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的反間計耐人尋味

在古代通俗兵書《三十六計》裡有一個“反間計”,它主要是指識破了對方的陰謀,並巧妙地將其用來反擊對方的一種謀略方法,使用“反間計”的最關鍵的計策是“以假亂真”,偽裝要非常巧妙,造假要造得極為逼真,這方能讓敵人上當,所以,是否能讓敵人信以為真是“反間計”成敗的關鍵點,只有讓敵人因假象而作出錯誤判斷,敵人才會採取錯誤的行動,我方才能借機獲勝。

《三十六計》在解釋《反間計》時說:“間者,使敵自相疑忌也;反間者,因敵之間而間之也。”這說到了該計謀的實質,是利用敵人的陰謀而對其使用謀略,即“因敵之間而間之”。比如,《三十六計》在按語中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如燕昭王薨,惠王自為太子時,不快於樂毅。田單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唯恐他將來,即墨殘矣。惠王聞之,即使騎劫代將,毅遂奔趙。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間諜,以間其將;陳平以金縱反間於楚軍,間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戰國時的反間計耐人尋味

周瑜巧使反間計

“反間計”在中國古代軍事和政治較量中很早就使用了,戰國時,列國紛爭激烈,對“反間計”的使用很巧妙,當時的謀略家們清楚,有時,反間計能起到其他計策所無法達到的出奇制勝的效果,借勢發揮,借謀用謀,以間而間之,這當然是更有奇效的。

《戰國策》記載了兩個很巧妙地使用“反間計”的精彩例子,很值得重視:

第一個例子是西周大臣馮且所設計的“反間計”,其用計方法算是比較簡便的,但其收效極佳。

當時,西周有一個叫昌他的大臣從西周逃到東周,把西周的國情全都洩漏給了東周。東周的君王非常高興,而西周的君王卻大為惱怒。大臣馮且對西周國君說:“我能殺掉昌他。”但要求國君能給些經費。西周國君很想殺掉昌他,就給了馮且三十斤金。馮且派人拿三十斤金和一封給昌他的密信,去找昌他。信上說:“昌他先生:事情如果能辦成,就盡力辦成;如果辦不成,立刻返回!夜長夢多,勢必洩漏,那將白白送死。”隨後,馮且又派人扮作告密者,告訴東周邊境的偵探人員說:“今晚有奸細要進入國境。”偵探人員果然捕獲了送密信的人,查出那封信,把信交給了東周國君,東周國君見信後,立即殺了昌他。(參看《戰國策》之《東周策·昌他亡西周》)

戰國時的反間計耐人尋味

西周以反間計除掉叛徒

馮且的計策很簡單,那就是以假亂真,離間敵人,借敵方的刀殺掉敵方的間諜,這樣的方法,歷來皆是分化強敵、反擊敵方間諜的妙招,馮且可謂是深諳此道。

另一個例子是王翦所使用的“反間計”,其反間的思路與馮且是一樣的,只是計謀實施的步驟稍稍複雜些。

戰國時的反間計耐人尋味

王翦

當時,秦國派大將王翦進攻趙國,趙國派了李牧、司馬尚進行抵抗。李牧幾次打敗秦軍,殺死了秦將桓齮。王翦為此很擔憂,於是,他想了個辦法,送給趙王的寵臣郭開等人很多銀兩,讓他們搞離間活動,並散佈謠言:“李牧、司馬尚準備勾結秦國反對趙國,以便在秦國取得更多的封地。”趙王懷疑李和司馬,便派趙蔥和顏聚代了李牧、司馬尚為將,並殺了李牧,罷了司馬尚的官。過了三個月,王翦乘機緊急進攻,大破趙軍,殺了趙蔥,俘虜了趙王遷和大將顏聚,於是滅了趙國。(參看《戰國策》之《趙策四·秦使王翦攻趙》)

《戰國策》所記載的這兩個“反間計”的故事,雖然沒有《三國演義》所描寫的《群英會蔣幹中計》中周瑜所用的反間計那麼形象生動、繪聲繪色,但是,其反間的道理是一樣的,“因敵之間而間之”,造成假象,借刀殺人,這是反間的基本妙招。歷史上不少謀略家,遇到強敵而無法正面與之衝突時,往往會迂迴地利用反間計,離間敵人,分化敵方的力量,借敵之力除掉敵人,最終達到制敵於死地的目的。兩軍對壘,歷來兵不厭詐,以假亂真,搞些假動作,即便是古代兵書所說的“兵不厭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