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慕關羽百勝功,但學李牧一戰贏

莫慕關羽百勝功,但學李牧一戰贏

沒有故事的主帥才是國家的棟樑

1.

孫子曰: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海宸譯曰:作戰最重要、最有利的是取勝,最不宜的是曠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將帥,掌握著民眾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

這一段是作戰篇的結尾,和開頭相呼應。

開頭講打仗很貴,不要輕起戰端。

中間則承貴之說,倘若戰爭打得太久,是不利於國家建設的,“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結尾則強調“能打仗,打勝仗”,抓住根本,別搞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莫慕關羽百勝功,但學李牧一戰贏

對於最後一段的理解翻譯,大多傾向於打仗要速戰速決,不可曠日持久。如果是這樣翻譯,那麼原文就應該改為“故兵貴速,不貴久!”

這就與第二段的“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重複,難道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可也只說了兩遍啊!

倘若真按照這樣的指導作戰,主帥不再羽扇綸巾帷幄運籌,一個勁的喊快快快快,那是玩《紅色警戒》打遊戲,人腦快過電腦便贏,否則便輸。

孫子倘在九泉之下有靈,必定會急死:你們誤解我的意思!關鍵是要打得贏,而不是在速度和時間的表象上做文章。

沒辦法,古人惜字如金,也總喜歡用一個字來表達多種意思。哪像現在,字不值錢,說多少都行,只是別讓人猜測更別讓人誤會。

莫慕關羽百勝功,但學李牧一戰贏

2.

衡量一場戰爭打得好不好,唯一的標準就是勝利,但勝利的指標裡卻沒有快、慢這個標準,是形和勢,是實力和發揮,更是擇機而動。

孫子講的速,不是打仗迅速,而是機動迅速,是指從各部隊駐地機動到作戰待機地域,必須隱蔽迅速。

後面的《軍形篇》裡有論述:“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時既隱蔽又迅速,倘若慢了,肯定會暴露,達不成作戰意圖。

官渡之戰,曹操率五千勇士急行軍至袁紹的糧草保障基地烏巢。倘若慢了,袁紹緩軍及時趕到,曹操只有束手就擒的份。

真正要開打的時候,卻要待形成必勝的態勢,等敵方露出破綻後,迅速行動。倘若時機不成熟,則很有可能欲速則不達。

莫慕關羽百勝功,但學李牧一戰贏

3.

廉頗率軍抵抗遠道而來攻打趙國的秦軍,就一個字”等“!等得秦軍大將白起一點脾氣都沒有,再等下去就只能無功而返。

後來趙國被秦成功離間,換了一個不願意等的主帥趙括,結果趙軍大敗,四十萬大軍投降後被活埋了。

李牧在邊境與匈奴對峙,學廉頗也採取等的辦法,讓匈奴毫無所獲。

後來又是趙王等不及,同樣換一個不願意等的主帥,結果大敗。

趙王再次請李牧出山,李牧仍然用老辦法。過了幾年,時機成熟,一舉滅襜襤,打敗東胡,收降林胡,單于逃跑。

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用一仗換得邊境十多年的安寧。

戰術易學,戰略難懂更難成!

莫慕關羽百勝功,但學李牧一戰贏

4.

三國司馬懿率軍與北出祁山的諸葛亮對壘,仍然用一個”等“字(也就是前面文章裡提到的”熬“字),靜觀待機。明知敵人實力強大,來勢正猛,避其鋒芒才是上之上策。

清朝康熙年間,十四阿哥胤禵率大軍進駐青海,驅準保藏,一打就是三年。

清朝雍正年間,年羹堯奉旨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用了近兩年時間。

以上這些戰將都有個特點,不盲目求快,因為他們深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他們一定是在等待最佳的作戰時機,等時靜若處子,戰時動若脫兔,一戰定乾坤。反過來說,這樣的作戰成本是最低的。

所以說,不要用快和慢來衡量制約作戰,而要真正用“能打仗、打勝仗“的標準來衡量作戰。擇機而動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莫慕關羽百勝功,但學李牧一戰贏

5.

打仗,往往要下拙功夫,而主帥,往往沒有什麼故事。

李牧對付匈奴,一守就好幾年,天天喝茶打醬油,狗仔隊根本就拍不到什麼新鮮事兒,媒體們也沒有辦法筆下生花以求爆文增加粉絲和流量。看李牧打仗,極端無聊,媒體寫手們估計都沒有辦法生活下去。

有李牧是趙國之福,不珍惜李牧是趙國之災。

李牧死,趙國亡

莫慕關羽百勝功,但學李牧一戰贏

而跟著關羽這樣的大英雄多好,百戰百勝,千里走單騎、溫酒斬華雄、砍顏良殺文丑,當下英雄,舍羽其誰?連隨從走路都帶風。吃瓜群眾說起無不眉飛色舞,好像親身經歷親眼看到一樣。

估計關羽去打仗,事先約好諸多媒體記者,拍的寫的都跟在後面,甚至於通稿都準備好了,仗就要這麼打,儀式感要強,情節要吸引人,故事感要足,有故事的英雄才是真英雄,將打仗視為拍戲的豪傑才是真豪傑。那麼多作戰的細節都能傳播開來,關羽的表演上做足了功夫,每天不知道帶走多少流量。

可是最後一仗丟荊州,丟掉了蜀漢最後東進崛起的可能。這個時候,媒體記者們估計都到小酒館喝酒去了。

還有個百戰百勝不缺故事的羽人——項羽,比關羽出現得更早一些,前面的故事都非常精彩,力拔山兮氣蓋世,然最後功虧一簣,自刎於烏江。

媒體寫手們又習慣性的不見,或者說沒有拿到通稿只好保持沉默。

兩個羽人的故事,不知道養活多少媒體寫手說書人。

莫慕關羽百勝功,但學李牧一戰贏

6.

“故兵貴勝,不貴久“容易讓人誤解,這當然不能怪後世研究孫子兵法的人,也不能怪孫子本人,那是一個時代的錯誤,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那個時代的侷限性。

孫子所處的時代,作戰理論的侷限性就在於戰略、戰役和戰術不分,戰略要謀劃,戰役要機遇,唯有戰術需要速度和技巧。反正這事已經沒有辦法給孫子說清楚,但我們自己要清楚。戰略歸戰略,戰術歸戰術,戰術行動必須遵循戰略規劃。

倘若打遭遇戰,那毫無疑問,速度將會是取勝的關鍵因素。

漢武帝時期,年輕將領霍去病就擅長打遭遇戰,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將閃電戰發揮到淋漓盡致。

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

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

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速度!速度!還是速度!

莫慕關羽百勝功,但學李牧一戰贏

7.

《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被坂田聯隊包圍,隨時都有全團覆滅的危險,這時候就不能等,更不能熬,連請示報告都多餘,必須當機立斷,確定反擊方向,殺出一條血路。

紅軍長征中大小3000多次戰鬥,大多也是以快致勝,一些戰鬥甚至要精準到分秒,比如搶佔婁山關,飛奪瀘定橋,否則整個戰場態勢就要發生改變,紅軍的命運也將發生改變。

縱觀古今,媒體寫手們寫戰鬥的多,寫戰略的少,有道是:戰鬥故事多,精彩帶流量。戰略故事少,餓死說書郎。

一部《三國演義》遠比《三國志》精彩多了,老百姓津津樂道的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三國演義》熱鬧暢銷,出版商賺得盆滿缽滿。《三國志》只能作為學術研究資料,經費不足還得少買幾本。

真正的戰略主帥,無形名,無勇功,毫無浪漫色彩,卻能一戰致敵,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8.

“兵貴勝,不貴久”的思想運用於商戰之中,表現於在做好戰前準備和謀略之後,當重要戰略機遇出現時,不能等,更不能熬,當斷則斷,迅速出擊,以快攻配合作戰,否則就會功敗垂成。

商場信息瞬間變化,一方面戰術謀略只在一定時間內有最佳效果,而商場講究先搶商機為贏;另外一方面,信息流動太快、太多,多很容易被競爭對手看穿,那麼事先的策略和謀劃就會泡湯。

當然,前提條件還是企業戰略定位和戰略規劃要做好,不要動輒要一年成為獨角獸,三年成為世界五百強。還是要紮紮實實打好基礎,先努力把百年企業要具備的要素備齊夯實再說。

莫慕關羽百勝功,但學李牧一戰贏

個人的成長進步亦是如此,遵循成長的自然規律,把人生當作一場馬拉松,何時發力,何時保持,何時加速,皆有規劃。平凡而不平庸才是真諦,倘若過於強調有故事,過於強調儀式感,甚至於拔苗助長,強調速勝,強調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則必然會掉到坑裡去。人生無須走路帶風,但求步履踏實。

對於國家社稷而言,有一位執著於打得贏的主帥,不圖功名,不計個人得失,“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才是真正的國家之幸,社稷之福。

故曰:莫慕關羽百勝功,但學李牧一戰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