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廣:並非時運不濟,恐怕真的是能力不行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入石稜中。

這是唐代詩人盧綸所作的《塞下曲四首》中的一首,是唐代邊塞詩中的上乘之作,千百年傳唱不衰。這首詩描述的那位威風無比的大將,就是漢代抗擊匈奴的著名“飛將軍”李廣。

李廣有這麼大的名氣,那麼想必在戰場上也是威風八面,殺得敵人聞風喪膽。可是我們在讀唐詩的時候又會發現,詩人們似乎都對李廣的命運十分惋惜,總有類似於“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樣的語句出現,李廣也成了時運不濟的典型。唐代的邊塞詩人們也常借李廣的名字來抒發自己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憂憤心情。

名聲顯赫的飛將軍李廣,到底為什麼那麼不得志?是皇帝不會識別人才,還是真像詩人們說的那樣,是李廣自己的命運不好?

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廣:並非時運不濟,恐怕真的是能力不行

名聲顯赫的飛將軍李廣,到底為什麼那麼不得志?

一、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我們看李廣的生平事蹟,在感嘆李廣的勇猛善戰和騎射無雙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他幾次出擊匈奴,不是因迷路無功而返,就是吃敗仗狼狽而回,甚至還有被敵人俘虜的經歷。要想在李廣的履歷當中找到一個“大勝”的記錄,還真是很困難。

唐朝邊塞詩人們妙筆生花,用大量的詩篇來誇讚李廣,使不明就裡的人有一種印象:李廣這麼大的本領,得打過多少勝仗啊。可是翻開史書,讓人大失所望,李廣的作戰記錄,似乎總是離不開戰敗、全軍覆沒、迷路這幾個字眼。一個如此厲害的將軍,卻沒能取得什麼輝煌的戰果,難道真的如邊塞詩人們所說,是李廣的命運不好嗎?

其實,如果比較李廣和同時代人的遭遇,似乎李廣的運氣還不算太差,甚至可以說運氣還不錯。

公元前129年出擊匈奴那次,李廣全軍覆沒,自己還當了俘虜,按理說他的軍事生涯或許就此結束了。可是偏偏匈奴人以為李廣身受重傷,他又在那裡裝死,所以就放鬆了戒備,以至李廣能夠奪取馬匹逃脫。

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廣:並非時運不濟,恐怕真的是能力不行

曾經強橫一時的匈奴人

假如匈奴人對李廣的戒備心再重一些,或者至少在俘虜李廣之後用繩子把他綁起來,這樣李廣還能逃掉嗎?在戰場上對待俘虜,自然應該用一些工具手段禁錮一下,各類小說故事中,敵將如若戰敗,總有一句“綁了”在等著他。可是匈奴人對李廣網開一面,使之得到了極好的逃脫機會。從這個角度上我們可以說,李廣的運氣真不是一般地好。

逃回京城之後,本來李廣的罪責應該是判死刑的,幸好漢朝的法律中有贖刑的規定,李廣才撿回了一條命。想想李廣手下那麼多將士戰死沙場,而最後李廣居然還能活著,這至少說明李廣的運氣沒有那麼差。

公元前121年,李廣和張騫一同率軍出擊匈奴,戰敗。戰敗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張騫的大部隊延誤了行程,沒有和李廣一起行動;二是李廣孤軍深入,陷入敵軍包圍。後來張騫好歹還率軍救了李廣,可戰後處理結果是,張騫延誤行程是戰敗主因,論罪當死,靠贖刑免為庶人;李廣損兵折將有罪,但是力戰敵軍有功,功過相抵,仍然擔任將軍。

由此可見,漢代律法執行還是很嚴格的,對責任的區分也很明確,並沒有誰故意難為李廣,也不能說李廣運氣差。

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廣:並非時運不濟,恐怕真的是能力不行

李廣是漢武帝時期的著名軍事將領

至於說李廣的才能受到壓抑,那就更是無從談起。

漢武帝本人在對待軍事將領的時候,還是比較公正的,至少在早年是如此。張騫有出使西域的大功,溝通了中原與西域地區的聯繫,被封為博望侯,在整個中華文明史上是有重要影響的人物。漢武帝本人也很器重張騫,可是張騫戰敗,依然要按律治罪,沒有偏私。

漢武帝其實十分欣賞和信任李廣,甚至有時候的做法可以稱之為偏袒李廣。

李廣曾經擔任過西漢中央政府的郎中令,是皇帝身邊的親近官職,掌管皇宮內的警備任務,是禁衛軍的統領。假如漢武帝不信任李廣,是不可能讓李廣來負責皇宮守衛的。

後來,李廣屢次與匈奴作戰,都不能獲勝。可是漢武帝還是一次一次地給李廣出戰的機會,這都說明漢武帝是有心要成全李廣的,李廣卻總是不能立功。李廣的堂兄弟李蔡,時人都認為才能不及李廣,可是李蔡當上了丞相,也封了侯。就連李廣的兒子李敢,因為跟隨霍去病攻打匈奴有功,也被賜爵關內侯。雖然關內侯是西漢侯爵中比較低的品級,但是也算是封侯了。既然漢武帝對李家的人都能重用,那又怎麼會獨獨為難李廣一人?

可見,李廣一生不得志的原因,並不在皇帝身上。李廣的運氣不能說很好,可也不算特別地差。李廣不得封侯,就是因為功勳不夠。雖然有赫赫威名,卻打不了勝仗,李廣也確實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了。

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廣:並非時運不濟,恐怕真的是能力不行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二、才能品德,中人之資

一個將領的軍事才能,更多的是看他指揮部隊、臨機應變的能力,而不是個人的勇武。李廣雖然箭術無雙、騎術精湛,而且作戰勇猛,可是在指揮大部隊作戰方面,李廣的能力實在是不能令人恭維。

先說說李廣的治軍。

按照史書記載,李廣治軍的特點是“簡易”,他曾經和名將程不識一起出擊匈奴。程不識的部隊嚴整有序,紀律嚴明,在營寨之外設置報警哨位,軍隊中的各種文書也都認真處理,士兵們覺得很辛苦,不過從未遭到匈奴的進犯。

李廣的部隊則是鬆鬆垮垮,專找水草豐美的地方紮營,營寨建立起來之後,士兵們人人自便,沒有什麼約束。在營寨外面,也不設置警戒哨。處理各種文書,也是馬馬虎虎,完全是一種放羊式的管理。

李廣確實有一些好的品格,能夠得到士兵的愛戴。比如在遇到危險時身先士卒,得到賞賜就分發給屬下的士兵,飲食方面都和普通士兵相同,不搞特殊化。在一些艱苦地區紮營時,士兵們沒有喝過水,李廣決不先喝;士兵們沒有吃過飯,李廣決不先吃。

愛護士兵,是將領的美德,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從李廣治軍的特點來看,他是一種無原則的寬鬆,不講紀律,一味遷就士兵們的喜好。這樣的管理方式,用在任何一個組織群體中,都是極為有害的。

在學校裡面,一個對學生非常嚴厲的老師,往往不受學生歡迎,而那些對學生很放縱的老師,學生們都喜歡。但是後者往往出不了成績,所以一般的家長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個嚴格的老師。公司企業也是一樣,如果一個領導只知道關心下屬,卻不知道約束下屬的紀律,那這個公司肯定出不了業績。

《孫子兵法》雲:如果士兵沒有親附於自己,就貿然實行賞罰,那麼士兵就不會服從。但是如果士兵已經親附於自己之後,還不嚴明賞罰,那這樣的軍隊也是不能用的。要文武並用、恩威並施,這樣的帶兵方式才合格。

而李廣帶兵的方法,就像家長溺愛孩子,是很不可取的。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和戰場應變能力,肯定好不了。有幾次李廣的部隊被匈奴圍困,士卒都十分畏懼,幾乎失去作戰的勇氣,全是靠著李廣個人的勇武來激勵士氣。這一方面顯示出李廣個人的英勇善戰,但是另一方面則顯示出李廣治軍無方,平時過於嬌慣士卒,士卒反而沒有了臨敵決戰的勇氣。

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廣:並非時運不濟,恐怕真的是能力不行

漢代騎兵

再看看李廣的行軍作戰。

李廣有兩次在出擊時迷失道路,無功而返。應該說,在匈奴廣闊的草原和沙漠上行軍,常常幾千裡沒有人煙,迷失道路倒也不算奇怪,但這僅僅是就我們普通人而言。作為指揮大軍的一方統帥,出發前安排好向導,選擇合適的道路本就是為將者的基本素質。

迷路這個事情,應該說是李廣個人軍事素養不夠的表現,而不能成為其沒有戰功的開脫。

李廣遇敵作戰時,為追求射箭的準確性,往往等敵人離得很近的時候才發射,能做到箭不虛發。在野外打獵的時候,李廣也有這個習慣。這個特點,使得李廣經常被敵人圍困,而且打獵的時候也容易被猛獸傷害。可是李廣從來也不改變自己的作戰方式。

將領敢於衝鋒陷陣,這是好事,但是作為高級將領而言,需要負責成百上千戰士的生命,一味地敢打敢衝,那是匹夫之勇,雖然有時有激勵士兵士氣的效果,但更多的時候則是會造成軍隊的指揮混亂,反而會打敗仗。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李廣打仗,憑勇氣的時候多,動腦子的時候少。

關於李廣的那些故事,更多的也是一些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濃厚的傳奇,但是很少見到他身為一方大將運籌帷幄、料敵獲勝的記載。

李廣雖然個人的騎術和射術都很優秀,卻並不擅長指揮大規模騎兵部隊的機動作戰。漢文帝說李廣生不逢時,如果趕上漢高祖那個時候,就能封個萬戶侯。

漢高祖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戰爭,是以步兵作戰為主。一個騎兵將領,不必具備太多的戰術指揮能力,只要敢打敢拼,就能發揮出騎兵對步兵的優勢。在那樣的環境下,李廣也許真能成為一個功勳卓著的武將。但是時代不同了,漢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是以漢朝的騎兵對抗騎射本領更加高超的匈奴騎兵。單論個體的騎術,漢朝士兵肯定比不了匈奴這樣的遊牧民族,所以只能發揮群體作戰的力量。

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廣:並非時運不濟,恐怕真的是能力不行

漢朝士兵肯定比不了匈奴這樣的遊牧民族,所以只能發揮群體作戰的力量

群體作戰,靠的是紀律、戰術和勇氣,而李廣帶兵,恰恰在紀律和戰術方面比較薄弱,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他自己的勇氣,他自己的勇氣卻也不能轉化為士兵群體的勇氣。

對於李廣帶兵總是遭遇優勢敵人的包圍這個事,我們也不能簡單歸結於李廣運氣不好。應該看到,李廣不重視軍隊的紀律約束,戰前不能對行軍路線做詳細瞭解,也不重視尋找嚮導。宿營的時候,只知尋找水草豐美的地方紮營,而不考慮安全性。而作戰時又自恃其能,喜歡盲目冒進。這些,都是李廣的軍隊屢屢陷入險境的原因。

漢朝士兵在遇到匈奴兵時,戰鬥力並不算弱,以少勝多的情況時有發生。再加上騎兵的機動作戰導致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有時候兵力多的一方未必能夠穩勝。

漢朝名將霍去病第一次出擊匈奴,僅率八百騎兵,卻深入敵境,殺敵兩千多,俘虜了匈奴的相國和單于叔父,還斬殺了匈奴單于的祖父。此後霍去病數次出擊匈奴,都是長途奔襲,深入匈奴境內,所面對的形勢比李廣要險惡得多,可是每次霍去病都能大勝而回。幾年當中,被霍去病斬殺俘虜的匈奴人,多達十幾萬人,其中包括匈奴的王爺、閼氏(匈奴單于的皇后妃子統稱閼氏)、王子、相國以及各類官員。

反觀李廣,雖說也遇到過匈奴的優勢兵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是必敗的結局。何況騎兵的優勢在於其機動能力,你打不過,總也能跑吧?可是李廣幾乎每次都打成了全軍覆沒的局面,作為一位名將來說,這實在說不過去。

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廣:並非時運不濟,恐怕真的是能力不行

李廣個人軍事素養欠缺

在軍事素養方面,李廣已經是問題很多了。那麼在做人方面,李廣是不是無可挑剔呢?

由於那種過於寬鬆的治軍方法,李廣深受士兵愛戴,在百姓眼中的形象也很好。表面看來,李廣應該是脾氣比較溫和、待人寬厚、與人為善的。但是人總是有缺點的,在品德方面高潔如聖人的更是鳳毛麟角。

李廣也做過一些為人不齒的事情。他賦閒期間被霸陵尉冒犯,一被起用,就公報私仇,把霸陵尉召到軍中殺害。按照漢代法律,私自拿著武器夜間出門,是要重罰的。何況霸陵亭實行宵禁,霸陵尉阻止李廣通過,本是分內的事情,是忠於職守的表現。李廣拿出前任將軍這個身份來壓對方,本就有仗勢欺人的性質,說不上有理。

另有一件事,是李廣自己說的。他曾經問一個算命先生:“我覺得自己奮勇作戰,殺敵不少,為什麼卻不得封侯呢?”算命先生說:“您覺得您曾經做過什麼特別讓自己後悔的事嗎?”李廣說:“當年我當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作亂,我引誘他們來投降,共有八百多人來降,我當天就把他們全殺了。現在想想,這確實是讓我最後悔的一件事。”算命先生說:“殺害已經投降的士兵,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罪過了。您不得封侯,就是這個原因。”

李廣不得封侯,是不是真的因為殺害降卒,這個我們不必追究。不過從這件事中,李廣的殘忍和不講信義的一面卻暴露了出來。

在歷史上,殺害降兵的例子很多,比如戰國時秦將白起,殺害了趙國的四十萬降兵,其殘忍程度令人髮指。不過這種殺降,固然是滅絕人性,但是敵人被迫投降,並非心服口服,殺了他們以絕後患,總也算是有個原因。羌人是被李廣引誘來投降的,本來就已經主動放棄抵抗了,可是李廣還是殺了他們,雖然殺害的人數比不了白起,但一點也不比白起高尚。

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廣:並非時運不濟,恐怕真的是能力不行

李廣難封,恐怕並不是什麼運氣不好,也有很大因素是他個人的原因,總之確實能力不行

結語:綜上,論才能,李廣只是個人勇武方面比較突出,指揮大部隊作戰的能力則比較欠缺,軍事素養也說不上優秀。論品德,李廣雖然口碑很好,可是也有心胸狹隘、睚眥必報、無視誠信等不好的一面。所以,李廣難封,恐怕並不是什麼運氣不好,也有很大因素是他個人的原因,總之確實能力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