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得了厭食症怎麼辦?中醫“特色治法”有方案

小兒得了厭食症怎麼辦?中醫“特色治法”有方案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二胎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小兒脾胃問題也日益受到大眾的關注。其中,小兒厭食症最為常見,臨床表現主要以小兒較長時間食慾減退,進食量減少為主,且經常伴有大便不調、精神萎靡、腹痛等症狀。小兒一旦出現厭食症狀,就會導致免疫力低下、生長髮育弛緩等諸多情況,讓家長們憂心忡忡,手足無措。

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脾胃常虛弱,小兒厭食症的原因與飲食習慣脫不了干係,許多家長往往對兒童較為嬌縱,平日經常餵食一些膏粱厚味,諸如肉、蛋、奶、甜食等,長此以往不但增加脾胃的負擔,削弱脾胃的運化,而且干擾患兒食慾,阻礙營養吸收。因此,在小兒餵養上應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同時可選用一些簡便方法調治。

睡前別喝奶 醒時忌零食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脾胃功能尚不完善,消化和吸收的能力相對較弱。但眾多家長為急求補充營養,使小兒養成睡前喝奶的習慣。因為睡覺時臟器處於休眠狀態,若在這時餵養小兒乳製品,則易造成消化不良,影響食物的吸收,損傷脾胃。另外,喜好零食是打亂小兒正常進食的另一關鍵。由於家長們的嬌慣,不少小兒平時有嗜食零食的習慣,到飯點時便抗拒進食。零食中的甜食、油炸膨化食品、辛辣食品均屬易生溼熱之品,長期進食易滋膩脾氣,助溼生熱,久而久之,小兒自然食慾下降。若患兒在進餐時間抗拒吃飯,則家長應注意避免強迫進食或訓斥,小兒若受到驚嚇就會出現緊張、哭鬧等情緒,愈加抗拒進食,形成惡性循環,久而不愈。

粗糧不可少 蔬菜要吃好

為讓厭食患兒的脾胃功能恢復,粗糧和蔬菜是餐桌上的不二之選。玉米、小米等中含有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及吸收;而蔬菜中不僅富含大量的維生素,能提高小兒的免疫力,而且含有鈣、鐵、鋅等礦物質,可有效調節人體酸鹼平衡。與此同時,蔬菜中纖維素能刺激胃液的分泌和腸道蠕動,增加患兒食慾,促進體內新陳代謝。

平日多運動 進食要專注

體育鍛煉是改善厭食的另一關鍵要素。適當的戶外活動能調動人體的氣血運行,不僅能增加小兒的自身抵抗力,增強免疫力,而且能促進胃腸運動,增加胃動力。此外,中醫認為憂思傷脾,思慮過度或緊張焦慮情緒自然會擾亂脾胃功能,若小兒平素酷愛電子產品,愛玩電子遊戲,或養成吃飯看電視的習慣,則脾胃消化功能亦可能會受到影響,進而使食慾減退。因此家長應該督促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改善不良習慣。

妙招用得好 家長少煩惱

對於長期厭食的患兒,在調整飲食、克服生活陋習的同時,中醫的特色療法亦對本病有顯著療效。

中醫內治法

脾氣虛弱 主要是由於病後失養或先天稟賦不足,導致脾胃虛弱。在不思飲食的基礎上,常伴有大便溏薄或大便中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面色黃暗沒有光澤、精神倦怠、身體消瘦等症狀。專家推薦可以用些健脾益氣類中成藥,如參苓白朮丸、香砂六君子丸等進行調理。

胃陰不足 主要是因小兒素體陰虛或熱病傷津而致胃陰不足,其表現除有食慾不振、食少飲多之外,還伴有大便乾燥、手足心熱、急躁易怒等症狀。治療時可用滋陰養胃類中成藥,如益胃丸等。

乳食積滯 由於乳食不節,食滯胃脘,積而不化,滯於胃腸所致。其表現為厭食或拒食,伴有噁心、嘔吐、大便時干時稀,便味酸臭,口中異味等症狀。在治療時,可選用消食導滯類中成藥,如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等。

按摩推拿法

古代醫家有云:“小兒厭食必厭藥”,針對服藥物困難的患兒,採用中醫特色外治法治療小兒厭食症更為適合。近幾年小兒推拿受到廣大家長的歡迎,在中醫基礎理論及針灸推拿學的指導下,可根據患兒體表穴位施以手法,通過疏通經絡來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其操作簡單便捷,不用輔助儀器,而且無毒副作用,患兒及家長易於接受。將此法運用於小兒厭食症,通常選用捏脊等手法。

捏脊 將患兒置以俯臥位,用拇指橈側緣頂住皮膚,食中指向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起皮下脂肪層,從長強(尾骨部)向上提捏至大椎穴。每捏3次提起脊背皮膚1次,重複3~5遍。

腹部推拿 將患兒置以仰臥位,將手放置於患兒腹部,並以臍部為中心作掌揉法以順時針方向揉腹3~5分鐘,之後再沿結腸走向作掌揉法,持續3~5分鐘,最後用拇指點揉中脘、天樞1~3分鐘。

點揉足三里 讓患兒仰臥並雙下肢伸直,用拇指指腹放於患兒的一側足三里處,點揉1~3分鐘,同理再操作對側。

點揉脾俞胃俞穴 將患兒置於俯臥位,用食中指分別放置於脾俞、胃俞處,點揉1~3分鐘。然後輕撫患兒背部。

以上方法根據療效可每次治療30分鐘,連續治療1~2周。小兒推拿通過促進胃腸的經氣循行,從而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胃腸蠕動功能,調節陰陽平衡,對治療厭食症有很好的療效。

小兒厭食是現代兒童的高發疾病,在治病防病的同時,家長務必要嚴格把控小兒的“飲食習慣關”。中醫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胃氣的盛衰直接關係到小兒的生長髮育,因此解決厭食應從保護胃氣開始。若厭食患兒久病不愈或出現了嚴重併發症,就要及時就醫,並謹遵醫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