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己心煩意亂時,適合讀什麼詩句或讀什麼書呢?有推薦嗎?

十二十頁


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人生在世,總是會遇到糟心的事,當我心煩意亂的時候,我就會看看畢淑敏的書,她既是作家,又是心理醫生。

她曾在西藏當過兵。面對荒涼的山口、孤獨的廢墟和沙暴盤旋出的昏暗,她第一次懂得了什麼叫作博大和蒼老,觸摸到了一個古老的民族曾經消失的輝煌和重新崛長的祈望。

群山在壯麗的陽光和湛藍的天幕下沸騰,每一塊岩石和每一朵冰雪,都固執地保持著它們凝固時的模樣。極端的嚴寒,極端的缺氧,極端強烈的紫外線,極端艱苦的跋涉……

她的眼淚在某一處懸崖上,凝成了橢圓形的冰粒,至今還懸掛在海拔6000米的峭壁上……然而,蒼穹和高原,是她終生眷戀的誨人不倦的尊者,它們哺給她短暫的生命和宇宙的無涯。

當一個16歲的少女,幾乎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告別了北京——

這個當時中國內地最先進和繁榮的城市,跋涉萬里,到達了青藏高原最邊塞和最險惡的山巒之中,她所感到的恐懼和震驚,她所經歷的心理跌宕和起伏,即使在30年之後的今天,每於暗夜中想起,也常常不寒而慄。

正因為她有了這些體驗和經歷,才使得她對苦難和挫折有了免疫力,沒有什麼能打到她,反而是她感知幸福的能力日益增強。

她寫了很多散文和小說,小說有《心理醫生》,《拯救乳房》,《紅處方》,《血玲瓏》等暢銷小說,還寫了很多散文,其中有一本散文集《恰到好處的幸福》就能撫慰人的心靈和化解你的煩惱和苦悶,她能給你力量。摘錄她書中的一些金句:

1. 期望並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恰到好處。期望太高了,達不到,就會心生怨恨和沮喪,長久以往,就會喪失信心。期望太低了,沒有動力和目標,得過且過,也會讓人萎靡不振。所以,合理的期望,是一種正確評估,在願望和實際情況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2. 恰到好處,是一種哲學和藝術的結晶體。它代表的豁然和淡然,是幸福門前的長廊。輕輕走過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門環。

3. 真誠是有層次的,可以分成建設性的和破壞性的兩種。願每個人從此都更多更豐富地向這個並不美好的世界,共享我們建設性的真誠。

4. 對一個孩子來說,什麼最重要呢?就是有成功的經驗,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5. 重要並不是偉大的同義詞,它是心靈對生命的允諾。

6. 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

7. 如果把人生的苦難和幸福分置天平兩端,苦難體積龐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塊小小的礦石,但指針一定要向幸福這一側傾斜,因為它是生命的黃金。

8. 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9. 有沒有省錢的方法呢?其實也是有的。把人生當做課堂,向一切人學習,就省了上學的錢。徒步到遠方去,就省了旅遊的錢。不用任何健身器械,就在家裡踢毽子、高抬腿、做廣播體操……就省了健身的錢。然而,這也是破費,因為我們付出了時間。

10. 柔和是一種品質與風格。它不是喪失原則,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堅守,一種不曾劍拔弩張,依舊堅守尊嚴的藝術。柔和是內在的原則和外在的彈性充滿和諧的統一,柔和是虛懷若谷的謙遜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11. 緊張是一種無休止的激動,是一種沒有間歇的高亢,是一種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緻密,是一種應急和應激的全力以赴。緊張的人,思維是直線而不是發散的,因為他的注意力太集中了,心無旁騖。當我們的視野中只有一個目標的時候,它是收束和狹窄的(不是指遠大的唯一的目標,是指運籌帷幄的策略)。

12. 緊張往往使我們看問題的角度趨向負面。因為不安全,所以防禦感強。緊張的時候,我們無法清晰地聆聽到真實的聲音,我們自身澎湃的血液主導了我們的聽覺。我們看到的可能並非真實的世界,因為自身的目光已經有了某種先入為主的景象。

13. 心靈如果披掛著舊日塵埃,好像浸透了深秋夜雨的蓑衣,溼冷沉暗。如何把水珠抖落,在朗空清風中晾乾哀傷的往事?

14. 乞丐是一個現象,它把貧窮和孱弱表面化了,癱軟地體現了出來。它把人的哀助赤裸裸地表達著,讓他人在同情之後起了幫助的慾望和收穫施與的喜悅。

15. 不敢說馬路邊的每一個人都不該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現代的意識。你給了一點兒錢,他就叩頭,他靠出賣尊嚴得到金錢,你收穫了廉價的慾望滿足。你的那幾個小錢,是不配得到這樣的回報的。他輕易地以頭觸地,因為他已不看重自我。那種靠展示生理惡疾來壓榨人們的感官,更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和逼迫。利用醜惡博得金錢,古來就被稱為“惡乞”,被人所不齒。


用戶葉子666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體現的便是經歷人生起起起伏伏,超越之後的曠達胸懷和任天而動、倔強自信的精神風貌,也可說是獲得精神新生之後人生態度的一次藝術表白: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上觀嘉聞


最近在看《全球通史》,一部寫人類社會進化及歷史形成進程的書,強烈推薦。

這本書在書櫃裡躺了不知多久了。最近也是因為心煩意亂,感覺總是沉不下來。生活單調而乏味。又沒有吸收新知識的動力和堅持。於是想著強迫自己必須堅持做一件事,這件事可能不會有什麼經濟收益,但至少可以使自己沉靜。

讀書就成了成本最低的選擇。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除非有特殊情況,每天必須堅持讀完30-50頁的書,內容可以不限,只要讀就行。

於是,開始了自己的決定。

讀的第一本是沈從文的《邊城》,一部中篇小說,每天50頁,用了三天時間讀完。沈從文的敘事偏慢,剛開始讀感覺有點佶屈聱牙,但好在堅持看完了。

第二部就是這本《全球通史》,目前剛看到第三章。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是長句子偏多,有時看起來,一句話要重複看好幾遍,所以看的有點慢。

但,如果認真琢磨,每個看似平淡的句子裡都蘊含著無窮的哲理------每一次人類進程的推進都有一定的契機。每一個現象的形成都有其原因。這也是我強烈推薦的原因。

這本書讀到現在,雖然只看了三章,卻讓我有所思考。分享如下:

人類是渺小的!

我們所在的地球是一顆在小小的銀河系中不停地旋轉的小行星,與整個宇宙相比,小得出奇,就象太平洋上的一粒灰塵。

地球形成於45億年以前,約15億年後地球上才出現最早的生命,即原生的單細胞生物。說得具體些,電子、質子和中子相結合,形成各種原子;各種原子相結合,組成各種分子;各種分子再組成有機化程度不等的聚合體,其中某一類構成了生物。

生物又從低等級不斷地向高等級進化,由微生物進化到原始植物,繼而進化到無脊椎動物,再進化到脊椎動物。這些脊椎動物約於三億年前,和其旁系中的某些無脊椎動物、植物一起,開始成功地適應陸上生活。最早是兩棲動物,接著是爬行動物,最後是哺乳類動物。哺乳類動物在地球生物界居統治地位已達6000萬年。

人類祖先在距今約35000年時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整個進化過程,而轉變為人類——"能進行思維的人類"。在宏大的宇宙環境中和歷史前進的車輪前,人類與其它生物沒什麼不同,只是滄海一粟,所能發揮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人類是幸運的!

人類祖先的演變發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間冰期的更新世時代。當時急劇的環境變化迫使所有的動物必須能不斷地適應新的環境。能否適應的關鍵不是取決於蠻力,也不取決於耐寒的能力,而是取決於智力的不斷增長,取決於能否運用其智力使自己較好地適應環境的需要。這也就是人類所以能在地球上居於無可爭辯的首位的秘密。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類擁有智慧並會使用工具。從史前文明到原始社會、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從食物採集者到食物生產者、從新石器時代到農業時代,人類都在與大自然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憑藉著自己的智慧,藉助外界的環境和條件,製造工具為己所用,不斷掙脫環境的束縛,一次又一次突破並進步。從在地球惡劣的叢林夾縫中艱難求存,到現在成為地球的主宰。

可以說,這也是人類區別於其它生物的幸運之處。

人類是貪婪的!

沒有農業時,人類過著遊牧的生活,他們的生活是平等的。有了農業,便有了土地,也就有了地盤意識。農業革命引起了都市化、階級分化和社會分裂的連鎖反應,從而從根本上破壞了原始社會引人注目的平 等。那些長期定居的村民現在不惜花費時間,努力建造結構複雜的城堡,來阻擋傳統的搶劫集團的侵擾;並致力於俘虜那些流民,把他們變成奴隸。

為了生存,人類從簡單的食物採集者變為食物生產者,馴化動物、馴化植物;為了生產更多的食物,人類開始佔領更多的土地;為了佔領更多的土地,人類建立城堡;為了佔領城堡,人類發動戰爭。。。這一切,都是基於貪婪的本質。

直到今日,人類為了慾望和貪婪,依然過度使用著、搶佔著自然資源。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人類學為人類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鏡子使人類能看到自身無窮盡的變化。我們從書中也可以看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當心煩意亂的時候,就讀書吧,無論什麼書,只要你靜下心來讀,都會讓你有所獲、有所悟、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