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祝福》:祥林嫂悲劇根源——愚昧與冷漠的那個社會和那群人

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社會後期,女性的社會地位是極為低下的

。她們面臨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壓迫,更多時候是精神上的束縛。明清時期,女性沒有獨立的人權,必須依附於男性生存。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獨立的女性很難在社會上生存,更不要說決定自己的命運。那麼,在封建社會即將崩毀的晚清時期,女性的地位是否得到了改善?重讀魯迅先生的著作《祝福》,我們能夠得到答案。

重讀《祝福》:祥林嫂悲劇根源——愚昧與冷漠的那個社會和那群人

祥林嫂

一.亂世背景下的故事——祝福簡介

《祝福》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寫於1924年2月7日,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誌》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小說集《彷徨》。

《祝福》以一個知識分子回鄉過年為線,引出了祥林嫂這個人物,介紹了她悲劇的一生。

從《祝福》寫作的時間我們可以得知此時中國的情況。腐朽的清政府雖然已經被推翻,但革命果實被以袁世凱為首的軍閥頭子竊取,中國進入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此時封建制度已經逐漸被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但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深刻影響著底層民眾的生活。袁世凱甚至“尊孔復古”,企圖復辟皇權。

在這種情況下,以陳獨秀、李大釗

為代表的先進文人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希望能革新國人的思想。魯迅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祝福》一文必然是批判封建社會思想對底層人民的摧殘的。祥林嫂也確實成為了這樣一個代表性的悲劇人物,下文我們將從《祝福》的情節及其背後的深意再次重讀《祝福》,感受在封建思想壓迫下婦女的悲慘生活

重讀《祝福》:祥林嫂悲劇根源——愚昧與冷漠的那個社會和那群人

二.封建社會女性的悲歌——祝福情節簡述

1.最後的相遇

祝福的開篇講“我”回鄉過年,並簡述了魯鎮的“祝福”傳統,先奠定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祝福”對於魯鎮而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說明了魯鎮是一個愚昧落後的村落,人們崇尚神勝過人。而可以拜神的只有男人,隨筆一句突出了封建制度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我”出門時遇到了祥林嫂,並被她問住了。祥林嫂此時像個乞丐,神神秘秘的向“我”詢問。——這世上到底有沒有魂靈?

“我”沒能解答祥林嫂的問題,而第二天便傳來了她的死訊。此時,“我”的四叔,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是這樣評價祥林嫂的。——不早不晚,偏偏挑在這個時候,可見這是個謬種

四叔一點也不在意一個人的死去,反而只責怪她破壞了祝福的氣氛。這樣短短的一句話,將

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對底層人民的冷漠刻畫的淋漓盡致。知道祥林嫂的死訊後,“我”回憶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2.初來魯鎮

祥林嫂第一次來魯鎮,是跟在衛婆子身後,臉頰仍有些紅色。四叔嫌棄她是個寡婦,但家裡確實需要一個女工,所以四嬸把祥林嫂留下了。祥林嫂在四嬸家,做工很賣力。得到了主人家的賞識和魯鎮人的稱讚,祥林嫂生活越來越好。然而此時,第一個轉折來了。祥林嫂的婆婆來領走了她的工錢,並強行綁走了祥林嫂。

重讀《祝福》:祥林嫂悲劇根源——愚昧與冷漠的那個社會和那群人

祥林嫂形象

之後的故事,是從衛婆子口中講出的。婆婆強迫祥林嫂改嫁到山裡,用她的財禮給自己小兒子娶媳婦。祥林嫂誓死不從,但最終還是被迫嫁給了那個男人。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字裡行間都透露著封建社會不把婦女當人的陋俗

比如祥林嫂誓死不從撞傷了頭,只是用香灰止了血,仍要她結婚,絲毫不在乎她的性命。再比如婆婆強迫兒媳改嫁這種惡毒的事,在衛婆子口中卻是精明強幹,划算的買賣。在這些人眼裡,祥林嫂本人的意願,甚至人權,都是完全不需在意的東西。

3.再來魯鎮

祥林嫂再來魯鎮時,境遇與之前大不相同。在魯鎮的人看來,再嫁的祥林嫂,已經是一個嫌棄的對象。主人家不再允許她觸碰祝福的器具

而祥林嫂雖然對此有些不知所措,但她並沒有解決的辦法,

只能一遍遍的向那些嫌棄自己的人們重複著自己的悲劇。她的丈夫年紀輕輕便得了風寒死了,孩子也被狼叼走了。失去了孩子之後,她被再嫁的人家掃地出門,只能再來做女工。但因為孩子的死和眾人的嫌棄,祥林嫂變得不再利索,戰戰兢兢。

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婦女,她根本覺察不出給自己帶來災難的是糟糕的環境,只能一味的把錯加在自己身上。這個時候,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登場了。

重讀《祝福》:祥林嫂悲劇根源——愚昧與冷漠的那個社會和那群人

4.最後的滅亡

柳媽告訴祥林嫂,她嫁了兩個人,以後下了地獄,要被閻羅爺鋸成兩半,分給兩個丈夫。祥林嫂害怕,同時也從柳媽那得到了一個解決的辦法——去廟裡捐門檻。

得到希望的祥林嫂努力做工,攢了一年才捐了門檻,此時祥林嫂認為自己已經贖清了罪過,便心安理得的去碰祭祀的器具。但她最後仍只得了一句——你放著罷!得到希望又破滅,最終徹底擊垮了祥林嫂,她做活越來越差,最後被四嬸打發出去成了乞丐,死在了新年的夜裡

三.一件事物的重複描寫——巧妙的故事脈絡

在《祝福》之中,魯迅先生通過對一個事物的重複描寫,來讓讀者直觀感受祥林嫂人物的變化。

其一便是對人物面容的描述,將死的祥林嫂,初到的祥林嫂,再來的祥林嫂。這幾個形象的差異可以讓讀者清楚的知道祥林嫂的狀態變化。藉此表現出

一個活生生的人慢慢死去的過程,更引起讀者的共情和憐憫。其二則是對祥林嫂對祭祀器具的活動描述。祥林嫂改嫁前,祝福時她是最繁忙的人,改嫁後,無論她作何彌補,主人家不再讓她觸碰祝福器具,祥林嫂因此覺得自己是有罪的,最終釀成了悲劇。

四.悲劇的根源——愚昧與冷漠的社會

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不止一個,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大多數是典型的。祥林嫂這個人物,可以說凝聚了封建社會女性的各種悲劇,下面讓我們逐個分析。

重讀《祝福》:祥林嫂悲劇根源——愚昧與冷漠的那個社會和那群人

祥林嫂話劇形象

1.女人非人的社會

《祝福》一文處處都流露著對封建社會底層女性人權喪失的悲劇

祥林嫂不想改嫁,婆婆強逼她改嫁,把她嫁到深山老林裡只為了能多拿彩禮。沒人譴責這樣的婆婆,卻嫌棄再嫁的祥林嫂。婦女沒有自己的財務人身自由,祥林嫂的工錢被婆婆領去,人被強綁走。四嬸也只是說——既然她是跑出來的,那又有什麼辦法呢?在他們看來,兒媳婦是必須聽從婆家的安排,不能有自己的意願的。改嫁後的祥林嫂被人嫌棄,不許她碰祭祀的器具,最終將她推入深淵之中。這裡需要提的,是吳媽這個人物。

這個人物是封建社會對改嫁女性迫害的具象化。他們一點不在乎婦女改嫁是否出於個人意願,也不在乎守寡的婦女日子會有多困難。如吳媽所說,不如撞一個死,一條活生生的人命比不上一塊冷冰冰的牌坊。

他們認為,改嫁的婦女是有罪的,為了贖罪,要做門檻被千人踏萬人踩。這在我們看來是無比愚昧而卑劣的觀點,但在封建社會,大概每天都在發生

祥林嫂信了吳媽的話,捐了門檻,但她最後仍然沒有得到寬恕,改嫁是一輩子都洗不掉的恥辱。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壓迫也是沒有止境的。

2.愚昧冷漠的人們

《祝福》中的人們,不只有封建社會的惡習,也有人類自古便有的劣根性,這些在魯迅先生簡略而寫實的筆觸下顯得無比真實。其一便是對他人生命的漠視。四嬸不在乎祥林嫂遭受了多少罪,只知道嫌棄她不好好做工。四叔厭惡祥林嫂的死耽誤了他的“祝福”大禮。

重讀《祝福》:祥林嫂悲劇根源——愚昧與冷漠的那個社會和那群人

祥林嫂話劇形象

其二則是對他人苦難的幸災樂禍。這裡值得著重說明的是在祥林嫂訴說自己苦難時,魯鎮人的態度。個人認為這是《祝福》描寫的最入木三分的一段,甚至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看見這樣的情況。那些人津津有味的咀嚼著他人的苦難,把它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哀嘆兩句顯示自己的善良,卻毫無對當事人伸出援手的意思。

魯鎮人一開始熱情的聽著祥林嫂的悲慘故事,留下兩滴眼淚。待聽煩了以後,便棄如敝履,甚至拿那些苦難同她打趣。自始至終,他們都沒想過要幫助這個遭受了無數苦難的女人,而只把她當做一種消遣。人的冷漠和卑劣,在此毫無保留的展示出來

重讀《祝福》:祥林嫂悲劇根源——愚昧與冷漠的那個社會和那群人

五.結語

《祝福》是魯迅先生對封建社會的批判,更是一種警示,妥協於愚昧的社會並不會得到善待。祥林嫂的悲劇,只有徹底的革命才能杜絕。而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一方面要感謝革命先輩的努力,另一方面,更應時刻警醒自己。不做愚昧之人,不做冷漠之人,尊重女性,也尊重人權。


參考文獻:

《魯迅小說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