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做的心理分析:蔣勁夫 為什麼“家暴”?

一年做的心理分析:蔣勁夫 為什麼“家暴”?

這兩天,蔣勁夫“家暴”女友的事,又上了熱搜。美妝博主宇芽被“家暴”也上了熱搜。頻繁的家暴背後,大多數受害者都是女性。這篇心理分析寫於 2018-11-26。未必完全正確。但望對讀者有啟發。

以前,我們會覺得受害者可憐的同時,也會哀其不爭。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總是能看到很多這樣的親密關係伴侶(夫妻,情侶,甚至上下級):一方暴虐無度——精神的或身體的,另一方毫無底線的忍讓。

現在,當女性面對有“家暴”性質的親密關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敢於公開施害者的暴行,採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

可是,家暴,為什麼會發生呢?受害者難道就是受虐狂麼?家暴的施暴者難道就是施虐狂麼?

一年前,當蔣勁夫“家暴”中浦悠花時,我做了關於“家暴”的心理分析。今天再發出來,希望能給讀者以啟發。

前兩週,男朋友跟我說起了優酷正在熱播的《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凌傳》。男朋友不停吐槽著,還向我炫耀他看完了原著,說電視劇改版太大。說原著裡,楊凌有很多個老婆,還代替皇帝娶媳婦之類。我就開始跟著追劇。看了幾集,感覺劇中“楊凌”的眼神不是很舒服,有故做深情的感覺。這種眼神,讓我立刻想到了陳思成。陳思成即便是在與佟麗婭的結婚照裡,眼神也是故做深情狀。


這兩天“蔣勁夫家暴”成了熱門頭條。微博上各路人馬紛紛譴責他“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甚至,他父親主動出來替子道歉。

不論是他跟一個“配不上”他的日本模特戀愛,還是微博人馬各路diss,還他主動消失一個月,甚至他的女友中浦悠花當時下跪求複合他的反應,都不是令人太過意外。但他爸爸主動替他出來斡旋,攬責於自己沒有教育好他,則令這件事變得複雜了。

1,網上暴蔣勁夫家暴。並且消失了1個月。期間,其父親主動替他斡旋,代替他出面道歉,而且,其父使用“夫仔”這樣的字樣稱呼蔣勁夫。這讓人隱約感到,蔣勁夫成長於一個父母包攬了他所有事物的家庭;蔣勁夫儘管現在已經成年,他的父親仍然不把他當做成年人,而是一個生活事務還需要被父母包攬的小男孩。在蔣勁夫成長過程中,他的父親很可能是越俎代庖,替蔣勁夫做幾乎所有決定。在這樣不包含尊重的,或者說不那麼明顯地暗示他沒有處理重大事情能力的父子關係裡,蔣勁夫本能的會想逃離,會逆反,會反抗。你看他“家暴”之後的逃避,你看手臂上的紋身,你看他的眼神飄忽,透露脆弱,還有不真誠。他的不真誠,其實也是他的防衛,因為只有用“不真誠”“欺騙”了父親,然後他才可以去做不在父親包攬範圍內的事情,那才是他的自由天地。關於家暴,他“打”的,是“父親”。

2,女友中浦悠花下跪求複合。這其實是某種程度上的道德綁架:你看,我都給你下跪了,我已經把自己降到如此低微的程度了,你還不原諒我,那就是你的錯了。沒有人喜歡被道德綁架而去做自己心理不願意的,不喜歡的事情。即便做了,也會在心理埋下一顆雷——激烈的情緒。女友的下跪求原諒,求複合,其實也是逼迫蔣勁夫去做他內心不情願做的事情。儘管他被女友“說服”了,但當時留在他身體裡的那些不情願和被迫,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反抗,並沒有消失,而是進入了潛意識,等到有了新的觸發點,它就會以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為表現出來。

李玫瑾老師在一檔節目裡,說起陳世峰殺江歌案時,提到“脫敏”這個詞。意思是,如果你面對的那個人,他有暴力傾向,或者有家暴屬性,你首先要安撫對方的情緒,千萬不要激怒對方。等安撫了對方的情緒後,對方就不容易做攻擊你的事情,這個時候,你就要積極想辦法脫身,離開這個人。這個動作,就是“脫敏”。

不管蔣勁夫的“家暴”是因為攻擊性向外的表達,還是如網上所說的“人格障礙”,我猜想,中浦悠花當時做了某些事,這些事激怒了蔣勁夫,按下了蔣勁夫的“家暴”按鈕。而從中浦悠花下跪求複合這個極端行為看,她也並不會“脫敏”。

關於攻擊性



人有攻擊性是正常的。沒有攻擊性的人不正常。

人面臨被迫的時候,要麼壓抑自己的感受,攻擊自己,變得越來沉默,甚至抑鬱,自傷;要麼釋放情緒,攻擊別人和它物,或者將攻擊性訴諸運動代謝掉。

在幼年時候,人從與父母的互動中,習得了處理自身攻擊性的模式。關於攻擊性的表達方式,也有的是人格障礙。我們這裡說習得的部分。

如果幼年總是被父母命令,去做一件事,或者不去做一件事,或者父母越俎代庖替子女做了他/她人生中幾乎所有重要事情的決定,子女會因為不能表達或者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而產生攻擊性——攻擊向內,攻擊自己,比如否認自己;攻擊向外,攻擊他人或它物,比如家暴,或者毀壞器物等。

攻擊向內



比如,有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不配當第一名,有的會覺得“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好”,“我覺得我不會說話”等等。這樣的念頭一旦出現,若在此後的成長中沒有有效疏導,會導致人內心的自卑,接踵而來的是,不敢主動追求自己喜歡的人;有的人有意識的買並不適合自己的服飾,甚至知道那件衣服很醜也要穿,而他們這麼做,有可能只是因為幼年被父母否定太多以至於孩子的否定泛化,覺得“自己本來就不好看”而形成了潛意識。

我曾經接過一個單身的諮詢。他一直說他沒有脫單,是因為他不會說話。有一次,我們諮詢的時候他說他想起了一件事。他小時候,一個長輩曾經當著他的面,對鄰居說:這個孩子挺好的,就是不愛說話。我想,就是這句話,讓他把自身與“會說話”這項技能劃分了界限。從那時起,他就告訴自己:我得不會說話,這樣長輩才會認為我挺好。

你看,這位長輩一句不是很明顯的否定,就讓他“失去”了說話這項技能。在他長大成年後,“不會說話”阻礙了他脫單。

攻擊向外



比如這次,蔣勁夫家暴。


很遺憾。蔣勁夫小時候,其父母“剝奪”了他的幾乎所有生活事務的決定權,長大後他又被“下跪”求複合。蔣勁夫從父母那裡沒有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攻擊性,長大後也沒有有意識的引導過。他“失去了”對自我生活重大事務的決定權和主動權。最終,他的攻擊性,在他的女友中浦悠花那裡被觸發,表達成了“家暴”。

如果發現周圍親近的人有“家暴”傾向,一定要掌握“脫敏”這個方法。如果發現自己有“家暴”傾向,一定要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幫助!諮詢師穩定的陪伴和接納,以及引導,會悄悄改變人的。

寫於 2018-11-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