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北方猎人的猎术与武器,到处都是学问


细说北方猎人的猎术与武器,到处都是学问

狩猎,最早出现的时候,是人类的主要生存既能,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

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窑文化时期。当时的北方草原古人类,使用石球等作为简易的狩猎工具。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狩猎行为逐渐制度化,演变成竞技角逐、比试骑射的社会性娱乐活动,进而成为国家行为。

在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中,林胡、楼烦、匈奴、乌桓、鲜卑、柔然、室韦、敕勒、突厥、回纥等,在漫长的征服自然过程中,均有靠狩猎获得食物的时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狩猎文化,在古籍、墓葬、壁画、岩画中均有痕迹和记载。


细说北方猎人的猎术与武器,到处都是学问

射骑图

“北人打围,一岁各有住所,正月钩鱼海上,于冰底钩大鱼,二三月放海东青扑雁,四五月打麋鹿,六七月凉淀坐夏,八九月打虎豹之类,自正月至岁终,如南人趁时耕种也。”这是张舜民在《使北记》中对契丹人尊重天时进行狩猎情况的描述。

北方草原民族的狩猎生产活动,并非简单的围而杀之,而是根据自然环境和动物的特性,采取不同的狩猎方式:山林地带的猎民,以捕猎哺乳动物为主;湖泊、江河岸边的猎民,则以捕猎鱼虾为生。他们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狩猎方法和独有的狩猎文化。


细说北方猎人的猎术与武器,到处都是学问

狩猎活动的组织形式大体上分为三种:单独狩猎、几人狩猎和集体围猎。

个人狩猎。随着私有制形成和狩猎生产力提高,个体开始脱离群体,进行私人性质的狩猎行动。这种狩猎形式,通常不分季节,也可能因需而动。狩猎难度不大,一般以兔、旱獭、水獭等小动物为主要捕猎对象。

多人狩猎。这是一种自由组合式的狩猎方式。参与狩猎者自愿加入,由年长有经验者为头领,共同商定好行程和目标,互相配合,以中型猎物为主。狩猎结束,小团队即解散,下次狩猎再重新组合。

集体围猎。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有组织,有明确的计划、分工、程序。活动由头领指挥,在狩猎现场设有围底、围扇、围翼等。鄂温克人围猎时,会推选一名“阿围达”(总首领),指挥整个围猎活动。围猎时,马队从河边向山沟一带包围;老人和妇女在山上敲盆呐喊,吓唬野兽,缩小包围圈;阿围达亲自带领少数人,潜伏在下好的套子附近,待猎物入网,即使用弓箭或利刃捕杀。


细说北方猎人的猎术与武器,到处都是学问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北方草原民族长期的狩猎实践,不但积累、掌握了多种狩猎方法,而且发明、发现和使用了多种狩猎工具。

猎犬是北方草原民族狩猎的主要助手。在狩猎现场,猎犬既是主人的“眼睛”,又担当着捕捉猎物、保护主人的任务。训练有素的猎犬,发现猎物后,会按照主人指令,追击狐狸、狼、黄羊、沙狐、旱獭、兔子等猎物,并且能够跟踪猎物足迹,将其叼回。在捕捉皮毛珍贵的猎物时,它们会很小心,不损伤其皮毛。进行围猎时,它们能够与人合作围追堵截。经过精心训练的猎犬,还能与四、五岁的熊搏斗。猎人和猎犬感情深厚,猎犬受害死亡,不会被随意抛弃。主人会把它的尸体带回家,在它的嘴里放上炒米、黄油,抬到山上埋葬。


细说北方猎人的猎术与武器,到处都是学问

鹰是猛禽,又称“海青”“海东青”“白海青”,属雕类,其爪锋利,视觉灵敏,以捕食禽兽为食,被誉为“带翅膀的猎狗”。驯化猎鹰捕猎的传统流传已久,运用的地区较为广泛。辽、金、元时期,海青经过驯服,由驯者携之,陪帝王狩猎,拜授皇帝放之,以娱诸侯。契丹、女真及蒙古民族崇尚白色,白色海青为蒙古族所青睐。清代,满洲八旗几乎家家驯鹰,用以狩猎。达斡尔族自古酷爱放鹰,既是为追求经济利益,也是一种民族喜好。

传统的狩猎工具主要有弓箭、地箭、布鲁、扎枪、铁夹子、套子、签子、猎刀、枪支、陷网、套马杆、鹿笛、帕日格等。弓箭是主要猎具,与弓箭配合使用的重要武器是扎枪。狩猎时,通常远用弓箭近用扎枪。地箭是鄂温克族使用的一种与弓箭相似的猎具,一般安设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野兽碰到即会毙命。17世纪初,火枪从中原传入,成为狩猎的主要工具。20世纪初,步枪大量应用于狩猎。

敖鲁古雅索伦人(鄂温克族)善猎鹿犴,通常采用鹿哨诱捕、猎场蹲坑、守石待猎、泡中智擒等。猎狍子则采用围猎、拟声诱猎、跟踪猎捕等方式。猎谚云:“隆冬狍子上冰场,棒打狍子不用枪。”“落雪撵兔,化雪猎狍。”猎人总结:绊马索,捕獐子,蹲碱场,获鹿养。其他经验还有“打狼要打鼻子和腿”,等等。


细说北方猎人的猎术与武器,到处都是学问

猎捕栖息在洞穴内的动物,如果洞穴较深、弯曲较多,又有较多岔口时,一般用烟熏的方法,即把牛粪、干木、杂草等堆放在洞口点燃,用衣袍或马垫子把烟扇进洞内,把猎物熏出来,再行捕杀。例如,猎狐一般选择上午时间,猎熊则是趁其冬眠之际,均配合使用烟熏之法。

猎物分配也有相应规定,凡个人行猎,所获大小猎物归个人所有。众人合围猎物,另有详细分配原则。

猎产品分为肉食、毛皮和药材三类。狍子肉、鹿肉、野猪肉、熊肉是猎人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不食貂、狼、狐、鼬等肉。猎获狍、鹿、犴、熊、野猪等野兽后,取其皮制作衣帽、鞋靴、手套、被褥及猎场住所覆盖物。药材类有鹿茸、鹿胎、鹿鞭、鹿心血、鹿筋、鹿角、熊胆和麝香等。


细说北方猎人的猎术与武器,到处都是学问

随着狩猎文化的发展,狩猎逐渐成为一种官方行为。契丹国设置专门的狩猎管理机构,如围场、鹰坊、监鸟兽详稳司等。围场是皇家的狩猎禁地,鹰坊管理皇家的各类猎鹰,监鸟兽详稳司负责饲养驯化皇家的猎获物。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狩猎的情况,辽道宗作《放鹰赋》赐群臣,辽朝贵族文士以狩猎为题作诗文、画作也有流传,如《射骑》《猎雪骑》《千鹿图》等。

清代,分布在黑龙江、嫩江、兴安岭一带的狩猎民族鄂伦春、索伦等部,被统称为打牲部。他们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形成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如禁止捕杀怀胎野兽、幼小野兽,不伤害天鹅、鸿雁、黄鸭、鹤等鸟类。传成吉思汗告诫部下,如遇苍狼和白鹿入围不可射杀。满族人不准打杀喜鹊、狗、马,不食其肉。

清代,狩猎文化被推向高峰,与军事训练、经济文化、民族团结结合在一起,木兰围猎成为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