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精衛會變成漢奸?

董其斌


晚清時期,滿清政府對內經濟凋零,老百姓生活困苦,對外不斷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辛丑條約》簽訂後,更是退化為洋人的朝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志士仁人投身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無論是激進的革命或是溫和的改良,都是對國家的關注,對民族的關注。

早年的革命黨,由於經驗不足,加之派系林立,缺乏統一領導,所以革命手段相對簡單粗暴,以刺殺為主。桐城人吳越,曾身裹炸藥,自殺式襲擊清廷官員。紹興人徐錫麟,在安慶開槍射殺安徽巡撫。革命的方式略顯激進,也有點幼稚,但是這些革命先烈,不顧個人安危,敢於挑戰封建皇權,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還是值得讚頌的。

早年革命慷慨激昂

汪精衛也是其中之一,早年的革命生涯還是非常慷慨激昂的,他追隨孫中山先生,積極投身革命,採用刺殺的方式,指望幹掉清朝政府的個別軍政要員,達到革命的目的。不過刺殺行動失敗後,被捕入獄,判處終生監禁。在獄中起初決心以死報國,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此後受肅親王善耆軟化,意境為之一變。武昌起義後,由袁世凱開釋出獄。

南北和談中的汪精衛

青年成名之後,雖然左右搖擺,但依舊深受孫中山的信任

出獄之後的汪精衛一方面珍惜人生的又一次絕處逢生,一方面感謝清廷的不殺之恩,一方面依舊追隨孫中山積極投身革命事業。任南方民軍議和總代表伍廷芳的參贊,暗中秉承袁的意旨,與君主立憲黨人楊度等組織國事共濟會,鼓吹革命、立憲兩派聯合擁袁,極力主張孫中山讓位袁世凱,實現南北統一。儘管如此,汪精衛依舊追隨在孫中山的身後,逐漸成為孫中山心目中的最理想接班人。

1922年~1923年,孫中山籌備改組中國國民黨,汪精衛反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在1924年1月的國民黨“一大”上被孫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後出任中央宣傳部長。馮玉祥北京政變後,邀請孫中山北上共議大事,汪精衛隨孫北上入京,任秘書。1925年3月孫中山病危時,汪精衛受命記錄遺囑。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以擁護三大政策的“左派”和中山先生的信徒面目出現。此後,汪精衛一直以維護國共合作的態度面對輿論,籠絡眾多共產黨代表與國民黨左派人士,殊不知,汪精衛其實就是隱藏在革命隊伍裡的最大投機者。

政治鬥爭屢屢輸給老蔣,左右搖擺

政治上屢屢鬥不過蔣介石,恐怕是汪精衛一生中最大的無奈,也是人生的轉折點。作為孫中山先生心目中的最佳接班者,本是國民政府的最高領導者的汪精衛,因為中山艦事件,被迫辭職出國,在他出國的時間裡,北伐戰爭如火如荼的發展,國民政府的最高權力悄然無息的轉移到蔣介石的手中。1927年4月,汪精衛回國之後,蔣介石在南京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一度聲明堅持國共合作,與蔣介石進行爭鬥,不過沒過多久,汪精衛反革命的嘴臉徹底暴露。七一五政變後,寧漢合流,汪精衛繼續與蔣介石爭奪國府的最高領導權,蔣介石以退為進,表面下野,但是實際上一步步成為國民黨內的實際最高權力者。汪精衛雖然一度表面上出面國民黨要職,支撐大局,但是實際上毫無實際權力。

誤判時局——墮落為漢奸

30年代之後,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一步步開始的侵華戰爭,國內外形勢再次發生變化,而汪精衛及其幕僚似乎看到了再次上臺的希望,那就是積極與日本人合作,藉助日本的幫助,扳倒老蔣。

當然了汪精衛並不一定從一開始就鐵了心要當漢奸,最初只是積極致力於“中日合作”,“日中親善”等。一方面因為當時日本的軍事實力確實要明顯強於中國,一方面,三十年代的中國依舊四分五裂,沒有實現統一。在當時,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依靠英美也好,依靠蘇聯也罷,或是依靠日本的幫助,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因而很多人覺得和日本合作,藉助日本的力量讓中國發展起來也是一條好的渠道。所以親日派和投降派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親日不代表投降日本當漢奸,例如何應欽就是國民黨內部有名的親日派,但是即使是抗戰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看到何應欽投敵叛變。

但是到了七七事變之後,汪精衛投靠日本的慾望就日益擋不住了。特別是淞滬會戰失敗,南京淪陷之後,舉國上下一片悲觀情緒。畢竟老蔣在淞滬會戰中幾乎把自己的全部家當都砸進去了,70萬精銳開赴淞滬戰場,最終還是沒有頂住日軍的進攻,而且損失慘重。

汪精衛對抗日的前景感到十分悲觀,認為繼續打下去,國民政府敗亡只是時間的問題,與其跟著老蔣一起覆滅,不如自己另尋出路,於是乎,他積極宣傳對日妥協,與日本媾和。

顯然,蔣介石對時局的判斷,要遠遠高於汪精衛。在三十年代末的中國,蘇聯面對著日益崛起的德國,西部壓力十分巨大,而東邊的日本又不時顯露出不安的氣氛,蘇聯急需中國來牽制住日本,緩解蘇聯的壓力。若中國積極抗日,蘇聯就會在物資上給與中國儘可能的幫助,而中國一旦對日妥協,蘇聯絕逼會像和德國一起瓜分波蘭一樣,出兵中國的新疆,內蒙,甚至是青海,甘肅,與日本一起瓜分中國。而汪精衛在抗日戰爭中,幻想著能和日本媾和,然後組織一個新的政府,由他來出面主持大局,實在是荒唐可笑。

訪問日本與東條英機喜笑顏開的汪精衛

“中日親善”,笑的很開心

汪精衛接見德意等軸心國使節

平心而論,哪怕是在40年到41年,德國軍隊橫掃歐洲,佔領了大片蘇聯西部土地,全世界都似乎看不到希望的時候,汪精衛若要叛變,還可以理解為他是在政治上又一次選擇投機,選擇加入軸心國,來“曲線救國”。但是1938年底就鐵了心要出逃叛變了,只能說明其就是想當漢奸。也顯示出他對時局的判斷水平很差,在民族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選擇上完全錯誤。

汪精衛死時的影像資料

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蘇聯在與日本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之後,立馬就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坐視中國軍民與日本的長期鬥爭。可想而知,當年如果國共兩黨不是及時拖住了日本,把抗戰拖入相持階段,後果不堪設想。

汪精衛的的政治生涯可以說搖擺不定,極具爭議。早年意氣風發,投身革命,更多的估計也是因為年少無知,血氣方剛,搞刺殺,逞匹夫之勇。被清廷特赦之後,在革命和立憲之間左右搖擺,一方面支持袁世凱,一方面又追隨孫中山,讓人難以捉摸。少年成名之後的他被孫中山視為接班人,為名利所累的汪精衛自此一生都在追求成為國府的一把手。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一方面反對共產黨加入國民黨,一方面又以遵從孫中山的三大政策自居,最終還是舉起了反革命的屠刀。政治鬥爭失勢後,投機外國勢力,最終甘心出面組織漢奸政權,是其一生無法洗去的汙點。


徽南城意


多少人還記得汪精衛這首膾炙人口的五言詩?

《被逮口占》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1910年,汪精衛因刺殺攝政王載灃事敗被捕,被判“大逆不道,立即處斬”。他在獄中寫下此詩,表明誓死革命的決心。在當時廣為流傳,汪精衛名動一時。

汪精衛有著並不光彩的歷史,但他經登上過美國《時代》雜誌封面。其前半生,也曾是一代英雄豪傑,也是一位大帥哥,大才子。而其後半生的所作所為,徹底毀掉了之前的一切努力。如今再回頭看,令人唏噓不已。

在這裡不想深究汪精衛是如何變成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大漢奸的,歷史有的時候很難從千篇一律的評論中得到真相。既然眾口一詞,便不必重複。功過是非,留與後人說。


社會主義小書童


比李鴻章強多了,1,沒簽賣囯條約,2沒拿回扣,3,保了一方平安…,嘿嘿,比老李強多了


親家210


首先,汪本人是國民黨內的親日派領袖,對日本抱有幻想,對抗日的前途悲觀,認為’須知數十年來,中國軍事經濟,在物質上著著落後,固不待言;即組織上亦幼稚不完善’。這些都是促使汪走上漢奸之途的因素。

其次,汪精衛和蔣介石有矛盾,汪是國民黨元老,自認比蔣介石更有資格,但汪的性格懦弱自卑、優柔寡斷,在與蔣介石的鬥爭中常處下風,加上陳壁君和周佛海從‘反蔣’和‘’投降‘’兩方發力,汪在自欺欺人中就上了賊船了。


大超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前面好像是這二句慷慨過燕市,從容做楚囚。就詩而言我認為確實是好詩,詩為心言,就汪精衛寫這詩的時候我認為他的思想還是很激進的。汪精衛才華橫溢口才出眾,尤其他的演講很具有誘惑力,這與他後期出賣人格和國格,成為賣國求榮千夫所指的大漢奸形同二人。我認為人的變化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青年汪精衛曾巳有過政治抱負,我以我血薦軒轅追隨過孫中山先生,曾也做過暗殺過攝政王載灃的壯舉,留下過英名。但在民族大義面前,在歷史大是大非面前,他不是和民族同心同德而是站在民族對立面上淪為大漢奸,成為不齒於人類狗屎堆,這可悲的下場罪有應得!!


張國強226170080


這個原因很複雜,要列舉出來,基本是個長篇大論。但是汪在早期,確實是願意為國家而死的人。願意行刺清朝王公,是冒著殺頭的危險。

變成漢奸,主要簡述幾點:出獄後去了日本,被日本人洗腦;和老蔣的政治鬥爭中失利;叛國前曾被刺殺,懷疑是老蔣幹的,為保命逃走;在日本侵華時看不到未來;在長期的政治鬥爭中失去革命熱情,只想權力和小命。

汪的叛國對當時的抗戰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萬死難贖其罪。諷刺的是,汪的下場並不好,據說是被日本人毒死的。


正牌海天孤客


其實當時中國很為難。形勢是,日本圖滿洲,蘇聯圖新疆外蒙,法國圖雲南,英國圖西藏。當時有許多選擇等待中國去挑選。主要有,聯美抗日,聯日抗蘇,聯蘇抗日,聯印抗英。當時的國際當然還有所謂的獨立自主。

這些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決辦法。不知諸位有何良策,破解當時的時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