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在刺殺攝政王失敗被擒後,為何沒判死刑?

蓬島仙師


年輕氣盛搞刺殺,壯志未籌先被抓

汪精衛早年在同盟會中的地位很高,人長得帥氣,還有文化,和胡漢民倆號稱孫中山的左膀右臂,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報紙上寫文章闡述三民主義,很多人後來加入革命就是受到汪精衛文章的影響。

汪精衛本人也是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視孫中山為革命領袖,然而當時的革命形勢卻極為不樂觀,孫中山和黃興組織的多次反清起義都以失敗告終,很多人紛紛指責孫中山是“遠距離革命家”,同盟會意志消沉,汪精衛因此偏執的認為,通過刺殺來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汪精衛選定的目標不是別人,正是掌握清朝權力巔峰的攝政王載灃。

你想想清朝統治制度是多麼森嚴,別說是攝政王,就是“刺馬案”,刺殺一個地方總督都能成為晚清大案,更別說是攝政王載灃了,你翻開歷史書看看,歷史上有沒有攝政王是被刺殺的。

但是汪精衛就敢逞一時之勇,說到底還是性格上的極端造成的。

汪精衛不顧兄弟胡漢民的反對,毅然踏上北上刺殺之路,然而汪精衛當年才27歲,書生意氣,暗殺豈是那麼容易的,你像施劍翹刺殺孫傳芳,練功十年,精心籌劃,當然最後是用槍打死了孫傳芳。

汪精衛是一夥年輕人到北京開了個照相館,你說在北京還有什麼生意比照相館更顯眼,一群年輕人成天也不照相,自然引起人的懷疑了,當然汪精衛被抓,還是和計劃不周密有關,他們想在載灃上朝路上的橋下埋炸藥,結果炸藥太重,沒辦法拿走,因此計劃暴露,汪精衛等人就開跑了,結果清廷一查就把汪精衛給逮起來了。

汪精衛被抓後為何沒有被判死刑?

其實按照汪精衛的罪行,在封建社會,別說是死刑,就是凌遲都不過分,因為載灃是溥儀的父親,那是名副其實的皇帝老子,結果汪精衛卻沒被殺,就連汪精衛的相好陳璧君都不敢相信。

很多人說是主審此案的肅親王善耆,也就是川島芳子的父親,愛惜汪精衛的才華,說了“若來一個殺一個,冤冤相報,何時可了”,就連後來汪精衛自己也說“救我命的是肅親王,我每當回憶這個時候的事,總想到清朝末期的偉大政治家”。實際上善耆是不可能有那麼大權力的,鐵帽子王就是再硬,他也沒有皇帝的老子硬啊,畢竟要刺殺的是載灃不是善耆。

實際上在這件事上,起最大作用的就是攝政王載灃,當時攝政王載灃表示“我國正預備立憲,該生等系與政府意見不合······該生等躁急過甚,至陷不軌之誅,日後當知自誤也。此與常罪不同,為國罹罪,宜從寬典”。

其實就是載灃當時見到革命黨勢力越來越大,害怕殺了汪精衛引起更大的動亂,殺汪精衛不足惜,可是代價太大,畢竟汪精衛在革命黨人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因此,載灃給定了個“為國罹罪”,認為汪精衛的刺殺是為國為民,實際上不是貶汪精衛,而是誇汪精衛。當然,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判了個終身監禁。

實際上載灃和汪精衛是同齡人,當時兩個人都十分年輕,但是汪精衛卻偏激,善走極端,而載灃則是從清朝的權力鬥爭中最後脫穎而出,可以說載灃這個人是一個十分有遠見的人,他深知想要拯救清廷就是進行君主立憲,以重新取得民眾的支持,來和時間取得一次賽跑,當立憲失敗後,載灃順應時勢,也推動了清王朝的和平落幕。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載灃最後得以善終,名聲一直不錯,汪精衛這三個字,在刺殺載灃的時候是革命青年,革命成功後卻成了大漢奸。


史論縱橫


1910年4月2日的凌晨,天氣乍暖還寒,什剎海邊冷冷清清,甘水橋下3個忙碌的人影愈發顯得形跡可疑。就在他們幹得正帶勁的時候,發現橋上有人窺視。不過,這3人只是瞟了橋上人一眼,便又繼續忙碌起來。

沒一會,這3人就聽警笛大作,他們趕緊丟下手裡的東西就跑,警察立刻追過來,結果抓了2個,還是溜了1個。

警察抓住這兩名嫌疑犯,折回來往橋底下一搜,發現他們擺弄的是個炸彈。再一審,事情頓時嚴重了,原來他們打算把炸彈裝在橋下,準備炸死當朝的攝政王載灃。

(汪兆銘舊照)

其中年輕帥氣的那個叫汪兆銘,是主謀。

攝政王載灃可是宣統皇帝溥儀的父親,刺殺他那可是犯了重罪。汪兆銘自然也知道,那麼他為何還要這樣做呢?

說起來汪兆銘是個進步青年,他年少有才氣,在庚子之亂後,成為官費留學生,遠渡日本留學。不久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加入了孫逸仙創辦的同盟會。

然而革命的道路非常曲折,初期的起義,由於沒有堅實的群眾基礎,組織也不嚴密,均告失敗。這也讓一些革命者意志消沉,對革命喪失了信心。

此時的汪兆銘正是年輕氣盛之時,說他是熱血青年一點也不為過。他憎恨如僵蟲不死一般的清政府,他決定要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做點什麼,好讓那些退縮的、懷疑的革命者增加信心。

於是,他和陳璧君、黃復生還有喻培倫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決定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

(載灃劇照)

目標鎖定後,汪兆銘就帶著陳璧君幾人來到北京,借開照相館為名,暗中調查實施。

經過數次跟蹤載灃,汪兆銘最後把下手的地方選在了什剎海附近的甘水橋。

汪兆銘之所以選在這裡,是因為什剎海一帶人流量小,不容易傷及無辜。

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事情敗露後,汪兆銘面對清政府的審問,毫無懼色,全盤承認刺殺事件都是他一人謀劃,並不失時機地向審問他的肅親王善耆宣傳革命,探討中國之未來。

汪兆銘雖然刺殺失敗,但此案在當時卻引發了軒然大波,同時也給那些對革命喪失信心的革命者們樹立了信心,一時各地起義更加激烈。

本來,汪兆銘的罪應該判為死罪,但肅親王善耆是個皇族中少有的願意接受新思想的人。他深知大變局在即,再加上他非常欣賞汪兆銘不畏生死的氣魄和才華。因此他極力勸阻載灃切不可治其重罪,否則會引發更多起義,到時局面控制不了,清政府的臉面就更難堪了。

(袁世凱舊照)

於是,清政府經過商議後,最終判了汪兆銘一個無期徒刑。

汪兆銘入獄後,孫逸仙、陳璧君等人積極行動,希望能恢復他的自由,但均告失敗。

直到辛亥革命勝利後,手握北洋軍閥大權的袁世凱,與革命黨人達民協議,只要袁世凱能讓溥儀宣佈退位,中國民國大總統的位子,就讓給袁世凱來坐。

袁世凱好一番威逼利誘,最終迫使溥儀頒佈了《退位詔書》。清政府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汪兆銘才得以重獲自由。

(參考史料:《汪精衛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汪精衛年輕時也曾是一腔熱血的進步青年,庚子之亂後,官費留學日本,受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薰陶加入同盟會。然而革命的道路非常曲折,讓一些革命者意志消沉,對革命喪失了信心。

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撰文稱:“

徒騙人於死,己則安享高樓華屋,不過遠距離革命家而已”,說革命黨一些高層就知道躲在海外遙控國內暴動,享受在前,流血在後。

此時年輕氣盛的汪精衛憎恨如僵蟲不死一般的清政府,更想證明革命黨高層不是梁啟超所言那種人,他決心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汪精衛和陳璧君、黃復生、喻培倫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決定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

黃復生: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為做炸彈眼睛被炸瞎、險些喪命。

喻培倫: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出發之前,女朋友沈璧君無以為報,以身相許。

載灃: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光緒死後3歲溥儀即位,載灃晉升為攝政王,當時溥儀年幼,載灃就是實際上大清一把手!

1910年2月10日,法國外交官將炸彈帶進北京,汪精衛等租房開個“守真照相館”作掩護,先由黃復生、喻培倫在載灃回家的必經之路什剎海銀錠橋埋下炸彈,由汪精衛握著引爆電線藏進附近陰溝,待載灃上橋,一拉線同歸於盡。當兩人趁黑埋炸彈的時候,被一位起夜的人發現從而失敗,清官順藤摸瓜,找到照相館,汪精衛被抓。

刺殺雖然失敗,但當時卻引發了軒然大波,激發了革命者的信心,一時各地起義風起雲湧,給腐朽沒落的清廷致命一擊,汪精衛成為辛亥時代首屈一指的革命“偶像”。

主審汪精衛的肅親王善耆(川島芳子的父親),在法庭上汪精衛抱著必死的決心,大義凜然,慷慨陳詞,把法庭當成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善耆愛惜汪精衛的才華,說“冤冤相報,何時可了”,就連後來汪精衛自己也說“救我命的是肅親王,我每當回憶這個時候的事,總想到清朝末期的偉大政治家”。

實際上關鍵還是攝政王載灃,載灃表示“我國正預備立憲,該生等系與政府意見不合······該生等躁急過甚,至陷不軌之誅,日後當知自誤也。此與常罪不同,為國罹罪,宜從寬典”。

載灃當時也才27歲,對於治理國家,既沒經驗,更沒實力,當時南方革命黨鬧得厲害,眼看大廈將傾,他決心推動改革,急需南方漢人支持,急需獲取更大的權力,為改革鋪路。同時載灃見革命黨勢力越來越大,如殺了汪精衛必會導致革命黨人強力反彈,如果不殺或許能提升自己的美譽度,緩和與革命黨人的激進情緒。

倆人最後商定:汪精衛死罪免除,活罪難逃,判決汪精衛終身監禁。

辛亥革命勝利後,袁世凱釋放了很多政治犯,汪精衛和黃復生都在列,北京社會各界民眾1000餘人的夾道歡迎。

是孽不死必成妖,在抗日戰爭中,汪精衛投降變節。由英雄墮落成千夫所指的大漢奸,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美麗青春您真痘


1910年4月2號深夜,帝都警察廳接到群眾舉報,有3個人在甘水橋那鬼鬼祟祟打洞,不知道在幹什麼。

甘水橋是北京的好地方,現在房價都過十萬了,當時能住在那一塊的非富即貴,所以警察很快到達現場,發現遺留炸彈一枚。這可是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當時南方革命黨鬧的十分猖獗,炸彈襲擊事件此起彼伏,但是敢到北京來埋炸彈的還是頭一遭。很快兩名犯罪嫌疑人被捕,經過審問,兩人交代:他們是來刺殺當時朝廷一把手攝政王載灃的!

載灃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光緒死後溥儀即位,載灃晉升為攝政王,當時溥儀年幼,載灃就是實際上的一把手!

三名刺客身份也被公佈:汪兆銘,黃復生,喻培倫!其中喻培倫跑了。

汪兆銘不說,就是汪精衛,其他兩位熟悉歷史的朋友也應該知道。

黃復生: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當年為了做炸彈,把自己差點炸死,眼睛都炸瞎了,為了紀念自己死裡逃生,改名“復生”。

喻培倫: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其中汪兆銘當時可是風流人物,小夥年方27,出身官宦世家,長的玉樹臨風,還是廣東中考狀元(府試第一名),5年前剛加入了同盟會,受到孫大炮的賞識,且尚未婚配。

怎麼好好的活膩了,跑到北京來刺殺攝政王。

在這要說一句,不能因為汪精衛後來做了大漢奸就把人家一輩子給否定了,年輕時候的汪精衛絕對是一腔熱血,因為天天在報紙上懟康有為梁啟超一幫保皇派,被梁啟超回懟,說革命黨一些高層就知道躲在海外遙控國內暴動,享受在前,流血在後。搞的汪精衛十分不爽,為了證明梁啟超是錯的,他聯繫黃復生還有喻培倫決定幹一票大的:炸死攝政王載灃。

出發之前,女朋友沈璧君無以為報,以身相許,說實話:如果當時汪精衛死了,這事絕對是可以媲美林覺民《與妻書》的千古愛情絕唱。

可惜汪精衛沒有死!

為什麼呢?判決書顯示:汪黃二人“誤解朝廷政策”,免除汪黃二人死罪,判處無期徒刑,終身監禁!

刺殺攝政王是個誤會!聽起來簡直太仁慈了,要知道那可是殺人不眨眼的封建社會,1903年,記者沈藎因為把《中俄密約》發到報社刊登,被惱羞成怒的慈禧太后下令未審先殺,而且先用棍子打的血肉橫飛,再絞殺。

這才幾年,就變得如此寬宏大量?人家汪精衛絕命詩都寫了很多首了,其中一篇更是風靡一時: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後世許多人做了分析,認為是處理案件的肅親王善耆與汪精衛交談以後惺惺相惜,為他說情,朝廷惜才愛才,最終沒有殺汪精衛。

這種說法高估了封建王朝的道德水平,低估了當時的形式。

載灃雖然是攝政王,其實與汪精衛是同齡人,當時也不過是個27歲的小夥子,對於治理國家,既沒有經驗,也沒有實力,而南方革命黨越鬧越厲害,迫不得已搞出的皇族內閣被天下人嘲笑,眼看大廈將傾,他有心推動改革,但是朝廷那些頑固派對他愛理不理。

這時候的載灃,急需支援,尤其是南方漢人,他希望藉助漢人的力量擴大自己的民意基礎,獲取更大的權力,為改革鋪路,正巧趕上了汪精衛刺殺事件,在載灃和肅親王善耆看來,汪精衛不過是個革命黨的小嘍囉,殺了他反倒是成全了革命黨人的威名,如果可以藉此機會炒作一把,刀下留人,說不定還能提升自己的美譽度,比起殺人更有利。

於是肅親王善耆多次到監獄與汪精衛詳談,一來二去,雙方竟然惺惺相惜,汪精衛說肅親王善耆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肅親王說:“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黨反叛朝廷了”,雙方儼然相見恨晚。

最終汪精衛黃復生保住了性命。一年以後,武昌起義爆發,清廷為了挽回局勢,釋放了很多政治犯,汪精衛和黃復生都在列,北京社會各界民眾1000餘人的夾道歡迎。



日慕鄉關


公元1910年4月2日的北京,這是一個風高月黑之夜,幾個黑影悄無聲息來到一座乾涸的小橋下,將一個裝滿炸藥的鐵罐,放在橋下一個不起眼的地方,為了預防被人發現,他們對鐵罐進行了精心的偽裝,而後悄悄離去。

這座橋是攝政王載灃早朝必經之處,這是一次有預謀的刺殺,帶頭人正是汪精衛,一個熱血的革命青年。他們只等明天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震動全國,給腐朽沒落的清廷致命一擊。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個後半夜來橋下解手的小百姓發現了情況,立即上報。(這隻能怪革命黨人不會做群眾工作)膽敢刺殺攝政王,這還了得!清廷立即派人調查此事,很快將汪精衛等人緝拿歸案。

這時的清廷已是四面楚歌,打著立憲的幌子想苟延殘喘。對於汪精衛的刺殺行為,也不敢殺之而後快,所以便成立了以善耆為主的審判庭。
這時的汪精衛抱著必死的決心,在庭上大義凜然,慷慨陳詞,把法庭當成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弄得善耆怒火中燒,但也無計可施。他知道如果冒然殺掉汪精衛,不僅成全了他的美名,而且全國各地的官員必將遭到革命黨人更猛烈的報復。於是,善耆找到攝政王載灃,陳述了殺掉汪精衛的利害關係。倆人最後商定:汪精衛死罪免除,活罪難逃,判決汪精衛終身監禁。

不久,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汪精衛同志光榮的出獄了。後來,在抗日戰爭中,汪精衛投降變節。由英雄墮落成千夫所指的大漢奸,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大家好,我是老王。

汪精衛也有英勇的一面,我們來聊聊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的事。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黨再南方進行了幾次武裝起義都失敗了。汪精衛等人向通過刺殺清朝高官,來動搖清朝的統治。當時,皇帝溥儀年幼,只有幾歲,所以並不掌握實權。當時,相對開明的載灃被慈溪選為攝政王,統攬全國政務。所以,汪精衛、黃樹中、喻培倫、陳壁君等人密謀用炸彈刺殺攝政王載灃。以此來動搖清廷統治,造成滿清政府的混亂。同時,必將給廣大的革命者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可惜失敗,汪精衛被抓。

汪精衛等人根據載灃上朝處理公務所走的路線和時間基本都一樣的情況,決定在什剎海邊的銀錠橋埋藏炸藥,等載灃路過的時候,炸死載灃。1910年4月2日,黃復生和喻培倫悄悄來到銀錠橋下埋炸藥時,被清廷的巡警發現。黃復生和喻培倫二人逃走,但是在現場留下了證物。清廷通過證物,抓到了汪精衛等人。

按理說,汪精衛等人犯了死罪。但是,負責審理此案的肅親王善耆和攝政王載灃都比較開明,為了爭取革命黨人的支持,控制輿論。同時,也是怕革命黨人大規模暗殺報復。所以,清廷以汪黃二人“誤解朝廷政策”為由,免除汪黃二人死罪,而是終身監禁。

因為當時,載灃是滿清少有的開明派。他想徹底改革政府機構,仿效德國軍政模式,在保留八旗親貴、地方大族的前提下開議會、立憲法。要實行這個計劃,載灃就要協調八旗子弟,江南豪紳,海歸派,革命黨,維新派等各方勢力的關係。載灃也是以大局為重,爭取革命黨人支持,所以沒有殺汪精衛。下面引用下汪精衛入獄後寫的詩:

《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 汪精衛 ):
街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孤飛終不倦,羞逐海浪浮。
奼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臺。

第二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清廷趕緊宣佈只要有人保釋,政治犯可立即釋放。同時,袁世凱主動做了汪精衛、黃復生的保釋人。於是,汪精衛僥倖出獄。


勇戰王聊歷史


汪精衛在刺殺攝政王以失敗而告終,可是他的運氣非常要好,在獄中碰見了貴人,於是就撿回了一條命。1905年他謁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1910年1月與黃復生等一起抵達北京,開設守真照相館,目的就是為了暗殺攝政王做準備,光緒的弟弟、溥儀的父親當時攝政王王載豐,刺殺失敗後,被關進大牢。面對審訊,他與黃復生爭相當主犯,而且汪精衛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思維敏捷,洋洋灑灑的千字作答,使主審官章宗祥、善耆惜才、愛才之心徒起,



對她的才幹感慨不已,有心成全,出手相救。當時清朝刑律改革已經初見成效,原來十大罪惡,已經取消等環境下,在他倆的斡旋中出現了轉機,未被判死刑,而且在獄裡受到頗豐後的優待。同時汪精衛的才幹也引起了肅清王的重視,查看了他倆的供詞後,深被汪精衛才華所吸引,再加之清廷又怕革命黨的報復,採取更大範圍的刺殺行動,於是勸說攝政王饒恕他二人不死,才保住汪精衛、黃復生的性命。清廷為了掩人耳目,以汪、黃“誤解清廷政策”為由,免除汪、黃二人死罪,判處二人終身監禁,就這樣撿回兩條命。所以說,臨死不屈,用自己的才華打動主審官的鄰惜之心,峰迴路轉,獲得了重生的機會,這就告訴我們,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爭取了才會有意外的驚喜和收穫。



和諧131679225


很少有未遂的刺殺事件能像汪精衛行刺攝政王載灃那樣,有那麼多的看點!那麼多的造化弄人!

故事的開頭就相當的耐人尋味。

有一段時間,以梁啟超為首的一批人對孫中山倡導的革命事業提出了嚴重質疑。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撰文稱:“徒騙人於死,己則安享高樓華屋,不過遠距離革命家而已。”話說的相當刻薄,你們這些傢伙只是忽悠別人去送死,自己則躲在高樓華屋裡享受別人的饋贈之財——

梁啟超的話音剛落,章炳麟更是抓住了把柄,日本友人饋贈的兩萬日元,孫中山只給《民報》留下兩千塊活動經費,其餘的自個全都帶走了。

究竟是你花錢重要還是革命事業花錢重要?

這一切都被熱血青年汪精衛看在了眼裡。為了證明老大以及老大的團隊不是梁啟超、章炳麟所說的那種人,汪精衛決定效仿荊軻。

你說我們貪生怕死還搞貪汙,那哥們就讓你見識見識什麼叫“壯士一去兮不回還。”

就這樣,汪精衛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直奔京城、刺殺攝政王的赴死之旅。

與他同行的不光有志同道合的革命小夥伴黃復生、喻培倫,還有一位紅顏知己陳璧君。

那時的陳璧君是汪精衛的鐵粉,鐵到為得君心願隨君死的地步。將迷戀昇華成生死一諾,必須承認,陳璧君在當時成就了一段佳話,若汪精衛真的慷慨就義了,此佳話必成千古美談。

無奈,早死三年是完人,多活幾載成妖孽。

還是回到他們的慷慨赴死之旅。

在當時,如何將喻培倫制好的炸彈帶入京城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嚴峻考驗。

過程很精彩。一個叫鄭毓秀的美女同盟會員幫了大忙,這姐妹找來個一直苦苦追求她的法國外交官,讓法國佬幹了回拎箱子送炸彈進城的活。

1910年2月10日,法國佬拎著藏有炸彈的箱子過安檢,清狗沒敢查。

將炸彈成功帶入京城後,汪精衛和黃復生租了個房子,並隨即開了個“守真照相館”作掩護。過去的照相館堪稱地下活動的理想地,在暗室內組裝個炸彈、配個炸藥包啥的,很安全。

一切進展的似乎很順利。

炸彈組裝好,路線勘察完,接下來就該輪到真玩命了。

針對攝政王載灃的刺殺方案,汪精衛設計的不算精妙,但足夠慷慨。先由黃復生、喻培倫在載灃回家的必經之路銀錠橋埋下炸彈,完事後,汪精衛握著引爆電線藏進附近陰溝,待載灃上橋,一拉線,同歸於盡,一塊報銷。

運氣好,汪精衛慷慨就義不成問題。

遺憾地是,命運似乎不想讓汪精衛成為那個慷慨就義的民初英雄。

首先他們選擇埋炸彈的日子就跟開玩笑是的,3月31日,直接一個愚人節的前奏。

結果還真就出現了個愚人節式的人物。正當黃喻兩人趁黑鬼鬼祟祟在橋底下埋炸彈的時候,一位老哥出來撒夜尿,結果撒著撒著就瞅見了正在幹壞事的倆小同志。

皇城根下覺悟高!撒尿老哥一嗓子喊過去,很不鎮定的倆小同志嚇的是撒腿就跑。

撒尿老哥摸過去一看,好傢伙!立功了!有重大發現!

這是當晚銀錠橋底的好戲,守真照相館裡也有好戲。

就在黃喻二人遭遇攪局之時,汪精衛和陳璧君正在演繹此生無憾——四哥,你明白就要慷慨赴死了,也沒啥好送的,就讓我陪你睡一晚吧。

可讓這倆位沒想到的是,這邊的好事剛辦完,那邊的好事卻已漏了個底朝天。

大概是幾位小同志低估了清狗的辦案能力,他們原以為清狗查不到守真照相館,哪知道清狗裡也有辦案能手,他們順著炸彈上的螺絲釘查到了賣螺絲釘的鐵匠鋪,又順著鐵匠鋪查到了買螺絲釘的守真照相館。

4月16日,照相館被圍,汪精衛被抓。

負責審理此案的是川島芳子他爹,肅親王善耆。按說老傢伙對行刺大清當權貴胄這種事應該深惡痛絕,必殺之而後快才對,可誰能料到死硬派老頑固非但沒有深惡痛絕,相反深深地被汪精衛的慷慨氣度給折服了。

本人不認為所謂的滿清想以德服人,想借此收拾當下人心是汪精衛逃過一死的主要原因,這些說法是決定放過汪精衛之後附加上去的理由,我更願意相信,就是那種捨身取義的死硬慷慨擊中了善耆這個老傢伙。

這老傢伙又何嘗不是個死硬分子呢?

要相信,共鳴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尤其是互為敵人之間的共鳴更是如此!

當然,汪精衛能逃過一死,還有載灃的因素。這位當時和汪精衛同齡的幼嫩主政者實在缺乏真正的主張與鐵腕,從想殺袁世凱最終不敢放棄,應殺汪精衛最終又糾結放棄就能看出來,這傢伙完全就是個左右搖擺的軟柿子。

再說到汪精衛,你說曾寫過“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熱血慷慨之人後來怎麼就叛國投敵了呢?

實在不是因為他怕什麼!

歸根結底,他根本不適合走他後來走的那條路,他是誤入歧途了!

這歧途不是從他叛國投敵那一刻才開始的,而是老早就開始了。

他的才情,可詩,可風流,可快意,但不適合爭權奪利,更不適合做領袖。

所以說,走一條根本不屬於自己的路,玩自己根本玩不轉的東西,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讓自己面目全非、萬劫不復!


黑句本


汪精衛原名汪兆銘,廣東人。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家庭條件尙可,後來父母相繼去世,生活困難。好在汪精衛比較爭取,書讀的很好,後來還去日本留學。也正是在留學期間受孫中山同盟會思想影響加入同盟會,並且很快成為同盟會的核心骨幹。

一、刺殺背景

1905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意在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為了與頑固的封建派作鬥爭,同盟會發起了多次的刺殺活動,希望通過武力的方法爭取革命的勝利,但是幾次刺殺活動均以失敗告終。這在輿論上使得同盟會處於劣勢,一直受到維新派的打壓。此時年輕氣盛的汪精衛,作為同盟會的主要幹事,就想著幹一票大的,目標就是刺殺攝政王載灃的弟弟載洵貝子和載濤貝勒,但是由於當時情況有變,刺殺失敗。於是將刺殺目標直接變為了大boss載灃。



二、刺殺過程

載灃的醇王府在什剎海邊上,其每天進宮上朝都要經過一座甘水橋。這裡環境僻靜,而且小橋北邊又有一條能容一人的大陰溝可藏身。於是汪精衛就決定將炸彈藏在此處,自己則藏在陰溝裡,待載灃過橋時引爆炸彈,和載灃同歸於盡。本來為了彼此暗殺,汪精衛等人做了很多準備,提前就散佈消息說甘水橋晚上鬧鬼,為的就是不希望有人干擾,確保暗殺萬無一失。但不巧的是暗殺前一天晚上還是被一個出來小便的人發現了情況不對,並且這個愛管閒事的無聊市民很快就報了警,警察很快趕到。警察通過現場的炸彈及螺絲很快找到了線索,最後將汪精衛及其他同案人員逮捕。




三、為什麼逮捕後,沒有判死刑?

汪精衛被逮捕後,對於自己的刺殺行動供認不諱。並在獄中寫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副視死如歸的景象。萬幸的是審理此案的肅親王是當時清統治階層裡罕見的有頭腦、人品也不錯的人。審計過程中,對汪堅定的革命信仰和置身死於度外的精神所感動,與其共同探討國家的命運。雖然最後誰都沒有說服誰,但這份英雄相惜的氣概,讓肅親王不忍心對汪精衛下死手。最後在他的耐心勸導下,載灃免掉了汪的死刑,判處其終身監禁。一年半以後,武昌起義爆發,隨即各地響應,清王朝土崩瓦解。風雨飄搖的清廷趕緊宣佈當人,於是汪精衛就解放了。


雜牌歷史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汪精衛早年享有盛譽,很大程度上得益於1910年在北京什剎海對攝政王載灃的暗殺行動。雖然暗殺失敗,並判處終生監禁,

但他的自我犧牲精神以及在獄中洋洋灑灑的千字“供詞”和感懷雜詩,其中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困。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最為經典,一時為人傳誦,令人壯懷激烈,感慕而興起,汪精衛成為辛亥時代首屈一指的革命“偶像”。

可問題是汪精衛被捕後,為何清廷居然沒有殺他,而是一直關在監獄裡。到辛亥革命那一年,袁世凱才下令把他給放出來。

清廷為何沒有殺掉汪精衛至今也沒有一個合乎情理的說法,眾所皆知的理由是:肅親王善耆與汪精衛交談,佩服他的文采與思想,加上彼時民心思變的“民意”,汪精衛因此沒有被殺。另一為:善耆是開明之士,看清了當下的局勢,因此有意放革命黨人一馬。更有甚者說:日本政府向清廷試壓,保住了汪精衛的性命。

暢讀文研院認為,汪精衛未被清廷所殺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結果,但究其根源,是清廷在革命黨面前的軟弱不堪,沒有勇氣與革命黨敵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