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別的醫院做的檢查,這個醫院認嗎?”我替你們問醫生了

現如今,隨著我國醫療體系分級診療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患者如果想到更大的醫院看病,或者說換不同的醫院就診,需要經歷多次轉診。

輾轉不同的醫院掛號成功以後,本以為就完成通關任務順利得到診治,但是很多時候等待他們的卻是再次的檢查和等待,對於很多醫療資源有限的醫院來說,轉診以後檢查等待的時間往往會更加漫長。

很多時候病人拿著從老家帶來的病歷資料,包括各類化驗單、醫學影像資料、病理資料、就診病歷等,本以為帶來做完的各種檢查,就可以方便快速診斷,這個時候被告知需要再次做檢查,很多患者就不理解了,為什麼檢查都做了,罪也遭了,沒想到換個醫院還要再檢查一遍?

一、看病就診重複檢查的現狀

各醫療機構之間對於檢查結果不互認,患者被要求重複檢查的問題在我國由來已久。

當然,這背後的原因也是複雜多樣的,早在2006年原衛生部辦公廳就發佈了《關於醫療機構間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檢查互認有關問題的通知》,但是13年過去,這類問題仍然屢見不鮮。

“醫生,別的醫院做的檢查,這個醫院認嗎?”我替你們問醫生了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進行過一項調查顯示,73.0%的受訪者表示遇到過在不同醫院重複做檢查的情況。

二、需要重複檢查的原因

眾所周知重複檢查費時費錢,而且國家也很早就出臺規定鼓勵互相認定檢查,但是究竟為何還是會遇到這種情況呢?

面對動輒幾百上千元的各種檢查,患者難免首先想到的因素就是醫院為了追求經濟利益。

隨著我國公立醫院逐步取消藥品加成,以藥養醫的時代走向終結,隨之而來的以檢查養醫的話題和矛盾再次將醫院和醫生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有媒體採訪原衛計委相關負責人時表示,醫檢費用佔醫院收入比重的確很大,因而推進醫檢互認容易受到醫生的“軟抵制”。

這種情況放在十年前,可能還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隨著國家醫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公立醫院加入到取消藥品加成,降低檢查費用的行列中來,醫院的藥品價格甚至比外面藥店裡的都便宜。

對於醫院裡做的各種檢查,醫生通常是拿不到任何所謂的“提成”收入的,這些費用都由醫院統一收取,用於補充購買設備以及醫院的發展建設。隨著近些年對藥佔比、醫療耗材、醫療費用年增長的控制,重複檢查歸於提升科室業績、醫院效益的因素佔比越來越少。

因此對於正規的醫院來說,現在很少存在會有醫生為了創收而多開檢查的情況。

“醫生,別的醫院做的檢查,這個醫院認嗎?”我替你們問醫生了

對於醫生來說,之所以面對外院就診的患者要求重複某些檢查,主要還是從對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和合法性的角度考慮。

對於檢查結果的準確性,一般不外乎涉及到醫療檢查設備不同、病人病情的動態變化以及相關檢驗操作人員的專業程度。

我們都知道任何疾病都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很多時候病人帶著多年以前的片子和血液學檢查結果來,可能對於當下的疾病並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醫生可以根據以前的結果進行比較,觀察病情動態變化,但是倘若如果病人的症狀出現了變化,之前的檢查結果就並不能作為診斷依據。比如骨折的病人帶著一年前的片子,但是現在出現了骨折部位的疼痛,那麼這時候進行復查就是十分必要的。

“醫生,別的醫院做的檢查,這個醫院認嗎?”我替你們問醫生了

對於現在琳琅滿目的檢查設備,姑且不論目前國產和進口設備存在的差異,就算是同一廠家的CT設備,都有有2.0和3.0的精度區別一說。而且對於某些疾病的檢查,對於不同的病症,醫生為了進行排除診斷,需要對某一項檢查進行不同方向的檢驗,這對於缺乏專業知識的廣大患者來說,往往是不能理解的。

拿磁共振來說,就有普通掃描和增強磁共振檢查,增強掃描需要注射造影劑,這種外源性藥物可增加身體內組織的對比情況。

以腫瘤為例,增強掃描有利於找到腫瘤組織並給予定性,判斷腫瘤分期、分級、能否切除等,而普通的平掃就做不到這些。

“醫生,別的醫院做的檢查,這個醫院認嗎?”我替你們問醫生了

在檢查儀器方面,不同級別的醫院也的確存在差異。雖然說現在很多醫院之間所用機器差別並不大,而且不論是國產還是進口設備,對於結果的精確性也都做得很好。

但是凡是涉及到人員操作的問題,就會帶來主觀判斷的差異。不能否認的是,目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的醫院醫療人員水平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很多小地區的醫生不會看片子,而是過度依賴於檢查報告。

報告是檢驗人員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的主動判斷,以B超為例,不同的醫生在同樣的機器下進行檢查,得出的提示性診斷結果可能會不同。

而涉及到主觀差異的方面還包括需要人工操作的檢查,比如對於血液檢查來說,雖然儀器的檢驗是從出廠設定開始就是一個固定的精度,但是從臨床醫生開單到護士採樣,再到實驗室醫生檢驗,得出結論,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差錯。

如果發生採樣錯誤,標本汙染等問題,就會造成結果的差異,引起不必要的誤診誤判。尤其在兩家醫院等級差別較大的情況下,臨床醫生對於本院操作人員的技術更加信任和認可。

“醫生,別的醫院做的檢查,這個醫院認嗎?”我替你們問醫生了

如果病人先後就診的兩家同是大型三甲醫院,並且不存在病情變化的客觀因素,卻仍然會被要求重複檢查同樣的項目,這就涉及到同級醫院檢查結果互認的問題。

2010年原衛生部發文要求逐步實現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並表示,檢查結果互認能夠有效利用衛生資源,提高診療水平,規範診療行為,改進醫療服務,促進合理檢查和合理診療,降低患者就診費用等。

而後,各省各地區陸續啟動了臨床檢驗結果互認工作。從醫務工作者角度來看,醫檢結果互認的確能夠節約醫療資源和減輕患者負擔,但如果簡單的互認結果而不規範制度,可能會帶來很多潛在隱患。

我國目前醫院都有自己的檢驗科,而正常檢查結果的標準都根據本院的設備儀器特點自己來定,沒有統一標準,檢查結果互認會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你檢測的結果能不能達到其他醫院的要求,你的結果就不具有可信性。不同醫院的醫生如果按照原來的檢查結果來治療,一旦出事,醫院之間、醫患之間就會產生不必要的糾紛。這又會牽扯到醫生自我保護與醫患矛盾的問題。

據有關媒體新聞報道:深圳中山泌尿外科醫院因直接認可和採信了婦幼保健院的檢查報告結果,未對患者進行梅毒的重新篩查,導致病人通過試管嬰兒受孕成功後,查出梅毒需要流產,而後醫院被告,並敗訴。

“醫生,別的醫院做的檢查,這個醫院認嗎?”我替你們問醫生了

無論從小醫院轉到大醫院,從下級醫院轉到上級醫院還是同地區不同醫院之間的就診,每一位走進醫院的患者及家屬都希望病有所醫,醫到病除,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檢查。

減輕病人負擔是患者所願,更是醫生所求。我們相信只要重複檢查是在合理的範圍內,就一定能夠得到醫患之間的互諒互解。


[1]中國青年報。醫院檢查結果互認難 73.0%受訪者曾重複檢查。

[2] 藍獅會。86%醫院檢查結果互認,老百姓離看病不再做重複檢查還有多遠?

[3]新華社。醫療檢查結果互認遭醫院“軟抵制”涉及院方利益。

[4]南方都市報。試管嬰兒流產產婦告醫院索賠18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