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如何上好複習課?

老師如何上好複習課?

  平時教學像“栽活一棵樹”,總複習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樹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複習課是教學過程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型,對夯實學生的基礎、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複習課應遵循三條原則

  1.自主性原則

  在複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複習全過程,特別是要讓學生參與歸納、整理的過程,不要用教師的歸納代替學生的整理。在複習中要體現:知識讓學生梳理;規律讓學生尋找;錯誤讓學生判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針對性原則

  複習必須突出重點,針對性強,注重實效。在複習過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學生的薄弱環節,二是要針對個別學生的存在問題。要緊扣知識的易混點、易錯點設計複習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3.系統性原則

  在複習過程中,必須對所有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依據基礎知識的相互聯繫及相互轉化關係,梳理歸類,分塊整理,重新組織,變為系統的條理化的知識點。使學生所學的分散知識系統化。

  二、五個步驟進行復習課操作

  1.憶

  讓學生回憶所學的主要內容,並讓學生進行討論、口述。回憶,就是學生將過去學過的舊知識不斷提取而再現的過程。回憶是複習課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看課題回憶所學的知識,看課本目錄回憶單元知識。

  複習開始時,先向學生說明覆習的內容和要求,然後引導學生回憶。回憶時,可先粗後細,並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口述,或出示有關複習提綱,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回憶。

  2.梳

  “梳”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總結、歸納,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線,分清解題思路,弄清各種解題方法聯繫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回憶,進行從點到線、由線及面的總結,做到以一點或一題串一線、聯一面,特別是要注意知識間縱橫向聯繫和比較,構建知識網絡。

  要教會學生歸納、總結的方法。在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時,可以根據複習內容教學信息容量的多少,分項、分步進行整理。“梳”的過程是梳理、溝通的過程,是將所學知識前後貫通,把知識進行泛化的過程。是複習課的鮮明特徵。

  3.析

  對單元中的重點內容和學生中的疑難作進一步的分析,幫助學生解決重點、難點和疑點,從而使學生全面、準確地掌握教材內容,加深理解。這一環節重在設疑、答疑和析疑上。如內容較多時,可以分類、分專項進行分析、對比。

  4.練

  選擇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性和系統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練習。通過練習,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練習時,可通過題組的形式呈現練習內容。內容要注意算理、規律或知識技能、知識的縱橫聯繫,抓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做到舉一反三,使學生通過練習不斷受到啟發,在練習中進一步形成知識結構。

  在練習設計中,可通過典型多樣的練習,幫助系統整理;設計對比練習,幫助溝通與辯析;設計綜合發展練習,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5.測

  讓學生對複習的結果進行檢測、評價與反饋。教育心理學十分重視教學評價與反饋,認為通過教學評價給予學生一種成功的體驗或緊迫感,從而強化或激勵學生好好學習,並進行及時的反饋和調控,改進學習方法。複習完成時,可選取數量適當的題目進行當堂檢測。

  三、五個優化複習方法

  1.以學生為主

  複習過程是一個信息交流過程,在這個求和中,學生是主體,教材是客體,教師是媒體,教師起著溝通學生與教材的作用。複習中切忌喧賓奪主,不要以教師的講代替學生的學,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由配角變為主角,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2.以課本為主

  期末複習知識點多,覆蓋面廣,複習時既要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又要會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去解決問題,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點。因此,我們紮紮實實地抓好課本知識點,把課本與資料有機的結合起來,使之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3.以課內為主

  要將問題儘量解決在課堂上,上課前要認真做好課前準備,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合理安排講練時間。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做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學生通過教師講,自己練,有常學常新之感,真正達到溫故而知新之效。

  4.以練為主

  複習課應充分體現“有講有練,精講多練,邊講邊練,以練為主的”原則。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機會,內容要“全”,練的習題要“精”,練的方法要“活”練的時間要“足”,訓練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到繁。

  節練習抓基礎,單元練習抓重點,全面練習抓綜合。多練能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考場上熟能生巧,巧能昇華,臨陣不亂,沉著應戰,克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不應有失分。

  5.以能力為主

  知識和能力二者是密切相聯的。知識的存在和增長,的確是能力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