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佔元大都後,元朝並沒有完全覆滅,還有一位厲害的人物沒有登場

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定都應天,這個時候元朝的皇帝妥懽帖木兒還在元大都的皇宮裡邊花天酒地,他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已經慢慢的向他走來,而對於朱元璋來說,雖然已經做了皇帝,但是他十分清楚,要想能夠站穩腳步,必須待和元軍來一個了斷,要不然他始終有可能像其他起義者一樣,來的快,去的也快。所以朱元璋想,與其整天提心吊膽,不如一舉將元軍消滅殆盡,以絕後患。徐達認為,現在的元軍就是一個空殼,不如直接攻打元大都,將其殺個片甲不留。但是朱元璋並不這樣以為,他認為,若是貿然攻打的話,我們未必能有十足的把握獲勝,因為北方多為草原,地域廣闊,在草原和馬背上作戰,可是他們的強項呀。所以朱元璋建議先切斷他們的退路,然後再圍攻元大都,必然萬無一失。

攻佔元大都後,元朝並沒有完全覆滅,還有一位厲害的人物沒有登場

朱元璋

徐達聽取了朱元璋的建議,先蕩平了通往元大都的所有通路,平定潼關以東的大部份地區,然後與其他將領在東昌會師,又恰逢老天照顧,天生大霧,他們利用這一條件打了一個很棒的伏擊戰,生擒了元軍的守將卜顏帖木兒,明軍進入通州,嚇得元帝放棄首都,帶著自己的妻兒、子女倉皇北逃,洪武元年,八月二日,明軍進入元大都,標誌著被異族侵佔四百多年的廣袤土地回到了我們漢人的手裡,標誌著蒙古族對漢人的統治到此結束。

攻佔元大都後,元朝並沒有完全覆滅,還有一位厲害的人物沒有登場

徐達攻進元大都

雖然元大都被攻克,元朝的統治走向了結局,但是元朝並沒有因此完全覆滅,元朝的皇帝還活在世上,並且元軍還有著不少的遺留勢力,元朝還有這一個厲害的人物沒有出場,為什麼說這個人厲害呢?因為這個人的存在,間接造成了名將常遇春的死亡,也讓徐達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失敗,差點連命都丟掉,就憑藉著這些,這個人就可以在歷史上有著一席之地,這個人就是——王保保!

而就是這個人,對朱元璋剿滅元朝剩餘勢力的計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王保保為元朝的名將,深受元順帝的信任,元順帝過習慣了紙醉金謎,燈紅酒綠的生活,逃到了元上都之後,風吹日曬,使他難以忍受,他迫切的想回到元大都,所以他將兵權交給了他最信任的王保保,希望他能夠奪回元大都,而王保保也是自信滿滿,終於等到了自己大展拳腳、名流青史的時刻。而另一方面,朱元璋也不是吃素的,他派出了徐達、常遇春等名將,向山西方向進攻,企圖打敗王保保,消滅元朝最後的希望。

攻佔元大都後,元朝並沒有完全覆滅,還有一位厲害的人物沒有登場

王保保

王保保于徐達、常遇春的對抗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徐達、常遇春的首戰告捷

剛剛拿到兵權的王保保可謂是信心滿滿,他一下帶領自己的全部士兵,企圖從雁門出發,途徑保安州到居庸關,然後一舉把元大都攻下,看似不錯的計劃實際有一個很大的漏洞,就是他幾乎帶走了所有的士兵,太原幾乎成了一個空城,而徐達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對自己的士兵說:

王保保率師遠處,太原必虛。我與汝等稱其不備,直抵太原,請其巢穴,彼進不得哉,退無所依,進退失利,必成擒矣。《明史紀事本末》

其大致意思十分簡單,就是說王保保傾巢行動,太原肯定沒有什麼防兵,我們此時可以趁其不備直接攻打太原,如果他不回來而是繼續攻打元大都的話,我們也不用擔心,因為京師防衛森嚴,肯定沒有事,而且我們還能能攻佔他們的太原,如果他想回來的話,我們已經將其後路阻斷,他們只能任我們宰割。這一切都計劃的十分的周密,然而有一點,徐達估計錯誤,就是蒙古士兵的行軍速度,他們的行軍速度快的令人咂舌,畢竟人家可是純正的蒙古士兵,騎馬可是他們的強項呀,那他們呢快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王保保意識到徐達要抄他們的後路是,倉皇回防,然而可笑的是王保保的軍隊都趕回來了,徐達的步行大軍還沒有趕到,直到了一小部分騎兵,這一下子使得徐達、常遇春的軍隊陷入了不利的環境裡,彼時兵力差距太過懸殊,況且,面對騎術精湛的蒙古士兵,他們也沒有太大的信心,正在他們在焦慮、思考該怎末辦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啦,太原的守將豁鼻馬投降了,這就使得眼前的危機得以緩解,徐達不費一兵一卒佔領太原。

攻佔元大都後,元朝並沒有完全覆滅,還有一位厲害的人物沒有登場

徐達、常遇春作戰圖

他們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對付王保保和他將近十萬的蒙古士兵,其實很明確,硬攻肯定不行的,雙方兵力差距太大,毫無勝算可言,一番商討下來,他們決定進行夜襲,相在敵軍晚上睡覺的時候殺他一個片甲不留,實際他們的戰術非常簡單,就是先派一小部分人悄悄靠近。在中途埋伏少數士兵,用人肉烽火臺的方式傳遞信息,一旦前方的士兵找到了突破口,徐達就可以快速率士兵前往,所以蒙古士兵剛發現又明軍偷襲的時候,就一下出現了很多人,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點懵,只能被明軍肆意屠殺,有的甚至還在睡夢中就被殺害了,然而老天還是眷顧王保保的,因為當時明軍進攻的時候,他還沒有睡覺,但是他的反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作為大將軍,面對如此情況,並不是組織反擊,而是丟掉自己將近十萬人的軍隊,自己逃命去了,使得他的士兵如一盤散沙,毫無戰鬥力可言,所以,他們的第一次交鋒以王保保的慘敗而告終。

攻佔元大都後,元朝並沒有完全覆滅,還有一位厲害的人物沒有登場

王保保 落荒而逃

第二階段——常遇春意外死亡,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王保保兵敗後,明軍又繼而佔領了陝西,與躲在元上都的元順帝相望,此時的元順帝根本已不可能再掀起什麼風浪,必竟丟棄都城、落荒而逃的他也算不上什麼英雄好漢,也沒有什麼能力可言,但是朱元璋是什麼人呀,朱元璋是一個心眼很小且多疑的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連開國功臣都殺,所以說,這樣一個人,很定不會允許任何一個人能夠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洪武二年二月,朱元璋派常遇春領兵征戰開平,希望常遇春能夠把元順帝殺掉,以絕後患。

於是常遇春領精兵九萬,開始了自己的征戰之路,其實常遇春帶兵打仗只有一個特點,並且也是敵軍無法應對的難點,就是一個字“快”俗話說的好“兵貴神速”,常遇春就是如此,他甚至在打仗的時候不考慮什麼戰術、策略,他只是“快”,快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你的陣法,戰術根本起不到作用,因為可能你的陣法還沒有擺好呢,人家的將士們可能已經走出了包圍圈,或是已經將你包圍了,就是說他們變化的太快了,敵軍根本就反應不多來,不知道該怎末應對,這也使得了他一路勢如破竹,勢不可擋,甚至可以說,他這一路根本就沒遇到有抵抗力的對手,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

取開平,道三河、經鹿兒嶺、過惠州,敗故元將江文清兵於錦川,得士馬以千計。次全寧,故元丞相也速復以兵迎戰,又敗之,也速遁去 。《明實錄》太祖卷四十三

從這幾行字裡我們就能看出來,常遇春在這幾場戰爭中幾乎沒有遇到過有效的抵抗,十分順利,然而等他們抵達開平的時候,卻發現元順帝早已逃跑,這使常遇春十分不爽,心想都到如此田地了,你還想跑,怎末可能?於是他派兵追擊,一直追了數百公里都沒有追上,這才罷休,心想,雖然遺憾沒能把他殺死,但把他趕到那麼遠,那麼荒涼的地方,諒他也活不了多久。

知道這裡,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就是這一場看似十分順利的戰爭使得常遇春不幸身亡,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在班師回朝經過柳河川的時候,常遇春突然患病,不幸身亡,就這樣,明朝的開國名將,著名的軍事家,竟然以這種方式終結了自己輝煌的一生,真的使人感到生死無常,萬事瞬息即變。

攻佔元大都後,元朝並沒有完全覆滅,還有一位厲害的人物沒有登場

英勇作戰的常遇春

第三階段——徐達初嘗失敗

上一輪的征戰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而還使得朱元璋損失了一個左膀右臂,這使得朱元璋十分的生氣,常遇春死後,北伐殘元的責任只能落到了徐達的身上,然而這個時候北元軍中只有一人可用,這人就是王保保,被稱為元朝最後的希望,然而朱元璋不想再跟他們耗下去了,他想速戰速決,想快速清除自己內心深處的障礙,所以他派出徐達,企圖將王保保一舉殲滅,滅掉他北元最後的希望。

然而在此時此刻,徐達根本就沒有把王保保放在眼裡,甚至從來就沒把他當成一回事,因為一個能放棄自己士兵而逃跑的將軍,想必不是一個廢物,也好不到哪去吧?然而徐達卻忽略了,這個被稱為元朝最後希望的人就真的沒有一點實力嗎?那為何元順帝會把兵權交給他呢?很顯然,是徐達輕敵了,然而就是他這次輕敵,使百戰百勝的他第一次嚐到失敗的感覺,還差點丟了性命。

洪武五年,二月,徐達進入山西,徐達選了一個十分厲害的先鋒,這個人就是藍玉,他率一部分人先出雁門關,隨後遇到了一小部分元兵,被藍玉不費吹灰之力地解決掉,之後又在土利河於王保保交鋒,王保保又被擊退,這個時候王保保還以以逃跑的形象為主,這就使的徐達相信王保保是真的不行,但他卻沒有認真思考,為什麼王保保傭兵數萬,卻總是小規模的抵抗,從來不和他的大軍正面衝突,其實以徐達的軍事才能應該很容易就能發現,這明顯是王保保在誘敵深入,但當時的徐達被連續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貿然帶人追擊,直到他們追到嶺北的時候,他突然發現,王保保不跑了,身旁的將士也都在笑,他也發現身後也是元軍,他這才意識到自己中計了。

攻佔元大都後,元朝並沒有完全覆滅,還有一位厲害的人物沒有登場

陷入重圍的徐達

但名將就是名將,他沒有像王保保一樣,丟下士兵落荒而逃,反而他衝在前面,拿著大刀在奮力的擊殺敵人,士兵們看到了將軍都衝在最前面奮勇殺敵,一時間士氣大漲,士兵們都變得十分勇敢,但幸運女神並沒有偏向徐達,他們的這場戰爭並沒有勝利,徐達也是在藍玉的接應下才逃了出來,但這次明軍的傷亡慘重,損失巨大,最終徐達的這次北定殘元也沒有取得客觀的進展,也使得徐達認識打了王保保的厲害,生平第一次嚐到敗績。

縱觀這幾次討伐殘元的戰爭,雖然整體上以明軍的勝利為主,但是並沒有對元朝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還使明朝損失了常遇春這樣的大將,就連徐達也受到了挫折,就算是之後的藍玉北伐,也沒能夠將殘元勢力徹底消滅,只是將他們趕到了今蒙古高原一代,所以說,殘元從來就沒被徹底消除,甚至還威脅明朝北方邊界很長一段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