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匈奴畏懼的「飛將軍」李廣,父子三代是如何一步步背離大漢的

談到漢朝名將,大概有很多熟悉的名字都讓人印象深刻,如大漢"軍神"韓信,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封狼居腎的霍去病,對匈奴七戰七捷的衛青,當然,其中自然少不了令匈奴聞之膽寒的"飛將軍"李廣。

這次我們就說說這令歷代緬懷的"飛將軍"李廣,及其父子三代人的一些故事。

讓匈奴畏懼的“飛將軍”李廣,父子三代是如何一步步背離大漢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盛唐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在歷史上,大概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如漢武時期這樣令人崇慕和懷念,為何?皆因"龍城飛將"矣。哪怕是在盛唐,邊地外族的問題仍然威脅著唐朝的統治,而在對外族的打擊上,也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如漢朝這樣的乾脆和徹底,那依託在將領身上的民族威武,不僅令外族聞之色變,還讓後世追憶緬懷不已。

漢武帝時期,號稱"帝國雙壁"的衛青、霍去病甥舅,可謂是其中最璀璨的兩顆明珠,一個時代的榮耀近乎被兩人全部奪去,但李廣仍然能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成為兩人外漢武時期最著名的將領,可見他的不平凡。大概也是因為衛霍兩人太過於耀眼,無論於己於人,相較之下,李廣自然有生不逢時之感,這也為他及後人的命運和境遇,埋下了不好的伏筆。

早在漢文帝時,文帝就曾對李廣戲言:"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意思就是說,憑李廣的本事,如果是生於高祖劉邦時期,封個萬戶侯是很容易的事情。漢文帝的這句話就彷彿一句惡讖,纏繞了李廣的一生。

讓匈奴畏懼的“飛將軍”李廣,父子三代是如何一步步背離大漢的

李廣出身名將世家,先祖李信是秦朝的名將,家族武風嫣然,尤其射箭之藝。李廣勇力過人,精通騎馬射箭,文帝時期匈奴入侵,李廣隨軍抗擊匈奴,衝鋒陷陣,斬首眾多,被授為中郎。後又隨周亞夫平吳楚七國之亂,斬將奪旗,立下大功,武勇揚於天下,卻因私受梁王的將軍之印,為朝廷所忌,外調為上谷太守。此後,李廣在邊地天天與匈奴交戰,因為李廣自持勇力,每每都是奮力向前搏殺,其剽疾迅猛的戰鬥方式,讓匈奴人在長期以往的打擊下,被李廣殺得心驚膽戰。

在此期間,典屬國公孫昆邪曾向漢景帝哭訴,說李廣才氣無雙,但這樣自持勇力,恐怕有日會亡於敵手。於是李廣被數遷為雁門、代郡等地太守。

漢武帝時期,李廣被遷為衛尉,後以將軍銜率軍從雁門出征匈奴,兵敗被俘,後來雖然奪馬射箭逃脫,卻因罪被貶為庶人。幾年後李廣覆被起用,任右北平太守,匈奴聞其名而怯其勇,稱李廣為"飛將軍",在李廣任職期間,匈奴人莫敢來犯。隨後李廣歷任將軍,隨衛青出擊匈奴,奈何運圖不濟,寸功未立,在漢與匈奴的漠北大戰期間,更是因為迷途貽誤軍機,最後不甘受辱,自刎謝罪,留下一生的遺憾。

讓匈奴畏懼的“飛將軍”李廣,父子三代是如何一步步背離大漢的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李廣死後,他的眾多部下和一些不相識的人都為之痛哭,這大概是李廣身後最大的殊榮了。司馬遷曾贊李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也是李廣為後世所緬懷的原因。

李廣愛兵如子,寬待部下,一生與匈奴交戰數十載,殺敵立功無數,只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至死不得封侯,"李廣難封",這可謂是他一生最大的心病和遺憾。雖然李廣在一些行事上,有其缺陷和詬病,但無論如何,李廣都是漢時有數的英雄人物,只是在他身死之前,因與大將軍衛青的矛盾,讓他唯一的兒子死於非命,這估計是他始料不及的。

在漠北大戰期間,李廣為求立功,請求漢武帝讓其領兵出征,後卻被衛青安排到了別部,李廣認為衛青是故意調開自己,曾因此事在軍部與衛青爭辯,最終雖然無奈聽從軍令,卻又憤而獨自領兵出發,埋下了身死的禍因。

讓匈奴畏懼的“飛將軍”李廣,父子三代是如何一步步背離大漢的

李廣死後,李廣的幼子李敢,因為傷痛悲憤李廣之死,而怨恨衛青,私下將衛青打傷,本來衛青並沒有聲張此事,但此事卻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得知,後來李敢在狩獵中為霍去病暗中射殺身死。

李廣原本有三個兒子,只是在此之前,長子李當戶、次子李椒都已早逝,獨留幼子李敢,李敢早年便已隨李廣出征匈奴,勇武隨父,後又跟隨霍去病徵討,曾奪匈奴左賢王鼓旗,斬首眾多,被授關內侯,奈何因李廣身死之事被霍去病射殺,而在此事之上,漢武帝明顯偏袒衛霍二人,讓李廣一門徒留遺憾,李敢為父報仇的節氣,只能如後人所言"此志亦可傷"了。

大概真是命運使然,李廣為漢朝抗辱殺敵,卻一生不得封侯,最後還受辱自盡,而兒子又因他枉死,彷彿李廣一門的命運與大漢並不相合,只是偏偏這一門又是盡出鐵血之人,正如李廣的孫子李陵,以五千步卒敵匈奴八萬精騎,仍然毫無懼色,但到了李陵時,李廣一門與大漢不相合的特性,也表現到了極致。

讓匈奴畏懼的“飛將軍”李廣,父子三代是如何一步步背離大漢的

"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

李陵是李廣長子李當戶之子,善騎射,愛士卒,少有美名,有李廣遺風。早年李陵為漢武帝賞識,擔任侍中、建章監等職,率八百騎兵,為了偵測地形,曾深入匈奴境內兩千餘里,後遷升騎都尉,率精兵五千,駐酒泉、張掖郡等地防守匈奴。

在漢擊匈奴期間,貳師將軍李廣利被漢武帝命令出擊匈奴右賢王,而命李陵為李廣利大軍運送糧草。李陵心裡不恥李廣利為人,不願為他運送糧草,同時大概也是想立功光耀門楣,了卻祖父李廣封侯的心願,於是向漢武帝請願,希望自己能獨當一面,並且不求分配馬匹,只以五千悍卒直搗單于王庭。武帝感於李陵的勇氣,便同意了他的請求。

只是李陵陷於同僚的構陷,這原本的立功之路,成了一條不歸之路。

讓匈奴畏懼的“飛將軍”李廣,父子三代是如何一步步背離大漢的

李陵率軍北行三十日,在匈奴腹地浚稽山遭遇了匈奴單于主力,五千步卒被三萬多匈奴騎兵團團包圍,李陵指揮若定,擊敗匈奴大軍,並擊殺數千之眾,匈奴單于大懼,忙召集左右賢王部共八萬多騎圍殺李陵。李陵向漢地且戰且走,期間殺敵萬餘,在將近漢地,匈奴準備撤軍之時,卻被部下出賣,最終突圍不成,力竭被俘。

李陵被俘之後,漢武帝因聽說李陵投降了匈奴,便將李陵一家滿門抄斬,至此,李廣一門與漢庭再無半點聯繫。

在翻看這段過往之時,總是讓人充滿感嘆,李陵以五千步卒敵匈奴精騎八萬,被重重包圍之下,不僅殺敵過萬,讓匈奴單于驚懼不已,而五千步卒到最後也僅僅損傷千餘,還剩三千多人,這等統率之能,放在任何時代,都是令人側目的存在,若不是部下出賣加上後無援兵,李陵必將成為大漢又一名璀璨千古的名將。只能說是命運使然,李陵在後來得知家人妻女因受其牽連,被滿門誅殺,對漢朝心若死灰,最終只能留在匈奴鬱鬱而終。

讓匈奴畏懼的“飛將軍”李廣,父子三代是如何一步步背離大漢的

"今舉事一不成,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 誠可痛也!"

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朝廷上罵聲一片,唯有司馬遷一人站了出來為其辯解,說李陵有國士之風,投降乃是無奈之舉,他必定是求留有用之身以圖回報朝廷,卻因李陵之事牽涉到了貳師將軍李廣利,司馬遷被漢武帝認為是誣罔,最後身受宮刑,可謂是無妄之過。

從李廣到李陵,李家一門在那段激昂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更多的是留給人一份深深的感嘆。

——李陵不愛死,心存歸漢闕。

——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猿臂善射,實負其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