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國要長途跋涉滅了巴蜀兩國,看不起張儀?只因這三點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聽從秦將司馬錯之言,派虎狼之師秦軍順金牛道直搗蜀國,並之後回師滅了巴國,置漢中郡、巴郡與蜀郡。

巴蜀之地交通不便,秦中央政府掌控力有限。但為何秦國不顧此時東方合縱之險,滅巴蜀兩國呢?因司馬錯之言?還是看不起張儀?

其一:秦國出師有名

看到題目不少人會心存疑問,攻伐乃不義之舉,怎會師出有名?但事情偏偏很巧,巧的秦王能從夢中笑醒。為什麼這麼說呢?

戰國:秦國要長途跋涉滅了巴蜀兩國,看不起張儀?只因這三點

秦惠王九年(前316年),蜀國攻打巴國,巴國國力衰微,求救於秦。為何?話說蜀王有弟被封於苴(今四川廣元一帶),被尊稱為“苴侯”。苴侯好交友,與巴國國王稱兄道弟,而巴國與蜀國是世仇國家。弟弟胳膊肘往外拐,自然引起蜀王生氣,於是伐苴國後,又伐巴國,巴國打不過求救於秦。

戰國:秦國要長途跋涉滅了巴蜀兩國,看不起張儀?只因這三點

秦惠文王劇照

秦惠王對巴蜀之地可謂垂涎三尺,很早之前就用“五牛生金”的騙局,騙蜀王開山引秦軍入川。雖然之後事情難產,但伐蜀之心不減。此次巴國的求援信,正好給了秦惠王機會。於是以救援為名,卻披著滅國的軍事陰謀慢慢形成,虎狼之師悄悄向蜀國邊境集結……

其二:司馬錯據理力爭

為何?對於滅蜀秦國朝政分兩派。一派張儀領銜,主張滅韓為先。一派以司馬錯領銜,主張伐蜀戰。張儀腦子裡滿是“中原中心論”,完全看不起周邊蠻族,在他看來奪取中原,定鼎天下才是根本,搶一個邊邊角角的土地有何用?

戰國:秦國要長途跋涉滅了巴蜀兩國,看不起張儀?只因這三點

張儀劇照

司馬錯可謂是戰略家,而非是一張嘴就做到秦國宰相的張儀可比。他說,成王者之國,其一必有廣闊的土地,國家可富;其二民富則軍強;其三稱王要廣施恩惠。三者做到了王者可成,霸業可期。

怎麼理解呢?奪取蜀國的土地可以壯大秦國的地盤,奪取蜀國的財富可以充實秦國的國庫,改善軍隊的裝備。另外蜀國國力不強,秦軍傷亡小。救援巴國,師出有名,滅了蜀國,天下人不會因此說秦國殘暴,撈足了好處,天下人不會說秦國貪婪。因此不管從道義上,還是好處上,秦國佔利不佔憂。

戰國:秦國要長途跋涉滅了巴蜀兩國,看不起張儀?只因這三點

司馬錯論伐蜀-想象圖

而攻打韓國呢?挾天子令諸侯,既是不義之舉,又會引起諸侯反感,五國再次伐秦,秦國可頂不住被痛揍。因此東方合縱的藉口不可創造,滅蜀更具有吸引力。於是權衡利弊,秦惠文王選擇了攻蜀。秦國滅國級戰役的大嘴,正在向巴蜀國張開。

其三:秦國國力強盛,蜀國危如累卵

這時的秦國,距離商鞅變法開始不過四十年。商鞅雖死,變法猶存,秦國的國力不可同日而語。蘇秦就曾言秦國國力“秦虎賁之士百萬,車萬乘,糧粟如山”。而蜀國呢?社會和平已久,軍隊廢戰,軍力和好戰秦人差距甚大。

戰國:秦國要長途跋涉滅了巴蜀兩國,看不起張儀?只因這三點

戰爭畫面

於是當秦國兵團在葭萌(今四川廣元昭化區)遭遇蜀軍時,蜀軍大敗。蜀王在武陽被殺,太子、宰相等向秦軍投降。於是在(前316年)十月,蜀國投降,而巴國則被秦國順手滅了。秦西南置三郡,派秦惠王之子擔任蜀侯,之後只保留郡守作為為當地最高行政長官。

戰國:秦國要長途跋涉滅了巴蜀兩國,看不起張儀?只因這三點

都江堰

從此秦國佔據大西南,動員萬家百姓移民蜀地,因此現在的四川不少地區還有秦俗之風留存。之後秦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都江堰治水一舉使成都平原成為一個”旱澇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源源不斷的糧食出金牛道到秦都咸陽,伐六國更有了糧食等後勤保障,滅六國之功大部分要記在”滅蜀“之果上。事實證明司馬錯滅蜀是有遠見的決定,此後的楚國要面對西部與北部、陸上與水上多重秦兵壓力,而秦國水師也可大顯神威。

戰國:秦國要長途跋涉滅了巴蜀兩國,看不起張儀?只因這三點

李冰父子雕像

結語:秦國佔據大西南,掌控“天府之國”的糧倉。東北有高山與函谷關之屏障,南有地勢與河流之利。秦國水師可順長江流域直下楚國,秦國陸軍可出函谷關震懾東方諸國。

進可攻退可守,據黃河、崤山天險,控長江上流,以高臨之,窺視東方,隱隱有君臨天下之感。如此之利,六國伐秦何懼?八百年楚國何懼?三晉何懼?對於滅韓與滅蜀之爭,各位看官有什麼呢?評論區留言哦!

參考資料:《華陽國志》、《戰國全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