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功疑問解惑錄


樁功疑問解惑錄


問:練習大成拳時怎樣將意念放長、放大?

答:首先應該明確的是意念是練出來的,是靠正確的姿勢加以時日,意念就會自然出現,不管是誰只要練的對,所出現的意念差不多的,所差的是每個人描述意念所用的語言,文字有些不同。意念本身就是放長、放大的,當然進行一些人為的誇張也是可以的。如果意念不是經過上述所求出來的,而是憑空假想出來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也就無法回答了。

問:我站樁時老愛動,站樁時動可不可以,站樁時動對不對?

答:站樁動是筋無力的表現。對於人來說 不管身體多麼強壯,參加過多少體育鍛練,只要沒站過樁,筋都無法得到鍛練,只有站樁才能使筋有力。站樁時人處在不動的狀態,人在不動時只有筋有力,才能做到真的不動,否則都要有些微動。所以人要想做到紋絲不動是挺難的,只有通過站樁使筋得到鍛練,時間長了筋有力了也就可以不動了。

站樁總愛動說明筋無力,是站樁功的一種過程。沒有功夫你想不動也不成,不自覺的就要動。站樁有素者在站樁時是不動的,就像把釘子釘在地上一動不動,只有這時才體會出身外有物,有阻力感,這叫與大氣相呼應。如果站樁站了很多年還是站不住,還是不由自主的微動,就說明站樁站錯了,沒有練到筋,這時就應請明白人指導。

初學站樁,動是一種必然現象,是前進中的過程,不能說不對。幾年後總是這樣就不對了,好樁是不動的,紋絲不動的樁才能出“意”。出現意念才能叫內勁。

問:站樁時出現抖動是怎麼回事,對不對?

答:站樁時出現抖動現象也是筋不太有力的一種表現。抖動一般出現在站樁時間較長時,抖動的出現說明筋的力量已經不夠用了。站樁時間長出現抖動比站樁時間短容易出現抖動,說明筋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前者比後者筋的力量要大些,所以站樁時間越長出現抖動越好,說明筋的力量越強。站樁時間不太長就出現抖動說明筋的力太弱,有功夫的人站樁二個小時都不會出現抖動。王薌齋站樁可長達四個小時,數年如一日都不會出現抖動現象,說明筋力十分強大。

站樁時如出現抖動現象,身體好的,年輕的可繼續站下去直到堅持不住為止。身體屬老、弱、病、殘者一旦出現抖動現象,就應該停止練習,經過休息後再站,或者明天再站。站樁時出現抖動也是一種正常現象,是前進中的過程,有功夫者站樁時是不會抖動的,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靈活處理站樁出現抖動現象。

問:在站撐託樁與矛盾樁時後腳什麼部位著地?

答:在站撐託樁與矛盾樁時後腳應是全腳掌著地。站樁時應練大步、中步、小步、高勢、中勢、低勢,不同的步距,樁勢高低的不同,後腳吃力的部位也不會相同。後腳所吃力的部位與站樁步距的大小、樁勢的高低有關係,後腳掌所有的部位都要練,換句話說就是大步、中步、小步、高勢、中勢、低勢都要練,這樣腳底各部位均能得到鍛練。站樁的目的就是要把人體全身練全、練透。全世界的運動也只有站樁才能把人體練全、練透。

問:怎樣理解“手到腳不到打人不為妙,手到腳也到打人如拔草”

答:“手到腳不到打人不為妙”指的是打虛,打對手的要害。比如敵我雙方交手,我方一出手即打到對方臉部,也可以戰勝對方,但不為妙。因為靠這種現象勝人,體現不出有功夫,沒功夫的人用拳頭擊到對方要害處也能將對方擊垮,這樣贏人的拳手太多了,不足為奇。

“手到腳也到打人如拔草”,指的是打實。再比如,敵我雙方交手,我方一出手直奔對方臉部,但被對方用手臂攔截了,打到對方實處了。按一般拳家講這拳已經失去作用了,應改變拳法或動作再去擊打對方。但作為有功夫的人則不是這樣,拳被對方封住,可運用橫、豎力的原則繼續往前鑽,同時上步,拳腳同時往上追,直到過人將對方擊倒(不論拳到對方啥部位,)哪怕是拳沒打到對方要害部位也可將對手擊倒,這就是“手到腳也到打人如拔草”。

“手到腳也到打人如拔草”指的是打實。也可以這樣講“打虛不為妙,打實如拔草”。練什麼拳的人都可以打虛,但過程比較複雜,由於過程複雜勝負也就難說了。“打實”就不然了,打實很難打,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打的,只有練中國武術且練得上乘功夫的人才能“打實”。“打實”的過程簡單,表面看就是一、二下,但練起來可就難了,太吃功夫了,由於過程簡單勝人非常有把握。

中國武術大家都能做到“手到腳也到打人如拔草”,郭雲深能做到、王薌齋能做到、張恩桐也能做到,但張思桐只能用“寸步”,“郭雲深、王薌齋”二位先生可以用整步。“整步”和“寸步”的區別在哪?“寸步”有可能讓對手跑掉,如果對手經驗非常豐富,一搭手就覺得實力相差甚遠,機靈者有跑掉的可能。能用“整步”者,對方想跑都跑不了。據說郭先生一步就可跨出五、六尺,只要一搭上手跑都來不及一步就過人了。“手到腳到”是功夫、是“打實”,手摸到對方實處了能繼續往前鑽直到過人,同時上步腳和手同時過人才能如拔草一般。老前輩還有一句話叫“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行兵”也是這個道理,“起是橫、落是順,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起是鑽、落是翻、起落鑽翻”指的就是搭手後繼續往前鑽的問題。表面看是手往前鑽,實際上是全身整體往前鑽。此法在形意拳中叫“上法”。什麼是“上法”?就是手上,肘上、肩上、頭上、胯上、膝上、腳上、全身一貫,上無處不上,力透三節、氣貫四梢。“借法容易上法難”,借法只能打虛,“上法”才能打實,打實是功夫。無功夫者不能打實。無功夫者不可能“手到腳到”。“手腳齊到法為真”指的是拳遇到阻力後再手腳齊到。如果沒有阻力的手腳齊到(即打虛)容易,沒有功夫者也可以做到,基本屬於舞蹈之例。

說到底“手腳齊到打人如拔草”的基礎是力透三節,氣貫四梢。

問:什麼是“體整如鑄、身如鉛灌、毛髮如起、筋肉若一”

答:求整是練成拳的重要目標之一,整到什麼程度“體整如鑄”是求整過程中的一種生理反映。人能不能整,關鍵在“關節”,具體的說是關節的感覺。通過正確的站樁,慢慢的覺得各部位關節有力了,明顯的比沒練時有力了,這是“體整如鑄”的開始階段。隨著功夫的加深感覺關節像起稜一樣,非常堅硬,又像刀子,又像帶尖,帶稜的鐵器,再隨著功夫的加深感覺到關節好像被固定住了,不使力動不了,形一變就要用力,不用力又停住了。王薌齋先生說“一動全身關節就像滾珠一樣滾動”。這個滾動是有摩擦力的,不用力滾動不了,摩擦力越大功夫越深。據說王老先生能感覺出一動渾身關節吱吱的作響,當然後人誰也沒達到這種功夫,只能說是一個目標吧!這些感覺都是體整如鑄的感覺,不是假想是功夫練到一定程度自然出現的感覺。

“身如鉛灌”是感覺身體內部順著骨胳的方向好像有一個鐵架子,鑲在身體內部、很硬、有彈性。或是說焊一個有強度的鐵架子外面包上一層棉被,外軟、內剛,不能假想,功到自然成。

“毛髮如起”是功夫練到一定程度毛髮就像豎起來一樣。“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說得都是力透三節,“毛髮如起”說的是氣灌四梢,“四梢”最難的是“血梢”即毛髮,所以“毛髮如豎起”說明四梢齊矣!

“筋肉若一”我前面解釋茲不贅述,指的是動、靜互為。

問:怎樣練習發力?如何發力是正確的?

答:首先應該指出的是大成拳所指的力與一般體育運動所指的力是兩種力,不是一個概念。大成拳所指的力是在虛無中求出的,比如說,在站樁時體外其實什麼都沒有,通過站樁感覺身外處處有阻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必然要和阻力相對抗,這種與“阻力”相對抗產生出來的力就是大成拳所指的力。所以說這種力是從虛無中求出來的。這種力在對抗中可在對方橫豎力的轉換中尋找出對方無力的地方,所以說大成拳的力是“無力中求有力”、“有力中求無力”,這種力非常奇妙,可以說是妙不可言。這種力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宗們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實踐摸索出通過訓練可以得到的一種力。談到發力首先要具備以上我說的這種力才能談發力,如果不具備這種力就無法談發力,如果非要發力,發出來的力也不是大成拳所說的發力。薌齋老先生生前就說過“你有力再發力,你沒力你發什麼力呀。”

在練習大成拳的過程中最好不要發力,但經過正確的練習要使力處在能發的狀態,“能發而不發”這是薌齋先生說的,要使自己的力長期處在能發而不發的狀態,久而久之在對抗中才能發出自然力。自然力是通過自身的掙力發出來的,遇到阻力自然發力是大成拳所要得的發力。“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無心法為真”,老前輩的話應該仔細琢磨。

問:在練習大成拳的過程中怎樣練習呼吸

答:在練習大成拳的過程中要求呼吸是自然的,不論練到那個環節,呼吸始終處在自然狀態。不要人為的調節呼吸,當然隨著功夫深入,呼吸會逐漸變得均、細、深、長,直到腹式呼吸,這是練功正確的自然結果。練習大成拳可以改變人的呼吸方式,是在自然呼吸的狀態下改變的。正確的站樁、試力、搭手練習都是在自然呼吸狀態下進行的。不論是在鬆緊階段、得力階段、用力階段,呼吸始終是自然的。常人呼吸方式階段是自然的,經過長時間練習變成腹式呼吸的階段還是自然的,總之改變呼吸方式是在自然呼吸的狀態下完成的。

有人認為非得人為的,直接的練呼吸才是練呼吸,其實不然。大成拳改變人的呼吸方式是在練習者自然呼吸的狀態下進行的,是通過練習“鬆緊”、“伸筋”、“得力”等手段,使人的呼吸逐漸變得均、細、深、長,達到腹式呼吸。不管怎樣練、怎樣用力、練得多麼疼,多麼累,內部生理怎樣變化,呼吸始終處於自然狀態,而且越練越均、細、深、長,這才是最難得的。

練習過程中呼吸自然且均、細、深、長才能養氣、不傷氣。這種練習方法可以達到無病防病,有病治病的效果,是中國最好的養生術,此種改變人的呼吸方式的鍛練方法是中國老祖宗們用幾千年的時間摸索出來的,千萬不能以小道視之。

大成拳改變人呼吸方式的原理是:通過伸筋改變人體內部生理,使人需要大量的氧氣,而人通過常人的呼吸方式不能滿足自身要求時,人體則自動採用腹式呼吸的方式進行呼吸,來滿足自身對氧的需要。

問:為什麼大成拳總是要求“肩撐肘橫”,而形意、太極等拳都要求“松肩墜肘”,如果是“肩撐肘橫”,在技擊時對方託肘怎麼辦?

答:首先應該說明的是“肩撐肘橫”也好,“松肩墜肘”也好,和技擊託肘不是一回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肩撐肘橫”和“松肩墜肘”講的是練功夫,是功夫到了一定程度的一種生理反映。託肘是在技擊中可能遇到的一種情況,這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肩撐肘橫”和“松肩墜肘”的區別是:松肩墜肘是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後肩和肘的一種狀態,相對肩撐肘橫來說是一種結果,肩撐肘橫是追求結果的必然過程。為什麼練功時要強調肩撐肘橫?肩撐肘橫的目的是要拉肩,肘底下的筋,這幾根筋直通手的五指,肩撐肘橫狀態下是需要這幾根筋最長的狀態。如果在肩撐肘橫的狀態下肩肘能鬆下來,說明這幾根筋拉的長度足以能應付各種動作,什麼動作也沒有比肩撐肘橫時需要筋的長度還長。大成拳中身體各部的要求都是這個原理,它的要求都是人體需要筋最長的動作,一旦在這個動作上能夠把筋拉的夠長,筋長就鬆下來了,在做其它任何動作都無障礙、都會得力。

如果在肩撐肘模的狀態下筋拉得夠長了,有富裕了就鬆下來了,在做任何動作時都能做到“松肩墜肘”,如果不是這樣既便在有一些動作上能“松肩墜肘”。但肯定會有在很多動作上不能松肩墜肘,為了確保在做任何動作以及動作的全過程,全天侯的“松肩墜肘”,大成拳要求必須在肩撐肘橫的狀態下把筋拉長鬆下來。薌齋先生為什麼要提出“肩撐肘橫”,因為它把“松肩墜肘”研究透了,肩撐肘橫是松肩墜肘的必經之路。

名家拳譜都談“松肩墜肘”說的都是結果沒說過程,薌齋先生說“肩撐肘橫”說的是過程和結果,因為有了過程必然會有結果,當然肩撐肘橫也不是最終的過程,它下面還有過程。“松肩墜肘”也不是最終的結果,它下面還有結果。

練拳要學會舉一反三,通過談“肩撐肘橫”,實際上我把大成拳樁法原理都給說出來了,大成拳站樁的姿勢加要求就是人體需要筋最長的狀態。一旦在這個狀態下把筋給拉的足夠長了,全身各關節各部位(形意拳稱此為三節)就全鬆下來了,需要筋最長的狀態都沒問題了。在做任何動作時筋都不存在障礙了,反而能產生自掙力,能產生“展、抗、橫、抖、順、劈、摟、搬、把、撐”的力。筋拉長、順了氣可貫四稍,氣灌全身,陰陽平衡,可防病治病,在技擊方面可以剛、柔相濟,力不斷續。

技擊時託肘是在技擊時有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肩撐肘橫”是在練功夫時必須所面對的問題,是解決功夫中人體肩肘的問題,這是兩個問題。有了功夫在技擊時就可以應付各種情況,包括託肘。如果沒有功夫,別說託肘,人家就是託你的手你也沒辦法,託你哪都受不了。相反有了功夫對方託哪都不怕,大成拳技擊靠的是功夫,功夫練好了什麼樣的技擊場面都可以應對自如。(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