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国要长途跋涉灭了巴蜀两国,看不起张仪?只因这三点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听从秦将司马错之言,派虎狼之师秦军顺金牛道直捣蜀国,并之后回师灭了巴国,置汉中郡、巴郡与蜀郡。

巴蜀之地交通不便,秦中央政府掌控力有限。但为何秦国不顾此时东方合纵之险,灭巴蜀两国呢?因司马错之言?还是看不起张仪?

其一:秦国出师有名

看到题目不少人会心存疑问,攻伐乃不义之举,怎会师出有名?但事情偏偏很巧,巧的秦王能从梦中笑醒。为什么这么说呢?

战国:秦国要长途跋涉灭了巴蜀两国,看不起张仪?只因这三点

秦惠王九年(前316年),蜀国攻打巴国,巴国国力衰微,求救于秦。为何?话说蜀王有弟被封于苴(今四川广元一带),被尊称为“苴侯”。苴侯好交友,与巴国国王称兄道弟,而巴国与蜀国是世仇国家。弟弟胳膊肘往外拐,自然引起蜀王生气,于是伐苴国后,又伐巴国,巴国打不过求救于秦。

战国:秦国要长途跋涉灭了巴蜀两国,看不起张仪?只因这三点

秦惠文王剧照

秦惠王对巴蜀之地可谓垂涎三尺,很早之前就用“五牛生金”的骗局,骗蜀王开山引秦军入川。虽然之后事情难产,但伐蜀之心不减。此次巴国的求援信,正好给了秦惠王机会。于是以救援为名,却披着灭国的军事阴谋慢慢形成,虎狼之师悄悄向蜀国边境集结……

其二:司马错据理力争

为何?对于灭蜀秦国朝政分两派。一派张仪领衔,主张灭韩为先。一派以司马错领衔,主张伐蜀战。张仪脑子里满是“中原中心论”,完全看不起周边蛮族,在他看来夺取中原,定鼎天下才是根本,抢一个边边角角的土地有何用?

战国:秦国要长途跋涉灭了巴蜀两国,看不起张仪?只因这三点

张仪剧照

司马错可谓是战略家,而非是一张嘴就做到秦国宰相的张仪可比。他说,成王者之国,其一必有广阔的土地,国家可富;其二民富则军强;其三称王要广施恩惠。三者做到了王者可成,霸业可期。

怎么理解呢?夺取蜀国的土地可以壮大秦国的地盘,夺取蜀国的财富可以充实秦国的国库,改善军队的装备。另外蜀国国力不强,秦军伤亡小。救援巴国,师出有名,灭了蜀国,天下人不会因此说秦国残暴,捞足了好处,天下人不会说秦国贪婪。因此不管从道义上,还是好处上,秦国占利不占忧。

战国:秦国要长途跋涉灭了巴蜀两国,看不起张仪?只因这三点

司马错论伐蜀-想象图

而攻打韩国呢?挟天子令诸侯,既是不义之举,又会引起诸侯反感,五国再次伐秦,秦国可顶不住被痛揍。因此东方合纵的借口不可创造,灭蜀更具有吸引力。于是权衡利弊,秦惠文王选择了攻蜀。秦国灭国级战役的大嘴,正在向巴蜀国张开。

其三:秦国国力强盛,蜀国危如累卵

这时的秦国,距离商鞅变法开始不过四十年。商鞅虽死,变法犹存,秦国的国力不可同日而语。苏秦就曾言秦国国力“秦虎贲之士百万,车万乘,粮粟如山”。而蜀国呢?社会和平已久,军队废战,军力和好战秦人差距甚大。

战国:秦国要长途跋涉灭了巴蜀两国,看不起张仪?只因这三点

战争画面

于是当秦国兵团在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区)遭遇蜀军时,蜀军大败。蜀王在武阳被杀,太子、宰相等向秦军投降。于是在(前316年)十月,蜀国投降,而巴国则被秦国顺手灭了。秦西南置三郡,派秦惠王之子担任蜀侯,之后只保留郡守作为为当地最高行政长官。

战国:秦国要长途跋涉灭了巴蜀两国,看不起张仪?只因这三点

都江堰

从此秦国占据大西南,动员万家百姓移民蜀地,因此现在的四川不少地区还有秦俗之风留存。之后秦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都江堰治水一举使成都平原成为一个”旱涝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源源不断的粮食出金牛道到秦都咸阳,伐六国更有了粮食等后勤保障,灭六国之功大部分要记在”灭蜀“之果上。事实证明司马错灭蜀是有远见的决定,此后的楚国要面对西部与北部、陆上与水上多重秦兵压力,而秦国水师也可大显神威。

战国:秦国要长途跋涉灭了巴蜀两国,看不起张仪?只因这三点

李冰父子雕像

结语:秦国占据大西南,掌控“天府之国”的粮仓。东北有高山与函谷关之屏障,南有地势与河流之利。秦国水师可顺长江流域直下楚国,秦国陆军可出函谷关震慑东方诸国。

进可攻退可守,据黄河、崤山天险,控长江上流,以高临之,窥视东方,隐隐有君临天下之感。如此之利,六国伐秦何惧?八百年楚国何惧?三晋何惧?对于灭韩与灭蜀之争,各位看官有什么呢?评论区留言哦!

参考资料:《华阳国志》、《战国全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