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的困境真的無解嗎?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最近歷史類出現了很多關於明朝的新書,大多都是明末的,果然這段歷史是最受讀者喜歡的。原因就在於好多人都說明末是一個死局,無解!只能依靠穿越者的力量才能去解開這個死局,這也是讀者朋友最喜歡看的部分。

那麼明末真的是一個死局嗎?

就拿明朝最後三位皇帝來說吧,光宗皇帝只在位一個月就因紅丸案去世,在他剛剛繼位的幾天之內還是做了不少實事的,但很快就迷戀上了丹藥,導致只在位一個月就掛了。

天啟這位木匠皇帝因在位期間閹黨勢力大漲,與東林鬥爭不斷,所以史書上評價不高,但近來小說中逐漸在給天啟洗白,我想大部分人是出於對東林沒有好感吧。

實際上明朝交到崇禎手上時已經是一個爛透了的攤子。崇禎一上臺就雷厲風行,迅速剷除閹黨勢力,扶持東林文官集團上位,廢除廠衛,但是這麼做也造成了一個後果,就是勢力平衡被打破了,原本閹黨與東林還相互牽制,現在文官集團坐大,開始左右朝政,威脅皇權。崇禎的性格也是剛愎自用,導致了在位十七年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更換了幾十位。六部尚書中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年以上,這更造成了朝堂的動盪。

明朝的死局還在於京師的位置,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天子守國門,這在王朝強盛時期,京師還算安穩。王朝一旦進入衰落,京師的位置就是最大的弱點。如果將明朝的疆域比作一個人的身體的話,京師就是頭部,宣大到河西、遼東就是兩臂,中原為腹地。

按照這個比喻,我們來看明末的形勢,河西走廊已經陷落,河套早就落入蒙古手中,明朝全面轉為防禦態勢。加上遼東落入滿清手中,這相當於人的兩臂已經被廢,中原腹地又有起義軍四處流竄,頭部還怎麼保證安全?

這就有一個問題,是先解決起義軍,還是先解決滿清?這也是個死局。

我們可以看到官軍基本上是在這兩個地方來回調動,打退了滿清,反賊又坐大。打退了反賊,滿清又坐大。

而且,以明末的財力根本養不起這麼多軍隊,明末除了關寧、秦兵幾支有實力的官軍,其餘皆不堪一擊。其中的原因就在於缺餉少糧官軍戰鬥力大減。如果不解決軍餉問題,基本無解。看到很多作者寫的 籌集軍餉的方式基本一樣,就是殺一批大臣,然後抄家,這雖然最快,但是也會寒了所有大臣們的心,崇禎死後為什麼陪葬的大臣這麼少?而不像南宋一樣,士人百姓跳海的有幾十萬。原因之一就是明朝士大夫的氣節已經被老朱家給打沒了,士可以殺,但不可以辱,你能殺了他,但千萬不要在朝堂上脫了褲子打他,你打死的不僅僅是這些大臣,連士大夫的氣節也一塊打沒了。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南遷?

在這麼多明末的書中,大部分都是選擇到南方種地練兵,只有很少一部分堅守北京,大概是都覺得北京實在守不住了吧,但是南方又好到哪去呢?很多人選擇一上來就先拿東林開刀,但是遷到南京,豈不正是到了東林的老巢?而且一旦選擇遷都,基本上皇帝手上的兵力已經沒有了,到了江南,東林的老巢,沒有江南貴族豪紳的支持,拿什麼來練兵?

其實明朝末年的死局,細究起來還是有解的。關鍵在於明朝皇帝是不是具有“乾綱獨斷性”以及明朝皇帝是不是願意“走出去”。固守於一個地方的皇帝或者領導者是沒有出路的,就像中國的革命家一樣,如果只固守在井岡山或者江西瑞金,那麼最終還是會被反動派消滅的。

可是明朝皇帝已經失去了漢唐時代的那種“能伸能縮”的氣質,宋朝時代的“理學思想”又促使他們沒有進取心,明朝皇帝偏重於清高,然而強調自尊(尊嚴)的清高,卻沒有起到任何的價值,因此崇禎帝不南遷,是明朝無法繼續下去的主要原因。


世界全史羅銳


即使朱元璋附身到崇禎身上也挽救不了明朝滅亡的命運,最多隻能延長一下明朝存在的時間而已。明末碰到的問題就如同扁鵲說的疾病已經深入骨髓,即使神醫也無法挽救。

明末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兼併,而這點幾乎是歷朝歷代封建王朝的死穴,而且是無解的。所有有識之士甚至所有官員都知道土地兼併的危害,但並不妨礙他們及其家族大量兼併土地,即使很有能力、名望的大臣也不例外。比如徐階,能力出眾,繼任首輔之後,大力革除嚴嵩弊政、還先後舉薦高拱、張居正等人進入內閣,但他們家族佔地多達二十四萬畝。像海瑞那樣的清官卻是鳳毛麟角,還不容於同僚。明朝除了官僚群體兼併土地,還有以福王為代表的皇室成員在侵佔土地上也不餘遺力。土地兼併造成下層民眾生活十分艱辛,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運動風起雲湧。

而且很不幸的是明朝又碰到小冰河時代,自然災害頻發,效率低下又腐敗不堪的封建政府很難有效應對,要救災就得加稅,加稅又讓民間底層百姓更困苦。政府官員忙於黨同伐異、結黨營私,並不把朱家天下的安危當做自己的事,不可能損私利而利國家。

朱元璋為什麼反元,最後還能取得成功。就是因為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寧願起來造反爭取一線生機。朱元璋如果附身到崇禎身上能不能抑制土地兼併呢,也沒有可能,因為他沒有可能獲得官僚群體的支持,到手的利益要再吐出去是不可能的。他即使能殺個別人、甚至一批人都沒用,崇禎殺掉的大臣其實也不少,但換了一個上來還是一樣,又能如何?


烽火野史


有解。明實亡於東林黨、小冰河天災、鼠疫、蝗災以及宗室問題。

崇禎在除掉魏忠賢之後,明朝的文官都向崇禎聯名上奏,要求裁撤東廠和錦衣衛的的編制,不讓宦官集團有再次做大的機會,看似為了皇帝,實際上是為了這些文官自己。

沒有了足夠的力量去制約文臣,不知道這些文臣的私下勾當,導致崇禎時期文臣貪腐事件頻出,但是崇禎卻一直被矇在鼓裡,最諷刺的例子便是崇禎希望手下大臣和貴戚給國家捐款,結果每個人捐款都不超過兩千兩白銀,包括崇禎的老丈人,但是北京城破,這些大臣和勳貴被抄家的時候,個個被抄出幾十萬兩白銀,真是莫大的諷刺。

其次,崇禎沒有給有能力平定叛亂的文臣武將足夠的信任和支持。

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袁崇煥,毛文龍這些人如果崇禎給予足夠的信任和支持,不猜忌,不派京官去戰場使絆子,其實是打的過李自成和皇太極的。

在戰役之初,明軍打叛軍是勝多敗少的,後來因為拖欠軍餉,士兵死了白死,離心離德,士氣低落,這才導致明軍戰力急劇下降。

若要走出困境,方法如下:

一,查辦張家口晉商。張家口晉商在明末是一個特殊群體,其大量將糧食、布匹、鐵器等戰略物資走私給關外後金,換取金銀,時間長達數十年。查辦這些晉商,可獲得鉅額資金,解財政的燃眉之急。

二,徵收厘金,可以讓政府從明末繁榮的商業獲得中獲得源源不斷的收益。

三,開放海貿,收取關稅。明末海洋貿易發達,西班牙、葡萄牙、日本均大規模在中國沿海走私活動猖獗。

四,大力反腐。明末官員、藩王、勳貴都高度腐敗。

五,可以發行國債;甚至進行農業稅改革,丈量土地,士紳一體納稅等等。

六,將己傳入福建的高產農作物玉米、土豆及馬鈴薯等在全國尤其是北方培育並推廣。

七,編練新軍,以武士道精神

貫徹,並配以監軍、政委與指導員。

八,禁止婦女束胸與纏足,允許婦女務工、上學、參軍、參加科考等。

九,扶植新的魏忠賢,打壓東林黨人。

十,與後金和談並和親,攘外必先安內。

十一,集中力量對付流寇。因為流寇戰鬥力弱,但造成的損害更大,因為他們都在帝國的腹心之地搶掠。

十二,允許宗室參與工商業、參軍與做官,但是,逐步取消宗室俸祿,並且宗室與百姓一體交稅。

十三,大力發展工商業,鼓勵發明,鼓勵對外貿易。

十四,招聘在華傳教士,按能力授官,或為醫生、教師、工程師、火器專家、工匠、教官與顧問等。並請葡澳當局支援火器與教官。

綜上,三年必有小成,必能平定內亂,安頓流民,工商業蓬勃發展,財政充足,待新軍練成之後,聯合朝鮮、林丹汗與俄羅斯,北上掃平後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