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吳三桂?

歷史一書生


其實就開始而言,吳三桂是不想投降的,因為自己從小作為土生土長的遼西人,對清兵的痛恨是深入骨髓的,從小吳三桂在吳襄的教育下也是立志要成為一個忠君愛國的大將軍。這點在松錦大戰中吳三桂精彩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出,而在戰敗後,吳三桂對皇太極和舅舅祖大壽、祖大樂的勸降也是置若罔聞,原本日子就這樣也挺好,可偏偏就趕上公元1644年這注定不平凡的一年。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崇禎皇帝情急之下叫吳三桂捨棄寧遠,回京救駕。作為遼西最大的地主,捨棄寧遠,意味著失去家園和土地,同時也割捨了自己和關寧軍的經濟命脈,另外除了五萬關寧軍需要撤走,這五萬人馬的八萬家屬也要隨行,如此龐大的人馬遷徙,如何安置就成了很大的問題,更為要緊的是,關外的百姓聽聞吳三桂要撤兵,也要求一起撤回關內,這樣一來,十幾萬人的隊伍就變成了五十萬人之眾。更為要命的是另一方面,面對李自成連戰連捷的數十萬大軍,吳三桂並沒有必勝的把握,匆忙出戰,搞不好就全軍覆沒了。


1644年3月11日,吳三桂率領五萬關寧軍西進前往京師,同行的,還有四十五萬民眾。如此龐大的隊伍,裡面還扶老攜幼,行進速度之慢,是日行不過50裡。一直到3月20日,吳三桂的人馬才行進到河北豐潤,而這距離北京,還有數百里之遙。然而令吳三桂想不到的是,就在前一天,大順軍已經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已經自縊煤山。

《明季北略》記載:

“二十日抵豐潤,京師陷矣,三桂聞變,屯兵山海。”

屯兵山海關之後,吳三桂就要開始思考自己的出路了,是繼續為君報仇,還是投降闖軍。事實上,李自成沒有給他太多的時間。《明季北略》雲:

“二十九日,自成使唐通,於文武二人犒師,銀四萬,以吳襄手書招三桂,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賞,而猶全孝子之名”。

很顯然,李自成急於要吳三桂的一個答覆,並且搬出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來勸降。更狠的一手是,吳三桂的關寧軍缺餉兩個月的事李自成也知道,於是乎特意用4萬兩白銀來犒賞關寧軍,意思是說只有跟著我,你的兵才會聽你的,因為你已經沒錢了。


這一擊如五雷轟頂般擊打在了吳三桂那糾結的心上,的確,如果沒錢,自己手下的五萬關寧軍遲早要反水,跟了李自成,或許還能留住自己人對自己的忠心。更重要的是,自己最敬愛的父親還在李自成手上,很顯然是因為自己的存在,李自成才沒有殺掉父親,但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很有可能,不不不,是一定會害死自己全家老小的。或許,這次投降,並不一定會讓自己身敗名裂,作為一個孝子活下去,也是個很好的選擇。

於是這一天起,吳三桂決定拋下忠臣的包袱,打算保全孝子的名頭,把山海關交由大順軍後,吳三桂領軍前往了北京,去面見李自成。《明季北略》雲:

“三桂乃報使於自成,捲甲入朝。”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關寧軍降順了,但是旗號仍然是大明的旗號,而且軍服也仍然是大明的軍服,也就是說,吳三桂雖然降順,卻是一種十分脆弱的降服關係,因為吳三桂不信任李自成,所以這支千錘百煉的軍隊,隨時都有可能反水。


果不其然,歷史總是這麼調皮,就在吳三桂的心還沒有穩定下來之前,北京出事了。

為了維持北京城內大順軍的生計,李自成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而其手下大將劉宗敏把目光投向了吳三桂的平西伯府邸。很快吳三桂就接到了消息,父親吳襄被拷打,小妾陳圓圓被霸佔。

相信此時的吳三桂一定是這麼想的:我帶兵獻關投降,你李自成就這麼歡迎我。去你媽的封侯賜爵,老子不幹了。大丈夫不能保全一女子,何以生為!

憤怒的吳三桂率軍殺回山海關,重新把大明的旗幟插在了山海關的城樓上。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領十萬大軍開往山海關,雖然李自成仍有勸降的意圖,但是身後的軍隊也表明了李自成勸降不成則開戰額決心。如此,吳三桂面臨這空前的壓力。正當吳三桂山窮水盡疑無路之際,卻發現前方真的有一個柳暗花明的村落——1644年,試圖再次入關劫掠的清軍在多爾袞的帶領下開始南下。而關內的變局使得清軍停滯在了翁後,以觀時局的變動。就在多爾袞舉棋未定之際,吳三桂的使者到了。目的很簡單,借兵。



其實做出這樣的決定,吳三桂是經過了內心的煎熬的,因為他無論如何,也不願意和自己曾經的敵人合作,可是歷史又哪裡給了他選擇的機會呢?在第一封書信上,吳三桂赫然寫道:

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負之身,荷遼東總兵重任。王之威望,所素仰慕。但春秋之義,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義,諒王亦知之。今我國以寧遠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棄寧遠而鎮山海,思欲堅守東陲而鞏固京師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闕,以彼狗偷烏合之眾,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黨開門納款,先帝不幸,九廟灰燼。今賊首僭稱尊號,虜掠婦女財帛,罪惡已極。誠赤眉、綠林、黃巢、祿山之流,天人共憤,眾志已離,其敗可立而待也。我國積德累仁,謳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晉文公、漢光武之中興者,容或有之。遠近已起義兵,羽檄交馳,山左江北,密如星布。三桂受恩深厚,憫斯民之罹難,拒守邊門,欲興師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國與北朝通好二百餘年,今無故而遭國難,北朝應惻然念之。而亂臣賊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除暴翦惡,大順也;拯危扶顛,大義也;出民火水,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況流賊所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一至,皆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誠難再得之時也。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庭,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非常明確的意圖,不是降清,而是請兵。我吳三桂死也不會降清的,我曾經不會,現在也不會,以後更不會。

多爾袞收到信後,出於禮貌,也進行了回覆,其內容基本是平流寇的支持,借兵的不可以,實在不行你投降吧。

廢話,全他媽是廢話,要是老子打的過李自成,會向你借兵?還投降,投你個大頭鬼!

牢騷歸牢騷,仗還得打,還必須贏,要贏還是得借兵。

怎麼辦,舔著臉去求情吧。

於是就有了吳三桂的第二封信:

大清國和碩親王閣下:接王來書,知大軍已主寧遠,弔民伐暴,扶弱去強,義聲震天地。王把以相助,實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尤其大也。三桂承王,即發精銳于山海以西諸要地,誘賊速來。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懇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賦可擒。 大明平西伯吳三桂頓首 甲申年四月。

信送出去了,吳三桂期待的望著關外,希望能看見清軍的身影。哪怕是八旗馬隊走過揚起的塵土也好。


然而,還是李自成的大軍先到了。

4月21日,李自成對山海關發起了攻擊,吳三桂以五萬將士拼死抵抗,經過了一天的血戰,關寧軍喪亡慘重。山海關,快要守不住了。

此時的吳三桂,估計已經是絕望了,明知自己就要輸了,確實那樣的不甘心。為什麼偏偏老天要把自己生在一個大廈將傾的帝國上,又為什麼要把自己安排在這亡國孤臣的位置上。他想要的是一個活下去的忠臣孝子,難道這個要求很過分嗎?萬念俱灰下,吳三桂低頭再次望向關外,只不過這次,他看見了清軍的影子。

多爾袞終於是來了。

但是清軍卻在山海關前停止了前進的腳步,繼續原地待命。

吳三桂明白,多爾袞是要他一個態度,一個投降的態度。

而吳三桂放不下這個心結,面對困境,吳三桂決定在掙扎一次,21日的晚上,吳三桂先後8次派人去和多爾袞談判,請求發兵。而多爾袞表示,我不感興趣。


絕望,徹底絕望了。

這一夜,吳三桂徹夜未眠,他想到了松錦大戰中被清軍斬殺的明軍將士,他想到了自己在寧遠城頭和清軍的幾番血戰。曾經自己立誓定要收復舊土,擊破清軍,而如今,自己要想活下去,除了降清卻別無他則。投降,如同烈火般焚燒著他的心。吳三桂最後的信念,就要崩塌了。

精忠報國、忠臣孝子,似乎不再那麼重要了。

我要活下來,活下來才能把我自己的命運。

四月二十二日,在天邊剛剛泛起白光時,山海關的東大門打開了,進關的是整齊的八旗隊列。歷時二十多年,八旗軍終於走進了這個看似遙不可及的關城。對比於興高采烈的清軍,吳三桂正坐在帥府裡無奈的嘆氣,而他頭上的髮髻,儼然是金錢鼠尾辮了。

既然投降了,那就決戰吧。

太陽昇起之時,吳三桂率軍衝入了李自成的軍陣中,展開了廝殺。

這是關寧鐵騎的最後一戰,也是吳三桂作為清軍將領的第一戰。

很快,人數佔劣勢的關寧軍陷入了困境,而本應救援的清軍並沒有出現。

絕望再次表現在了吳三桂的臉上,或許真的是天要亡我吧。

就在關寧軍即將敗退之際,期待已久的八旗軍終於出現了。

十二萬八旗鐵騎從兩翼的輔城中衝出,如同利劍般插入了李自成大軍的兩肋。

闖軍敗了,不可一世的大順軍在清軍摧枯拉朽班的攻勢下迅速潰敗,僥倖逃出的李自成匆忙的帶著殘兵敗將退回了北京,清軍贏得了勝利。

看著退卻的順軍,吳三桂感慨萬千,卻沒有一絲是高興的意思。

昨夜,他失去了理想和人格。而今天,他失去了出生入死的關寧軍。但是他仍有最後一絲僥倖,回到北京,他的陳圓圓應該還在,而京城的內的舊臣,也應該還不知道他降清的事。

似乎一切還可以挽回。

然而他面對的卻是多爾袞,一個比他更加精明狡詐的對手,吳三桂能想到了,多爾袞亞想到了。

在清軍進入北京的那一刻起,多爾袞就命令粘貼告示,宣告是吳三桂開關降的清,引清軍入得關。

完了,一切都完了。叛將貳臣的名號,是擺脫不掉了。

既然擺脫不掉,我又何必堅持呢?

墮落比想象的更容易,但吳三桂沒有徹底墮落,取代了原來理想人格的,是深不見底的野心,從他接受平西王封號並拒絕接見南明使臣那一刻起,我們就可以發現他並沒有完全投降給清國,而是作為一個隱忍者,等著讓自己發光發熱的機會。而前往雲南和李定國的決戰就是自己發家致富的開始,正是他,曾經大明鐵骨錚錚的忠臣,成了親手勒死自己前朝君王的兇手,也是他,大清的開國功臣,在康熙十二年,起兵反清,並在康熙十七年稱帝。

看看吳三桂的一生,除了可唾可嘆,也有可悲。


火器工坊


向敬之

吳三桂降清,最初的想法是借兵,最後為形勢所迫。

本來在皇太極於清崇德七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第二次迫降祖大壽後,就命祖大壽等利用私交,勸降明寧遠總兵吳三桂。吳三桂嚴詞拒絕。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京師,派降將唐通招降吳三桂。吳三桂準備降闖,並談判欲畫地而治,中途收到其父吳襄被劉宗敏嚴刑拷掠助餉,其妾陳圓圓被迫上了劉宗敏的床,家人被拘禁。於是,改變主意,向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借兵,進攻李自成,並承諾與多爾袞裂土分疆。此時的吳三桂,與陳兵山海關外的多爾袞議和,主要是借兵復仇,他以復君父仇、復立明太子為名,也想做明朝的攝政王。

吳三桂拒降,李自成率兵東征,在山海關展開大戰。吳三桂不敵,催促多爾袞參戰,而多爾袞做壁上觀,待到吳三桂明顯處於下風。李自成將吳襄陣前斬首,懸於長杆,吳三桂不得不對多爾袞屈膝臣服,故而有了多爾袞派出精銳偷襲李自成左翼,使闖軍潰逃,退至京師,倉皇而逃。

吳三桂降清,不但遵從多爾袞令旨,按滿洲習俗剃髮,還帶動一千多員前明官員和三萬多鄉勇降清。

多爾袞對吳三桂招降的承諾是,封以故土,晉以藩王,使之子孫世代永享富貴。這是多爾袞招降吳三桂的承諾,並開導他這樣能報國仇、保住身家。但是,吳三桂投降後,得封平西王,協助清軍滅掉李自成後,多爾袞對他採取了防患的態度,擔心他復明,故命其還鎮錦州,使之不再考慮復君父仇,兩年後因為李自成的大順軍餘部、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和南明軍聯合抗清,才命其入關南進。吳三桂還將長子吳應熊留在京師作為質子。


以禮觀書


吳三桂在投降滿清是相當曲折。當國破家亡的時候,吳三桂正聽崇禎要求,撤寧遠之師以入衛京城。崇禎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

三月十九他到山海關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包圍北京城,守城軍拒絕作戰,全部投降。崇禎皇帝被迫吊死在煤山,農民軍入城。

這時吳三桂大軍走到玉田縣。離北京只有一百多公里,聽到崇禎死去,北京陷落,他又返回山海關。開始為自己找靠山,尋找新的主人,此後一多月,他同各方政治勢力進行聯繫,投機活動。由於給了大量金錢開始同意投降李自成都走到盧龍。可是農民軍抓陳團團和他的家人又返回山海關。

吳三桂據守山海關,有一片石長城,把東北化遼東關外一邊是關內。

吳三桂看到政治形勢一天一個變樣。開始和多爾袞聯合是想借滿清消滅李自成勢力

但南明朝出現了,吳三桂使用藉口在各方各種政治勢力中游離選擇優待,在進行投機,還想借手多爾袞勢力打敗李自成勢力,劃黃河為界分割中國。在李自成直接統軍六萬赴山海關,吳三桂只得火速清兵進關。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出發的親自到到山海關。多爾袞接到吳三桂急救到山海關。吳軍已與李自成在一片石戰鬥了二天了,都快看見快要完蛋了。吳軍內部也出現了瓦解跡象。

可是在外關十五里 清軍十萬人突然從陣後繞出,並向李自成軍隊發動了猛烈地進攻,使得本來吳三桂滅亡己到,卻死後餘生,農民軍六萬。(唐通官軍二萬早降多爾袞)對四萬吳軍加上清軍聯合打擊下遭受重創。李自成被迫率眾西走,一敗再敗,連連失敗中國歷史就寫了。

吳三桂眼看滅亡情況下,也只有死心塌地跟清軍當走狗。再也不談條件了。李自成也想不明白,明明吳三桂投降了。唐通都接受山海關。吳三桂走到半路上,卻不聽他召喚了,他在北京當皇帝都準備好。又得繼續發兵東征。還不知吳三桂早就和滿清達成條件,使自己遺誤戰機全面失敗。中國歷史全部改變。





ww3721王建文


吳三桂降清是形勢所迫,並非多爾袞利誘吳三桂。

明朝被推翻之前,吳三桂是寧遠團練總兵,皇太極等人屢次三番爭取吳三桂,試圖將其拉攏過來,然而吳三桂保持明朝忠臣氣節不為所動。

待至農民軍攻陷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之後,面對滿洲政權和農民軍,吳三桂最初意欲歸附李自成。

然而,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做了兩件讓吳三桂心寒之事,一是將吳三桂的家抄了,並將其父親擄去,虐待。二是李自成的手下大將劉宗敏霸佔;吳三桂實在難以忍受,於是對農民軍展開報復。

但吳三桂的兵力不足,於是試圖向北下的清軍借兵。此時的吳三桂僅是想合作,沒有想過投降清朝。而多爾袞的想法不同,他一直以來便秉承著皇太極的遺志,將吳三桂納入麾下。只不過屢屢失敗。值此之時,多爾袞見吳三桂向其借兵,一方面加緊速度趕赴山海關,嚴陣以待,另一方面則遲遲不出兵,以逼迫吳三桂投降。

果不其然,吳三桂在於農民軍交鋒的過程中,限於兵力有限,處於劣勢,已經難以抵擋農民軍的進攻,於是深夜趕赴清軍大營,投降清朝,並與多爾袞簽下了條約。吳三桂此時仍然不忘自己是漢人,其中規定清軍入關後,不可以屠城、要安葬崇禎皇帝、並且要與清軍以黃河為界,分庭抗禮。

當然,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很多戰前達成的協議均未奏效,只是紙面文章罷了。

所以說,多爾袞實際上並未給吳三桂多少好處,吳三桂降清,更多的是形勢所迫罷了。


夕陽下的晚楓


有一種說法,吳三桂投降清朝是為崇禎皇帝報仇。這種說法不太靠譜。李自成帥眾到達京畿地區,北京眼見不保,崇禎命吳三桂從山海關撤兵,保衛北京城。從山海關到北京幾天的路程,吳三桂徘徊不前,崇禎等不到救兵,最後上吊自殺。如果吳三桂對崇禎非常在乎,救人如救火,十萬火急,能如此緩慢?

崇禎死了,大明朝滅亡了。這時吳三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今後的路怎麼走?



吳三桂的軍事力量,比李自成差,比多爾袞也差,作為第三方軍事存在,他最大可能是被人吃掉。所以他必須選擇並投靠其中一方,以保存自己。具體投靠誰,需要認真考量,不然一失足成千古恨。

吳三桂首先向李自成拋去橄欖枝。李自成答應很痛快。不過,李自成是農民起義軍,他代表農民階級利益,地主階級是他們鬥爭的對象。吳三桂是地主階級一員,當然在被鬥爭之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在北京大肆對大戶抄家。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在北京的家也被抄了。這使吳三桂想到,跟隨李自成,他在東北的大片土地很難保住,自己今後的路也凶多吉少。吳三桂投靠李自成的想法就此打住。



吳三桂轉頭與多爾袞溝通。不過吳三桂與多爾袞溝通還是有所顧忌的,畢竟清兵對中原來說是外族,投靠多爾袞,他會落得個漢奸罵名。一開始吳三桂與多爾袞談合作,成功後雙方南北分治。多爾袞不答應。

吳三桂沒辦法,只好投降多爾袞。多爾袞當然也要給到足夠好處,畢竟吳三桂這個砝碼很重,他倒向李自成還是倒向多爾袞,對戰局會有很大影響。多爾袞



給出的條件很優厚,吳三桂保住自己在東北的大片土地沒問題,將來打完仗還能給個王爺噹噹,這王爺還可以世襲,只是不能罔替,就是世襲後要降一級的那種。這待遇也算不錯,要知道大清朝王爺只有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才能當。

有了這樣優厚的條件,吳三桂便賣命為多爾袞打江山。多爾袞也不食言,最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到了康熙朝,康熙平三藩滅了吳三桂,那是後話。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吳三桂為什麼投降了清朝?大家想想看。吳三桂所效忠的大明王朝崇禎皇帝已經在梅山上吊自盡,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又殺了吳三桂的父親抄了吳三桂的老窩,搶了吳三桂的喜愛女子,陳圓圓,此時的吳三桂守在山海關,手上還有十萬的軍隊。原先是袁崇煥培訓出來的,關寧鐵騎,駐守在被稱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山海關。是抵抗清朝南下明朝最精良的鐵騎,此時的山海關的吳三桂。面對的是國破家亡的大順政權,還有大清攝政王多爾袞拋來的橄欖枝。此時的雙方都像吳三桂拋來的高官厚祿的橄欖枝。大順政權向吳三桂表示認錯,封吳三桂當大官,多爾袞的條件更誘惑,只要能幫助大清奪得天下,可以封吳三桂為異姓王。此時的吳三桂,面對的是艱難的選擇。一方面是大順政權派出的使者,不斷向吳三桂許下高官厚祿,一面是清王朝多爾袞派出秘密人員與吳三桂進行洽談。面對這種局面經營能幹的吳三桂嗅到了人生光明的道路。選擇了投降,滿清王朝。因為他已大順政權有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現在李自成需要吳三桂,山海關的重要性。向自己認錯,還表示願意給自己高官厚祿,只是暫時的。只要山海關被大順政權的軍隊接受吳三桂就成為了光桿司令。吳三桂就無用武之地了。清朝方面多爾袞的許諾是吳三桂,繼續帶領他的軍隊,不解除他的兵權。繼續當他的大帥,繼續帶領他手下的關寧鐵騎,在權衡利弊的情況下。吳三桂選擇了投靠滿清王朝。這也是迫不得已的結果,因為吳三桂心裡很明白。大順政權那些農民起義的將領,肯定會秋後算賬。因為吳三桂的雙手沾滿的大順,農民軍的鮮血。吳三桂投靠大順政權可以說無用武之地。吳三桂選擇投降滿清,這是他一生最精明之舉,因為滿清想要入主中原需要吳三桂幫忙。因為滿清的軍隊有限,滿打滿算也就20來萬。再加上吳三桂的十萬人馬。對於滿清統一全國就更加有力,依靠吳三桂的事情會更多。吳三桂投降之後不怕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滿清,不投降大順政權。


鐵木真165163663


當時吳三桂的第一選擇是降大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所在的山海關,關外就是蓄勢待發的清兵,如果沒有關內的後勤支持,清兵蕩滅吳三桂是遲早的事。如果李自成表現得還有點像樣,譬如不動吳三桂的兵權,不動吳三桂的女人,這件事實在是順理成章的。

然偏偏是大順王朝一上臺,就連出昏招,在談判之際,連吳三桂的女人都搶,你可以想象吳三桂此時的心情。

所以吳三桂這便考慮第二選擇,那就是聯清抗順以求復明,因為當時南方還存在一個南明,如果南明能像當年的宋朝一樣,保住自己的地盤,然後花點錢讓清朝滾蛋,這未必不是一件可以考慮的事。

事實上,吳三桂實施的就是這一條。

但事與願違,有兩點吳三桂沒考慮到,一是滿清胃口很大,他要的是整個中國;二是李自成實在很腩,沒打幾下就一敗塗地。

(假設一下,如果吳三桂不是在兩面受敵的山海關,而是在得到南方明朝殘餘勢力鼎力支持的江淮地區,說不定他就會成為南明的頂樑柱)

結果就是一旦入關,吳三桂便尷尬了,他說要“復君父之仇”,又對南京福王政權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可是現在大清 要對南明下手,你讓他咋辦?

大清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便將其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吳三桂懂不懂?他當然懂。可是他能怎麼辦?和清朝翻臉嗎?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沒辦法,吳三桂只能向清朝表示,咱認了。

隨即,他從西北戰場殺到西南戰場,最終殺死永曆帝——這是在告訴殘明分子:沒轍了,形勢比人強。這也是在告訴滿清:俺幫你們盡力了,好歹把雲南這塊封地給我,讓我當個新時代的沐英(明朝封沐英世代鎮守雲南)吧。

然而,大清國微微一笑,說:不能!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吳三桂並沒有投降清朝,吳三桂開始可能也是想要利用清朝罷了。多爾袞給吳三桂的好處一定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嘴不到。”

讓我們看看當時吳三桂的處境。吳三桂率領遼東最後的精銳部隊關寧鐵騎駐守在山海關。北邊是虎視眈眈的滿清八旗。南邊是士氣正旺的大順新軍。環顧四周,西邊的宣大已經失陷,東部是廣袤無垠的大海。山海關就是一座海中的孤島。擺在吳三桂面前的是“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a questions. ”。


不想領便當,他就只能選擇一方勢力投靠。向左走還是向右走,他只有兩個選項。

你是吳三桂會怎麼選?

先從道義上說,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逼死了崇禎皇帝,這就是逼死君父,吳三桂若是投降大順,那就是不孝。但是投降大清也不行,畢竟爾非我族其心必異,投降滿清那就是不忠。可謂是左右為難。

當結果一致時,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那麼考慮的就是利益。

北京城,乾清宮。

李自成想道:我現在定鼎中原,開創新朝。不久必然統一中華,建立一個不輸漢唐的皇朝。區區一個吳三桂雖然掌握明朝最強大的關寧鐵騎又何足掛齒。坐困山海關不過是甕中之鱉。若是識相的話,早日歸附新朝建立功勳。或許還能在我朝獲取一席之地,不失為“微地總兵”(一省最高軍事長官)。派人去勸降,如若不降便困死他,餓死他,拖死他。滿清?不存在,腐朽的朱明打不過,我的虎賁還能打不過?


李自成出價:保爾官爵,賜汝富貴。

山海關的另一邊,清都盛京。

多爾袞的此消息,大喜:大好的機會。如果我能夠勸降吳三桂,那我滿清的鐵騎以及紅衣大炮就能運入關內。若是能攻破京師,那是怎樣的一本萬利。即使大順軍強悍,搶劫京畿一波也是不虧。若是天佑我國,讓我們...... 想想還有些小激動呢!嗯,吳三桂這個傢伙必須抓到手裡。給他什麼好處呢?嗯,明面上就說我們是為明朝天子報仇,暗地裡答應吳三桂和他平分天下,反正都不是我的地盤,慷他人之慨我不心痛。


多爾袞出價:共報君父之仇,平分天下九州。

看了兩份勸降書你會怎麼選擇?

反正吳三桂會想到:乖乖,我老吳家這是要出個皇帝了嗎?而且,大清的攝政王還答應以為明朝報仇的名義出兵。這下子我是無後顧之憂了。不行不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老吳呀老吳,這不就是與虎謀皮。再加上大順看起來實力更強,還是保守些保住現在的富貴呢?真傷腦筋。

此時忽傳來北京城內,吳家被抄,父親被抓,愛妾被搶。“什麼,我家被抄了,李自成這不會過河拆橋吧。現在橋還沒過就要拆了?看來沒的選了,降清吧!”

於是一片石大戰爆發,滿清入關。吳三桂帶給了漢族人民以沉痛的傷害。最終也在康熙手中失去一切,被誅滅九族。也算是多爾袞給吳三桂的禮物吧!


歷史的拐點


吳三桂在崇禎帝上吊之後,一開始是想投降李自成的。但是李自成的手下劉宗敏在北京羞辱明朝舊官僚,拷打明朝舊官員和富人,追贓助響,據說還霸佔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吳三桂得知這個消息,心裡怎麼想?

肯定感到很恐怖。當前自己手握三萬大軍,李自成的手下尚且敢如此對自己的家人,若是投降李自成後,吳三桂會有什麼樣的果子吃?

於是,吳三桂掉頭返回山海關,派人和多爾袞取得聯繫,兩者一拍即合。吳三桂不顧自己一家34口人命握在李自成手裡,下決心投降了多爾袞。下這樣的決心,是不容易的,吳三桂下決定投靠多爾袞之前,就應該知道自己一旦投降多爾袞,自己的家人必死無疑。

李自成大軍到達山海關後,吳三桂打頭陣,多爾袞做預備隊,殺了李自成一個措手不及。李自成的主力傷亡殆盡,從此一蹶不振,後來連個像樣的戰略相持階段都沒有。一年後李自成在湖北被地主武裝殺死。

戰後,多爾袞直接繞過侯、公兩個爵位,直接將明朝的平西伯吳三桂封為清朝的平西王。多爾袞自己是王爺、睿親王,封吳三桂也是王爺,吳三桂從此承擔替滿清一路向西開道的重擔,吳三桂也不孚眾望,率軍一路打到雲南。

而且,多爾袞給了吳三桂很大的自主權,吳三桂繼續帶領自己的部隊,而且可以招兵買馬。可以說清朝對吳三桂是相當信任的,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不出大價錢,辦不成大事業。

後來,吳三桂不斷做大,20多年後,吳三桂在雲南造反時,號稱有50萬大軍。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清朝對吳三桂的重視和信任。不然不可能會掌握這麼多部隊,擁有這麼多戰略資源,以至於敢造反。


坐看東南了


這個問題最近在頭條經常出現。吳三桂之所以投降,多爾袞給他什麼好處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投降多爾袞,是吳三桂當時的唯一一條生路。現代很多人都說,清軍無法突破山海關,甚至有人說吳三桂可以在山海關自立為王,抗擊清軍。此言著實可笑。


山海關到底能不能抵禦住清軍的攻擊,吳三桂是要比現代人清楚的。他自己清楚,自己根本不是清軍的對手。因為兩年前(公元1642年)結束的松錦之戰中,明朝遼東軍隊的主力被清軍盡數殲滅,吳三桂所率領的在山海關駐守的五萬部隊,不過是那支戰敗之師的殘兵敗將罷了。甚至,連曾經遼東地區的兩名最重要之武將,祖大壽和洪承疇,都已經投降了清朝。

而山海關,此時則是面對清軍衝擊之首當其衝,僅僅憑藉著一個山海關,根本擋不住清軍的攻擊。之所以山海關在明朝遼東防禦過程中很重要,是因為它在關寧防線中起到了後備保障的作用,如果讓它獨自去面對清軍,那麼是絕對無法抵擋得住的。



況且,山海關夾在李自成與清朝之間,根本沒有後備的保障,所以吳三桂必須選擇一方投靠。李自成與多爾袞相比,全是劣勢。因此,吳三桂自然去投靠多爾袞。所以說,這不是多爾袞求著吳三桂"歸順",而是吳三桂已經成為了喪家之犬,必須找到一個靠山。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多爾袞一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