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功疑问解惑录


桩功疑问解惑录


问:练习大成拳时怎样将意念放长、放大?

答: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意念是练出来的,是靠正确的姿势加以时日,意念就会自然出现,不管是谁只要练的对,所出现的意念差不多的,所差的是每个人描述意念所用的语言,文字有些不同。意念本身就是放长、放大的,当然进行一些人为的夸张也是可以的。如果意念不是经过上述所求出来的,而是凭空假想出来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也就无法回答了。

问:我站桩时老爱动,站桩时动可不可以,站桩时动对不对?

答:站桩动是筋无力的表现。对于人来说 不管身体多么强壮,参加过多少体育锻练,只要没站过桩,筋都无法得到锻练,只有站桩才能使筋有力。站桩时人处在不动的状态,人在不动时只有筋有力,才能做到真的不动,否则都要有些微动。所以人要想做到纹丝不动是挺难的,只有通过站桩使筋得到锻练,时间长了筋有力了也就可以不动了。

站桩总爱动说明筋无力,是站桩功的一种过程。没有功夫你想不动也不成,不自觉的就要动。站桩有素者在站桩时是不动的,就像把钉子钉在地上一动不动,只有这时才体会出身外有物,有阻力感,这叫与大气相呼应。如果站桩站了很多年还是站不住,还是不由自主的微动,就说明站桩站错了,没有练到筋,这时就应请明白人指导。

初学站桩,动是一种必然现象,是前进中的过程,不能说不对。几年后总是这样就不对了,好桩是不动的,纹丝不动的桩才能出“意”。出现意念才能叫内劲。

问:站桩时出现抖动是怎么回事,对不对?

答:站桩时出现抖动现象也是筋不太有力的一种表现。抖动一般出现在站桩时间较长时,抖动的出现说明筋的力量已经不够用了。站桩时间长出现抖动比站桩时间短容易出现抖动,说明筋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前者比后者筋的力量要大些,所以站桩时间越长出现抖动越好,说明筋的力量越强。站桩时间不太长就出现抖动说明筋的力太弱,有功夫的人站桩二个小时都不会出现抖动。王芗斋站桩可长达四个小时,数年如一日都不会出现抖动现象,说明筋力十分强大。

站桩时如出现抖动现象,身体好的,年轻的可继续站下去直到坚持不住为止。身体属老、弱、病、残者一旦出现抖动现象,就应该停止练习,经过休息后再站,或者明天再站。站桩时出现抖动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前进中的过程,有功夫者站桩时是不会抖动的,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灵活处理站桩出现抖动现象。

问:在站撑托桩与矛盾桩时后脚什么部位着地?

答:在站撑托桩与矛盾桩时后脚应是全脚掌着地。站桩时应练大步、中步、小步、高势、中势、低势,不同的步距,桩势高低的不同,后脚吃力的部位也不会相同。后脚所吃力的部位与站桩步距的大小、桩势的高低有关系,后脚掌所有的部位都要练,换句话说就是大步、中步、小步、高势、中势、低势都要练,这样脚底各部位均能得到锻练。站桩的目的就是要把人体全身练全、练透。全世界的运动也只有站桩才能把人体练全、练透。

问:怎样理解“手到脚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拔草”

答:“手到脚不到打人不为妙”指的是打虚,打对手的要害。比如敌我双方交手,我方一出手即打到对方脸部,也可以战胜对方,但不为妙。因为靠这种现象胜人,体现不出有功夫,没功夫的人用拳头击到对方要害处也能将对方击垮,这样赢人的拳手太多了,不足为奇。

“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拔草”,指的是打实。再比如,敌我双方交手,我方一出手直奔对方脸部,但被对方用手臂拦截了,打到对方实处了。按一般拳家讲这拳已经失去作用了,应改变拳法或动作再去击打对方。但作为有功夫的人则不是这样,拳被对方封住,可运用横、竖力的原则继续往前钻,同时上步,拳脚同时往上追,直到过人将对方击倒(不论拳到对方啥部位,)哪怕是拳没打到对方要害部位也可将对手击倒,这就是“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拔草”。

“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拔草”指的是打实。也可以这样讲“打虚不为妙,打实如拔草”。练什么拳的人都可以打虚,但过程比较复杂,由于过程复杂胜负也就难说了。“打实”就不然了,打实很难打,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打的,只有练中国武术且练得上乘功夫的人才能“打实”。“打实”的过程简单,表面看就是一、二下,但练起来可就难了,太吃功夫了,由于过程简单胜人非常有把握。

中国武术大家都能做到“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拔草”,郭云深能做到、王芗斋能做到、张恩桐也能做到,但张思桐只能用“寸步”,“郭云深、王芗斋”二位先生可以用整步。“整步”和“寸步”的区别在哪?“寸步”有可能让对手跑掉,如果对手经验非常丰富,一搭手就觉得实力相差甚远,机灵者有跑掉的可能。能用“整步”者,对方想跑都跑不了。据说郭先生一步就可跨出五、六尺,只要一搭上手跑都来不及一步就过人了。“手到脚到”是功夫、是“打实”,手摸到对方实处了能继续往前钻直到过人,同时上步脚和手同时过人才能如拔草一般。老前辈还有一句话叫“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行兵”也是这个道理,“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钻、落是翻、起落钻翻”指的就是搭手后继续往前钻的问题。表面看是手往前钻,实际上是全身整体往前钻。此法在形意拳中叫“上法”。什么是“上法”?就是手上,肘上、肩上、头上、胯上、膝上、脚上、全身一贯,上无处不上,力透三节、气贯四梢。“借法容易上法难”,借法只能打虚,“上法”才能打实,打实是功夫。无功夫者不能打实。无功夫者不可能“手到脚到”。“手脚齐到法为真”指的是拳遇到阻力后再手脚齐到。如果没有阻力的手脚齐到(即打虚)容易,没有功夫者也可以做到,基本属于舞蹈之例。

说到底“手脚齐到打人如拔草”的基础是力透三节,气贯四梢。

问:什么是“体整如铸、身如铅灌、毛发如起、筋肉若一”

答:求整是练成拳的重要目标之一,整到什么程度“体整如铸”是求整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反映。人能不能整,关键在“关节”,具体的说是关节的感觉。通过正确的站桩,慢慢的觉得各部位关节有力了,明显的比没练时有力了,这是“体整如铸”的开始阶段。随着功夫的加深感觉关节像起棱一样,非常坚硬,又像刀子,又像带尖,带棱的铁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感觉到关节好像被固定住了,不使力动不了,形一变就要用力,不用力又停住了。王芗斋先生说“一动全身关节就像滚珠一样滚动”。这个滚动是有摩擦力的,不用力滚动不了,摩擦力越大功夫越深。据说王老先生能感觉出一动浑身关节吱吱的作响,当然后人谁也没达到这种功夫,只能说是一个目标吧!这些感觉都是体整如铸的感觉,不是假想是功夫练到一定程度自然出现的感觉。

“身如铅灌”是感觉身体内部顺着骨胳的方向好像有一个铁架子,镶在身体内部、很硬、有弹性。或是说焊一个有强度的铁架子外面包上一层棉被,外软、内刚,不能假想,功到自然成。

“毛发如起”是功夫练到一定程度毛发就像竖起来一样。“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说得都是力透三节,“毛发如起”说的是气灌四梢,“四梢”最难的是“血梢”即毛发,所以“毛发如竖起”说明四梢齐矣!

“筋肉若一”我前面解释兹不赘述,指的是动、静互为。

问:怎样练习发力?如何发力是正确的?

答: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大成拳所指的力与一般体育运动所指的力是两种力,不是一个概念。大成拳所指的力是在虚无中求出的,比如说,在站桩时体外其实什么都没有,通过站桩感觉身外处处有阻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必然要和阻力相对抗,这种与“阻力”相对抗产生出来的力就是大成拳所指的力。所以说这种力是从虚无中求出来的。这种力在对抗中可在对方横竖力的转换中寻找出对方无力的地方,所以说大成拳的力是“无力中求有力”、“有力中求无力”,这种力非常奇妙,可以说是妙不可言。这种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们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实践摸索出通过训练可以得到的一种力。谈到发力首先要具备以上我说的这种力才能谈发力,如果不具备这种力就无法谈发力,如果非要发力,发出来的力也不是大成拳所说的发力。芗斋老先生生前就说过“你有力再发力,你没力你发什么力呀。”

在练习大成拳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发力,但经过正确的练习要使力处在能发的状态,“能发而不发”这是芗斋先生说的,要使自己的力长期处在能发而不发的状态,久而久之在对抗中才能发出自然力。自然力是通过自身的挣力发出来的,遇到阻力自然发力是大成拳所要得的发力。“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法为真”,老前辈的话应该仔细琢磨。

问:在练习大成拳的过程中怎样练习呼吸

答:在练习大成拳的过程中要求呼吸是自然的,不论练到那个环节,呼吸始终处在自然状态。不要人为的调节呼吸,当然随着功夫深入,呼吸会逐渐变得均、细、深、长,直到腹式呼吸,这是练功正确的自然结果。练习大成拳可以改变人的呼吸方式,是在自然呼吸的状态下改变的。正确的站桩、试力、搭手练习都是在自然呼吸状态下进行的。不论是在松紧阶段、得力阶段、用力阶段,呼吸始终是自然的。常人呼吸方式阶段是自然的,经过长时间练习变成腹式呼吸的阶段还是自然的,总之改变呼吸方式是在自然呼吸的状态下完成的。

有人认为非得人为的,直接的练呼吸才是练呼吸,其实不然。大成拳改变人的呼吸方式是在练习者自然呼吸的状态下进行的,是通过练习“松紧”、“伸筋”、“得力”等手段,使人的呼吸逐渐变得均、细、深、长,达到腹式呼吸。不管怎样练、怎样用力、练得多么疼,多么累,内部生理怎样变化,呼吸始终处于自然状态,而且越练越均、细、深、长,这才是最难得的。

练习过程中呼吸自然且均、细、深、长才能养气、不伤气。这种练习方法可以达到无病防病,有病治病的效果,是中国最好的养生术,此种改变人的呼吸方式的锻练方法是中国老祖宗们用几千年的时间摸索出来的,千万不能以小道视之。

大成拳改变人呼吸方式的原理是:通过伸筋改变人体内部生理,使人需要大量的氧气,而人通过常人的呼吸方式不能满足自身要求时,人体则自动采用腹式呼吸的方式进行呼吸,来满足自身对氧的需要。

问:为什么大成拳总是要求“肩撑肘横”,而形意、太极等拳都要求“松肩坠肘”,如果是“肩撑肘横”,在技击时对方托肘怎么办?

答:首先应该说明的是“肩撑肘横”也好,“松肩坠肘”也好,和技击托肘不是一回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肩撑肘横”和“松肩坠肘”讲的是练功夫,是功夫到了一定程度的一种生理反映。托肘是在技击中可能遇到的一种情况,这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肩撑肘横”和“松肩坠肘”的区别是:松肩坠肘是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后肩和肘的一种状态,相对肩撑肘横来说是一种结果,肩撑肘横是追求结果的必然过程。为什么练功时要强调肩撑肘横?肩撑肘横的目的是要拉肩,肘底下的筋,这几根筋直通手的五指,肩撑肘横状态下是需要这几根筋最长的状态。如果在肩撑肘横的状态下肩肘能松下来,说明这几根筋拉的长度足以能应付各种动作,什么动作也没有比肩撑肘横时需要筋的长度还长。大成拳中身体各部的要求都是这个原理,它的要求都是人体需要筋最长的动作,一旦在这个动作上能够把筋拉的够长,筋长就松下来了,在做其它任何动作都无障碍、都会得力。

如果在肩撑肘模的状态下筋拉得够长了,有富裕了就松下来了,在做任何动作时都能做到“松肩坠肘”,如果不是这样既便在有一些动作上能“松肩坠肘”。但肯定会有在很多动作上不能松肩坠肘,为了确保在做任何动作以及动作的全过程,全天侯的“松肩坠肘”,大成拳要求必须在肩撑肘横的状态下把筋拉长松下来。芗斋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肩撑肘横”,因为它把“松肩坠肘”研究透了,肩撑肘横是松肩坠肘的必经之路。

名家拳谱都谈“松肩坠肘”说的都是结果没说过程,芗斋先生说“肩撑肘横”说的是过程和结果,因为有了过程必然会有结果,当然肩撑肘横也不是最终的过程,它下面还有过程。“松肩坠肘”也不是最终的结果,它下面还有结果。

练拳要学会举一反三,通过谈“肩撑肘横”,实际上我把大成拳桩法原理都给说出来了,大成拳站桩的姿势加要求就是人体需要筋最长的状态。一旦在这个状态下把筋给拉的足够长了,全身各关节各部位(形意拳称此为三节)就全松下来了,需要筋最长的状态都没问题了。在做任何动作时筋都不存在障碍了,反而能产生自挣力,能产生“展、抗、横、抖、顺、劈、搂、搬、把、撑”的力。筋拉长、顺了气可贯四稍,气灌全身,阴阳平衡,可防病治病,在技击方面可以刚、柔相济,力不断续。

技击时托肘是在技击时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肩撑肘横”是在练功夫时必须所面对的问题,是解决功夫中人体肩肘的问题,这是两个问题。有了功夫在技击时就可以应付各种情况,包括托肘。如果没有功夫,别说托肘,人家就是托你的手你也没办法,托你哪都受不了。相反有了功夫对方托哪都不怕,大成拳技击靠的是功夫,功夫练好了什么样的技击场面都可以应对自如。(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