缺點並不是自動火力不足,而是反坦克能力太弱,尤其是單兵反坦克能力不足。如果一開始能夠給德軍大規模裝備戰爭後期出現“鐵拳”、“坦克殺手”等反坦克火箭,效果也許會更好。


Stg-44突擊步槍給德軍步兵帶來的最大優勢就是火力的均衡化,以往的德軍步兵班所有的戰術行動都是圍繞著MG42/34機槍展開,一旦機槍被對方火力摧毀或者壓制,德軍步兵的作戰能力將得到極大削弱,輕則行動失敗,重則遭到巨大傷亡。裝備Stg-44突擊步槍後,即便在機槍遭到壓制的情況下,德軍步兵依靠突擊步槍的強大火力也可以正常展開行動,步兵單位的作戰靈活性大大增加。

雖然Stg-44突擊步槍可以增加德軍步兵的作戰靈活性,但是也只是對付蘇軍步兵時有效,在面對蘇軍坦克部隊的進攻時,大部分德軍步兵還是無能為力,二戰蘇軍最大的優勢就是坦克部隊的強大,不僅組建了強大的坦克集團軍,還能組建大量的獨立坦克部隊對步兵進行直接的支援,蘇軍在進攻中尤其強調坦克部隊的投入,蘇軍步兵將在坦克的支援下直接發起進攻,一旦形成突破會立刻強大強大的坦克軍、坦克集團軍,直接壓垮德軍步兵脆弱的反坦克單位和裝甲預備隊,沒有反坦克武器的支援,任何步兵單位都將無法堅守陣地,包括富有經驗的精銳步兵部隊。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也沒能很好的解決德軍步兵師的反坦克能力不足問題,在沒有裝甲單位的支援下幾乎無法對抗優勢蘇軍合成部隊的衝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tg-44突擊步槍並非是什麼技術性很強的武器,蘇軍是很容易仿製出相類似的突擊步槍的,德軍在武器優勢並不能維持很久,一旦蘇軍也開始大規模列裝仿製的突擊步槍後,德軍的技術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這種情況在二戰中非常普遍,例如在戰爭初期德軍坦克在性能上並不佔優勢,尤其在碰到蘇軍的T-34坦克後,最終德軍還是通過新型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挽回了技術劣勢,其中豹式坦克就大量借鑑了T-34坦克的設計思路。二戰仍舊是典型的總體戰、消耗戰,除非是像原子彈這種大規模大殺傷性武器的出現,否則單一常規武器裝備的先進並不足以扭轉整個戰局。


戰略論


一把突擊步槍無法改變整體戰局,輕武器很重要,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是一兩把新式的步槍。這個時候,已經是1941年了,作戰中最重要的,並不是手中的步槍,而是飛機坦克大炮這類的武器了。

STG44雖然是非常成功的一款突擊步槍,影響之後的突擊步槍的發展,而它再整個戰爭中起到的作用可以說是比較渺小了,一把突擊步槍,彌補的是士兵在幾百米甚至幾十米之內的火力問題。之所以出現這個突擊步槍,原因就是,使用全威力彈的栓動步槍威力過剩,使用手槍彈的衝鋒槍射程過近,中間有一段火力不足,而使用中間威力彈的突擊步槍可以彌補這一點。

但是有個問題需要注意,二戰已經不同以往了,二戰中的戰爭,已經是使用坦克進行突擊了,步兵衝上去的時候已經是清掃殘餘了。德軍任何一戰,都是靠坦克飛機取勝的,而不是靠手裡的衝鋒槍。即便是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的大規模巷戰,也是需要火炮飛機的碾壓的。

而如果再往前推,推到一戰那裡,那個時候,決定戰爭局面的,依舊是大炮。索姆河戰役為例,英法在發動集團衝鋒之前,進行了七天的炮火準備,對著德軍陣地瘋狂傾斜炮彈。誰的炮多,誰的炮猛,誰就能取勝。二戰就是,誰的坦克飛機大炮多,誰就能贏。

而這些重武器方面,直接體現的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和資源,這兩個方面,德國顯然是落後的,而且蘇聯方面還有外援。德軍的坦克生產速度都非常緩慢,而蘇聯卻可以從工廠裡源源不斷的開出來坦克飛機,當然,這裡面有租借法案的關係。

而突擊步槍直接影響的就是子彈消耗量,前線德軍,尤其是到了莫斯科,飯都吃不飽,就別提怎麼運送子彈了,而且生產方面,也是受到嚴重影響的。STG44的子彈,和98K完全不是一回事。

戰場上,絕大多數傷亡都是來自於炮擊,輕武器造成的傷害比例非常小,也許,二戰初期,德軍就大規模列裝STG44,在局部戰鬥中展現出巨大優勢,但是,戰局,沒有太大的影響。


軍武文齋


也許會在一些戰鬥中有一定的優勢,但作為一款步兵武器,對整個戰爭的影響還是極其有限的。

STG - 44 / MP - 44 全自動步槍

1 . 簡介

第一種使用中間威力彈藥的自動步槍,由於縮短了彈體,減小了發射藥量,使其在全自動設計模式下更容易操控,射擊更精準,填補了機關槍和衝鋒槍之間的火力空白,是款革命性武器。

名稱由來

MP- 44:MP 為德語 Maschinenpistole 縮寫,Maschinen — 機械,pistole — 手槍(彈匣式手槍),因為發射手槍彈,所以Maschinenpistole 意為“衝鋒槍”。

STG-44:為德語 Sturmgewehr 縮寫,Sturm — 風暴,gewehr — 步槍,\tSturmgewehr 意為 “風暴步槍 ”或 “突擊步槍”。

德軍中的有識之士為了能夠在有限的資源裡爭取到優先生產的配額,就以MP(衝鋒槍)項目名稱進行申報並通過批准。希特勒在注意到來自軍隊對該槍的評價之後,認識到了該武器的優越性,便下令加大此武器的生產,並將其命名為 STG-44 步槍 。

口 徑:7.92mm

彈 藥:7.92×33毫米(中間威力彈)

初 速:500米/秒

有效射程:400-500米

理論射速:500發/分

閉鎖方式:槍機偏移式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供彈方式:彈匣

彈 容:30發

槍 長:940mm

膛 線:4條右旋,纏距254mm

全槍質量:5.1kg (不含彈匣)

瞄準裝置:覘孔式瞄準,帶護圈準星


我是機智的國王


一杆新槍就能打贏二戰?有些痴心妄想!要是這都行何必生產:B–29轟炸機、虎王坦克、謝饅頭、埃塞克斯航母...這一長串的知名武器?

STG–44確實是好槍,最早較大規模使用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當中,當時希特勒命令曼斯坦因元帥去營救被圍困的“保盧斯兵團”,裝備了新型自動武器的黨衛軍“維京師”突擊隊每人一支STG–44,在戰場上確實在200米內壓制了蘇軍的“波波沙”衝鋒槍和莫辛納甘步槍,甚至捷格佳廖夫輕機槍(大盤機槍)...但是,營救“保盧斯兵團”的缺口沒有打開,最終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的一部分部隊被蘇軍全殲或者被俘!STG–44雖說發揮出了較強大的火力,但是未能挽回敗局。


二戰開始時德軍營連分隊的槍械已經統一化和制式化了,營連分隊的進攻/防禦都是以MG–34/42機槍為火力核心,班排長或者資深軍士使用MP38/40衝鋒槍,其他人使用98K大威力步槍,構成了600米火力打擊層次。

德軍這樣的槍械配置符合當時德軍既要快速突擊,又要節省子彈的需要,三型槍械使用兩種口徑子彈,MG34/42和98K步槍使用7.62×57毫米子彈並且通用,衝鋒槍使用9×19手槍子彈。
STG–44雖然也使用7.92毫米子彈,但它卻是7.92×33毫米彈,不能與前面三型槍通用,這樣就出現了比較尷尬的問題,要麼都換成STG–44,要麼就單獨配發部隊,更嚴重的問題是STG–44這種自動武器射速遠比98K步槍要高,帶來的就是子彈消耗量太大,德國本來就是資源貧乏的國家,子彈消耗太多是承受不了的。


加裝了瞄準鏡的STG–44,甚至還出現了最早期的主動紅外瞄準鏡型,德軍對於該槍也是非常重視的,可為問題是德國的產能實在不行,STG–44一共製造了40萬支,遠不及其它二戰名槍。

總之,STG–44雖然是現代突擊步槍的始祖,但是它也只是一種單兵作戰的輕武器,可能在局部的戰鬥當中壓制盟軍的戰鬥分隊,但是二戰是機械化戰爭,火炮、轟炸機、坦克...的戰鬥力和傷害力遠遠大於STG–44!所以,它並不足以改變戰場勝負。


皇家橡樹1972


沒有革命性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大規模投入使用德國是不可能贏得二戰的,STG-44只是單兵的作戰武器本身的屬性並不能抵抗盟軍陸空的火力打擊,依然會在以大型戰爭機器主導的戰場上大量消耗。其戰果也只能是針對盟軍的普通士兵,基本改變不了戰爭的結果。當然德國的核武器沒有研製成功是無法贏得戰爭最具說服力的理由。


STG44

革命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要看對象,例如V-2導彈的裝藥量雖然大但是其生產數量和精度非常差極難對盟軍的重要設施造成致命破壞,當然如果德國有數量上萬的V-2導彈同時打擊任何一個國家自然也能扭轉戰局,不過這是德國所不具備的。其次廉價或者有足夠的原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坦克、戰鬥機已經不能保證足夠的產量了自然單兵武器的精細程度會更低,即便STG-44性能再卓越也不可能代替坦克作為摧毀盟軍裝甲部隊的武器。再者STG-44突擊步槍採用減少發射藥的方式提高步槍的射速(自動步槍),彈頭威力減小但是夠用,且相較於衝鋒槍的彈藥消耗量要低一些。這隻能說是單兵武器的創新而已,是想缺少裝甲部隊的推進步兵攜帶再精良的單兵武器侵略也只能停止。

有強大的裝甲力量和空軍才能“閃電戰”

閃電戰功勳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蘇德戰爭開始就已經裝備STG-44是人手一把,還是選擇性的替換步兵班中的衝鋒槍或是栓動步槍呢,當然人手一把是幾乎不可能的,不然德軍早就將衝鋒槍普及在每一名士兵手裡了。產量受限於稀有資源的調配,這是坦克、制空主導戰場催使戰爭資源要以空軍裝甲部隊為主決定的。這樣說吧,如果以步兵裝備自動武器為主,減緩裝甲部隊和武裝飛行器的開發,極有可能對蘇聯的“閃電戰”不會像閃擊波蘭那樣了。無法佔領蘇聯太多領土不說更談不上消滅蘇軍贏得勝利。

高昂極端的武器不是每一樣都能獨擋一面

故障率奇高的虎王重型坦克

劃時代的超遠程毀傷性武器V-2導彈

德國想的很明白,這也正是德國“黑科技”有很多的原因之一,德國的資源有限必須使用特殊的先進武器打破數量的劣勢。“黑科技”武器大多都是走極端路線,包括V-2導彈等,從歷史資料表明為研製這些遠程武器死傷的技術人員和工人數量遠超盟國被該武器殺傷的人員。STG-44這當然不能算打破盟軍優勢的武器,畢竟它的的戰史在柏林戰役的最後一戰才比較為人們所知,黨衛軍死守柏林國會大廈使用STG-44突擊步槍造成蘇聯方面極大地傷亡,但是蘇軍的的裝甲部隊優勢也使得突入國會大廈變得極其容易,最終就演變成巷戰白刃戰。當然蘇聯的衝鋒槍也就差不到哪去了。


德國想用先進的武器打破數量的劣勢但是這些先進武器的生產工作往往也受到盟軍的的轟炸,完成的數量會有折扣,而被摧毀的資源太多則不得不使用屬性較差的材料製造武器,最終其質量也難以保證落得被摧毀的命運。不得不說如果德國研製出了原子彈並有足夠的原料繼續製造那麼這還真不能否定。資源缺乏、寡不敵眾、多行不義這是德國該輸的命運。


客矢解


我的答案是不會

決定戰爭成敗的原因有很多,甚至不光是戰爭因素,還有國家體制,國家的戰爭潛力,國家的戰爭動員能力,人民的精神,綜合國力,國際政治格局等等,不會因為一場戰役的勝利和某件戰略武器的應用而改變戰爭的整體發展。更何況步槍只是一件戰術武器。


吃貨小妍妍


如果德國人提前列裝這款槍械的話,也許會在戰術上提出不錯的結果,但是不足以引起德國戰爭的局面。這是屬於一種相互性的關係,德國人提升裝備,不意味著別人落伍了,德國有所行動,別人也不會閒著。

一款槍械列裝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要實現全面換裝的話,那麼德國人根本辦不到,涉及到幾百萬支的生產線,以及幾十億發以上的新槍彈生產,已經超出了德國的國力允許的範圍,至於少量換裝,那麼根本發揮不到什麼大的作用,蘇軍在戰前換裝的半自動步槍約百萬支級別,也沒能改變戰爭初斯的被動局面。

二戰時期已經不在以步兵為主的,更不決定戰爭的勝負關鍵,所以步兵武器多麼先進已經不沒有什麼決定性的意義,坦克飛機重炮等等才是主力,槍彈造成的傷亡正在減少,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小,不要過分誇大一支槍械招商節目,對於那個時代的步兵來說,他們已經從戰爭的主角變成了配角,所謂的裝備優勢實際上顯得很懦弱,對於德國來說也一樣,一好槍的影響不會高了。


麥田軍事觀察


德軍確實會在步兵交戰中取得更大的戰果,但是依然不可能打贏二戰,原因很簡單,STG44說白了還是一支步兵用的輕武器,即沒法打下敵軍的轟炸機戰鬥機,也沒法擊毀敵軍的火炮坦克。 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機械化程度比較高,而像火炮、飛機、坦克等已經成了決定性武器,其數量和性能對戰局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在蘇德戰場的作戰傷亡比例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由於飛機坦克火炮等重武器的轟炸、炮擊等造成,剩下的才是輕武器造成的。 而STG44突擊步槍雖然是一款革命性的武器,但是其畢竟還是一款輕武器,所能產生的作用在機械化戰爭面前過於有限。拿著STG44突擊步槍的德軍步兵面對蘇軍前來空襲的伊爾2、以及衝過來的T34,和裝備毛瑟98K步槍沒有什麼區別,無非是出於人的本能緊扣扳機自動射擊能帶來一絲安慰罷了。

當然,如果德軍大量裝備STG44,確實會在城市巷戰等步兵為主的作戰中取得更大的戰果。但是戰爭同樣也會極大地推動武器技術的進步,對方也會很快推出相應的武器,二戰中蘇軍就研發出了7.62X39毫米彈,和STG44的7.92X33同屬中間威力彈,如果STG44從戰爭一開始就裝備使用,也難保在蘇聯軍工部門的努力下蘇軍在二戰中就能用上AK。


戰爭之王


戰爭的傷亡是軍工最大推動力,那德國人就不怕蘇軍提前拎著AK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