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常敗將軍”都有誰?

小小嬴政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由得想起了民國時期蔣委員長的心腹愛將劉峙,劉經扶。縱觀其30多年的從軍生涯,上半程是一代名將,下半程不知道得了什麼病,成了著名的“常敗將軍”。

本著歷史唯物論的原則,方城闕就把其30多年的從軍生涯一一道來,讓大家來評判一下。

劉峙,字經扶,生於1892年6月30日,卒於1971年1月5日,江西吉安人。

1913年,劉峙考入保定軍校二期班學習,畢業

後受中山先生思想的影響,劉峙南下廣州到粵軍服役。從連長到營長這幾年時間裡,劉峙的軍旅生涯平淡無奇。直到1924年,經何應欽的介紹劉峙到黃埔軍校任戰術教官,人生進入了快車道。

新舊軍閥的剋星

在兩次東征陳炯明的戰鬥中,二營長劉峙跟隨教導團團長何應欽出征,戰績顯著。隨後又接替何應欽任教導團上校團長。隨著廣州革命勢力的不斷壯大,教導團也擴編為第二師,劉峙也水漲船高成為第二師長,駐防廣州。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製造了“中山艦事件”。以“校長命令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為人生信條的劉峙,隨即扣押了第二師和海軍中的共產黨人。

北伐期間,劉峙在南昌擊潰了直係軍閥孫傳芳的部隊,乘勝進軍浙江。經何應欽的舉薦,劉峙成了蔣總司令身邊的紅人,一路高升。等北伐結束,劉峙已榮升第一集團軍總指揮。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劉峙任討逆軍第二路軍總指揮兼第一軍軍長,統率顧祝同師、蔣鼎文師、陳誠師,水陸二軍,沿江而上,首戰告捷,直取武昌,桂軍棄城而逃。同年12月,唐生智在河南通電反蔣,北方的馮玉祥、閻錫山態度愛昧,劉峙率第一軍頂風冒雪出武勝關攻克確山,孤軍阻擊唐生智部8天,隨後又暗中聯絡楊虎城斷其後路,將唐生智打敗。

1930年3月,中原大戰開始。劉峙率部與馮、閻聯軍大戰於許昌、新鄭地帶,激戰數回終於從馮玉祥的鐵桶陣中突圍而出。7月在津浦線打敗了晉軍傅作義部,重新佔領濟南,扭轉了整個戰局。

從二次東征,到中原大戰,劉峙三番五次打敗新舊軍閥。彷彿就是新舊軍閥的剋星,怎麼打怎麼有,人生像開了掛。這一時期的劉峙被軍中同僚稱為“福將”、“常勝將軍”。

“五虎上將”之首

1935年4月,劉峙晉升二級路軍上將,兼河南省主席,一時風頭無二。當時軍中有人把中央軍5個二級上將並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劉峙名列五虎上將首位。

1937年7月7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蘆溝橋事變,抗戰全面爆發。蔣介石任命自己的心愎愛將劉峙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率軍北上抗日。至此一代名將劉峙從高峰一路跌落,成為人們譏笑、唾罵的“長腿將軍”。

“長腿將軍”的由來

抗戰爆發後,劉峙率軍從河南開封進駐保定。在此設立第一戰區前進指揮部,在琉璃河南岸設置三道防線抵禦日軍進攻。以孫連仲軍守平漢路,以萬福麟軍守固安,保障右翼安全,以孫殿英軍守門頭溝,保護左翼。劉峙則率中央軍鎮守保定。日軍以一個師團的兵力佯攻孫連仲軍,雙方相持一月有餘。給坐鎮保定指揮的劉峙造成了日軍預在此中路突破的假象,突然日軍主力突襲萬福麟軍,只用一天時間變打跨了萬福麟軍,兵鋒直指保定。驚慌失措的劉峙,戰意全無,福氣不在,一口氣跑到石家莊。期間連一次像樣的阻擊都沒有,失地千里,蔣介石一怒之下解除了劉峙的軍權。從此人們把戰時跑的快、跑的遠的“長蹆將軍”稱號授予了劉峙。

瀆職查辦的劉上將

1939年春,劉峙通過何應欽的門路就任重慶衛戌總司令。此時的大後方重慶,“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劉峙也不例外,一門心思全在撈錢、養小蜜身上。利用自己兼任重慶防空司令的身份,一邊在重慶市區及周邊地區構建防空工事;一邊利用防空工程大把撈錢。

1941年6月5日,日軍從早上開始連續出動幾百架次的飛機轟炸重慶。位於較場口的公共防空洞內聚集了上萬人,加上天氣悶熱、洞內人多空氣稀薄。原本在日軍飛機轟炸飛走後,予備警報沒有響起這段時間,人們是可以走出洞外透一下氣。結果因為洞內人多,兩個洞口中的一個洞門還被反鎖,又沒有專人維持秩序。造成洞內人員互相擁擠、踩踏,洞口被堵死,活活悶死了三千多人。

重慶隧道慘案發生後,群情激憤,人們紛紛譴責身為防空司令的劉峙。氣頭上的蔣介石下令組成特別軍事法庭審理此案,劉峙一看形勢不妙四處打點,託人給主辦人送去大把金錢。最終劉峙只是被撒掉重慶防空軍司令一職,安然渡過難關。

再獲“豬將軍”的美稱

抗戰勝利後,劉峙就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統轄陝西、河南兩省軍務。1946年6月18日,劉峙糾集30萬大軍悍然進攻我中原解放軍,打響了國共內戰的第一個槍。只有6萬餘人的中原軍區部隊分兩路突圍,並留下皮定均旅佯裝主力拖住敵人。結果劉峙上當受騙,還被皮旅巧靈擺脫,讓蔣介石大為光火。同年9月,劉峙親自指揮會攻定陶的作戰,結果被我劉鄧大軍將趙錫田整編第3師分割包圍。只用了5天時間便殲滅第3師和支援部1.7萬餘人。一怒之下,蔣介石將劉峙撤職查辦。

1948年6月,國民黨江河日下,蔣介石也是無人可用,於是重新啟用劉峙為“徐州剿總”總司令。9月,陳、粟大軍解放濟南,淮海戰役拉開了序幕。

隨著遼瀋戰役進入尾聲,華北告急。蔣介石集團決定在江淮一帶與解放軍進行決戰。在主帥的人選上,讓蔣介石頗為躊躇。原本看好的白崇禧獅子大開口,要幹就要華中、徐蚌兩方面一肩挑,否則免談。蔣介石對桂系、白崇禧歷來是不放心,無奈之下便讓劉峙任徐蚌會戰總指揮。

此時的劉峙早已被解放軍的氣勢嚇破膽,連連推辭。蔣介石為了安撫劉峙,答應在給他找個好幫手,於是“救火隊長”杜聿明便成為了劉峙的副手。“瘋子”邱清泉聽到劉峙就任的消息後,不無譏諷的對手下說:“徐州是黨國的北大門,不找只虎來守著,也的找只狗來看門。現在倒好,讓頭豬來當司令。”

閒話傳到劉峙哪裡,劉峙也不生氣,反而自嘲的說道:“豬有什麼不好的,只要守住屁股,共軍就拿我沒辦法。”

此話一出,“豬將軍”的帽子變結結實實的扣在了劉峙的頭上。

由於遼瀋戰役吃緊,剛到徐州報了個到的杜聿明又被老蔣緊急調回東北幫忙。進退無據的劉峙,白白浪費了二十天的時間。等杜聿明回來,黃伯韜兵團、黃維兵團皆成了甕中之鱉。劉峙一看情況不妙,找了個由頭,將徐州方面的一切交給杜聿明打理,自己則跑到蚌埠去了。

“豬將軍”劉峙以自己的忍耐,為蔣委員長背了個大大的黑鍋。





方城闕


桂系大佬李宗仁從抗日戰爭爆發起,就一直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從臺兒莊戰役的徐州會戰到武漢會戰、再到苦撐豫西,整整堅持中原抗戰近八年之久。然而就在勝利前夕的1945年2月,李宗仁突然被明升暗降為“漢中行營主任”,實際被剝奪了軍權。



轉正接班的是戰區副司令長官劉峙,李宗仁的漢中行營名義上是督導第一和第五戰區的軍隊與作戰,可胡宗南和劉峙兩個戰區司令都是嫡系,根本不聽他的招呼。尤其是這個新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從抗戰爆發起就一直是“常敗將軍”,意外的是,越敗越升。

1937年七七事變後,劉峙被任命為第2集團軍總司令,指揮中央軍和西北軍各一部反攻平津,儘管關麟徵、鄭洞國等黃埔將領竭力苦戰,然而由於劉峙指揮無方和率先逃跑,不僅反攻未成,日寇華北方面軍僅用一個月時間就佔領了華北大部。劉峙被譏為“長腿將軍”,遭到國民政府重多議員的“彈劾”。



結果打了敗仗的劉峙,卻被任命為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官還升了一級。在抓捕韓復榘的開封軍事會議期間,他指揮的防空火力差點把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的座機揍下來,雖然不是有意而為之,足已暴露他的無能,白崇禧對這個曾經的“福將”也是哭笑不得和大搖其頭。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劉峙又被調往陪都擔任“重慶衛戍總司令兼防空司令”,任內發生了抗戰三大慘案之一的“防空洞慘案”,舉國與論一片譁然。然而在何應欽等人的包庇下,劉峙最終沒有受到什麼實質性的懲罰,僅僅被撤職了事,不久又被派往李宗仁手下擔任戰區副司令長官。



日本人也不給劉峙面子,他剛剛扶正,鬼子就對五戰區發動猛烈進攻,一路攻陷了戰區長官部所在地老河口。劉峙再次率先跑路,打著後退決戰的旗號一口氣逃到武當山下,幸虧日軍已經是強駑之末,在王仲廉集團軍的反擊下,總算沒有讓日軍進一步深入。

也就是說,劉峙在八年抗戰期間,居然沒有打過一次勝仗,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勝利都沒有。即便如此,他仍然在日本投降後被任命為“鄭州綏靖公署主任”(第五戰區改制),並統轄第一和第五戰區所有在河南的部隊,越敗越升的奇蹟達到高潮。



解放戰爭的全面爆發,就是以劉峙率領30萬大軍圍攻我中原軍區6萬部隊為標誌的,具體時間是1946年6月。五倍的兵力優勢,飛機坦克大炮的助陣,劉峙最後是一無所獲,其中我偽裝主力的皮定均旅,在敵人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中縱橫捭闔,勝利到達蘇中解放區幾乎是全身而退,你都搞不明白劉峙是怎麼指揮的。

三個月後的定陶戰役,劉峙指揮的整3師和整47師被劉鄧大軍全殲,整3師師長趙錫田被俘。趙的夫人也是顧祝同的妻妹,跑到南京“國防部”連哭帶鬧,控訴劉峙見死不救,一時轟動京畿重地,這下子一直罩著劉峙的蔣某人也實在交代不過去了,一怒之下將其撤職,轉任“戰略顧問委員會上將委員”。



清閒一年多,1948年6月劉峙又被起復,就任“徐州剿總”總司令指揮80萬大軍,幾乎佔當時國軍機動兵力的一半,口號喊得山響:“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義不容辭”!然而上任僅僅第九天,丟失開封,上任三個月時,濟南失守,上任半年後,在淮海戰役中丟光六個精銳兵團,甚至他自己都感覺無地自容,躲到印尼當小學老師去了。

黃埔軍校教官,八大金剛之一,何應欽四大金剛和“哼哈二將”之一 ,第一個教導團的營長,軍閥混戰期間的“福將”,按說學歷和資歷都夠。然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卻淪為長腿將軍和常敗將軍,並且還能夠越敗軍職越高,有時候真的搞不懂,他當年的校長到底是怎麼想的。


度度狼gg


號稱“小委員長”的陳誠就是一個屢敗屢戰,屢敗屢升的常敗將軍。

陳誠,國民黨高級將領。在北伐東征時期,還有所建樹,可在“寧漢合流”後追隨了蔣介石,之後打仗卻成了屢戰屢敗的常敗將軍,伴隨他屢戰屢敗的戰績,他的官職卻是越升越高。

陳誠結識蔣介石於黃埔軍校。一天夜裡,在黃埔軍校當炮兵教官的陳誠夜讀《三民主義》被蔣介石看見,覺得其精神可嘉,又得知其是浙江老鄉,從此被蔣介石重用。

五次圍剿紅軍期間,陳誠是主力部隊參戰,結果被我軍打的潰不成軍,其麾下王牌部隊被打殘三個師,比起薛嶽的戰績還有所不如,但是就是這樣蔣介石還能任命他為其中一路總指揮,並沒有剝奪其軍權,令人無比吃驚。



中原大戰爆發時,他的第十一師作為主力部隊與閻錫山的晉軍作戰,結果半個月裡,連吃敗仗,損失巨大,後閻錫山主動退出鄭州,十一師開進鄭州周邊,報告蔣介石後,認為是他佔領的鄭州,於是對其獎勵十萬元,這也大大抬高了他的政治身價。

抗日戰爭期間,淞滬會戰期間,他負責江防,可由於他調兵緩慢,佈防不周,被日軍在吳淞口輕易登陸,後來又因判斷失誤,沒有合圍登陸日軍反而組織日軍反登陸作戰,使上海市區淪陷,淞滬會戰失敗。後來的武漢會戰,又是以損兵折將告終,抗日期間他大大小小指揮戰役七十多次,均無功而返。

解放戰爭中,時任國民黨國防部參謀總長兼海軍司令的陳誠曾妄言“三個月至五個月解決共產黨解放區”。自己出任剿總司令、東北行轅主任,坐鎮東北對我解放區發動進攻,可被林彪等劈頭蓋臉一頓揍,損兵折將,損失無比巨大。這還不算,離開東北後,他又跑去山東解放區跟粟裕將軍交手,被人狠話不多的粟裕將軍打的幾十萬國民黨軍隊損失殆盡,他個人不斷犯下低級軍事錯誤,以至於國民黨內部喊出了殺陳誠以謝國人的口號。



他所犯下的錯都被蔣介石力保才能相安無事,解放戰爭後,他隨蔣介石逃往臺灣並在蔣介石安排下成為“行政院長”,“副總統”等職,1965年3月5日,因病逝世於臺灣。

陳誠的一生,我想他是很憋屈的。他這一輩子不停的為上級“背鍋”。中原大戰時,為劉峙背鍋,圍剿紅軍、抗戰、解放戰爭時為蔣介石背鍋,成為名副其實的“背鍋俠”,雖然他也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官位、財富等等。終究,作為一個將領來說,他還是可悲的!


望風瑟瑟


我覺得不僅是歷史上,而且在各行各業都有不少的“常敗將軍”存在。比如說,讓人愛恨交織的中國男足,比如說“愈挫愈勇”的民主先驅孫中山,他們都可以稱之為“常敗將軍”!!!

今天,我們迴歸“將軍”稱謂的本質,從戰爭中講一講“敗”的含義。讓我們回到大漢王朝,看一看那個名將輩出的年代!!!

“飛將軍”李廣,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如果我說他是一位“常敗將軍”,你們信嗎?

  1. 年輕氣盛的王勃曾在他的名篇《滕王閣序》中感嘆到:“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為什麼歷經三朝的元老,“飛將軍”李廣連小小的“封侯”都做不到?其實理由很現實,李廣在屢次戰爭中並沒有拿的出手的功績,或者可以說,李廣是一名“屢戰屢敗”的“常敗將軍”!!!
  2. 李廣是秦朝名將李信之後,隴西成紀人。年少時便顯現出非凡的個人才能,“猿臂善射,實負起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這是很高的評價,所有人都認為他將是一顆冉冉升起的大漢帝國的將星。

  3. 年少成名的李廣並沒有抓住機會,贏下足夠的戰功。李廣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一生與匈奴交手了七十多次,卻以勝少敗多收場。在他參與的五次大規模作戰中,“三次迷路”,“兩次判斷錯敵情”,導致無一勝利,這也是為什麼在漢武帝時期用軍功選拔王侯的時候,李廣難封了!!!
  4. 李廣參與的戰役中:馬邑之戰,李廣擔任護軍將軍,結果這次戰爭,整個大軍無功而返,李廣更是無用武之地;雁門關之戰,李廣帶兵判斷錯敵情,一百人殺入匈奴大軍之中,李廣被俘,裝死逃過一劫,(兩個匈奴人將其置於馬上,他裝死突然反擊,殺死兩人,奪馬而逃,贏得了“飛將軍”之譽);右北平之戰,因為李廣錯誤的指揮,導致全軍被匈奴包圍,雖然奮勇殺敵,但全軍幾乎覆滅,只能博得一個“功過相抵”;漠北一戰中,李廣以老將之軀,出任前將軍,因為立功心切,不聽衛青的指揮,導致大軍迷路,貽誤戰機,而自知永遠翻不了身的李廣選擇了自殺,結束了“難封侯”的一生。

所以說,在歷史上讚譽無數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的“飛將軍”李廣實際上是一名“常敗將軍”,他並沒有獲得顯赫的戰功,但我們更可以記住他勇猛的英姿!!!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歷史館長講了三個人,其中清朝的勝寶將軍與太平天國的戰鬥屢戰屢敗,一個原因是將帥無能,敵情、我情、軍情不明就瞎指揮,二個原因遇到對手,太平天國裡也有很多優秀的土軍事家,比如石達開,
石達開劇照


曾國藩遇到他都吃敗仗,其三上層無能,本來上面瞎指揮就夠慘了,遇到個該聽的反而自作主張,不該聽的反而立即執行,這樣的指揮哪有不敗的道理?
石達開雕像

元朝的元帥脫脫,越打敗仗越官運亨通,朱元璋的發跡就與他有關,當時朱元璋投靠義軍郭子興手下做士兵,班長還欺負他,在被脫脫大軍圍困時於是朱元璋主動請命出城偵查,班長也只好與他同往,朱元璋和老鄉先把這個班長幹掉,在脫脫大軍的背後被發現拼殺了起來。



這時元朝下通知招脫脫回去覆命,本來城裡被重兵圍困又無救兵,再攻就可拿下,再不行也能輕易把朱元璋這一小隊人馬消滅,
朱元璋與馬伕人


脫脫能夠取勝的戰鬥卻因為害怕說他抗命不遵而下令撤退,兵將們搞不清什麼情況,以為是受到兩面夾擊大勢不妙呢?真是兵敗如山倒,自相踩踏死傷無數。
脫脫元帥兵多還常敗

結果這些功勞都記在朱元璋頭上,他一時間成為傳奇人物,回來馬上升為隊長,參與領導層的重大決策,後來娶了大帥的乾女兒,成為郭的左膀右臂,人稱“朱公子”。後來外派出去招兵買馬,成為實力派,逐步掌握義軍大權。


朱元璋劇照


黃蜂二師兄


說到“常勝將軍”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們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的趙雲,趙雲所經歷的的大大小小的戰爭都是勝利的,所以大家撐其為“常勝將軍。”

中國悠悠五千年的歷史,無奇不有。既然存在著“常勝將軍”,那也是存在著常“常敗將軍的。”那麼“常敗將軍又有誰呢?”


李廣利

作為漢武帝后期時候的最為信任得高級將領,李廣利第一次西征大宛,長途跋涉,信心滿滿過去,可是剛一開戰不就便大敗歸,帶過去的士兵就只剩下了十分之一。

之後漢武帝又派李廣利去對戰匈奴,結果都是三戰三敗,最後他的七萬精兵全都被匈奴打敗,一生可以說是未曾打過勝仗,最後投降了匈奴。


李景龍

明朝朱允炆在位期間最草包的一個將軍,他是朱元璋的開國功臣李文忠的兒子,所以朱允炆對他也是極其信任,導致朱允炆的江山很大一部分程度是敗於他手。

在朱棣造反之後,李景龍率領了五十萬的大軍包圍了只有幾萬守軍的城池,可是李景龍在佔盡風頭之後,他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休養生息,導致朱棣有了大部分的時間來緩解。

後來大家也是知道的,朱棣勢如破竹,屢戰屢勝,而對手便是這個李景龍,屢戰屢敗,但是朱允炆對他是非常信任,直到失去了皇位。

黃祖

作為孫策和孫權的父親,也是東吳的開創者,他在三國曆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卻被黃祖給殺了。

於是後來孫權就把黃祖作為仇人處處追殺,黃祖每次與東吳的對戰中,都是吃了敗仗,從來都沒有贏過。但是黃祖每次都能誅殺東吳的大將,這可確實是孫權氣的夠嗆。可是最終黃祖還是死在了孫權的手上。



其實常敗只是因為他們的能力還遠遠不夠,厲害的人是會打勝仗的。大家還知道哪些常敗將軍呢?


司徒歷史


胡宗南無疑是近現代出了名的常敗將軍!唯一的一次"勝利"是解放戰爭時期進攻延安,但這次被他大吹特吹,虛報戰績的"偉大"勝利卻是黨中央毛主席主動撤離而送給他的"軍功"。儘管這樣,也夠讓老蔣"揚眉吐氣”,高興好一陣子了。

胡宗南是黃埔一期中的"高材生",加上同蔣介石有同鄉之誼,故而成為蔣介石最親信人之一。他不僅為復興社"十三太保"之一,而且擁兵四五十萬之眾,被人稱為控制陝,甘,寧,青各省的"西北王"。在蔣介石的大將眾臣當中,胡宗南是個自命不凡的人物。他曾寫過一副對聯:

鐵肩擔道義,

血手著文章。

從中不難看出他飛揚跋扈,好大喜功的本色。他死心塌地追隨蔣介石,嗜血成性,好殺如狂的胡宗南不僅長期在西北積極反共,而且在敗退臺灣後還擔任了一個光桿的"大陸游擊總司令"職務,跟著蔣介石瘋狂叫囂反共復國,報仇雪恥的口號~過把癮。

一,"西北王"胡宗南的由來

胡宗南原籍浙江鎮海。三歲的時候隨父,叔遷居於浙西孝豐縣城西十里的鶴鹿溪。黃埔一期畢業以後參加北伐戰役,曾在胡公冕部下當過營長。胡公冕調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副官長的時候,保胡宗南接任他的團長職務。胡公冕和胡宗南有長官部屬關係,並且有恩於胡宗南。後來,胡公冕,胡宗南,章雲三人結為金蘭之交。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胡宗南接替劉峙任國民黨第一師師長職務。其部隊駐甘肅,師部駐天水,曾參與堵擊北上抗日的紅軍,被紅軍打得落花流水。抗日戰爭初期,1937年8月胡宗南任第17軍團軍團長,在上海參戰,吃了敗仗退到河南信陽。日寇進犯時胡軍一觸即潰,信陽失守。自此以後,胡撤到陝西,名為扼守河防,拒阻河東,山西日寇,實際上是屯兵西北執行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方針。對陝北構成數道"碉堡城",封鎖陝甘寧邊區。

二,在幹部的任免方面,蔣介石賦於胡宗南有獨斷的人事權。凡胡以下各集團軍總司令的去留大多決定於胡,蔣介石對胡的意見無不言聽計從,所有軍,師長家由胡報請蔣批准。胡宗南所用幹部的標準是黃,陸,浙,一四個字即:黃埔軍校畢業,陸軍大學畢業,浙江人,第一師的老幹部(他由第一師起家)。因為這個標準,胡宗南的軍官很少有行伍出身的,大多都是科班出身的書呆子與關係戶(不打敗仗才見鬼了)。

總之,蔣介石在各方面蓄意培養胡宗南的勢力,給胡宗南以各種有利條件,使其在西北黃土高原上坐大,成為嫡系部隊中的反共王牌,因此在這一時期胡宗南聲勢顯赫,反動氣焰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蔣管區都稱他為"西北王“。

三,結交朋黨,培植勢力

軍統頭子戴笠,浙江江山人,黃埔軍校六期畢業。胡宗南在劉峙部任團長的時候,戴笠是胡宗南部的中尉副官。胡宗南認為他機警靈活有"異才",於是推薦給蔣介石。戴笠最初在黃埔同學會擔任畢業生調查登記工作,由此四方攏絡,漸露頭角,為蔣介石所賞識。後來參加藍衣社,一躍而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因為這層關係,戴笠在蔣介石面前對胡宗南也是隻講胡的好話,不說胡的壞話,使胡的地位,越來越穩固,高升,戴自身也越來越得到蔣到信任。

中統頭子陳立夫是浙江吳興人,曾在湖州中學任教,是胡宗南的老師。兩者之間原本來就有師生關係,陳立夫有意扶植自己的小同鄉和門生飛黃騰達,擁有軍權。以鞏固cc系在整個國民黨中的地位。因此,胡宗南黃埔畢業後在國民黨軍中一帆風順,直線上升,掌握龐大的軍隊。這與中統陳立夫對他的上下各方面關照是分不開的。

四,常敗將軍

①,1944年3月,日寇出動五六萬人進攻河南。蔣鼎文,湯恩伯的部隊一觸即潰。湯部主力13軍等部隊被打得落花流水。鄭州,偃師,洛陽,澠池相繼失守。日寇沿隴海路西進,先頭部隊已達陝西,潼關告急,西安振動。胡宗南在抗日戰爭初期連吃敗仗,得了恐日病,本來不想打。但這時一看老巢已受到戰火的威脅,潼關為豫陝門戶,萬不可失。於是也顧不得與陳誠(陳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為副,不服氣)之間的爭權奪利,硬著頭皮應戰。這時的日軍早已是強弩之末,戰線又長,太平洋失利等等因素造成日軍停止前進了。

這一仗,胡出兵不多,損失也不大(幾乎沒怎麼打),因為時機湊巧了,僥倖佔了個便宜。不僅貶低了湯恩伯的威風,抬高了自己的身價,更重要的是蔣介石因此而改任陳誠為軍政部部長,將胡宗南晉升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這樣一來胡宗南自然是春風得意精神百倍。蔣用胡宗南的作用並不是要他抗日,這蔣介石是心裡有盤算的,把他放在西北的目的就是為了看住延安。

②,抗戰結束以後,蔣介石打內戰的"工作"又上馬了。194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主動推出延安!胡宗南佔領延安,虛報戰績,獲得蔣介石嘉獎,頒發一枚"河圖勳章",並被晉升為陸軍上將。這期間發生了著名的青化砭戰役,彭德懷將軍殲滅胡宗南部3000人,活捉旅長李紀雲。在此以後,第一野戰軍與胡宗南發生了好幾次戰鬥,什麼清澗戰役,延安重新奪回等。1948年4月22日延安重光,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7月14日寶雞解放,胡宗南率部逃竄漢中。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蔣介石,顧祝同倉皇向西逃之成都,胡宗南主力向西昌逃竄。蔣介石堅持要胡宗南死守成都,爭議未決時,解放軍已經由貴陽,畢節,瀘州,宜賓,挺近樂山,浦江,截斷了胡宗南南竄的去路。胡宗南留在成都附近的30萬人幾乎全部殲滅。數千殘部逃往西昌,最後由成都乘飛機倉皇逃往海南三亞機場。最後由海南島轉飛臺灣,在臺灣因受陳誠的排擠而不得志。不久,死在臺灣。

縱觀胡宗南的軍旅生涯,官至陸軍上將,戰區司令長官,卻鮮有拿得出手的戰績!因反共賣力,深受老蔣青睞。作為軍人,他常敗將軍實至名歸。



BMLGGZSGCS秋水長天


有“小委員長”之稱的陳誠絕對符合“常敗將軍”。

陳誠畢業於保定軍校,後入黃埔軍校擔任教官並深得蔣介石的重用。東征和北伐,陳誠的表現還算不錯,但是從中原大戰開始,陳誠可謂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中原大戰時,陳誠的部隊與馮玉祥、閻錫山的部隊交火,損失慘重不說,連陣地丟了。中原大戰之後,陳誠又對中央蘇區發動了“圍剿”,陳誠的部隊又大敗而歸,其土木系起家的部隊第十八軍也損失慘重。抗戰時期, 陳誠也參與了不少大型的會戰,如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都以失敗告終。解放戰爭時,陳誠調任東北行轅主任。陳誠一到東北就撤掉了打了勝仗的陳明仁,還將新一軍和新六軍拆分,結果在東北吃了敗仗。


陳誠確實不太適合軍事指揮,他擅長的是治軍和政務,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就是陳誠帶出來的。陳誠受到重用在於忠於蔣介石,雖然屢次打敗仗,職務和地位反而越來越高。


歷史軍魂


劉峙真的是常敗將軍嗎?掛著“常勝將軍”名號總是打敗仗的劉峙,其實有苦難言。

劉峙,是江西吉安縣人,吉安縣是我國十大將軍縣之一。同時劉峙的字經扶曾作為鄂豫皖蘇區的一個縣名,後來改為新縣,也是將軍縣。劉峙的一生,始終和將軍有著不解之緣。

劉峙年少時母親改嫁黃小山,他自己也一度改名黃誼。可就是黃小山這個後爹,給他帶到了日本漲了見識,又讓他考了長沙陸軍小學和保定軍官學校第二期。從此,劉峙就走上了從軍路。

劉峙後來擔任黃埔軍校戰術教官,東征陳炯明時又擔任第一團第二營營長,第一團團長,就是他的伯樂何應欽。陳炯明部隊把劉峙錯認為是自己人,讓劉峙撿了便宜,隨後劉峙又在何應欽團部遭襲擊時及時救駕。第二次東征時,蔣介石直接誇他: “華陽一役, 為成敗最關鍵, 劉團長能出奇制勝, 轉危為安, 誠革命前途大幸也。”

劉峙長期在蔣介石手下工作,越來越發現,捱罵是一件好事,如果委員長能打你,你就福氣更大了。一次閱兵,劉峙第一師軍容不好,被第二師師長王伯齡批評,蔣介石也當眾批評劉峙治軍不嚴。劉峙忍了,在蔣介石看來,劉峙是個忠厚老實的人,可以重用。

中山艦事件,劉峙忠實地執行蔣介石的 命令, 與歐陽格一道逮捕了中山艦艦長、共產黨員李之 龍。當晚, 包惠僧質問劉峙為什麼這樣做, 他大言不慚地 回答說: “我也不完全瞭解, 我是以校長的意思為意思, 校 長命令我幹什麼, 我就幹什麼。”蔣介石聽說,對他更加信任。

何應欽手下有哼哈二將,一個是劉峙,另一個是顧祝同。二次北伐中,顧祝同聽了何應欽命令裹足不前,劉峙則因為沒有接到命令勇往直前,一舉拿下了蚌埠,一舉成為蔣介石五虎上將之首。中原大戰中,劉峙擔任了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儼然是蔣軍頭號戰將。

對蘇區的圍剿中,劉峙也基本保持了常勝記錄。劉峙指揮張鈁、陳繼承、衛立煌、錢大鈞等十一個縱隊, 向鄂豫皖蘇區大舉進犯,第四方面軍不得不離開鄂豫皖,轉戰川陝。為了表彰劉峙,鄂豫皖設立了“經扶縣”,後來被解放後改為新縣。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中,國軍一路潰退,劉峙組織命令陳誠、周渾元等猛 烈進攻, 連克金溪、宜黃、進賢等各要點,扭轉了不利局勢。

全面抗戰的爆發,對於劉峙來說是個轉折點,大概還是那句話“國軍軍官官越做越大,軍事能力越來越差”。抗日戰爭初期,劉峙被任命為第一戰區第二 集團軍總司令, 率部由開封進駐保定, 防守平漢路沿線, 阻止日軍南犯。當一線陣地丟失後,劉峙率軍沿著平漢路一路逃跑,別人都說他不是防備日軍,是和日軍賽跑。保定淪陷之後, 劉峙率殘部再次往南狂逃數百公里, 這樣石家莊、邢臺、邯鄲、安陽等重地相繼失守。從此得了“長腿將軍”的綽號。

平漢路戰役,開創了國軍一觸即潰的先例。以劉峙的表現,蔣介石完全應該把他就地正法,激勵國軍死戰不退。可是蔣介石顧念劉峙之前的功勞和忠心,只是給他撤職了。自此之後,國軍將領,尤其是黃埔系,不戰而退、臨陣脫逃、以鄰為壑變得越來越多,但基本都沒有被處理。

僅僅一年多以後,劉峙又復出了,擔任了重慶衛戍司令。就在劉峙任職期間,發生了抗戰三大慘案之一的重慶防空洞慘案(另外兩個是長沙大火和花園口決堤),3000多人在防空洞中踩踏、窒息而死。劉峙成了眾矢之的,老蔣罵他時忽然發問 : “ 你是不是當我是糊塗蛋 ? ” 劉峙唯唯稱是已慣了 , 未加思索 , 當即答道 :“是 ! 是! ”劉峙忽然改口“委座當然不是,卑職才是。”

所以,劉峙最貼切的綽號,應該是”是將軍‘’,只會唯唯諾諾稱是。在老蔣看來,這就是忠心耿耿的表現。

很多人舉例子說劉峙常敗,就以中原突圍戰役和淮海戰役作為例子,其實這兩次戰役,解放軍最不喜歡的將領,就是劉峙這種的。

中原突圍,往常的說法是,劉峙以30萬重兵集團,用各種碉堡炮樓把僅有6萬中原軍區團團圍住,最後還是讓他們突圍走了。可是實施情況卻是,中原軍區突圍出去的解放軍指戰員,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劉峙的這場行動,算是基本成功的。中原軍區保存比較完整的恰恰是執行聲東擊西吸引敵人的皮定均旅,李先念和王樹聲的兩路主力,衝出去的人不比皮定均旅多。

淮海戰役,劉峙受到最大的批評是採用了“豬戰術”。罵劉峙的人,其實是潛伏在國民黨國防部的郭汝瑰將軍,所以,解放軍最不喜歡讓劉峙當國軍指揮,因為劉峙當總指揮,國軍很容易逃跑了。淮海戰役後期劉峙駐紮蚌埠,手下的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成了唯一保全的隊伍。

劉峙是常敗將軍嗎?劉峙只是比其他人更聽話,更會保全勢力罷了!

從戰績來看,劉峙是一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將軍,更是一個“遇強能跑,遇弱能戰”的將軍。總的來說,劉峙比那些只會堅守最終被全殲的將領,實在是強太多了!


歷史知事


抗戰勝利後的蔣介石政府,不管是實力還是威望都達到了歷史巔峰,因此蔣介石才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悍然發動內戰,企圖以武力統一整個中國。面對國民黨的來犯,解放軍內部議論紛紛,因為實力差距太大。就連毛主席也預估,打敗蔣介石要用60個月的時間。


可國民黨的凌厲攻勢,隨著佔據了廣大地盤而偃旗息鼓,失去戰鬥力。更沒想到,當戰爭才過了整整兩年時間,就已經看出了國民黨政權倒塌的跡象。而蔣介石重用的那些庸才,在戰場上昏招不斷,自以為是,常常使得整個戰局被解放軍一一擊破。


(陳誠像)


蔣介石賴以起家的黃埔系,其中又分為三大派系:陳誠、胡宗南和湯恩伯。而他們在戰場上的指揮,加速瞭解放軍勝利的腳步,因此也是導致戰局失敗的最重要的推手,作為手握重兵、位高權重,又是“常敗將軍”的他們,他們的存在,國民黨政權焉有不滅亡的道理。


在他們三人中,陳誠是最得蔣介石信賴的,成為了僅次於蔣介石的二號人物。但是在打仗方面,早就失去了早年在廣東時期的那股韌勁。遼瀋戰役以國軍的慘敗而結束,其中就有陳誠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好大喜功,不實事求是,任人唯親,導致了國軍在內戰一開始就由主動陷入被動,直至被全殲,陳誠要負有重大責任,可是蔣介石也只是把他調走了事。


號稱“西北王”的胡宗南更是一個笑話。手握30萬重兵,在抗戰期間,友軍打得是你死我活,而胡宗南部卻一槍都沒有發,唯一做的事就是秉承老蔣意志,全力封鎖陝甘寧邊區。


看似一支龐大的軍隊,實則就是一個紙老虎。解放戰爭期間,胡宗南的30萬清一色的美械部隊,居然被彭德懷的3萬裝備簡陋的西北野戰軍打得暈頭轉向,哭爹喊娘。


青化砭戰役,全殲第31旅2900餘人,俘旅長李紀雲。


羊馬河戰役,全殲第135旅4700餘人,此戰也是西北戰場的轉折點。


蟠龍戰役,全殲蟠龍守軍6700人,俘虜旅長李昆崗,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糧食等,解決了西北野戰軍的燃眉之急。


沙家店戰役,殲滅胡宗南整編第36師6000餘人,俘虜少將旅長劉子奇。此戰也是西北野戰軍由內線防禦轉入內線反攻。


岔口戰役,戰役共殲國民黨軍4000餘人。


黃龍戰役,殲滅國民黨軍7300餘人。


延清戰役,西北野戰軍共殲國民黨軍8000餘人,收復延川、延長、清澗等廣大地區,為以後轉入外線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黃龍山麓戰役,共殲滅胡宗南主力1個整編軍部、兩個整編師部、5個旅10個團,計29480人,其中俘敵21960人,斃傷7520人。


(湯恩伯像)


這就是堂堂“西北王”胡宗南在西北的戰績,無一勝利,使得原本弱小的西北野戰軍通過歷次勝利,變得強大起來,具備了全殲胡宗南和西北“四馬”的實力。


湯恩伯,早年也是一個將才。可是在解放戰爭期間,被蔣介石寄予厚望的湯恩伯,也是被粟裕打得懷疑人生。在蔣介石發動“重點進攻”後,湯恩伯就成為了山東戰場的主官。孟良崮戰役的慘敗,就有湯恩伯指揮不當的因素在裡面。這也導致了湯恩伯被蔣介石撤職掛起來長達一年半時間,可見蔣介石對湯恩伯有多大不滿。


後來的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國軍指揮官就是湯恩伯。湯恩伯也先後誇下海口,說長江防線固若金湯,解放軍的木船過不了長江,可一夜之間就被突破。


而上海戰役更是蔣介石重點牽掛的,湯恩伯還是自信滿滿,說最起碼可以防守三年,絕對能等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可歷時16天,上海就被攻破,湯恩伯狼狽逃走。最絕望的還是蔣介石,因為上海金庫裡還有幾百公斤的黃金沒有運出來。


他們三人都要為軍事上的慘敗負重要責任,因為他們的決策失誤,導致了整個戰局迅速惡化,可是他們的結局卻不大相同。


蔣介石在第三次下野前,啟用了賦閒在家幾個月的陳誠,讓他坐鎮臺灣,好好經營這最後一塊淨土。國民黨政權遷臺後,更是迎來了陳誠政治上的頂點,先後擔任了臺灣省主席、行政院院長、臺灣警備總司令、中華民國“副總統”等要職。



胡宗南到了臺灣後,雖不被重用,但還是賦予了名義上的職務,在1959年退休,1962年去世。


三位中最慘的要數湯恩伯了。逃到臺灣後,就被束之高閣。除了失去蔣介石的信任,也背上了“欺師滅祖”的罵名,導致妻離子散,鬱鬱寡歡,在1954年查出胃癌,在日本醫院治病期間去世,也說被日本醫生謀殺,結束了高開低走的人生。


對此,你覺得三人中,誰最稱得上“常敗將軍”的稱號呢?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