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汪精衛這個人?

膠捲演繹


這篇是個人以前的回答。

汪精衛儘管曾是個熱血青年,刺殺載灃不遂拋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名句,儘管他有萬種原因去投日,但漢奸這兩字當之無愧。

汪精衛在國民政府拉扯於和蔣介石的權力鬥爭中,他個人認為自己是孫中山先生精心哉培的接班人,但政治鬥爭中一直被蔣介石壓制,心裡很不是滋味。加上一個心態扭曲變形的妻子陳碧君,每每抱怨汪不能當上老大,自己還經常要和宋美齡比較,認為自己才應該是第一夫人,汪本身性格優悠寡斷,陳碧君對其影響非常重大。而汪和陳還有一些自己的心腹,對抗日戰爭中囯勝出極不看好,認為日本早晚吞併中國,不如早日投降,而日本人除了軍事上侵略,政冶上也需要奴化中國,碰到汪精衛一個這麼重要的人物當然會想盡辦法策反,最後汪精衛投敵了。

但在日本人手下當漢奸頭目日子會好過嗎?每天擔驚受怕被暗殺,凡事看日本人意思去辦,捕殺反日勢力,用自己名義簽訂一系列賣國條約。汪在日本投降前在日本去世,而死因現在還是一個謎,有傳說他屍體從日本運回國內時棺木裡是空的,死了下葬還要與孫中山先生為鄰,最後結果就是大家都知道的。

順帶一提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杜月笙,從小癟三到成了上海皇帝,一個販賣鴉片,經營賭場起家壞事做盡的人,為什麼評價還是比較正面?是因為杜公在民族大義上一點不模糊,抗戰時送糧食,防毒面具,砸沉自己船公司的船希望堵塞長江囗的航道,不受日本人拉櫳遠走香港,親自勸說黃金榮裝瘋不要接受日本人的任何官職,在香港期間利用自己內勢力暗殺漢奸。

我最後只想說一句,一個人幹什麼壞事儘管有千萬種理由,真沒飯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並不能鼓吹,但是民族大義是一個不能侵越的底線,杜公面對這底線卻是一點䣠不含糊。現在活在太平年代的群眾要緊記,現在的和平是用無數先人性命換取回來的。我個人奉勸大家,勿亡國恥,更不要拿著鈔票去當經濟漢奸。


過路閒人路過


只要有正常的是非觀念,起碼的判斷能力,就得出最正確的結論:汪精衛就是漢奸,大漢奸。

1932年1月28日,在汪精衛出任國民政府政務院總理的當天,日本侵略者進攻閘北,在上海挑起事端,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他認為中國不僅軍事、經濟、物質上著著落後,「組織上亦幼稚不完善」,不計一切後果的全力與日本人言和,斥責馮玉祥等主張抵抗的將領「狂妄無知」。這固然是因為怯懦,也有著在國民黨權力爭奪中落敗後的另謀出路的打算。

1935年,汪精衛先後批准了秦德純與土肥原賢二簽訂的《秦土協定》,何應欽與梅津美治郎簽訂的《何梅協定》,把華北的主權拱手讓給日本侵略者,使全國輿論一片譁然。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汪精衛不敢公開宣揚投降論調,私下卻認為抗戰必敗,抗戰是「跳火坑」「死了不值得」。

1938年,日本內閣兩次發表「近衛聲明」,公開引誘國民政府及其高官投降,導致國民黨統治集團上層發生嚴重分裂。汪精衛是當時最為知名的文化人,卻徹底喪失理智,公開發表投靠日本侵略者的「豔電」。汪精衛投敵時,鼓動如簧之舌,宣稱自己投降日本第一是為了善鄰友好,第二是為了共同防共,第三是為了經濟提攜。難道剛剛在南京屠殺了幾十萬人的野獸居然會是善鄰?難道侵略者是來搞慈善,辦實業?

汪精衛考秀才時是廣州府第一名,還考上官費留學生,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口才文筆確實厲害。他風度翩翩,被稱為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愛情佳話也被人津津樂道。

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在國民黨內資格、聲望、地位、人脈、才華都超過胡漢民、廖仲凱的人中龍鳳。

汪精衛年輕時是一個勇敢的革命志士,曾經因為企圖謀刺攝政王而被判處終身監禁,寫下「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的激昂詩句。但在獄中受到肅親王的感化,一生多次表達出對肅親王的感激之情,出獄後更珍惜生命,不想坐牢。也寫過:「莫向燕臺回首望,荊榛零落市寒煙」的詩句。

唯其如此,他後來的棄國投敵尤其讓人憤慨,他的投降比一個師的投降分量都要重。他是年輕人文化、精神和行動上的楷模,如今卻全面擁抱日本軍國與文化,不啻於給抱國志士們的信念天雷一擊。所以別人是漢奸,他是大漢奸。

至於問為什麼有如此轉變?在黨爭中落敗於身後有江浙財閥支持的蔣介石,又權欲心盛,以事敵之姿行奪權之私,最後走上這一步不足為奇。


柳如嫿


汪精衛是一個權利慾壓過大義的人,八個字足以總結他的一生——德不配位,遺臭萬年。

如果你梳理汪精衛的歷史,你就會發現,這個人除了長了一張俊俏的臉之外,並沒有什麼過人的本事。

汪精衛年輕時,的確有著高漲的革命熱情,以至於敢去刺殺攝政王載灃。但也是因為他的優點(長得太帥),被一個抓姦夫的黃包車伕誤以為是姦夫,在大街上一通好打,刺殺計劃流產。

汪精衛被抓後,他還有著勇敢的犧牲精神,寫下了“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的詩句。雖然最後清廷沒有殺他,但足以證明汪精衛年輕時候的勇氣。

但是人是會變的。

民國建立後,孫中山成為了臨時大總統,汪精衛作為孫中山的嫡系一躍成為民國的核心幕僚。縱觀同盟會——國民黨的歷史,可以看到,有本事,有地位的人,不會唯孫中山馬首是瞻。無論是黃興還是宋教仁,都曾經與孫中山多有齟齬。但有一類人,從始至終的當孫中山嗯鐵桿,比如胡漢民,也比如汪精衛。

他們做事情遠不如黃興、宋教仁,但好在對孫中山忠誠,所以一直沒有被踢出核心圈子。

孫中山死後,論資排輩,黃、宋等實力派都死了,國民黨內居然是汪精衛資歷最老,蔣介石的資歷要遠遜於汪精衛。這讓汪精衛飄飄然的以為自己能夠理所當然的掌管國民黨。

可是現實給了他沉重的一擊,蔣介石的政治水平遠在他之上,一凡爭鬥,汪精衛的武漢政府完敗於蔣介石南京政府,汪精衛只得灰溜溜的去南京當一個下屬。

可是汪精衛是不甘心的。

於是在日本人來的時候,他的機會來了。日本人向他投來了橄欖枝,汪精衛終於有機會再一次當上“民國”的領袖。汪精衛作為國民黨名義上的二號人物,他的投敵,對抗戰的損失極為巨大,沉重的打擊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國民黨內部的抗戰信心,所謂的“曲線救國”理論更是狗屁不通。為虎作倀,開門揖盜,為了一己私利背叛國家,僅憑這一點,汪精衛就將永遠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小約翰


汪精衛早年是一位反清志士,後來卻甘願投靠了日本侵略者,組建偽政府,成為日本鬼子的走狗和幫兇,必將被釘在中華民族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


也許汪精衛作出投靠日本侵略者的決定時,他的良知尚未泯滅,心中還有一些負罪感。因此他為了能夠光明正大地投降,想了種種辯解之詞,實際上是自欺欺人。比如他認為日本最終會取得勝利,所以他要為中國保留資本。比如他還對蔣介石說:“君為其易,我任其難”,意思是咱們兩面下注,你指揮抗戰,這是比較容易的事,我投降日本,這是艱難的事情。

這些說法實際上都是汪精衛為了使自己能安心做日本人的走狗而想出來的,本不值一駁。但是卻有一些單純的人相信了他的這些說法,因此產生了“汪精衛到底是真投日還是假投日”的疑問。

實際上投敵就是投敵,這是怎麼也洗不白的,不存在真投日或假投日的區別。除非汪精衛是為了行反間計,專門破壞日本軍事計劃,盜取侵略者的軍事情報,甚至尋機刺殺日本人的高級將領或官員,那樣我承認他是假投日。但是歷史上的汪精衛沒有做這些事情,所以汪精衛是真真正正地投日了,無可辯駁。

而且汪精衛在國民黨內位高權重,他突然投降了日本侵略者,這件事本身就造成了中國抗日事業的極大損失,打擊了很多中國人的信心,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而且不論汪精衛一開始到底是怎麼想的,他投敵之後都為日本人侵略中國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漢奸。


不過汪精衛和他手下的大小漢奸們畢竟是中國人,如果日本戰敗他們是沒有退路的,不像日本人還可能逃回日本。這些漢奸必然想到了如果日本失敗自己將受到懲罰,他們可能兩面下注,暗中同抗日勢力聯繫,在客觀上做過有助於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事情。但是我們要知道,他們的這些行為主要還是為了自己的將來考慮,而且跟他們的罪行比起來這些行為是不值一提的。

假如汪精衛這個大漢奸都能洗白,那些在抗日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們豈不是死得太冤枉了?!

對於汪精衛,我覺得唯一遺憾的是他死得太早,沒有能夠接受中國人民的審判。



夢露居士


評價汪精衛(名為兆銘,字精衛後都稱其精衛)先說說三國呂布(呂奉先)。

三英戰呂布時,猛張飛打其不過,氣得大罵呂布為三姓家奴,氣得呂布火冒三丈,差點把張飛斬於馬下。

雖說歷史並無記載,但在羅貫中筆下已然成了歷史事實。呂布原拜丁原為義父,後改投董卓拜其為父,後皆反叛,所以為丁、董、呂三姓,按命相學來說,此人身生反骨,命中註定做事不忠、不孝、不義。

汪精衛,相貌堂堂,才華出眾,文武兼備。早期與孫中山組建同盟會,後又主張孫讓位,扶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重又與孫中山組建國民黨,卻對共產黨的加入橫加干涉。

當蔣介石掌權後,他就任要職,在國民黨內部位高權重,沒過多久卻又聯合馮玉祥等反蔣討蔣,後乾脆在廣洲另起爐灶與蔣分庭抗爭。

蔣介石上海清黨,殘殺共產黨員,他也步其後在武漢大肆撲殺。

西安事變後,他在上竄下跳,想登上蔣的位置。國共聯合抗戰,號召舉全國之力量,他又與蔣聯合。

1938年,從越南逃到日本的汪精衛突又發表聲明,脫離民國政府,與日本共同組建南京偽政府,這回搖身一變成了真正的不倫不類的主席,揹負著千古罵名走問了曲線救國的道路。1944年,一箇中國人客死日本,埋骨他鄉。

汪精衛一生行事謹慎,觀點常與人不同,見解獨到,又善於行武。刺殺清攝政王的義舉使其在政治生涯名聲大振,但其性格總是變化無常,堅定的信仰會隨著客觀而改變,主觀上也喜觀投機。並失去民族信心,可能出國留學的原因,有些崇洋昧外的思想,不然不會以中國最大的漢奸領導南京偽政府。

如果公正的去評講此人,那就一句話,此人才高八斗,義薄雲天,一生志向遠大,卻天生腦後長了個反骨,做事反覆無常,不受人擁戴,老百姓講話,跟這種人辦事不靠譜,一生只能為將,卻終生元帥緣。靠山山倒,靠水水涸。

引用國民政府對其最高評價,災星,事太多!!!


驍勇34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在日本病死,死前曾留下《最後之心情》一文。從此文的內容來看,似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汪的心境相符,小編在此對汪的《最後之心情》作一剖析,以揭示其臨死前內心深處的一些本質的東西。

一、《最後之心情》的由來

在剖析汪的《最後之心情》以前,有必要交待一下此文的由來。此文的開首有這樣一段說明:

“兆銘來日療醫,已逾八月。連日發熱甚劇,六二之齡,或有不測。念銘一生隨國父奔走革命,不遑寧處。晚年目睹鉅變,自諝操危慮深。今閏事演變不可知;東亞從勢亦難逆睹。口授此文,並由冰如(陳璧君宇)譽正,於國事適當時間,或至銘歿後二十年發表。”

該文形成的時間為“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即公曆1944年10月。當時,該文並未公佈,也未引起外界的注意。汪在其《最後之心情》一文中歷述他對抗戰的態度——自信是為了拯救國家;所以離渝的原因則是想保全蔣氏(蔣介石)組府的苦衷;對甘心附敵者的觀感——稱曰:“鷹犬”;汪政權最後之立場——應不背“黨必統一,國不可分”之原則;生前的遺恨為未能目睹東北四省之收復”。那真的如此嗎?

二《最後之心情》內容剖析

汪在《最後之心情》一文中,以大量的筆墨,竭力為自己的投日賣國活動辯解。還伺機誹謗蘇聯和中共,至死不忘反蘇防共。

在談到抗戰初期的形勢時,他說:

遠東成日本獨霸之局,各國袖手,以陳舊飛機助我者唯一蘇俄。推求其故,尤非欲我苦撐糜爛到底,外以解其東方日本之威脅,陰以弱我國本。為蘇計,詎能供人犧牲至此,而不自圖保存,保全之道,舍忍痛言和莫若。

汪的這一番話毫無根據,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我們知道,抗戰初期,蘇聯是積極援助中國抗戰的惟一世界大國。汪精衛對蘇聯援華的誣衊,完全是別有用心,即企圖通過分裂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達到誘使渝方與他一起“忍痛言和”、投日賣國的罪惡目的。汪還不指名地含沙射影地攻擊中共,說什麼“其他利用抗戰之局而坐大觀成敗者,亦必於蔣言和之後,造為謠諑,以促使國府之解組混亂,國將不國”。

乞求國人的同情和寬恕是汪的《最後之心情》又一重要內容。

汪在該文中,以或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反覆向淪方和國人訴說他的不易和苦衷。他表白說:

“兆銘行險僥倖,或不為—時一地之國人所諒,然當時之念國際演變,已至千鈞一髮局面,此時不自謀,將來必有更艱險更不忍見內外夾攻之局勢發生,馴至雖欲自為之謀而不可得,兆銘既負國事責任,不在妄冀其不可能而輕棄其或有可能之途徑。”

他又故出“豪言壯語”,聲稱銘自民國二十一年就任行政院長,十餘年來,固未嘗不以跳火坑自矢……個人生死,早已置度外。他還向渝方半訴苦半表功說今於此亦可為渝方同志稍述一二,俾互知其甘苦者:一為恢復黨之組織與國父遺教。

然而,就連他自己也取認“自毀其人格”,“自謀之不當”;那麼,他還有什麼理由要求國人同情、寬恕於他呢?

三、《最後之心情》說明了什麼?

其一,《最後之心情》一文形成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勝利,日本節節敗退之際;汪在文中也預料到“東亞戰爭,日本必敗”的結局,所以炮製此文。這說明他巳認識到日本必敗、偽府必垮的命運,不情願帶著漢奸的罪名走人墳墓,害怕死後留下千古罵名,於是就利用此文以矇蔽國人,騙取同情,達到使國人寬恕其罪的目的。但是歷史是無情的,汪的人生道路是他自己選擇的,漢奸的罪名也理所當然由他自己承擔。

其二,從《最後之心情》的內容來看,汪頑固堅持對日和平路線,竭力為己投日賣國辯解,至死不忘反蘇防共,這說明他死到臨頭,仍不思悔改,不作深刻反省。常言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汪的《最後之心情》一點也不善,這怎能贏得國人對他的同情和寬恕呢?

其三,汪的《最後之心情》及汪的個人命運,說明了一個道理:凡是違背歷史潮流和廣大人民利益,倒行逆施而又不思悔改的人,不管他過去有過多少光榮的歷史,也不管他怎樣善於狡辯、抵賴、欺騙,終不能得到人民的原諒,也逃脫不了歷史的懲罰。


野談歷史


現在審視汪精衛這個人,我的心情仍然有些複雜。不可否認,汪精衛頂著“漢奸”的頭銜已經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不管搬出來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辯解,這是都不容置疑的鐵的事實。“漢奸”是汪精衛最重要的標籤,但並不是他的全部。

提起汪精衛這個名字,很多人還會想到流傳甚廣的兩句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是當年一腔熱血的革命青年汪精衛行刺滿清攝政王,失手被捕後在獄中寫下的詩句。由此可見,汪精衛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軟骨頭”。大家都知道,汪精衛長相俊美,頗有才華,並憑此從滿清的大獄中全身而退,堪稱奇蹟。

汪精衛一直頗受袁世凱賞識,並幫助袁世凱得到了臨時大總統的位置。後來又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並獲得記錄孫中山臨終遺言的資格。這時的汪精衛,意氣風發、志得意滿,在黨內位高權重,成為孫中山的接班人似乎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不料世事無常,蔣介石利用黃埔軍校的根基,鞏固了自己在軍中的地位,挾北伐之威迅速崛起。幾經周折,汪精衛終於還是在與蔣介石的明爭暗鬥中敗下陣來。但是汪精衛畢竟是有政治野心的人,加上其妻陳璧君的推波助瀾,不甘心屈居蔣介石之下的汪精衛終於邁出了他人生最關鍵的一步,扯起“曲線救國”的大旗在漢奸的絕路上一去不回頭。

關於汪精衛為什麼會從一個熱血革命青年最終淪為漢奸,史學家們眾說紛紜,不外乎說汪精衛天性的“懦弱”;政治鬥爭的失意等等原因。其實,不管出於何種原因,汪精衛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出“豔電”通敵賣國的那一刻,已經註定了他此生的結局,以及後世對他的評價。

作為漢奸的汪精衛早已蓋棺定論了,但是汪精衛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仍然值得我們去思考。人生走點彎路並不可怕,但是在關鍵的十字路口一定要慎重抉擇。否則,不管你一路走來的風景有多麼迷人,一步走錯就會一失足成千古恨。


驚龍軒


謝邀,對於汪,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不論對錯,就試著淺說一番,也算拋磚引玉。

首先,我們定性,汪精衛其人,用一個詞概括,自然是漢奸,這個詞,無論如何都洗刷不掉。

其次,我們再來說些其它沉重的東西————————————————————————————

昔日汪身為革命黨人,行刺殺之事,留下絕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陳璧君有感於汪的忠義,甘願陪他赴死。脫身後,汪陳結為夫婦,陳璧君相貌並不好看,甚至有些醜陋,但直到汪在日偽政府青雲直上至際,也沒有拋棄過她。

很多人不知道,汪在那命懸一線之際寫了很多詩句,有一首是這樣的:

留得心魂在,殘驅化劫灰。

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臺。

你說,這樣的人,怎麼會背叛他曾堅信不疑的中華民族,有怎麼會背叛他流血流淚的歲月呢,我不相信,也許你也很難相信。

我覺得,與其說汪自甘墮落,不如說他走錯了路子,與其說走錯了路,何妨說他,是想要多走一條路出來呢。

1937.7.7,殘陽如血。

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接連的大戰讓這個窮困的民族幾乎流乾了血淚,這片大地在遭受從未有過的屈辱。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他們身上揹負的屈辱更加深重。

汪精衛。

這個曾寫下“青鱗光不滅,夜夜照燕臺”的男人,揹負國人千萬罵聲,揹負千古罵名,倒向日本,汪偽政權成立,日佔區抽調軍隊南下北上,大多數日佔區的管理由偽證權接手。

我總是在想,中國呀,自古以來,在民族危亡的時候,總是有很多人站出來,抗爭,血肉,尋求出路,絞盡腦汁……每個方法都一試……萬一呢……?

在高呼哪怕民族滅亡也不做亡國奴的人們……我敬佩你們,我也敬仰如此這人,但是……我有些顫抖,萬一這個根,真的滅了呢?你我,擔的起責任嗎……

我想,如果身在那個時候,我一介書生無德無能,甘願持槍上前線,哪怕倒在那裡也無怨無悔。身為讀者的你,也許可以笑話我,但我真誠的告訴你,我此時此刻就是這樣想的。

但我還想著——有那個人,他是第二天路,萬一我的倒下毫無意義,至少他還是一條出路,哪怕那確實汙濁骯髒令人唾棄。

1941年12月8日,美國參戰。

敏銳的政治家都察覺到了天平的傾斜,同日,國民政府對日宣戰。

我不知道那個狗漢奸是不是在那天感覺鬆了口氣,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後悔自己昔日的抉擇,我不知道他是否看著他寫的那句“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臺”而苦笑或滑稽。

1944年11月10日下午四時,汪精衛病死於日本名古屋。

他終究沒有看到日本敗亡的那天,也沒有看到南京光復的那天。

PS:

我不想洗白他,我也不想捱罵。

有時候寫點東西,寫的自己都有些發怔。


走路的蘿蔔


怎樣看待汪精衛其人?

此人歷史已有定論。

近幾年該問題經常出現在各大媒體平臺,司空見慣,實屬很濫。

此議不宜過多炒作,謹防混淆視聽。

當全國人民正在浴血奮戰的時候,他在幹什麼?下面這張歷史圖片最能說明問題:
你還有什麼話要說?這行徑你能抹掉?


abCd6666和天下


題主問怎麼看待汪精衛這個人?關於汪精衛是什麼人應該是一個毫無爭議的問題——他就是漢奸,那麼這個問題還有什麼探討的價值呢?我想唯一的價值可能在於探究他的人生經歷是如何使他一步步踏上漢奸之路的吧

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位在民族大義大是大非問題上的千古罪人漢奸國賊在個人私德上卻幾乎是毫無瑕疵的“聖人”模樣——原名汪兆銘的汪精衛出身書香門第,祖父中過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也是位讀書人。但汪父平生殊不得意,生活清苦,汪母也常為衣食所困,難展笑顏。這段艱難的同年歲月,在汪精衛的回憶裡,是晦暗的:“我的母親提起來,真傷心。我覺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憂勞”兩個字裡。家計的艱難,以及在家族內所受的閒氣,如今還一幕一幕的時時湧現在我的眼前。”雪上加霜的是到汪精衛十二三歲時父母相繼亡故,只好仰仗同父異母的長兄汪兆鏞照顧。

1902年3月自幼飽讀詩書的汪精衛以弱冠之年高中廣州府試第一名秀才。第二年汪精衛官費留學日本,就讀於法政大學。如果他的人生軌跡照此發展下去應該就是一段窮屌絲的勵志故事,然而歷史不存在假設——在日本汪精衛加入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反清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成了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主筆並取中國古代典故“精衛填海”之意取筆名精衛。在他投身反清革命活動時結識了南洋富商陳耕基的女兒陳璧君。他俊秀的外表和滿腹的才華很快捕獲了這位富商千金的芳心。而面對陳璧君宛如熱帶陽光般熱烈的追求,抱定革命不成功就不結婚的汪精衛卻遲遲不肯答應。

他這麼做其實是有道理的:無數革命志士倒在了清政府的槍口下——他不希望自己和陳璧君成為林覺民和陳意映,既然抱定了革命救國的理念就只能先將個人感情擱置一旁:1910年2月汪精衛入京行刺溥儀之父攝政王載灃,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陳璧君聞訊也趕來參加。面對這位“紅粉知己”,汪精衛自然不肯答應。有人就在一邊說起了風涼話:壁君有英國國籍,就是被抓到了,清廷也會把她放回來。激得陳璧君當即掏出護照,當著那個人的面撕得粉碎。刺殺行動失敗後汪精衛在獄中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詩句,如果這時的他被清政府處決,那麼後世史書上對他記載必定是繼譚嗣同、林覺民等人之後有一位仁人志士——這也應了那句老話“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然而汪精衛有一個巨大的性格弱點:缺乏鍥而不捨的韌勁、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 孫中山先生在世時促成了國共合作,之後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組建了北伐軍展開了針對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軍閥勢力的北伐戰爭。孫中山先生去世後原本汪精衛才是國民黨內的頭號人物,然而這是就其職位而言,若論政治手腕他趕蔣介石相去甚遠。很快蔣介石就掌握了國民黨內的軍政大權並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上海清黨,殘殺共產黨員,汪精衛也緊隨其後在武漢大肆撲殺。

西安事變後汪精衛上竄下跳,想登上蔣的位置。國共聯合抗戰,號召舉全國之力量,他又與蔣聯合。至此汪精衛的政治立場已變了N次了,十足一條政壇變色龍,不過這都還是中華民族內部事務,和他之後犯下的千古大錯比起來這些都算小巫見大巫了: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離開戰時首都重慶出走,12月29日發表豔電響應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的對華聲明,之後更是在日本當局的扶植下成立所謂南京國民政府,從此在叛國投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