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講解樁功境界和單重發力

意拳/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講解樁功境界和單重發力

論樁功之境界

持樁需經三種境界,體認有得,方為功夫。所謂境界,即持樁時所有之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也。蓋心理作用於生理,生理作用於心理,交相輝映也。

清末學者王國維先生嘗謂:凡成事者皆須經歷三種境界,一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曰:“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習拳亦應如是。

樁功之第一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不悔。學者需堅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動決心。從生理上講,堅持百日即有感覺。堅持三、四年,即覺四肢膨脹,手足發熱,有灌鉛之感。四肢陰面有感覺較易且快,其陽面有感覺則較難且慢。四肢之陰陽面皆須有灌鉛膨脹之感。方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學功。

意拳/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講解樁功境界和單重發力

樁功之第二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望盡天涯路。此際須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爾獨尊,而他家所無也。從生理上講持樁至五、六年即覺兩耳膨脹,眉宇鼻樑覺如有物在內鼓動,頸項挺拔猶如頂上有大繩吊引,頭皮發脹,鬚髮飛漲,覺有大石壓頂之感。此即持樁時頭直頂豎之功也。同時上肢之感覺漸漸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覺天趣盎然矣。然所發之力還非源自腰脊,而是梢節之機械之力也。

樁功之第三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神莊意靜,彈指揮手,無非天籟。回過頭來再看,十年來所操各法,皆如敝屣,理應棄之溝壑而不惜,初步所練即為正果。從生理上講,堅持十年左右即覺腰脊有膨脹之感。此種感覺直達各穀道臊根,卻覺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行走步似趟泥,抬手鋒稜起,身動如挾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動則自有奇趣橫生之感,所發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擊之資備矣。

以上所談之年限,皆系我自身體識所得,在於學者或可略長,或可略短,均在於個人天賦與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謂:“成就事業,天資僅作三分,而勤奮則佔七分”,此非虛語也,學者勉之。

意拳/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講解樁功境界和單重發力

持樁日久,但見效不著,須求之於己身,不是姿勢不正確,或即是心理起副作用於生理,或即生理起作用於心理,總之必有問題,當求證於高明,莫自以為是,切要!切要!

又持樁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須交替輪流,每日如此。同時又須有站臥之分,站式與臥式尤須堅持。如是始有調配生理機能之作用。各式樁法雖皆可培育內勁,但各式之效應不同(故以樁功治病,才因人設式)。若死持一式,從技擊角度看則為偏頗,學者慎之!每日之中持樁時間以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為宜。每日持樁之時間應占練功總時間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試力,就我之經驗而論,如此為宜。蓋樁功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

單重發力

  任何一門拳術,步法實為關鍵,而步法之妙,在於形體重心之調配也。據我數十年練功與實搏之經驗而論,三七步單重發力,實技擊勝人訣竅也。此種發力形式,須沾其身始縱力,抽我身勁已發,否則,難得其妙。須用意支配我身全體之筋肉鬆和空靈,剎那間一緊,而力已運至彼身矣。如此始能鬆緊不滯,力斷意不斷,意斷神猶連。樞紐穩固。此種發力方法,別門拳術得知者蓋寡也,實為古代拳術之精華。我之所謂“欲復古元始者”即此類也,非單重發力,均整之力無法囫圇遞至彼身也。所謂緊,即爭也,所謂松即斂也,爭斂致用,緊松互為。爭斂鬆緊之關鍵,在於虛實相互為用。前進發力,兩足重量前三後七,前虛後實,後退發力,則前七後三,前實後虛。實非全然佔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兩足非“丁”非“八”,其支撐範圍一尺七八,大則滯,小則靈,以能坐襠開胯為度,前足大趾吃力,後足小趾吃力,要有植地生根之感。發力時,要利用呼吸之彈力,小腹充實,臀部力穩,坐襠提旋,穩定重心,增強兩足力量,與地心爭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大力之爆炸,須記坐襠時要收斂臀部,使之成為上體的支座,穩定重心,以增加力之直射速度。如是所發之力,才能實而透,切記兩足不許站在一條直線上,前足不許直線分出,後足不許直線後坐。須以三角螺旋形迂迴進退,擰擺橫搖,若鯨之遊旋,如浪之起伏,進則能佔勢,退則能避鋒,此即擦拉步之妙也。

意拳/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講解樁功境界和單重發力

發力之際,腰與襠是調節勁度、重心和增強力之均整的關鍵。我力運至彼身,對方因受力而產生一種反作用力,為克服此種反作用力,以控制已身之平衡,故我須使重心下降,始終下體穩固,上體虛靈。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因其重心在其形體之下部故也。即使我發高拳擊對方之頭部,發力時亦須重心下降,斷手多用退步打法,敵方出手發招,亦多用踏重穿襠之術。如敵已向我發起踏重穿襠之勢,此際我須退步斷其手,發力始能便當,故退步打法較之進步打法更為重要。技擊斷手之目的,實際即以暴力迫使敵方喪失重心,以保持我之重心,始終放在一條載七之實足上,以載三之虛足護衛之,其勢如不倒翁也,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一則因其重心下降,一則因其重心始終在一個點上。其重心點外之面積,當受到外力作用而改變其位置時,隨時可改變為其臨時的重心點。故重心點外之面積上的任何一個點都能起護衛其實際重心之作用,單重發力之奧妙,此其一也;再者彈簧力在身抱三角之情況下,非單重不能出之,只有單重發力,才能做到遍體彈簧似,使全體成為一大彈簧,此其二也;另外在我無執而彼亦無執時,所生之來回勁,非單重不能出也,此其三也。只有在單重發力之情況下,才能以同一發力動作,發生二次打擊,此其四也,但須記隨時調整兩足虛實之比例,以控制平衡,保證力之均整,尤須切記發力時兩肩不許貫勁,始能源動腰脊,勁貫四肢,力隨足生,三角蓄勁,直線發力。如虛實不清,則犯雙重之病,雙重之病,技擊大忌。學者不可不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