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徹底降服蒙古,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

舌尖上的電影


從秦始皇起,歷朝歷代皆視北方邊防為重中之重,視北方草原民族為帝國邊疆頭等大患。

明朝重修萬里長城,設置九邊重鎮數十萬大軍以御蒙古。而清朝入關後,不再修築長城,只因他們有更為奏效的三大國策,將蒙古各部治理得服服帖帖。

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分封以制其力”,“崇釋以制其生”。

一方面籠絡利用蒙古貴族,不斷派遣宗室女子和親,甚至包括皇帝親生公主在內,以所謂滿蒙聯盟共同壓制漢人,這就是“南不封王,北不斷親”;

清末滿清和親宗室女,和蒙古貴族女性合照

另一方面以盟旗制度嚴加限制,這就是“分封以制其力”。

滿清分內蒙古為四十九旗,外蒙古為八十六旗,嚴禁牧民越過本旗遊牧,否則直接處罰該旗王公。

康熙帝玄燁《大清會典》:【外藩蒙古不得越旗畋獵。越境遊牧者:王罰馬十匹;貝勒、貝子、公罰馬七匹;臺吉罰馬五匹;庶罰牛一頭。】

因為既不能越界遊牧,又不可能南下侵掠搶劫,所以清時蒙古對天災的抵禦能力,竟為歷朝草原民族最弱,一遇災荒只能活活等死。

更關鍵的是俄羅斯帝國控制南西伯利亞後,不但阻截了草原部族北上遷徙躲避天災的可能,同時再也沒有源源不斷的遊牧民南下進入蒙古草原,作為新鮮血液補充,造成了草原人口大幅度減少。

此外,滿清更大力弘揚喇嘛黃教,對喇嘛給予種種優待,即“崇釋以制其生”;同時禁止蒙古人接觸先進漢文化,包括蒙古王公在內,也不允許聘請漢人書吏學習漢語漢文,收藏漢文書籍,以此愚民政策來穩定自己統治。

清末蒙古王公:

喇嘛教中的黃教是禁止娶妻的,大量蒙古男子因為生活困苦,衝著清廷對喇嘛的優待而出家,變成了不事生產的純寄生人口,自然就不能再和蒙古女子組成正常穩定的家庭,更摧殘了草原的生產力;

而這些女子為維持生計,大都做了去蒙地行商的漢族商人之情婦或說外室;同時喇嘛們從活佛以下,對戒律也並不謹守,因此導致了不正當性行為在草原普遍流行。

大航海時代來臨後,西班牙人將梅毒從新大陸帶來,向全球擴散;這一明朝以前不曾有過的可怕疾病,也因此在衛生環境不佳的草原氾濫開來。而梅毒是可以通過母嬰直接傳染的“胎毒”,就更加嚴重影響了人口增長。

馮玉祥《外蒙古行記》:【滿清利用喇嘛教以統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須當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須當喇嘛。僅有一人可為娶妻生子的平民。當喇嘛者有紅黃緞子穿,又可坐享優厚的俸祿。女子沒有充當喇嘛的福氣,但又難找得相當的配偶,於是都做了內地人洩慾的對象。因為由本部內地來的文武官吏及軍隊、商人,都以道遠不能攜帶家眷,他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臨時太太。 一方面是七八個蒙古男子僅有一個妻子,一方面是一個蒙古女子,有若干的內地人為她的臨時丈夫,事實上形成一個亂交的社會。同時男女衛生都不講究,染上淋病、梅毒以後,惟有聽其自然。當時活佛即患梅毒,爛塌了鼻子。 據說目前檢查結果,蒙古青年十七歲至二十五歲者百分之八十五都患有花柳病;二十五歲以上者,所佔百分比自然更大了。這種現象是太可怕了,若任其繼續存在,馬上就會有滅絕種族的危險!】

對反叛的蒙古部族,滿清更毫不客氣嚴厲鎮壓,而且大量派遣親附清廷的蒙古部族與之對戰,也變相起到了“減丁”效果。

滿清對蒙古可以稱得上“部族滅絕”的行徑,便是屠滅準噶爾部。

準噶爾滅亡前夕疆域

經歷康雍乾三代帝王數十年戰爭,攻滅準噶爾汗國這個大敵後,因為之前的帶路黨阿睦爾撒納降而復叛,並得到準部各部族廣泛響應;因此清廷對準噶爾蒙古,改變了之前類似內外蒙古那樣分而治之的既定策略。

準噶爾滅亡後,阿睦爾撒納起兵時形勢

除部分忠於清廷之準部王公的部族得以保留外,乾隆帝下令將其餘各部的男丁盡數屠戮,女子和幼童分賜給有功官兵,“盡喚男丁而出,屠戮有聲”,衛拉特草原“數千裡內,遂無一人”。

本來準噶爾各部就因那幾年爆發天花,人口因疫疾減員慘重,再經此番大殺戮,數十萬部眾被處死,僅一小部分逃逸至鄰近的哈薩克汗國,為哈薩克人同化。“準噶爾”也變成了一個今天僅代表準噶爾盆地的地理名詞。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必應全行剿滅,不得更留餘孽”“此次進兵非同一般,各將厄魯特徹底剿滅,永絕根株”“大兵進剿,厄魯特等自必畏罪投誠,如有前赴巴里坤者,即將伊等頭目先行送赴京師,所屬人眾亦隨即移至內地。過巴里坤後,其應行剿戮者即行剿戮。所餘妻子,酌量分賞官兵,母得稍存姑息”“如稍懷叵測,即移至巴里坤,再令移入肅州,即行誅戮”“厄魯特俱行剪除,回眾自必傾心歸順”】《清實錄·清高宗實錄》、《御定平定準噶爾方略》

清代史學家趙翼《皇朝武功紀盛》:【時厄魯特懾我兵威,雖一部有數十百戶,莫敢抗者,呼其壯丁出,以次斬戮,寂無一聲,駢首就死。婦孺悉驅入內地賞軍,多死於途,於是厄魯特種類盡矣。】

清代思想家魏源《聖武記》:【合圍掩群,頓天網而大獮之,窮奇渾沌檮杌饕餮之群,天無所訴,地無所容,自作自受,必使無遺育逸種於故地而後已。計數十萬戶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二,卒殲於大兵者十之三,除婦孺充賞外,至今惟來降受屯之厄魯特若干戶,編設佐領昂吉,此外數千裡外,無瓦剌一氊帳。】

滿清禮親王昭槤《嘯亭雜錄》:【其他諸賊,既降復叛,自取誅滅,草禽無噍類,固無論已。此固厄魯特一大劫,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三,為我兵殺者十之五,數千裡內遂無一人。蒼天欲盡除之,空其地為我朝耕牧之所,故生一阿逆以為禍首,輾轅以至澌滅也。】

滿清乾隆帝下令屠滅準部的動機,當是數十年對準戰爭消耗錢糧無數,擔憂其反覆,想一勞永逸解決問題。

滿清乾隆帝:弘曆

綜上可知,蒙古作為一個曾經征服過大半個歐亞大陸的強悍民族,在滿清統治下衰落沉淪、幾近滅亡。

清末蒙古男子

因此,蒙古族先進分子竭力主張和漢人革命者一道反清,曾在《民報》發表了《蒙古與漢族結合共伸討滿復仇大義之宣言書》:

【滿洲分割我蒙古部落,建汗封王,以相牽制,使勢力消散。除此之外,置將軍,都統,辦事大臣於各地方。以握我實權,制我死命。而設喇嘛教一端,設計之毒,以滅我蒙古種族。期間歷史時間之長,非數萬言不能磬,實與吾蒙古不共戴天之仇也。吾蒙族不排滿復仇則已,如排滿復仇,舍與漢族結合其誰與歸。今吾與漢族同患難,共死生,同謀大舉。則異日漢族之於我同幸福,同樂利,同居於平等地位,同建一共和政府,同行一共和憲法。自今與往吾蒙族之生命,生則與漢族同生,死則與漢族同死。吾蒙族之土地,存也願與漢族同存,亡也願與漢族同亡,兩族一心,同謀復仇,同謀排滿。】

可惜其「吾蒙族之生命,生則與漢族同生,死則與漢族同死,吾蒙族之土地,存也願與漢族同存,亡也願與漢族同亡,兩族一心」的莊重承諾,至今尚未實現,173萬平方公里(今蒙古國+唐努烏梁海)寶貴土地,仍待收復。

建國後有個統計數據,1950年在內蒙牧區成立性病防治所時,牧區性病患病率高達59%,或者說五個人中就有三個患病;人民政府花了十五年時間,1965年將其降低到0.5~2.4%,1977年複查時未再發現新患及先天梅毒兒,歷時二十餘年,始將其杜絕。

換言之,若非新中國的社會改革和性病救治,而任由喇嘛教愚民統治下去,恐怕不出30年,50年,則清末只剩區區五十萬人口的蒙古民族,恐怕真的要亡族滅種了。

鐵一般的歷史事實證明,滿清統治下,得益的只是極少數蒙古王公,絕大部分蒙族民眾都是苦難深重,在精神鴉片麻醉和肉體盤剝雙重重壓下走向滅亡。

真正將蒙古民族從亡族滅種厄運拯救出來,令其煥發新生的,正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之新中國,這是澤及百世的大恩德。


狐狸晨曦


有沒有想過,清朝蒙古問題的解決是明清兩代共同努力的結果。整個明朝將近300年的時間與蒙古進行拉鋸戰,長期牽制消耗了蒙古實力,再加上清朝前期國力逐漸強盛,才最終解決了蒙古問題。

我們先來看看明朝與蒙古之間的戰爭。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後,蒙古族在蒙古草原又建立了北元王朝(1368年-1388年),後稱其為韃靼(1388年-1635年),共267年,和明朝(1368—1644)276年時間相差無幾,兩股勢力一直處於完全對立狀態。

整個明朝與蒙古的對抗,基本上分為兩個階段,明朝前期尤其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明太祖北征、徐達北伐以及藍玉捕魚兒海之役等,一直打到了今俄羅斯境內。明成祖時期,則是朱棣親征,並且將都城由南京遷到了今北京,並且修築了舉世矚目的防禦工事——長城。總的來說,明前期與蒙古的對抗,明朝處於上風。但是到明中期以後,尤其是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後被贖回),此後,明朝與蒙古的對抗,蒙古佔上風。整個明代,基本上與蒙古的對抗處於動態平衡,雙方都無法完全消滅對方。

清代與明代對蒙古的政策稍有不同。最開始清朝還未入關,還是後金的時候,明朝(後期)就扶持後金(即後來的清朝)與蒙古對抗。但總體清朝最大的目標還是明朝,等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對於此時的清朝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站穩腳跟,肅清反清勢力和直接影響清朝統治的因素。於是清朝統治者對蒙古,剛開始主要採取和親政策和分封制度,和親是為了保持友好關係,雙方互嫁公主,孝莊太后就是蒙古人;另一方面通過分封制度削弱蒙古的力量。但是到了康熙朝,蒙古勢力經過了一段時期的恢復,實力大增,加上此時的清朝盛世,經濟發達,康熙平了三番,收了臺灣,解決了這些後顧之憂,就開始集中火力平了準格爾汗國(今伊犁地區),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噶爾丹部。

(現代韃靼女子)

可以看出,蒙古勢力的削弱到滅亡,並非清代一朝就能做到,要知道,當初明代初期征戰蒙古的可都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如徐達、常遇春、藍玉,甚至朱元璋、朱棣本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將才,這些人都無法根除蒙古勢力,更何況是清朝,而且只用短短几十年。因此說,徹底降服蒙古勢力,是明清兩代共同努力的結果。


讀史東籬下


中國歷史上純正的漢人王朝,從來沒有真正的統治過草原地區。

漢武帝雖然數次把匈奴打跑,但漢朝並沒有統治過匈奴。



唐朝皇帝因為有胡人血統,曾短暫的統治過草原地區,但也不是真正的統治。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唐朝在草原地區並沒有實行郡縣制,而只是冊封了部落的首領,當地的實際控制權還是在部落首領手中。



為什麼漢人王朝統治不了草原地區呢? 因為漢人理解不了,也適應不了草原文化。

漢人是農耕文明,信奉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講究的是三綱五常,尊師重道,核心在於對人際關係的規範。 而這些人際關係要依賴於農耕文明的基礎。

農耕文明是定居生活,只有在定居的生活狀態下,儒家文化的核心宗旨才能實施。試想,如果把一個人扔到一座荒島上,儒家文化還有什麼用呢?

在草原上,地廣人稀,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不適合儒家文化的生長。


即便是漢人王朝征服了草原地區,你能怎麼辦呢? 從中原運補給,山高路遠,那是不現實的。只能按照草原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來生活, 放牧打獵,逐水草而居,這樣漢人不就是也變成胡人了嗎?

再說,農耕文明是比草原文明要先進的。從農耕文明來的士兵將領,即使把草原文明給驅逐出了草原,誰又願意在這裡變成胡人生活呢?

所以中原王朝即使再強盛,也只能把草原上的部落趕跑,而 留下來大片的空地,漢人王朝又不能派人佔領與駐紮,就又會被其他的草原部落佔領。

正因為純正的漢人王朝,理解不了草原文明的生活方式,所以漢人王朝只能把草原人民趕跑,一直不能有效的控制,或者說統治草原。

明朝作為一個由純正漢人建立起來的王朝,也不例外,他統治不了蒙古。

當然。純粹的草原文明,也不可能同時統治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

因為草原文明的統治者,他也不瞭解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


元朝憑藉強大的武力征服了漢人地區,但是他不瞭解漢人地區的社會運作方式,表現在政治上就是不能建立有效的官僚系統。元朝沒有科舉制度。

而官僚系統的不發達,正是導致元朝不到百年而亡的原因。


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同時統治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是大遼,大遼享國218年,和歷史上正統的漢人王朝存在時間一樣長。

大遼是契丹人建立的,他們起源於東北。

為什麼起源於東北的契丹人,可以建立起同時統一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大帝國呢?

看過《天龍八部》的都知道,喬峰是大遼的南院大王。

大遼創造性的建立了南北院制度,南院按照漢人的制度來統治漢人地區,也施行科舉。北院按照草原文明來統治草原地區。 大遼拿中原的財富來收買草原上的軍事貴族,讓他們不南下掠奪,還能幫著打擊草原上其他不聽話的部落。反過來 ,又維護了中原的穩定。

正因為東北的契丹人處於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的過渡地帶,它可以同時理解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所以可以建立一個二元帝國來統治兩個不同的文明。



後來的滿清,也起於東北,他們也能同時理解兩個文明。

清朝的統治者,在中原是皇帝的身份,以這個身份來統治漢人地區。


在草原,清朝統治者是可汗。

滿人和蒙古人本都同屬於遊牧民族。滿蒙聯盟一直是他們傳統,滿洲人一直致力於把蒙古人控制在自己的統治下,和他們融合在一起。

清朝皇帝還在蒙古人裡大力推行藏傳佛教。給他們建廟,這樣就會減少蒙古人的機動性,減少他們的戰鬥力。 有句話說,一座廟勝十萬兵。



在西藏,清朝統治者又是文殊菩薩轉世。

在藏傳佛教裡,達賴喇嘛是觀音轉世,而文殊和觀音的地位差不多。通過這個方式,清朝統治者又加強了對西藏的統治。

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在不同的文明中,以不同的身份出現,非常好的把帝國內部的各方力量整合到一起。


剛剛歷史


【告訴你不知道的元明歷史真相】

元朝有軍隊超過200萬,其中正規軍(中央軍)有100萬,由三分之二的蒙古人和三分之一的色目人組成;另外有100萬地方軍(武警、鄉團、警察),百分之九十是漢人,百分之十是其他各族人,蒙古人和色目人,在地方軍中只擔任“縣團以上”高級別的主官。舉個例子,蒙元在西藏的駐軍(中央軍)僅一萬人左右,地方軍(藏軍和僧兵)超過三萬人。蒙元的100萬軍隊,主要駐紮在全國各地,百分之八十駐紮在漢人地區,淮河以北達到50萬,淮河以南30萬。


元順帝時,中國的總人口超過一億兩千萬,其中漢人佔一億之多,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七千萬),組成100萬地方警察部隊。在中國境內的蒙古人口達到一千萬人,色目人的人口達到五百萬以上,組成100萬元朝正規軍,駐紮在全國各地。但是,一個“歧視性”政策,中央政權下鄉入戶,蒙元正規軍入住村寨(十戶一個韃靼,也有說三十戶的。),徹底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穩定,也分散了蒙元中央軍的兵力。

元末1351年,韓山童率白蓮教弟子起義洩密,韓山童被蒙元誘殺,其弟子劉福通舉起大旗。劉福通本是安徽鄉紳,時任朱皋鎮巡檢(派出所所長),早年參加韓山童的白蓮教,以“米勒降生”“明王出世”聚眾信徒。韓山童起義被元廷誘殺後,劉福通再次在潁州起義,扶持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皇帝(小明王),並攻佔潁州。幾年間與元軍作戰,紅巾軍勢力發展到百萬之眾。江南徐壽輝、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等也乘勢而起,殲滅了江南人數較少的蒙元軍隊,建立了各自的政權。


1355年,蒙元從中亞四大汗國(窩闊臺、察合臺、伊爾、欽察),借兵30萬(主要是色目人)進入中原,和蒙元中國北方正規軍結合,組成號稱百萬的蒙元大軍,向劉福通領導的百萬紅巾軍發起進攻。經過一年的鏖戰,蒙元以失敗而告終,紅巾軍開始戰略大進攻。劉福通和蒙元在中國北方進行了12年的拉鋸消耗戰,劉福通的紅巾軍消耗殆盡,蒙元的百萬大軍也只剩30萬殘兵,根本無力再進攻南方,只有捱打的份了。

1367年,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基本統一長江流域。劉福通被暗殺(也有說隱遁),小明王韓林兒去建康途徑鄱陽湖,船沉死亡(也有說被朱元璋暗算)。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同年命令徐達、常遇春等率40萬大軍北伐殘元。由於蒙元被劉福通紅巾軍已經消耗殆盡,元末帝早已做好撤退大漠的準備,殘存的30萬元軍基本上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1368年9月明軍圍攻大都(北京),元末帝棄城逃入大漠,王保保(擴廓鐵木爾)一路撤退到蘭州,被徐達攻破王保保城,從此蒙元徹底的逃入大漠。


殘元20多萬軍隊和數百萬人口逃入大漠,朱元璋為了解除殘元對大明的威脅,在20多年間對殘元進行了8次征伐;朱元璋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孫子封為寧王、晉王、秦王、肅王,移民充邊屯墾防備殘元的騷擾,對草原大漠實行經濟封鎖。由於大漠草原的自然生態脆弱,自身只能生產牛羊馬騾等牲畜,布帛糧食茶葉鐵器等等,皆要仰仗中原的交換和供給。從明永樂初期開始,新一代的殘元勢力開始騷擾大明邊境。

永樂帝朱棣為解除殘元的騷擾,曾經五次對草原大漠大規模用兵出征,基本解除了瓦剌、韃靼的邊境之患,迫使瓦剌、韃靼稱臣納貢。但是,由於瓦剌韃靼稱臣之心不誠,大明並未徹底開放“茶馬互市”貿易,25年後,瓦剌韃靼對大明的騷擾再次捲土重來。1449年,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等人的慫恿裹挾下,倉促的率領50萬大軍出征(也有考證20萬),沒有周密的計劃、沒有嚴密的指揮、行軍打仗如同兒戲,在土木堡(張家口附近)中了埋伏,明軍大敗明英宗等被浮。


“土木堡之敗”並非瓦剌有多強大,主要是大明出兵倉促、軍糧缺乏、指揮失誤、軍心不穩等等,諸多自身的問題造成的。此後,瓦剌圍攻北京“于謙”堅守不破,並擁立朱祁鈺為景泰帝。瓦剌可汗也先不得不退還大漠,四年後1353年,“也先”(瓦剌可汗)釋放明英宗,並上表曰:“宜順天道,遣使臣和好,庶兩家共享太平。”也先還希望明朝能承認自己是“元朝”的皇帝,但是遭到明朝的拒絕,也先自稱“天聖大可汗”,但是蒙古草原人心不服,立即爆發內亂,1455年也先被暗殺,蒙古草原再度分裂。

也先死了以後,韃靼和瓦剌先後嚮明朝進貢稱臣,換取大明開放“茶馬互市”,此後100多年間沒有大的戰事。大明東南沿海倭寇之時,蒙古諸部乘機騷擾大明,東南倭寇平定之後,戚繼光調任薊遼軍務,建立七座車營(每營一萬人),給與韃靼俺答汗以迎頭痛擊,迫使俺答汗放棄騷擾策略,明朝封俺答汗為“順義王”。萬曆七年(1579年),瓦剌的圖們汗以四萬兵進犯遼東,遼東總兵李成梁堅壁清野,戚繼光遂馳援李成梁,圖們汗空手而歸。


經過明朝200多年,時戰、時和、時而稱臣、時而翻臉的打擊,蒙古草原大漠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已經是被消耗成人口不足200萬,軍隊湊不齊20萬的弱小之地。萬曆三大徵,主要是明萬曆朝鮮戰爭,歷經八年之久(1591年至1598年),對明朝的國力消耗之大,遼東滿洲乘勢崛起。1616年,努爾哈赤崛起遂稱“後金”,在遼東、東蒙地區女真成為第一。分裂的蒙古諸部只能向滿清稱臣,而且蒙古各部認為不失身份。

滿清之所以能得天下,得益於吳三桂也,漢族權貴集團向滿清投降,天上突然掉下個大餡餅砸在滿清的頭上;蒙古之所以向滿清歸附,是萬不得已被明朝消耗的結果。滿清之所以得天下除了天上掉餡餅,也有滿清順應時代潮流的因素,滿清重臣都是漢人,滿清吸收了漢人文化,順應了時代潮流。滿清對蒙古很少用兵,只在康熙年間有過大規模用兵,蒙古歸附滿清是歷史的必然。


冷清先生


明朝對蒙古的政策是修長城,戍九邊,這是一種間接的控制方法。明代的這一策略其實成敗參半。明代確實能通過貿易控制,在大多數時間實現了與蒙古的邊境安寧。

蒙古人自己作死加上清朝管理遊牧手段高超。 末代的蒙古可汗,林丹汗有著驚人的作死天賦。

但在他二十六歲的那一年,從青藏高原上來了一個紅教活佛,在面見林丹汗後施展了法術,使得年輕的林丹汗深為折服,封他為國師,並接受灌頂,從此改信了紅教。接下來,林丹汗揮霍巨資,大修紅教寺院,企圖將紅教變成整個蒙古草原的國教。蒙古草原上同樣爆發了激烈的宗教戰爭,信奉紅教的汗庭和信奉黃教的各部徹底撕裂。

努爾哈赤趁機插手,蒙古很多部落相繼倒戈,連直屬於林丹汗的察哈爾部都爆發了叛亂,林丹汗不敢跟女真人打,下令逃跑躲避女真的鐵騎。他這一跑,剩下的好多部落也投降後金了,不願意跟著這個窩囊廢大汗繼續混了。

對於其它不服的部落政策很簡單,分化和打壓,聽話的給蘿蔔不服的給大棒,再就是屠殺,逼的部分蒙古繼續西遷,蒙古人徹底被清朝降服。

從宏觀角度來看,滿清崛起時,時代變了。 蒙古到了16世紀末已經位於俄羅斯、中亞、明、後金的中間,再長袖善舞也沒什麼機會 。地緣空間被新崛起的俄羅斯、滿清同時壓制,衰落是必然的。


小夥子別放棄啊


清朝之所以能穩固控制蒙古除了武力打擊外,更在於大規模的聯姻,通過滿蒙之間大規模的聯姻,從而讓滿蒙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從而形成滿蒙漢八旗共同統治大批非八旗漢人的狀況,而在八旗中,滿蒙八旗又高於漢八旗地位,通過賦予蒙古貴族特權,形成利益共同體,滿清成功穩定通知了蒙古。

一、滿蒙大規模聯姻使得滿蒙血脈相連

清朝可以說是將聯姻政策發揮的最好的,漢代雖然也聯姻,但是規模很小,通常只限於個位數,而清朝和蒙古的聯姻則是大規模的,大批清朝的皇女嫁給蒙古貴族,生出的後代則到北京居住,他們與滿人同吃同住,一起長大,完全被漢化,回去後自然會對清朝有好印象,這種大規模的聯姻使得滿蒙統治階級血脈相連,幾乎是一家人。

二、滿清和蒙古貴族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統治廣大漢族

另外一個原因是在滿清的統治體系中,蒙古人,尤其是蒙古貴族,是有一定特權的,在八旗體系中,滿蒙八旗的地位大致相當,而漢八旗地位最低,可以說,滿清的統治體系就是滿蒙為核心的少數民族共同統治廣大漢族,直接能成為統治階層,蒙古貴族又憑什麼反抗清朝的統治呢?相對於清朝的這種吸納,明朝既不聯姻,更不可能將其納入統治體系,蒙古人當然會不停侵略。

而清朝,通過這種巧妙的政治策略,一舉化解了蒙古人反抗清朝的動力,不可謂不老練,當然這一體系受損最大的就是漢族人,出力最多,但始終不被當做自己人。

清朝依靠武力上的威懾加上滿蒙聯姻和吸納蒙古貴族,終於解決了困擾中國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而這很大程度上源於滿清本身的少數民族特性,使其沒有漢族統治者的優越感,更能平等看待蒙古人,但是代價還是漢族人被驅逐出了統治核心。

三、滿清和沙皇俄國的共同擠壓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沙皇俄國的崛起,在滿清打擊蒙古人的同時,沙俄也在極速擴張,沙俄征服了中亞,消滅了不少遊牧民族,和滿清形成雙向擠壓,在這兩大強權的壓力下,遊牧民族徹底喪失了生存空間衰落了。


沉思的托克維爾


1.如題主所言:朱元璋收復淪陷的燕雲各州及隨後幾次直搗元廷的戰爭,促使蒙古留下了分裂的痼疾;朱棣的五次遠征讓蒙古實力較大的韃靼、瓦剌部落傷了元氣。

土木堡慘敗主要是大明內部原因導致,並非軍事力量抗衡的結果,大明這二位狠角色造成了蒙古不能長期地興盛與集結一地,從而恢復不了蒙古內部統一團結的局面,為清朝滅蒙古奠定了基礎!


2.到了清朝,葛爾丹為爭奪草場,進行了長期的內部爭鬥,致使蒙古內部更加四分五裂:有一定實力的與之火拼,相互間削弱了彼此的實力,而大量的遊牧狀態的小族群,都直接或者間接地投降了清朝,這在康熙朝表現的最為顯著,清政府籍此掌握了蒙古內部的錯綜複雜的矛盾,對症下藥,最後各個擊破.


3.畜牧業,養殖業為蒙古經濟的主要來源,而長期不斷的草場爭奪戰亂,使各部落流離失所,嚴重破壞了適合畜牧業與養殖業生產的生態,使得經濟難以繁榮,生產無法恢復與發展,沒有財富作為武裝力量的有力支持,導致蒙古的軍力薄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希望星晨58298869


明朝太祖朱元璋通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逐步掃平群雄,推翻了元朝統治,把蒙古打回老家,明朝立國後,朱元璋對蒙古發動八次征戰,最終藍玉在捕魚兒海之戰,擊垮元廷,讓北元分裂。

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執掌乾坤,成為永樂皇帝之後,恩威並施對待蒙古諸部,對順服的蒙古部落給予經濟實惠,不服的武力討伐,永樂年間共六次北征蒙古,其中永樂大帝朱棣五次御駕親征,在連續打擊之下,韃靼,瓦剌等部的力量大為消弱,還冊封了這兩大部落首領為王。

雖然在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明朝遭受了土木堡之變,但是整體上明朝國力還是強盛的,在於謙領導下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土木之變後,明朝取消了其朝貢貿易權,經濟封鎖蒙古,使得蒙古力量難以發展壯大,弘治時期蒙古南侵,但都被擊潰,這表示明朝對蒙古是絕對的優勢,嘉靖之後,隆慶議和,俺答封貢,蒙古接受明朝的官爵王位,形式上基本解決蒙古問題。

清朝在後金時期開始與蒙古通婚互嫁公主,結為兒女親家,通過八旗收編蒙古部落,經過皇太極降服漠南蒙古,到康熙多倫會盟,三徵葛爾丹,經過百年的征討降伏,最終在乾隆手上徹底解決了蒙古,北方的沙俄威脅,為解決蒙古還起到了間接作用。

明朝對蒙古的政策,為清朝實際解決蒙古奠定了基礎,綜合客觀的來說,蒙古是明清兩朝共同解決了的,沒有明朝,清朝是不可能成功的,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的疆土和政治制度。

文|大明錦衣衛士


大明錦衣衛士


思想不一樣。明朝漢人都是農耕民族,根本看不上那些窮鄉僻壤的地方,佔有了有何用。這就是當時明朝人的普遍思想。看明史,你會發現蒙古經常吊打明朝,甚至土木堡時還俘虜了明朝皇帝,如果只看這些你真會被歷史表面所誤,如果沒有後金或滿清,蒙古最後歸宿不是投降明朝就是被明朝所滅。在明太祖時,太祖曾對少數民族實行的是“羈縻”政策,為了對抗這些遊牧民族,明朝把茶葉當成制衡少數民族的有利“武器”,少數民族食物裡大多都是不易消化的油膩食物,如牛羊肉和奶酪等;而茶葉能解油膩,對少數民族來說獲取中原王朝的茶葉顯得至關重要… 看一下蒙古俺答汗在給明朝廷的《答謝表》 中的感嘆:“臣等勝齒日多,衣服缺少……各邊不許開市,衣用全無”……如果明朝禁關就會使蒙古陷入“衣無帛,無茶則病”的困境,可見明朝的斷絕互市,給蒙古造成了無法承受的苦難,而明朝後期對於蒙古的禁運政策,成功拖垮蒙古。明朝對蒙古實施禁運,鋼鐵、糧食、茶葉、藥材、布帛、女人,一律禁止出口,違令者死。結果,草原出現了巨大的饑荒,饑荒又引發瘟疫,死者無數,人口大減。沒了藥材、茶葉,蒙古人只吃肉,時間長了,消化不良,便秘壅滯,腹脹如鼓,苦不堪言。 沒了鋼鐵,蒙古人男無刀槍,女無針剪,又沒有鐵鍋,連煮肉都成了問題,只好生吃。  沒了女人,蒙古人光棍眾多,本族女人稀少,遠遠不夠分配,沒辦法,只好幾人共妻,打破一家一戶,重新回到原始社會。明朝的禁運,讓蒙古人瞬間回到了石器時代,南下搶掠,手裡沒有傢伙,根本攻不破長城和關內的眾多城池。  而且,明軍也擁有足夠多的騎兵,可以快速到達被突破的地區,而且擁有火器優勢,石器時代的蒙古人根本沒法抵擋。南下搶掠不成,蒙古人紛紛東遷,進入遼西、科爾沁和察哈爾,搶掠女真部族來維持生計,因此,明朝後期,與蒙古的戰爭主要集中在遼西,就是這個原因。明朝還定期派遣快速部隊,深入草原深處,殺戮丁壯,焚燒牧草,搶掠牛馬,大肆破壞一番,然後滿載而歸。  經過明朝長期的禁運封鎖和持續不斷的打擊,漠北蒙古實力大減,快速衰退,到了萬曆年間,已經被打回原始社會,每年都靠明朝輸出糧食來養活,低三下四的做了順民。崇禎年間,因為國庫空虛,入不敷出,明朝斷了對蒙古諸部的糧食供應和銀兩救濟,蒙古草原再次陷入恐怖的饑荒和瘟疫之中,活不下去的人,一部分西遷新疆、青海,一部分南下入關,剩下的,統統被後金征服,皇太極三次掃蕩漠南蒙古,如入無人之境,蒙古林丹汗根本沒有一次像樣的抵抗,說白了真正打敗蒙古的不是皇太極,而是明朝…清朝為何要徵蒙古,努爾哈赤起兵建立後金在到皇太極建國(清),在伐明戰爭中朝鮮和蒙古一直給滿清搗亂,如果不把蒙古徹底征服,那麼滿清後院就不安全,所以在滿清帝王心裡,都深刻的意識到如果要安定中原,必須安定蒙古,所以滿清對蒙古態度非常重視,聯姻也是這個原因。至於蒙古為何被滿清打敗,清取代明後成了華夏主人,清朝軍隊有了火器和大炮,而蒙古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口又少,北面又有一個強大的沙俄,蒙古就算在出現一位成吉思汗這樣人物,也對抗不了一個統一的王朝,這也註定了蒙古從此無法在崛起了……蒙古的失敗是被歷史淘汰了,因為他發展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時代的車輪。


歷史怪獸小火龍


其實這個就好比大禹父子治水是一樣的原理!一個是堵,一個是疏!

大禹治水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但是關於打魚的父親,想必很多人都很陌生。大禹的父親叫鯀,是黃帝的六世孫。身世可謂是顯赫,因此鯀被帝堯封在了崇地,爵位伯爵。相傳崇伯鯀也曾經被帝堯派去治理大河,這崇伯鯀面對滔滔洪水,壯志凌雲,組織人力物力對洪水進行圍住堵截,但是高高的攔河大壩儘管可以一時阻礙洪水的襲擾,但是卻不能根治洪水,每當洪水位再次上漲,攔河大壩便會被沖垮,再修再垮,不休不止,令百姓深受其害!




九年後,大河水患依舊沒有根治,帝堯已經去世,繼位的舜面對天下的百姓對於崇伯鯀治理洪水不利的怨恨,於羽山公審了崇伯鯀,並且殺害了鯀。隨後,舜指定了崇伯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深知父親治水失利後被殺害的大禹,帶領族人們義無反顧的繼續趕赴洪水前線,面對父親曾經修建但被沖垮的攔河大壩,大禹決定改變思路,從圍追堵截變成了疏通導流,修建渠道堤防,令洪水氾濫時,可以快速的行洪洩洪,從此以後,大禹治理後的大河再也沒有氾濫過。

最終大禹因治水名氣大振,聞名全國,因此在舜年邁後,大禹成為了新的統治者,並且與其兒子一起開啟了中國第一個歷史朝代——夏朝!

其實對於蒙古的戰爭也是如此,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對於曾經統治過中國的蒙古人,已經被驅趕出中原的北元勢力,明朝二百多年的時間裡不間斷得猛烈進攻蒙古勢力,無論是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明成祖朱棣,亦或是後來的明朝皇帝們,所採用的辦法都是對殘元勢力和蒙古人的殺戮,但是野火燒不盡,吹風吹又生,草原給蒙古人提供了遼闊的避難之所,藏身之地,因而兩百多年的時間一直沒有根除蒙古人對中


原王朝的威脅和敵對關係。

但是清朝的建立者滿洲人則不同,他們深知自己的勢力不足,尤其是面對人數眾多,國土面積遼闊的明朝,因此滿洲人的後金政權在壯大自己的過程中,儘管也和蒙古人產生過沖突,但是滿洲人卻通過和親和封賞的方式,不斷地安撫蒙古人,最終蒙古人在後金政權給予的地位和權力面前,通過和親確立了和滿洲和平共處的局面,並且建立了蒙八旗制度,為滿洲人進入中原,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立下了功勞。

通過這樣的解釋,你是否懂了在處理與蒙古人的關係這個問題上,明朝和清朝為何有著天壤之別的結果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