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三受降城”:改变历史走向,实现唐与突厥和平

前言:

唐朝前期,为了防御突厥南下,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在黄河之北修建了三座受降城,连同周围的其他防御设施共同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网,有效地遏制了突厥、回鹘等北方民族南下侵 扰。三受降城先防突厥,后防回鹘,对唐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前期,原本归附唐朝的东突厥逐渐强大起来并滋生了反叛的情绪。唐高宗永淳元年,东突厥在阿史那骨咄禄的带领下,重建了后突厥汗国,经过几年的南征北战,后突厥汗国到默啜可汗时期逐渐强大起来。

细说“三受降城”:改变历史走向,实现唐与突厥和平

三受降城遗址

唐中宗神龙三年,默啜可汗率领后突厥大军入寇灵州,唐朝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率军迎战, 被突厥击败,默啜乘势进入原、会等州,掠夺了陇右良马万匹而去。此后唐朝派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担任朔方军总管。张仁愿提出在黄河北岸突厥辖地修建三座防御突厥南下的城池,用来防御突厥人的想法,得到了唐中宗的支持。

经过数月的紧张施工,三座遥相呼应、占据要津的城池竣工。这三座城市东西相去各四百余里,遥相应接,上置烽火台一千八百余座。从此突厥人再不能像从前一样随时南下,给朔方一带带来了和平和安宁。

这三座城中,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地区。当地群众自发为主持筑城的张仁愿立祠。

细说“三受降城”:改变历史走向,实现唐与突厥和平

一、后突厥的崛起

天授二年,东突厥默啜自立为可汗。唐朝当时的实际执政者武则天正忙于处理统治阶级内部 矛盾,对北部边疆的危机认识不够,对东突劂采取妥协避让的方针,实行消极防御的政策。 而突厥却在默啜可汗的领导下,逐步走向强盛。他们趁唐朝与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发动战争时,从唐朝手中获得丰、 胜、灵、夏、朔、代六州降户以及大量生产资料和财物,得以迅速崛起。圣历年间, 默啜可汗又发兵侵袭大唐河北道,将河北地区历年积攒的粮食和牲畜、财帛抢虏而去,这时的后突厥汗国已发展成"拥兵四十万,据地千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 有轻中国之心"的强大力量。

后突厥汗国强盛之后,原本依附于唐的高丽、靺鞨等国纷纷归附,成为后突厥汗国的蕃属国,特别是神龙二年在与唐朝的鸣沙之战中,后突厥汗国大获全胜,使唐朝损失将士数万,后突厥的铁骑甚至深入到唐朝的腹 地原、会等州,大肆抢掠,抢走大批汉人、金帛和马匹,使得后突厥汗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后突厥汗国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

细说“三受降城”:改变历史走向,实现唐与突厥和平

默啜

二、张仁愿与三受降城

鸣沙之战的惨败使唐朝的统治阶级开始反省,开始转变以往对后突厥以抚为主的态度,决心要用武力降伏后突厥人。为了找到对付后突厥人的好办法,唐朝开展了一场如何对付后突厥人的大讨论。中郎将田海建议从旧长城至辽海地区挖掘一道阔十步、深三丈的壕沟,壕沟外埋下铁钉,"以刺突厥马蹄,断贼北道"。右补阙卢俌则认为不宜急进,要"理内以及外,绥近以来远,俟仓廪实,士卒练,然后大举以讨之"。 卢俌认为鸣沙之战的惨败,与边关的主要将领不称职有关,建议选派有勇有谋的将领担任抗击突厥的重任。这个建议得到了唐中宗的批准。

景龙元年,大唐名将张仁愿被授予朔方道大总管之职,以备突厥。 张仁愿"少有文武才",是武状元出身,智勇双全,在战场上屡立奇功。圣历元年后突厥大举南侵赵、定等州时,张仁愿主动邀战,"流矢中手" 而不退,终于击退了突厥人。他是坚定的主战派,是当时朝野一致认同的边帅首选人物。

细说“三受降城”:改变历史走向,实现唐与突厥和平

张仁愿

景龙元年张仁愿被任命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张仁愿到任后,通过对地形的勘察分析,大胆地提出在黄河北岸突厥腹地修筑三座受降城以抵御突厥南下的构想。但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太子少师唐休璟认为"两汉以来皆北阻大河,今筑城寇境,恐劳人费功,终为虏有。"张仁愿坚持己见,经过数月施工,内置置一千八百所烽候、连绵数百里的三座受降城建设完毕。

三座受降城皆在突厥腹地,"皆据津要",成为抵御后突厥的中流砥柱。但是张仁愿并不是消极防御,他号召手下将士不要把防备突厥的希望完全集中在受降城的防御上,应该积极进 取,主动打退来犯之敌。《韩国公张仁愿庙碑铭》中。将三受降城的作用称为"据河山翫其动静, 纳行旅归之袵席,凭墉而望,匹马单兵不匿形影,虏由是械手足 而刳腹心,朝廷无草窃之虞天下减征役之半矣"。

三、三受降城的作用

1唐代三受降城作为边防重镇,连同周围的其他防御设施共同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网,有效地遏制了突厥、回鹘等北方游牧民族兴兵南下。


细说“三受降城”:改变历史走向,实现唐与突厥和平

三座受降城地处险要,是唐朝与北方民族交战的前哨阵地。三城中,西受降城有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 中受降城管兵六千人, 马二千匹; 东受降城管兵七千人, 马千七百匹。三座受降城共有战马五千四百匹,总驻军达到两万, 几乎是朔方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在三受降城之外,唐朝还修筑了其他一些防御工事。筑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的丰安军城,坐落在今宁夏灵武市西南的黄河北侧,"管兵八千人,马一千三百匹";筑于先天二年的定远城有健兵五千五百人,丰安、定远加上三座受降城,构成了唐代的河外五城,是唐代控制河西、拱卫灵州及关中的前沿军事支撑点,是唐代守卫黄河防线的主要军事阵地,也是防备西北少数民族入侵灵州及关中的前哨,同时也是切断灵、盐地区内附少数民族与后突厥汗国相连接的封锁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唐代就对受降城的边防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宰相裴炎就称三受降城是:"制匈奴上策。城当碛口, 居虏要冲, 美水丰草, 边防所利。"


细说“三受降城”:改变历史走向,实现唐与突厥和平

筑城

唐廷在三受降城及其周围地区组织屯田 ,部分解决了驻军的后勤问题。 受降城地处河套 地区黄河"几"字湾边,此处"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灌溉,,足以赡给军储"。黄河在这里由南北流向转向东西流向,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有着大片可耕作土地。

三受降城建在此处,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官军屯田支持军需。开元二年,唐朝将安北大都护府治所迁到中受降城,并在此置兵屯田。唐朝在三受降城周围,垦田三千八百多顷, 年收粟达二十万石, 为朝廷节省开支二千多万缗。

受降城还成为唐王朝与北边民族互市的场所。 三受降城修筑之后,"突厥不敢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 突厥从此失去了在唐朝朔方地区抢掠的可能,国内经济受到重创。在强硬的默啜可汗死后,后突厥国继位的毗伽可汗不得不开始与唐求和。 开元十五年,唐朝同意在三受降城建立双方互市的榷场,用唐朝出产的丝帛换取突厥的战马,"由是国马益壮焉。"

唐朝虽然重视马政,但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最高峰的开元年间,全国战马也仅有二十四万匹。自从在三受降城与突劂互市以后,短短两三年时间,战马就增长到四十三万匹。突厥战马筋骨强壮,能够长途奔跑,"田猎之用无比",大大提升了唐朝战马的质量,提高了唐军的战斗力。

细说“三受降城”:改变历史走向,实现唐与突厥和平

突厥人

受降城除了马匹交换外,突厥人也通过互市获得了唐朝的丝绸、茶叶、陶器等生活必需品,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这种互市对双方来说都是互惠互利的。

四、受降城对突厥政局的影响

后突厥是一个游牧政权,也是个奴隶制政权。它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战争掠夺的本质。

游牧经济是一种单一性的经济结构。放牧是后突厥国的基础,这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合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所以他们经济上的对外依赖性很强,特别需要通过交换去换取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资。而作为农耕大国的唐朝,对后突厥出产的动物及制品的需求其实并不特别大,这就造成后突厥和唐朝双方贸易上的一种不平衡。

细说“三受降城”:改变历史走向,实现唐与突厥和平

正常的贸易渠道无法满足后突厥人民的需要,所以他们只能通过武力抢掠的方式去尽可能得获得物资。游牧民族生长在马背上,这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每个人都是优秀的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对中原步兵有着先天上的优势,他们能够比较容易的战胜农耕民族。后突厥通过掠夺获得的财富在其社会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是保证游牧贵族集团统治稳定的需要,这也是他们才屡次进犯中原的原因。

由于唐朝修筑了三座受降城,突厥南下的通道被封锁,逼迫默啜可汗不得不将发展的目标转到其他方向。三受降城修筑竣工后,突厥人对唐朝的入侵减少,对西方的征服明显增加。

从默啜可汗后期开始,突劂人主要入侵的方向是突骑施国、昭武九姓国家和大食等西域国家。默啜可汗不断发动对这些国家的入侵,突厥人最远的脚步到达过吐火罗国的铁门关和天子山。


细说“三受降城”:改变历史走向,实现唐与突厥和平

但是西域诸国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低下,突厥人在这里掠夺的物资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开销。在默啜可汗远征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时,唐朝派定边道大总管阿史那献与三国联合起来,共拒默啜。正当唐军准备大举进攻之时,默啜却在攻打拔曳固部落时被拔曳固人袭杀,并传首献于唐朝。

默啜死后,后突厥陷入内乱,许多突厥人纷纷降唐。毗伽可汗好不容易登上可汗之位,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此时的后突厥已无力再与唐朝抗衡。所以从毗伽可汗时代开始,突厥与唐朝开始了以和平为主的方针,唐朝的北疆终于获得了安宁。

五、三受降城的历史地位

三受降城是在后突厥势力南下、不断侵扰唐朝北疆的产物。唐朝通过三受降城的修筑,将北部边疆推进到突厥腹地三百余里,这条防御线也成为后世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细说“三受降城”:改变历史走向,实现唐与突厥和平

受降城

唐朝通过三受降城,在北部连续形成了一条连贯的防御体系,有效的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断绝了突厥人的财富和物资来源,使得其国内矛盾加剧,不得不进行西征。而西征的收获远远小于从大唐所得,也远远不够突厥人的战争开销,加再上默啜可汗的穷兵黩武,最终激化了后突厥的国内矛盾,默啜可汗死于战争途中,后突厥的国力受到极大削弱,不得不改变对唐的方针,也为两国人民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三受降城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防御工程,它的作用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防御,影响到了突厥人的政策走向和政局变化。在突厥与唐实现和平后,三受降城又经历了军事职能到经济职能的转变,成为唐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互市的场所,从而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