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分階級的嗎?為什麼?

布儀


文化分階級嗎?其實文化是分階級的;無產階級的文化和資產階級的文化有本質上的不同。無產階級的文化是勞苦大眾的文化,這些人的文化普遍較低,談不上有什麼品味;雖然說也叫是文化人,只是用於簡單的交流一下,能簡單的會寫會算了,在做生意不至於兩眼一抹黑,被騙就可以了。

資產階級的文化則是不同的,它是用來統治民眾的,他們宣揚的文化是圍繞資產階級服務的。

資產階級就是統治階級,資產階級文化是讓廣大民眾更屈服更便於被統治。為什麼歷朝歷代都宣傳“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深深的“忠”為歷代皇帝推崇,讓所有民眾死心塌地為朝廷服務!君叫臣死臣得死,讓民眾為朝廷活著!

資產階級的文化,是為了這些上層人活的更滋潤,哪個資本家不為自己著想呢?它們的文化,是怎麼能從工人那裡盤剝更多剩餘價值!

不是同一個階級的人,文化是有區別的!


鄉村大娘


務必明確:文化是分階級的

毛主席在一九五七年三月十日接見部分新聞出版工作者時曾經指出:“在階級消滅之前,不管報紙、刊物、廣播、通訊社都有階級性,都是為一定階級服務的。”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裡面更是言簡意賅地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既然階級的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而階級地位又是由經濟基礎(即生產資料的佔有方式)所決定,因此不同階級的人會有不同的文化享受方式,這就是文化的階級性。

正如我國古代的農民階級無法體驗地主階級的文化娛樂方式一樣,在古羅馬,貴族所享受的文化娛樂方式絕不是那些平民甚至是奴隸能夠體會的。中世紀的封建主能夠享受宮廷嬪妃的曲藝,而農奴則幾乎沒有所謂的休閒時間,更談不上體驗文化的趣味——他們本身就沒有文化。

步入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快速發展的經濟與網絡科技技術的普及使很多人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如今的文化已經不分階級了,因為現在是大眾文化。事實上,這是心理學上的典型的認知偏差,由於外部環境的迅速變化,使人們在對待文化的這一問題上產生了認識錯誤,只要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仍然處於階級社會這一歷史定位,那麼文化作為上層建築,便永遠帶著階級性。

舉報紙為例,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幾乎絕大多數的人都能看到報紙,但是報紙裡面傳遞的文化信息仍然具有階級性,這取決於編寫報紙的集團的階級性,若是資產階級編寫的報紙,它的敘述就不可避免地帶上一些關於資產階級色彩,在對於一些事件的宣傳報道方面,他們可能會“失真”,可能會不夠嚴謹如實,尤其是當報紙裡面的內容涉及到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或者秘密時,作為同階級的編寫者,甚至可能會造假。

臺灣某些報紙與節目不都是胡編亂造,愚弄百姓的嗎?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

總結:階級社會里,由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文化恰恰屬於上層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文化就帶上了階級性。


橫眉先生


文化,這兩個字本身應該沒有階級的確切定性。但什麼樣的文化,一定是為什麼樣的階級服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