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祝福》:祥林嫂悲剧根源——愚昧与冷漠的那个社会和那群人

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极为低下的

。她们面临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压迫,更多时候是精神上的束缚。明清时期,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权,必须依附于男性生存。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独立的女性很难在社会上生存,更不要说决定自己的命运。那么,在封建社会即将崩毁的晚清时期,女性的地位是否得到了改善?重读鲁迅先生的著作《祝福》,我们能够得到答案。

重读《祝福》:祥林嫂悲剧根源——愚昧与冷漠的那个社会和那群人

祥林嫂

一.乱世背景下的故事——祝福简介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祝福》以一个知识分子回乡过年为线,引出了祥林嫂这个人物,介绍了她悲剧的一生。

从《祝福》写作的时间我们可以得知此时中国的情况。腐朽的清政府虽然已经被推翻,但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头子窃取,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时封建制度已经逐渐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但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深刻影响着底层民众的生活。袁世凯甚至“尊孔复古”,企图复辟皇权。

在这种情况下,以陈独秀、李大钊

为代表的先进文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希望能革新国人的思想。鲁迅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祝福》一文必然是批判封建社会思想对底层人民的摧残的。祥林嫂也确实成为了这样一个代表性的悲剧人物,下文我们将从《祝福》的情节及其背后的深意再次重读《祝福》,感受在封建思想压迫下妇女的悲惨生活

重读《祝福》:祥林嫂悲剧根源——愚昧与冷漠的那个社会和那群人

二.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歌——祝福情节简述

1.最后的相遇

祝福的开篇讲“我”回乡过年,并简述了鲁镇的“祝福”传统,先奠定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祝福”对于鲁镇而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说明了鲁镇是一个愚昧落后的村落,人们崇尚神胜过人。而可以拜神的只有男人,随笔一句突出了封建制度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我”出门时遇到了祥林嫂,并被她问住了。祥林嫂此时像个乞丐,神神秘秘的向“我”询问。——这世上到底有没有魂灵?

“我”没能解答祥林嫂的问题,而第二天便传来了她的死讯。此时,“我”的四叔,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是这样评价祥林嫂的。——不早不晚,偏偏挑在这个时候,可见这是个谬种

四叔一点也不在意一个人的死去,反而只责怪她破坏了祝福的气氛。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将

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对底层人民的冷漠刻画的淋漓尽致。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我”回忆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2.初来鲁镇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是跟在卫婆子身后,脸颊仍有些红色。四叔嫌弃她是个寡妇,但家里确实需要一个女工,所以四婶把祥林嫂留下了。祥林嫂在四婶家,做工很卖力。得到了主人家的赏识和鲁镇人的称赞,祥林嫂生活越来越好。然而此时,第一个转折来了。祥林嫂的婆婆来领走了她的工钱,并强行绑走了祥林嫂。

重读《祝福》:祥林嫂悲剧根源——愚昧与冷漠的那个社会和那群人

祥林嫂形象

之后的故事,是从卫婆子口中讲出的。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到山里,用她的财礼给自己小儿子娶媳妇。祥林嫂誓死不从,但最终还是被迫嫁给了那个男人。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封建社会不把妇女当人的陋俗

比如祥林嫂誓死不从撞伤了头,只是用香灰止了血,仍要她结婚,丝毫不在乎她的性命。再比如婆婆强迫儿媳改嫁这种恶毒的事,在卫婆子口中却是精明强干,划算的买卖。在这些人眼里,祥林嫂本人的意愿,甚至人权,都是完全不需在意的东西。

3.再来鲁镇

祥林嫂再来鲁镇时,境遇与之前大不相同。在鲁镇的人看来,再嫁的祥林嫂,已经是一个嫌弃的对象。主人家不再允许她触碰祝福的器具

而祥林嫂虽然对此有些不知所措,但她并没有解决的办法,

只能一遍遍的向那些嫌弃自己的人们重复着自己的悲剧。她的丈夫年纪轻轻便得了风寒死了,孩子也被狼叼走了。失去了孩子之后,她被再嫁的人家扫地出门,只能再来做女工。但因为孩子的死和众人的嫌弃,祥林嫂变得不再利索,战战兢兢。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她根本觉察不出给自己带来灾难的是糟糕的环境,只能一味的把错加在自己身上。这个时候,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登场了。

重读《祝福》:祥林嫂悲剧根源——愚昧与冷漠的那个社会和那群人

4.最后的灭亡

柳妈告诉祥林嫂,她嫁了两个人,以后下了地狱,要被阎罗爷锯成两半,分给两个丈夫。祥林嫂害怕,同时也从柳妈那得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去庙里捐门槛。

得到希望的祥林嫂努力做工,攒了一年才捐了门槛,此时祥林嫂认为自己已经赎清了罪过,便心安理得的去碰祭祀的器具。但她最后仍只得了一句——你放着罢!得到希望又破灭,最终彻底击垮了祥林嫂,她做活越来越差,最后被四婶打发出去成了乞丐,死在了新年的夜里

三.一件事物的重复描写——巧妙的故事脉络

在《祝福》之中,鲁迅先生通过对一个事物的重复描写,来让读者直观感受祥林嫂人物的变化。

其一便是对人物面容的描述,将死的祥林嫂,初到的祥林嫂,再来的祥林嫂。这几个形象的差异可以让读者清楚的知道祥林嫂的状态变化。借此表现出

一个活生生的人慢慢死去的过程,更引起读者的共情和怜悯。其二则是对祥林嫂对祭祀器具的活动描述。祥林嫂改嫁前,祝福时她是最繁忙的人,改嫁后,无论她作何弥补,主人家不再让她触碰祝福器具,祥林嫂因此觉得自己是有罪的,最终酿成了悲剧。

四.悲剧的根源——愚昧与冷漠的社会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不止一个,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多数是典型的。祥林嫂这个人物,可以说凝聚了封建社会女性的各种悲剧,下面让我们逐个分析。

重读《祝福》:祥林嫂悲剧根源——愚昧与冷漠的那个社会和那群人

祥林嫂话剧形象

1.女人非人的社会

《祝福》一文处处都流露着对封建社会底层女性人权丧失的悲剧

祥林嫂不想改嫁,婆婆强逼她改嫁,把她嫁到深山老林里只为了能多拿彩礼。没人谴责这样的婆婆,却嫌弃再嫁的祥林嫂。妇女没有自己的财务人身自由,祥林嫂的工钱被婆婆领去,人被强绑走。四婶也只是说——既然她是跑出来的,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在他们看来,儿媳妇是必须听从婆家的安排,不能有自己的意愿的。改嫁后的祥林嫂被人嫌弃,不许她碰祭祀的器具,最终将她推入深渊之中。这里需要提的,是吴妈这个人物。

这个人物是封建社会对改嫁女性迫害的具象化。他们一点不在乎妇女改嫁是否出于个人意愿,也不在乎守寡的妇女日子会有多困难。如吴妈所说,不如撞一个死,一条活生生的人命比不上一块冷冰冰的牌坊。

他们认为,改嫁的妇女是有罪的,为了赎罪,要做门槛被千人踏万人踩。这在我们看来是无比愚昧而卑劣的观点,但在封建社会,大概每天都在发生

祥林嫂信了吴妈的话,捐了门槛,但她最后仍然没有得到宽恕,改嫁是一辈子都洗不掉的耻辱。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也是没有止境的。

2.愚昧冷漠的人们

《祝福》中的人们,不只有封建社会的恶习,也有人类自古便有的劣根性,这些在鲁迅先生简略而写实的笔触下显得无比真实。其一便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四婶不在乎祥林嫂遭受了多少罪,只知道嫌弃她不好好做工。四叔厌恶祥林嫂的死耽误了他的“祝福”大礼。

重读《祝福》:祥林嫂悲剧根源——愚昧与冷漠的那个社会和那群人

祥林嫂话剧形象

其二则是对他人苦难的幸灾乐祸。这里值得着重说明的是在祥林嫂诉说自己苦难时,鲁镇人的态度。个人认为这是《祝福》描写的最入木三分的一段,甚至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也不难看见这样的情况。那些人津津有味的咀嚼着他人的苦难,把它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哀叹两句显示自己的善良,却毫无对当事人伸出援手的意思。

鲁镇人一开始热情的听着祥林嫂的悲惨故事,留下两滴眼泪。待听烦了以后,便弃如敝履,甚至拿那些苦难同她打趣。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想过要帮助这个遭受了无数苦难的女人,而只把她当做一种消遣。人的冷漠和卑劣,在此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

重读《祝福》:祥林嫂悲剧根源——愚昧与冷漠的那个社会和那群人

五.结语

《祝福》是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是一种警示,妥协于愚昧的社会并不会得到善待。祥林嫂的悲剧,只有彻底的革命才能杜绝。而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一方面要感谢革命先辈的努力,另一方面,更应时刻警醒自己。不做愚昧之人,不做冷漠之人,尊重女性,也尊重人权。


参考文献:

《鲁迅小说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