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產業的“鯰魚”

<table> 新材料產業的“鯰魚”

星聯科技生產的ERE設備。受訪企業供圖

/<table>

■企業行動

南海三山新城,由廣東星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聯科技”)打造的ERE產業園已於今年10月動工,全面推動“拉伸流變擠出設備”(ERE)在高分子加工行業新技術研發的進程。

四年前,星聯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瞿金平團隊合作,共同成立了星聯科技,張偉明的事業中心逐漸從模具製造轉移到新材料領域,開啟了他的“二次創業”。

ERE裝備的核心技術由瞿金平院士發明。它顛覆了全球已沿用100多年的剪切流變技術原理,成為新材料產業的一條“鯰魚”。目前,ERE主要應用在塑料加工領域,未來有望引發更多行業的“品質革命”。

跨領域推動品質革命

在高分子材料加工行業,傳統的技術存在能耗高、成本高、加工難等問題。而ERE開創出全新的材料加工成型原理,並打造相關工作母機,讓高分子材料加工在能耗方面下降25%,節約生產材料和成本,同時製品力學普遍提高20%以上。

目前,星聯科技已經推出了運用ERE技術生產的“多層複合高性能地膜”,在新疆伽師等地試用。利用該技術,在材料相同的情況下,加工過程降低25%的能耗,且回收率接近100%,極大地減輕了環境負擔。

ERE技術為何如此神奇?張偉明比喻,就像做牛肉丸一樣,原來的技術是用刀剁,將材料一層層“剝”下來,而ERE就像潮汕做法,用棍來打,使材料原有的分子結構保持得更好。

星聯科技計劃在現有基礎上,逐步開創“ERE+N”共創共享新發展模式。“ERE是一項平臺技術,從塑料擠出成型、橡膠加工到農業、環保領域,幾乎所有涉及高分子材料的產業,都能使用這一技術和相關設備,形成新的技術突破。”張偉明說。

探索“科學家+企業家”合作新形式

在深圳大族激光的參訪,讓張偉明聯想到了星聯科技的未來。從2015年開始,星聯與瞿金平院士團隊合作成立了星聯科技,對ERE技術進行產業化。該技術顛覆了過去沿用100多年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性能大幅提升。就像激光發生器的普遍應用一樣,它有望為多個不同行業帶來品質革命。

在與院士團隊的合作中,企業家與科學家之間的角色分配,讓張偉明感受深刻。“咱們的院士是整個行業的泰斗,取得了這項突破性的成就,但是在產業化的具體環節,他的團隊不一定能夠把握得很好。”張偉明意識到,科研心態與產業心態有著非常大的區別。逐漸地,星聯科技摸索出了一套與科學家的“AB角”分工和平衡機制。

跟星聯科技自身的探索相比,荷蘭埃因霍溫的成熟“創新場”給了張偉明很大啟發。在一個“創新場”中,企業既能獲得最先進的技術,又能方便地將其進行產業化,能夠更好地讓科學家為企業的“品質革命”提供幫助。他希望,政府現階段可以搭建平臺,幫助企業對接埃因霍溫這樣成熟的“創新場”。

熊程

本版統籌:林煥輝 葉潔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