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被捕後,為什麼沒有被處死?

翀少1


20世紀左右,滿清人的江山坐的並不踏實,原本已是搖搖欲墜的社稷,在光緒與慈禧前後相繼不到一天死去後,更加危如累卵。

這段年歲,南邊出了太平軍,北邊鬧了義和團,前有維新派,後有革命黨。顯然,老佛爺當初把江山社稷交給載灃家的小子,並不見得是件好事。兒子年幼,這塊燙手的山芋就得載灃用手託著。


(載灃溥儀父子)

汪精衛刺殺載灃還是起源於梁啟超等人的嘴炮。二十世紀初,革命黨推翻清朝的一系列宏偉計劃總是夭折,喪失了許多革命的新生力量。梁啟超作為中國革命軍鼻祖,視國內一切可能革命力量如己出,對同盟會的革命手段頗為不滿,認為同盟會領導崽賣爺田心不疼,怒罵“讓別人去作炮灰,自己則做遠距離革命家,心安理得的在八百里外安享著洋房美食”。明眼人都知道,他罵的是以孫文為代表的同盟會領袖。

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時汪精衛正在同盟會孫中山麾下效力,並視孫中山為挽救華夏於既倒的唯一革命領袖。


(汪精衛右一)

領袖與偶像的力量總是偉大的,有人如此譏諷誹謗自己的偶像,以汪精衛為代表的同盟會中堅力量自然不會答應。 思索再三,汪精衛決定用實力打梁啟超的臉,非得幹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出來不可。於是,汪精衛、黃復生、育培倫等思索再三,把目光放在了滿清一把手載灃的身上。還有什麼比刺殺載灃更加驚天動地的呢?!

計劃下來,三人提槍開始了北上刺殺攝政王的宏偉計劃,當然,還有汪精衛的小迷妹陳璧君。四人。

四個人籌劃了很久,發現用槍並不穩妥,他們發現載灃每天都會路過什剎海邊的甘水橋。用炸藥,準行。計劃下來,四人決定,以陳璧君為外圍,汪、黃、育三人去安置炸藥。然而,畢竟是年輕,一個謀事不周,三人被出來放夜撒尿的衛兵發現,逮了兩個,其中就有一個倒黴催的汪精衛。

幸好還有一個腳底抹油跑得快,趕緊告知了在外圍的陳璧君。陳璧君趕緊向孫中山求救,孫是十分器重汪的,孫一直對外宣稱,汪是他的左膀右臂,外界都知道,很多時候汪的意思就是孫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汪要去刺殺攝政王能給孫正名的道理。孫馬上書信一封給了陳璧君讓她去找在北京清政府軍諮府科員兼官報局副局長的同盟會元老李書城。李書城見信,馬上帶著她去找了清政府的新軍第六鎮統制同盟會元老吳祿貞。



(吳祿貞)

不管大家信不信,這是板上釘釘赤裸裸的史實。汪精衛從被抓的死刑變成終生監禁到後來大赦逃出生天,全是吳祿貞的功勞。

原來,清政府有未滿年不死刑的條律。吳祿貞花了大量銀兩上下打點愣是把汪精衛的26歲改成了16歲。你還甭說,汪精衛時年生的英俊而不顯年歲,以假亂真還真不太難。


(年輕時的汪精衛)

加上當時革命黨在國內越鬧越兇,以攝政王載灃為首的清政府與主審他的肅親王善耆均認為,殺汪精衛易,滅革命黨難,況汪精衛在革命黨中地位崇高,則殺之無異於一石激起千層浪,太愚蠢,不值得,於是就就坡下驢了。當然,善耆也十分欣賞汪精衛的才情,兩人竟然在獄中屢次推心置腹徹夜長談,引為知己。

後來,汪精衛大赦出獄。總是說“救我的是吳祿貞,感謝肅親王不殺之恩。”


不書


汪精衛是清朝晚期的知識分子,出身書香門第,熟讀四書五經,曾經考取過秀才。早年以優異成績被大清朝廷派往日本公費留學。後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很快成為其骨幹。汪精衛是中國最早的革命者之一,可以說早期的他曾經是中國的民族英雄。後來與蔣介石爭奪國民政府領袖失敗後,逐漸親日。抗日戰爭時期投靠日本政府,在日方扶持下成立南京偽國民政府,成為中國第一大漢奸。

當年慈禧太后去世後,三歲溥儀成為大清國的皇帝,載灃出任攝政王。負責管理朝中政事。攝政王載灃在執政期間推崇西方理念,提出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觀點。這些政治觀點很快受到全國上下的一片反對。汪精衛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提出對攝政王載灃進行行刺的想法。這充分體現了革命黨人推翻腐朽清政府的堅定信念,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最為可惜的是,汪精衛和其他革命黨人在行刺之前,由於經驗不足,被清政府發現。致使汪精衛與革命黨同事均被逮捕入獄。獄中的汪精衛更是表現出革命黨人大義凜然的英雄氣節。那種視死如歸的氣概深深震撼著當時的大清審判官肅親王。肅親王曾多次在獄中提審汪精衛,勸說汪精衛改變政治觀點,汪精衛都是不為所動。



肅親王在殺與不殺的選擇中思索再三,最後選擇對汪精衛等人免除死刑,改判終身監禁。為何出現這種局面呢,一方面肅親王認為殺掉汪精衛後,很有可能引來更多革命黨人的報復,激起廣大人民的不滿情緒。那樣對朝廷來說更加危險。另一方面如果不殺汪精衛,也可以體現大清國對反對者的仁慈之心,大有籠絡國民之心的嫌疑。畢竟當時的滿清政府已經搖搖欲墜,瀕臨大廈將傾的局面。這就是汪精衛等其他革命黨人得以不死的歷史原因吧。


另有說肅親王還是比較喜愛汪精衛的個性。對他視死如歸的革命信仰那是讚賞有加,愛惜汪精衛這個人才,因而才動了憐憫之心。不論何種原因,汪精衛在刺殺攝政王載灃之後,確實沒有召來殺頭之罪。


折返888


汪精衛在刺殺攝政王以失敗而告終,可是他的運氣非常要好,在獄中碰見了貴人,於是就撿回了一條命。1905年他謁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1910年1月與黃復生等一起抵達北京,開設守真照相館,目的就是為了暗殺攝政王做準備,光緒的弟弟、溥儀的父親當時攝政王王載豐,刺殺失敗後,被關進大牢。面對審訊,他與黃復生爭相當主犯,而且汪精衛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思維敏捷,洋洋灑灑的千字作答,使主審官章宗祥、善耆惜才、愛才之心徒起,



對她的才幹感慨不已,有心成全,出手相救。當時清朝刑律改革已經初見成效,原來十大罪惡,已經取消等環境下,在他倆的斡旋中出現了轉機,未被判死刑,而且在獄裡受到頗豐後的優待。同時汪精衛的才幹也引起了肅清王的重視,查看了他倆的供詞後,深被汪精衛才華所吸引,再加之清廷又怕革命黨的報復,採取更大範圍的刺殺行動,於是勸說攝政王饒恕他二人不死,才保住汪精衛、黃復生的性命。清廷為了掩人耳目,以汪、黃“誤解清廷政策”為由,免除汪、黃二人死罪,判處二人終身監禁,就這樣撿回兩條命。所以說,臨死不屈,用自己的才華打動主審官的鄰惜之心,峰迴路轉,獲得了重生的機會,這就告訴我們,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爭取了才會有意外的驚喜和收穫。



和諧13167922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刺客未必會被判處死刑。

大家看過小說《鹿鼎記》吧。

當時康熙就讓韋小寶將刺客放掉,然後加以追蹤。

韋小寶說放掉刺客豈不是便宜了他們。

康熙說:刺客雖然犯上叛逆,但只是奉命行事,小角色而已,殺不殺無關大局。

道理也是一樣。

殺死刺客的目的一般是三點:

第一,敲山震虎,讓刺客背後的勢力害怕,不敢繼續行刺。

第二,殺給老百姓看,告訴他們謀反的下場。

第三,刺客可能是內部政敵派來的,涉及複雜內部鬥爭,儘快殺了好滅口,不讓外界知道實情。

可惜,當時這些條件都不具備。

汪精衛行刺是1910年,當時滿清風雨飄搖,武裝起義四起,離滅亡不遠了。

執政的攝政王載灃是個草包,連自己小家都管不好,何談國家。

肅親王之流雖有些才幹,都是老派人士,根本不能應付目前複雜的國內外形式。

之前滿清殺了很多革命黨,甚至把同情革命黨的記者都活活用板子打死,造成世界輿論譁然,仍然滿清殘暴。

此時的老百姓早已看膩了凌遲等酷刑,1910年滿清連酷刑都廢除了,殺了汪精衛又能有什麼震懾力。

至於敲山震虎,讓刺客背後的勢力害怕,顯然也不可能。

當時革命黨委託臥底同盟會會員程家檉(他是肅親王的家庭教師)忽悠肅親王: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你殺了他們,革命黨必然要報仇,將你作為行刺對象。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對您也沒有好處。肅親王當時也認為殺了汪於事無補,加上也恐懼自身安全,就稀裡糊塗同意了。

至於攝政王載灃本來就是糊塗蛋,聽肅親王一說,也就同意了。

在載灃看來,將汪精衛永久關押就等於死刑。殺了汪精衛,說不定第二天就有革命黨繼續行刺他報仇。

載灃此人胸無大志,把做攝政王當做苦差,恨不得早點交權回家享受富裕晚年,當然不願意惹上殺身之禍。

其實說來說去,當時他們都知道滿清估計要完了,不願意把事情做絕,想留有餘地,最終也都是善終。

倒是有傻鳥並不明白這點。

革命者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擊斃了安徽巡撫恩銘。起義失敗後,兩江總督端方決定殘殺徐錫麟,將他剖腹挖心,活著砸碎睪丸,慘死。

革命黨大怒,將他列為頭號敵人。僅僅4年後,辛亥革命爆發,端方本人被起義軍亂刀分屍,頭顱還被遊街示眾。

當事人回憶,士兵們像殺豬一樣,將端方按倒在一條長椅上,有的按頭,有的按腳。

隨後,新軍士兵用馬刀,將端方活活砍死。不僅僅是砍死,還是亂刀分屍。

行刑時,馬刀不夠鋒利,連砍多刀才斬下頭顱。端方的頭顱,被泡在煤油裡,裝在木桶中去武昌示眾。鄂軍都督黎元洪下令將頭顱遊街示眾,武漢萬人空巷,圍觀此頭。

看看,端方就是一個大傻鳥。

別看現在鬧得歡,小心將來拉清單。


薩沙


1910年4月2號深夜,帝都警察廳接到群眾舉報,有3個人在甘水橋那鬼鬼祟祟打洞,不知道在幹什麼。

甘水橋是北京的好地方,現在房價都過十萬了,當時能住在那一塊的非富即貴,所以警察很快到達現場,發現遺留炸彈一枚。這可是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當時南方革命黨鬧的十分猖獗,炸彈襲擊事件此起彼伏,但是敢到北京來埋炸彈的還是頭一遭。很快兩名犯罪嫌疑人被捕,經過審問,兩人交代:他們是來刺殺當時朝廷一把手攝政王載灃的!

載灃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光緒死後溥儀即位,載灃晉升為攝政王,當時溥儀年幼,載灃就是實際上的一把手!

三名刺客身份也被公佈:汪兆銘,黃復生,喻培倫!其中喻培倫跑了。

汪兆銘不說,就是汪精衛,其他兩位熟悉歷史的朋友也應該知道。

黃復生: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當年為了做炸彈,把自己差點炸死,眼睛都炸瞎了,為了紀念自己死裡逃生,改名“復生”。

喻培倫: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其中汪兆銘當時可是風流人物,小夥年方27,出身官宦世家,長的玉樹臨風,還是廣東中考狀元(府試第一名),5年前剛加入了同盟會,受到孫大炮的賞識,且尚未婚配。

怎麼好好的活膩了,跑到北京來刺殺攝政王。

在這要說一句,不能因為汪精衛後來做了大漢奸就把人家一輩子給否定了,年輕時候的汪精衛絕對是一腔熱血,因為天天在報紙上懟康有為梁啟超一幫保皇派,被梁啟超回懟,說革命黨一些高層就知道躲在海外遙控國內暴動,享受在前,流血在後。搞的汪精衛十分不爽,為了證明梁啟超是錯的,他聯繫黃復生還有喻培倫決定幹一票大的:炸死攝政王載灃。

出發之前,女朋友沈璧君無以為報,以身相許,說實話:如果當時汪精衛死了,這事絕對是可以媲美林覺民《與妻書》的千古愛情絕唱。

可惜汪精衛沒有死!

為什麼呢?判決書顯示:汪黃二人“誤解朝廷政策”,免除汪黃二人死罪,判處無期徒刑,終身監禁!

刺殺攝政王是個誤會!聽起來簡直太仁慈了,要知道那可是殺人不眨眼的封建社會,1903年,記者沈藎因為把《中俄密約》發到報社刊登,被惱羞成怒的慈禧太后下令未審先殺,而且先用棍子打的血肉橫飛,再絞殺。

這才幾年,就變得如此寬宏大量?人家汪精衛絕命詩都寫了很多首了,其中一篇更是風靡一時: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後世許多人做了分析,認為是處理案件的肅親王善耆與汪精衛交談以後惺惺相惜,為他說情,朝廷惜才愛才,最終沒有殺汪精衛。

這種說法高估了封建王朝的道德水平,低估了當時的形式。

載灃雖然是攝政王,其實與汪精衛是同齡人,當時也不過是個27歲的小夥子,對於治理國家,既沒有經驗,也沒有實力,而南方革命黨越鬧越厲害,迫不得已搞出的皇族內閣被天下人嘲笑,眼看大廈將傾,他有心推動改革,但是朝廷那些頑固派對他愛理不理。

這時候的載灃,急需支援,尤其是南方漢人,他希望藉助漢人的力量擴大自己的民意基礎,獲取更大的權力,為改革鋪路,正巧趕上了汪精衛刺殺事件,在載灃和肅親王善耆看來,汪精衛不過是個革命黨的小嘍囉,殺了他反倒是成全了革命黨人的威名,如果可以藉此機會炒作一把,刀下留人,說不定還能提升自己的美譽度,比起殺人更有利。

於是肅親王善耆多次到監獄與汪精衛詳談,一來二去,雙方竟然惺惺相惜,汪精衛說肅親王善耆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肅親王說:“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黨反叛朝廷了”,雙方儼然相見恨晚。

最終汪精衛黃復生保住了性命。一年以後,武昌起義爆發,清廷為了挽回局勢,釋放了很多政治犯,汪精衛和黃復生都在列,北京社會各界民眾1000餘人的夾道歡迎。



日慕鄉關


很少有未遂的刺殺事件能像汪精衛行刺攝政王載灃那樣,有那麼多的看點!那麼多的造化弄人!

故事的開頭就相當的耐人尋味。

有一段時間,以梁啟超為首的一批人對孫中山倡導的革命事業提出了嚴重質疑。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撰文稱:“徒騙人於死,己則安享高樓華屋,不過遠距離革命家而已。”話說的相當刻薄,你們這些傢伙只是忽悠別人去送死,自己則躲在高樓華屋裡享受別人的饋贈之財——

梁啟超的話音剛落,章炳麟更是抓住了把柄,日本友人饋贈的兩萬日元,孫中山只給《民報》留下兩千塊活動經費,其餘的自個全都帶走了。

究竟是你花錢重要還是革命事業花錢重要?

這一切都被熱血青年汪精衛看在了眼裡。為了證明老大以及老大的團隊不是梁啟超、章炳麟所說的那種人,汪精衛決定效仿荊軻。

你說我們貪生怕死還搞貪汙,那哥們就讓你見識見識什麼叫“壯士一去兮不回還。”

就這樣,汪精衛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直奔京城、刺殺攝政王的赴死之旅。

與他同行的不光有志同道合的革命小夥伴黃復生、喻培倫,還有一位紅顏知己陳璧君。

那時的陳璧君是汪精衛的鐵粉,鐵到為得君心願隨君死的地步。將迷戀昇華成生死一諾,必須承認,陳璧君在當時成就了一段佳話,若汪精衛真的慷慨就義了,此佳話必成千古美談。

無奈,早死三年是完人,多活幾載成妖孽。

還是回到他們的慷慨赴死之旅。

在當時,如何將喻培倫制好的炸彈帶入京城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嚴峻考驗。

過程很精彩。一個叫鄭毓秀的美女同盟會員幫了大忙,這姐妹找來個一直苦苦追求她的法國外交官,讓法國佬幹了回拎箱子送炸彈進城的活。

1910年2月10日,法國佬拎著藏有炸彈的箱子過安檢,清狗沒敢查。

將炸彈成功帶入京城後,汪精衛和黃復生租了個房子,並隨即開了個“守真照相館”作掩護。過去的照相館堪稱地下活動的理想地,在暗室內組裝個炸彈、配個炸藥包啥的,很安全。

一切進展的似乎很順利。

炸彈組裝好,路線勘察完,接下來就該輪到真玩命了。

針對攝政王載灃的刺殺方案,汪精衛設計的不算精妙,但足夠慷慨。先由黃復生、喻培倫在載灃回家的必經之路銀錠橋埋下炸彈,完事後,汪精衛握著引爆電線藏進附近陰溝,待載灃上橋,一拉線,同歸於盡,一塊報銷。

運氣好,汪精衛慷慨就義不成問題。

遺憾地是,命運似乎不想讓汪精衛成為那個慷慨就義的民初英雄。

首先他們選擇埋炸彈的日子就跟開玩笑是的,3月31日,直接一個愚人節的前奏。

結果還真就出現了個愚人節式的人物。正當黃喻兩人趁黑鬼鬼祟祟在橋底下埋炸彈的時候,一位老哥出來撒夜尿,結果撒著撒著就瞅見了正在幹壞事的倆小同志。

皇城根下覺悟高!撒尿老哥一嗓子喊過去,很不鎮定的倆小同志嚇的是撒腿就跑。

撒尿老哥摸過去一看,好傢伙!立功了!有重大發現!

這是當晚銀錠橋底的好戲,守真照相館裡也有好戲。

就在黃喻二人遭遇攪局之時,汪精衛和陳璧君正在演繹此生無憾——四哥,你明白就要慷慨赴死了,也沒啥好送的,就讓我陪你睡一晚吧。

可讓這倆位沒想到的是,這邊的好事剛辦完,那邊的好事卻已漏了個底朝天。

大概是幾位小同志低估了清狗的辦案能力,他們原以為清狗查不到守真照相館,哪知道清狗裡也有辦案能手,他們順著炸彈上的螺絲釘查到了賣螺絲釘的鐵匠鋪,又順著鐵匠鋪查到了買螺絲釘的守真照相館。

4月16日,照相館被圍,汪精衛被抓。

負責審理此案的是川島芳子他爹,肅親王善耆。按說老傢伙對行刺大清當權貴胄這種事應該深惡痛絕,必殺之而後快才對,可誰能料到死硬派老頑固非但沒有深惡痛絕,相反深深地被汪精衛的慷慨氣度給折服了。

本人不認為所謂的滿清想以德服人,想借此收拾當下人心是汪精衛逃過一死的主要原因,這些說法是決定放過汪精衛之後附加上去的理由,我更願意相信,就是那種捨身取義的死硬慷慨擊中了善耆這個老傢伙。

這老傢伙又何嘗不是個死硬分子呢?

要相信,共鳴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尤其是互為敵人之間的共鳴更是如此!

當然,汪精衛能逃過一死,還有載灃的因素。這位當時和汪精衛同齡的幼嫩主政者實在缺乏真正的主張與鐵腕,從想殺袁世凱最終不敢放棄,應殺汪精衛最終又糾結放棄就能看出來,這傢伙完全就是個左右搖擺的軟柿子。

再說到汪精衛,你說曾寫過“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熱血慷慨之人後來怎麼就叛國投敵了呢?

實在不是因為他怕什麼!

歸根結底,他根本不適合走他後來走的那條路,他是誤入歧途了!

這歧途不是從他叛國投敵那一刻才開始的,而是老早就開始了。

他的才情,可詩,可風流,可快意,但不適合爭權奪利,更不適合做領袖。

所以說,走一條根本不屬於自己的路,玩自己根本玩不轉的東西,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讓自己面目全非、萬劫不復!


黑句本


汪精衛以暗殺攝政王載灃一舉成名,他在獄中所作的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更顯激昂悲壯,然而他的性格卻是優柔善變的,還就註定了他以“烈士”登上歷史舞臺,以“漢奸”結束政治生命。


1909年的中國正處在內憂外侮,水生火熱之即,為了救中國,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廣州起義”,“鎮南關起義”,這些起義雖然失敗了,卻極大地震懾了清政府,而渴望民主的革命黨人也將目標鎖定在了實際統治者身上。

汪精衛在1909年初到日本,在東京他與黃復生,喻培倫,黎仲實,曾醒等7人組成了一個暗殺團體,他們籌款,買炸藥,學習爆破技術,秘密地進行著暗殺前的準備。1910年初,汪精衛等人悉數潛入北京,他們在琉璃廠開設了一個守真影相館作掩護,並在東北園租了一間房屋以用作大家集合、商討的場所。


開始也沒有特定的暗殺目標,先計劃謀刺慶親王奕劻,由於警衛過嚴作罷,又謀劃炸死載洵、載濤兩貝勒,因無從下手而放棄,最後,汪精衛建議炸死攝政王載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因為載灃是大清的實際掌權人,殺死他影響大,也會給清政府的統治造成一定的混亂,於是一切謀劃圍繞著炸死載灃而展開。

他們偵察到載灃住的醇王府和鴉兒衚衕之間有座石板橋,載灃每天上朝必從此橋經過,這地方又比較僻靜,沒什麼人家,於是決定在橋墩下放炸藥炸,為了加大炸藥的力度,他們在騾馬市大街太永鐵鋪定製了一個可盛五十磅炸藥的“鐵西瓜”。暗殺團會議決定,由黃復生、喻培倫去安放“鐵西瓜”,到時由汪精衛負責引爆。


4月1日夜,黃、喻兩人在橋下挖好坑,然後埋好“鐵西瓜”,由於敷設的電線太短,只能隔夜再來按裝,結果,第二夜再來時引起了暗探的懷疑,兩人正在敷設,忽發現有人偷看,驚慌之中趕忙跑開,不一會警察趕到,經搜查發現了埋在橋下的“鐵西瓜”炸彈,暗殺計劃以失敗而告終。警察查到了鑄造“鐵西瓜”的鐵匠鋪,又順藤查到了守真影相館以及他們的集會屋,汪精衛、黃復生等人被逮捕。

載灃本來是想處死汪精衛以儆效尤,這時同盟會有個叫程家檉的會員正在肅王善耆府中任家庭教師,他對善耆分析說“大清殺汪、黃,只不過洩一時之氣,並不能根本杜絕革命黨的活動,反而引起他們的報復行動,非朝廷之福,不如不殺,反而能體現政府的寬大為懷,從而減少革命黨人對朝廷的敵對勢態”,善耆一想說的在理,於是找載灃去商量,載灃想想也是這個理,不殺他們起碼可以讓革命黨人的反清活動不那麼激烈,到最後也可以有個協商、談判的可能,於是清廷下令將汪精衛、黃復生交法部永遠監禁,這樣汪精衛逃過了被殺頭的命遠。


武昌起義勝利後,汪、黃兩人被清政府釋放。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卿本佳人,奈何為賊”對這位亂世中風雲人物最貼切的描述,才華出眾的革命派人員,為中國的崛起不懈的努力,只可惜在與蔣介石的爭權之中失敗後,怒投日本,成為後人所憎惡的漢奸走狗!

銀錠橋刺殺案件

年輕的時候誰還沒有瘋狂過呢?汪精衛正是年少輕狂下,被梁啟超和康有為諷刺下,展開了一場刺殺晚清攝政王載灃的瘋狂計劃。

汪精衛通過關係瞭解到,載灃每天都要路過銀錠橋,因為那是他進宮入朝的必經之路,所以1910年汪精衛夥同黃復生將自制炸藥埋藏在這座橋下。不知是汪精衛等人運氣太差,還是載灃命數未盡,竟然被巡查的軍警識破,兩人也沒來得及跑掉就被抓了起了,心有餘悸的載灃立馬將他兩關起來,即日問斬,可沒想到最後載灃無奈地將他們二人平安無事的放走了。

汪、黃二人平安而返

攝政王載灃主政時期,滿清的氣數早已經日薄西山了,此時清朝不僅面對外國列強的虎視眈眈,還有民間百姓各種暗潮湧動的勢力以及袁世凱一派的窺視,因此載灃表面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則是個紙老虎處處受人牽制。

所以無罪釋放汪、黃二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日本方面力保汪、黃二人,因此肅親王善耆對他們兩人厚待有加,一方面為了討好日本人,一方面也是為了樹立在皇室宗族裡的地位。

二、民間的輿論壓力實在太大了,要是慈禧在世,自然會很容易鎮壓住了,只可惜載灃這個人實在太平庸了,一步步退讓和妥協,致使民間實力日益龐大,直至可以影響朝政。

三、袁世凱等人的暗中操盤,因為袁世凱早已經看得出,未來的天下不會再屬於愛新覺羅,而是擁有新思想新浪潮的人物中,因此袁世凱極力接觸革命黨人物,以為自己謀後來。

在這多方面的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無罪釋放汪精衛等人!


淡墨青史


1904年9月,汪精衛與朱執信、胡展堂等在日本求學,接受革命思想的薰陶,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的一員。1907年至1909年,孫中山領導的各次起義先後失敗了,一部分革命黨人也因此意志消沉,清廷和改良派對此欣喜若狂,更加大肆鼓動吹籲和玩弄“立憲”的騙局。

面對這種形勢,汪精衛決定赴北京進行暗殺活動。1909 年12 月,汪精衛攜同陳璧君、喻培倫等人趕赴北京伺機進行暗殺活動。他們密議,決定刺殺清攝政王載灃。當時載灃居住在後海北岸醇王府。他每天上下朝都要經過銀錠橋。汪精衛等人決定將炸彈埋於橋下。

▲攝政王載灃

但是不巧,銀錠橋下的炸彈被人發現,並報了警。第二天,北京各報紛紛刊載這一消息。民政部尚書善耆、步軍統領正黨毓朗及警察廳廳丞章宗祥等即親往銀錠橋勘查。發現盛藥的鐵罐為中國貨,旋即查問城內各鐵鋪,很快得知是鴻太永鐵鋪為守真照相館特地製造的。經鐵鋪掌櫃確認,汪精衛、黃復生等很快被捕。

▲汪精衛

汪精衛被捕後,他索來紙和筆墨,奮筆疾書、痛斥了清廷假“立憲”之騙局。汪精衛暗殺載灃,載灃對此極為震怒,欲殺汪而後快。但肅親王認為,當此立憲時期,殺死革命黨人,只能激起其他革命黨人更加激烈的反抗,不如從輕判處,以收緩和民心和拉攏革命黨人之效。

清廷遂判汪、黃無期徒刑。與此同時,孫中山、胡漢民、陳璧君等人也展開行動,設法營救。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全國各省紛紛響應,宣佈獨立自治。搖搖欲墜的清政府一方面調兵遣將,起用袁世凱加緊對武漢地區革命黨人進攻,企圖將革命鎮壓下去。另一方面在政治上推行安撫政策,以此來緩和反清情緒。於10月30日宣佈“開放黨禁,以示寬大,而固人心。”由此,汪精衛等人獲釋。汪精衛也因1901年謀刺攝政王而聲名顯赫,世人皆知。

▲這兩句話是1923年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懇親大會上的題詞,而汪精衛從他的政治遺囑中也提煉出這兩句話。


ReaderX


汪精衛為什麼刺殺攝政王載灃?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問題,汪精衛為什麼刺殺攝政王載灃?從這個問題中我們能稍微瞭解汪精衛這個人,對待革命忠誠態度!

汪精衛,這是他的筆名,原名“兆銘”,跟魯迅一樣兒,文章寫的好,所以大家都習慣的記住了他的筆名,汪精衛出生貧困,但是出於書香門第,這也是他文筆好的原因吧,去日本留學,認識了孫中山,也被孫中山所賞識,加入了同盟會,也一直擔任機關報的編輯。說到這裡跟刺殺攝政王載灃好像沒什麼關係!繼續看下去!

這要跟保皇黨的梁啟超有關係,同盟會已成立,也進行許多起義,但是都失敗了,梁啟超發表了對此批評孫中山的同盟會暴力革命的言論,同盟領袖身在海外,瑣事別人在國內搞暴力革命,白白送死,不過“遠距離革命家”而已。



汪精衛懷揣革命理想的人,豈能容忍這樣兒的言論批評,於是汪精衛攜幾個革命小夥伴謀劃刺殺攝政王載灃的計劃,因為當時攝政王載灃掌握舊王朝的實權,擒賊先擒王,刺殺攝政王載灃無非是最好的人選,也是最有效的推翻舊王朝的方法。可惜的是計劃還未實施完成,中途被人發現,謀殺未果被清王朝逮捕。

攝政王載灃是看清大勢的偉大政治家

孫中山先生說,“世界大叔浩浩蕩蕩,順之者昌, 逆之者亡。載灃就是個看清大勢的人。



在載灃執政期間,也積極改革,大刀闊斧的改革,極力挽救大清局勢,在武昌起義之後,載灃看大勢已去,也不苦與掙扎了,順勢而去了。

回到主題,汪精衛被捕之後,抱著誓死的決心,也不抱著能活著的心態,於是把所有責任一攬於自己身上,載灃想竟有如此不怕死之人?況且有有才有志之人,如果能為己所用,當是等好事兒,但是說服無果,汪精衛並沒有此意。在當時刺殺按照大清法律是必死無疑的,但是也沒有殺了他,當時也存在壓力所迫,如果殺了汪精衛,怕有更多的革命黨前來進行刺殺,所以改死刑為永遠監禁,到後來被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