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天》到《祝福》的“寡妇”形象,看鲁迅思想的转变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鲁迅

《明天》是鲁迅作于1920年的一篇文章,收录于《呐喊》之中,《祝福》写于1924年。两篇文章都塑造了典型的“寡妇”形象,讲述了两个底层寡妇的不幸与悲哀,道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但是两者不尽相同。两篇作品时隔4年,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鲁迅思想的转变。

《明天》篇幅较短,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寡妇单四嫂子死了丈夫的两年后,三岁的儿子也患了病,单四嫂子求神问佛、中医也看了,药也买了,两天后宝儿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文章用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言概述了单四嫂子的无助与寂寞,呈现给读者的东西不多,文字背后却蕴含着鲁迅说不尽的无奈。

从《明天》到《祝福》的“寡妇”形象,看鲁迅思想的转变

《呐喊》


《祝福》较之《明天》,故事情节大为丰富,人物形象也更鲜明。《祝福》中的祥林嫂成为了读者心中永恒的悲苦“寡妇”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祝福》详细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读者可以跟随着文字,悲其所悲、痛其所痛,读完后心中的抑郁之情久久不能散去。

为了逃离婆婆逼她改嫁的命运,祥林嫂逃到了鲁镇,成为了四叔家的女工;后又被婆婆一家抓走并强制卖到了山里,再次成为人妻。可惜没过几年,祥林嫂又成为了寡妇,甚至连唯一的孩子也被狼叼走咬死了。

尝尽命运苦楚的祥林嫂重回四叔家做女工,可是返回后大家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为她“失贞”改嫁,四叔一家禁止她触碰祭祀相关的活,最后在人们的冷嘲热讽中,祥林嫂终于还是死了。

《明天》和《祝福》都反映了旧时代女性命运的悲哀,鲁迅用辛辣的语言直指社会要害——人情冷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文字的底色,这两篇小说中也洋溢着鲁迅的“哀其不幸”。这正是鲁迅思想苦闷、彷徨、矛盾的时期,是鲁迅作为先驱者的孤独时期。两部小说反映了鲁迅不同阶段的思想转变。

从《明天》到《祝福》的“寡妇”形象,看鲁迅思想的转变

《祝福》


01

社会的冷漠程度加大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和咸亨酒店比邻而居,两者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在咸亨酒店里,大家围着柜台,一边吃喝,一边高兴地唱着小曲。而隔壁的单四嫂子,为了维持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凭着自己的双手,夜以继日地纺着棉花。

可是就连过着这样清贫劳苦的日子,对单四嫂子来说也是一种奢望。她的宝儿生了病,她神签也求了,心愿也许了,单方也给孩子吃过了,可是终究还是不见好。无奈之下,单四嫂子只好求助于何小仙。

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消化不良的意思)。”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是个杀人不偿命的庸医,最后在何小仙的医治下,宝儿不出意料地没了呼吸。

将宝儿推向地狱的除了庸医何小仙,还有表面热心实则冷漠的王九妈、以帮忙之名行非礼之实的蓝皮阿五、终日在咸亨酒店唱歌坐等宝儿死亡的老拱们。

从《明天》到《祝福》的“寡妇”形象,看鲁迅思想的转变

《呐喊》


“明天”是什么?“明天”是单四嫂子的希望,可惜明天永远也不会到来。我们拥有“昨天”的回忆,活在“今天”的世界里,却永远也触摸不到“明天”。待到时间翻过“今天”,我们迎来的依旧是“今天”,“明天”只是一种安慰、一种幻想,它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在《明天》中,鲁迅对社会的讽刺是隐性的,讽刺范围也不广,指向单四嫂子身边的几个人;而到了《祝福》中,鲁迅对世态炎凉的嘲讽明显增大,《祝福》中社会冷漠的程度也远大于《明天》。

《明天》中的宝儿因病而死,尽管周围的人助推了他的死亡,但终究是命不由人。而《祝福》里的祥林嫂却是死于封建礼教、死于贞洁观念、死于流言蜚语、死于冷漠麻木。

从《明天》到《祝福》的“寡妇”形象,看鲁迅思想的转变


祥林嫂经历了半生的波折,最后因绝望而丧失生的希望。在经历丧偶后,祥林嫂期望凭自己的双手吃饭,她干活利索,比别人更卖力。在那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年代,祥林嫂只想做一个“合格的奴隶”。可是社会竟连做奴隶的机会也不愿给她。

“待到祥林嫂出来掏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 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

在祥林嫂丧偶后,她的婆婆转眼就将她卖给了山里的贺老六,理由很简单:嫁给本村人,彩礼就不多,嫁给山野坳里到手就有八十。用这笔彩礼去给二儿子娶了媳妇还有剩余。

贺家拗是祥林嫂噩梦开始的地方,在这里她再一次经历了丧偶,进而经历了丧子的打击。鲁镇是祥林嫂噩梦延展的地方,回到鲁镇后,大家都排挤她、嫌弃她,伪善的四叔四婶表面仁慈,实则冷酷无情。对于祥林嫂的遭遇,四婶不但没有施以援手,反而处处嫌弃。

压倒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便是柳妈。同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同是社会底层的被压迫女性,柳妈觉得祥林嫂二嫁乃失节,将来下了地狱会被阎王锯成两半。这番话让祥林嫂感到惊恐,因此她听从了柳妈的建议,去捐门槛以赎轻自己的罪孽。

只可惜捐了门槛的祥林嫂也并未因此换来她以为的尊重,四婶依旧不让她碰祭祀的酒杯和筷子。

同为被压迫的女子,她们不仅没有团结反抗,反而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同类,这是更大的不幸与悲哀。

《明天》里的冷漠是小范围的冷漠,是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压迫,是单四嫂子艰难地立足于世间;而《祝福》所指向的人性冷漠则是大范围的,祥林嫂不仅饱受人间的折磨,地狱的世界也不宽容。对祥林嫂而言,从人间到地狱都是“死路”,人间与地狱竟都容不下一个悲苦之人。

从《明天》到《祝福》的“寡妇”形象,看鲁迅思想的转变

鲁迅


02

自身的无知程度减小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都是愚昧无知的可怜人,鲁迅对于她们两个更多的是“哀其不幸”,而不是“怒其不争”。我们可以从鲁迅的字里行间读出他对社会的批判、读出背后的无奈与挣扎,却很难读出鲁迅对她们过分的指责。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的命运何其相似,她们都挣扎在一个冷漠麻木的时代。但是她们的无知程度并不一样。

在《明天》中,作者5次提到“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她勤劳、有母爱,但是无知得彻底。面对三岁儿子的病况,单四嫂子只会求神拜佛,期待着明天宝儿就好了。可是她却不知道,“明天”是个多么虚无缥缈的词汇,“明天”是永远等不到的希望。

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陽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问完庸医何小仙,紧接着她又将希望寄托在愚昧的王九妈身上,最后眼看着自己的宝儿停止了呼吸。说得残酷些,杀死宝儿的不只是庸医与冷眼旁观的看客,还有单四嫂子本人。

从《明天》到《祝福》的“寡妇”形象,看鲁迅思想的转变

鲁迅


单四嫂子更多地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不曾主动争取过。她等待着天明,守着若有若无的希望,最后又被狠狠地推向了绝望。在那个“出嫁从夫、父死从子”的年代,没人告诉单四嫂子儿子死后又该从谁呢?

在这个世界上,距离最近的便是白天与黑夜,它们只有一线之隔,却又仿佛隔着天涯海角。这就如同希望与绝望的关系,你以为它们是背道而驰的,殊不知它们从来都是结伴而行。

单四嫂子对于自己的苦难处于混沌与麻木之中,她只感觉到空虚与寂寞,除此以外还能有什么感觉呢?

她(单四嫂子)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她,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她,叫她喘气不得。

从《明天》到《祝福》的“寡妇”形象,看鲁迅思想的转变


如果说《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是虚无地期待,那么《祝福》中的祥林嫂便是积极地反抗。

祥林嫂痛感自己命运的不公平,她不甘心受命运摆布,所以她在不停地反抗。但是因为她身份的局限,因为封建礼教的蚕食,最终祥林嫂的反抗均以失败告终。

在察觉到婆婆要将自己卖给他人时,祥林嫂毅然决然地逃出了家里,逃到了陌生的鲁镇,试图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祥林嫂积极肯干,不偷奸耍滑,很快便让四婶一家看到了她的利用价值,她也很开心自己有利用价值。毕竟,能够安稳地做个奴隶便是祥林嫂的梦想。

可惜她终于还是被婆家找到了,最后被绑进了花轿。在婚礼上,祥林嫂誓死不从,将头猛地撞向了桌角,血流不止。如果当初祥林嫂死在那里,或许还能落个“贞洁”的美名。可惜天不遂人愿,祥林嫂终于还是做了别人的妻子。

重新回到鲁镇后的祥林嫂待遇大不如前。人们把她的苦难作为谈资,让她一遍又一遍地撕裂自己的伤口,以满足那麻木的好奇心。很多人特意寻来,听她悲惨的故事,接着再评论一番。

待到听完后,人们再次听到祥林嫂的“故事”时便感到厌烦。祥林嫂是她们快乐的源泉,是她们了无生趣的人生中的一个笑料。

祥林嫂依旧选择了反抗,只不过用错了方式。祥林嫂担心自己下地狱后被两任老公撕扯,所以决定捐一个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抗争精神在祥林嫂身上显得淋漓尽致,哪怕自己看不清前方道路,也要一直往前奔跑。在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不是她们被奴隶被冷漠的状态,而是她们欲做奴隶而不得的痛苦。

从《明天》到《祝福》的“寡妇”形象,看鲁迅思想的转变

祥林嫂


结语

鲁迅生活在充满荆棘的黑暗中,他只能与孤独矛盾相伴,在暗夜中寻找光明和希望。从《明天》到《祝福》,我们能明显感受到鲁迅思想的转变。他笔尖所到之处越来越广,笔尖下的“寡妇”也慢慢开始觉醒、开始抗争,无知的程度开始降低。

“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在寂静里奔波的又何止暗夜,还有孜孜不倦、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鲁迅先生。他以拓荒者的姿态,直面惨淡的人生,试图击碎这不幸的社会。

寡妇是不幸的,鲁迅对于她们更多的是同情与怜悯。鲁迅如同战士一般,孤独地在黑暗的“铁屋”里“呐喊”,带着希望走过绝望,为中国之“明天”而“祝福”。

作者介绍: ,一个酷爱读书、酷爱旅游的汉语言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座右铭: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希望能以文会友,欢迎大家一起畅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