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掌權時, 為何努爾哈赤的軍隊就是打不進來?

程文順


大明王朝從朱元璋開創之後,直到在崇禎皇帝手中滅亡,總共二百七十六年,在這之間出了兩個赫赫有名太監,他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明朝的命運,一個是明英宗時期的大太監王振,另一個便是我們爭論不休的‘九千歲’魏忠賢。

魏忠賢掌權時,正是明朝晚年黨派之爭達到巔峰時期,天啟皇帝和他爺爺萬曆皇帝一樣,被黨派之爭搞的心神疲憊,萬曆皇帝在位時,雖然有黨派之爭,但尚在控制範圍之內,百姓生活穩定,後金勢力還沒有崛起,整體上國家穩定,因此萬曆皇帝可以任性,可以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到天啟皇帝這裡黨派之爭,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嚴重的損壞了整個國家的利益和穩定,尤其是東林黨,這幫人文不能定國,武不能興邦,在朝堂之上大肆攻擊對手,全然不顧國家利害,只是以打擊對手目標,此時天啟皇帝急需另外一股勢力,來制衡東林黨人,這個人便是魏忠賢。

魏忠賢掌權時大概是天啟皇帝在位這七年裡,這位木匠皇帝雖然疏於朝政,但是絕對不是傻子,只是被東林黨人搞的精疲力盡,不願意看他們而已,魏忠賢掌權後,首先就是要大力整治東林黨人,魏忠賢同樣也不是傻子,他清楚皇帝要他做什麼,因為太監手中的權利是來自皇帝,皇帝一個不高興,自己就什麼都不是,從崇禎皇帝繼位不費吹灰之力,便輕易的將他拿下便可以看出,東林黨所代表的是江南富裕的鄉紳地主的利益,這些人以謙謙君子自居,自比為忠臣義士,實際上是欺壓百姓,剋扣朝廷糧草,無惡不作,江南作為全國最富裕的地方,也是東林黨人的家鄉,竟然不讓皇帝向他們收稅,而大力壓榨窮苦百姓。所以魏忠賢掌權後,首先拿他們開刀,魏忠賢是從窮苦百姓出身,他深知百姓身上沒有什麼油水,從而把目標放在了富裕的江南地區,向當地的地主鄉紳和富裕的商人,徵收工商稅、礦稅和海稅,這一點極大的充實了國庫,和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這一點魏忠賢做的還是極為不錯的。


第二就是題主所說的,魏忠賢掌權時,努爾哈赤的軍隊為什麼打不進來,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了,魏忠賢雖有一定的功勞在裡面,但也不是全部原因,首先是魏忠賢大力支持軍事,因為他深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前車之鑑的是‘土木堡事件’他的權利來源於皇帝,若是努爾哈赤軍隊打進來,要麼皇帝和他一樣滅亡,要麼明朝遷都南京,失去半壁江山,作為朝堂上的主事者,魏忠賢必定負主要責任,所以這兩種結果都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他大力支持軍事,尤其是遼北局勢,他先後啟用孫承宗,毛文龍和袁崇煥等人,購買了大量的火器和紅衣大炮,並支持袁崇煥打造關寧鐵騎,魏忠賢雖貪,但並沒有剋扣軍餉,保證了前線的後勤供給,穩定了遼東的局勢。

但是還有一點就是天啟二年到天啟六年這段時間,努爾哈赤沒有組織過對明朝的大規模進攻,努爾哈赤駐兵於錦州以北,他根本沒有進入寧錦的意圖,在他的想法中,雖然能夠時不時痛揍明軍一頓,但還是以掠奪資源為主,說到底此時的努爾哈赤,還只是一個小的地方政權,對於擊敗明朝軍隊並取代之的想法,他根本就沒有過,甚至連做夢都不敢做,不管是軍事還是經濟文化等,滿清與大明王朝都不在一個量級上。努爾哈赤心中最大的夢想是得到明朝承認,自己偏安一隅,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與明朝正常交往,經商往來,他努爾哈赤便心滿意足了,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時期,滿清軍隊先後三次佔領了錦州地區,但是三次又都主動撤退,既沒有派兵駐守,更沒有修築堡壘,寧錦地區對他們來說無用,滿清只有區區20多萬人部隊,攻佔下地方,連可以分散駐防的人都沒有,更不要說佔領整個大明王朝了,直到清軍入關,他們都不敢這樣想,只是可惜漢奸太多,多到連滿清都不敢相信。

所以說魏忠賢掌權時,努爾哈赤的軍隊打不進來是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魏忠賢的在其中的功績也不容小覷,總的來說魏忠賢掌權是雖然貪婪,壞事做盡,任人唯親。排斥異己,但總體來說對大明王朝還是有功的,如不是崇禎皇帝年輕氣盛,繼續任用魏忠賢,明朝應該不會那麼快就滅亡。崇禎皇帝殺掉魏忠賢之後,東林黨人又開始禍亂朝堂,取消工商稅等,從而加大農稅,壓榨窮苦百姓,導致國庫空虛,民怨肆起,而崇禎皇帝為了節源開流取消郵差,從而導致了身為郵差的李自成活不下去,揭竿而起,親手葬送了大明王朝。

更令人諷刺的是,李自成曾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東林黨人叫嚷寧死不屈,絕不與賊人同流合汙,結果李自成攻破京城,這群東林黨人又搖頭擺尾,跪的屁股朝天,恭迎大順軍進城,醜相百出,令人汗顏,崇禎皇帝打仗國庫沒錢,向東林黨人借一百萬兩銀子打仗,百官紛紛哭窮沒錢,結果李自成攻進京城,嚴刑拷打之下竟然搜出七千多萬兩白銀,不知道崇禎皇帝臨死前是否後悔除掉魏忠賢,他那句諸臣誤朕,或許說明了什麼。


一個老男人歷史


魏忠賢不死,大明著實難滅!

魏忠賢的確是一個大奸宦,但又不得不說,沒有魏忠賢的大明,離死更進一步!


魏忠賢如何大奸大惡,但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勢,始終要維護好大明朝的利益才是王道。

一,因此魏忠賢不遺餘力的打壓東林黨文官集團!


東林黨除了打嘴仗,幫倒忙,其他可以說是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因此,魏忠賢,二話不說,幹他!

二,強行對以東林黨為後臺的南方中上層士紳地主階級徵收賦稅!

大明後期,南方賦稅系統基本癱瘓。而南方賦稅作為主要稅收來源,導致整個大明財政入不敷出。既要保證邊關不破,又要鎮壓內部起義,再多的錢也不夠燒。

東林黨支持南方士紳地主階級不納稅以及搗亂中央納稅系統,因此魏忠賢又得拿東林黨開刀!瞌睡來了枕頭到,魏忠賢做夢都笑醒了。

因此,不管文官集團如何上躥下跳,邊關如何戰火連天,地方如何揭竿起義,魏忠賢都能不動如山。而他要做的就是穩住這將傾的大廈——大明。

三,不拘一格,無視陣營之分,提拔邊關將領,鎮守九邊!

魏忠賢對寧錦大捷中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等人論功封賞!

魏忠賢不因為袁崇煥是自己人,而赦免袁崇煥的怕死避戰之罪,從而罷免了袁崇煥!

魏忠賢也不因毛文龍上書力保和他做對的東林黨人,從而收拾毛文龍。

四,沒有了,再有魏忠賢就不是奸宦了!開玩笑。

綜上所述,魏忠賢其實經營了一個比較穩固的大明,因此從外部基本難以攻進來。可惜的是魏忠賢死後,大明反倒被內部農民起義搞垮了!

記得幫娜迦點贊、收藏、評論、轉發(⊙o⊙)哦!


娜迦style


魏忠賢掌權的時候,自天啟元年(1621年)到崇禎一年(1627年)魏忠賢死亡,有六七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為什麼努爾哈赤的軍隊就是打不進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努爾哈赤的軍隊正在發展壯大,但勢力還沒有發展到足以於明軍抗衡。

努爾哈赤的部落最初為明朝守衛建州,後來他的父親被明軍錯殺,努爾哈赤申訴不得,才以十三副甲冑起兵,開始了統一了女真各部的征戰,建立了後金,成為後金大漢,年號天命。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在盛京誓師,宣佈對明朝的七大恨,親率2萬步騎兵進攻明朝。



這個時候,如果明朝應對得當,完全可以消滅努爾哈赤的軍隊。可是因為戰略失誤,十一萬軍隊戰敗,使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實力受到毀滅性打擊。

魏忠賢掌權時,正是努爾哈赤大軍瘋狂進攻的時期。天啟元年以後,努爾哈赤相繼攻陷遼西廣寧、錦州、大淩河等四十多個城堡,打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到1626年,寧遠之戰,努爾哈赤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打傷,很快就死了。

客觀地說,這個時候,努爾哈赤軍隊還沒有絕對把握戰勝明朝軍隊。

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是為了打擊東林黨人,也就是用宦官集團打擊文官勢力,加強了自己的統治。

天啟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喜歡做木工,他對朝政沒興趣,所以就重用太監魏忠賢,任由其把持朝政,惑亂朝綱。魏忠賢壞事做盡,任人唯親,大力發展自己的黨羽,殘害忠良,貪汙受賄,權傾天下,被人稱為“九千歲”,各地紛紛為他建立生祠供奉,架空了皇權。當時很多人只知道有魏忠賢,不知道有皇帝。



但是,如果說朱由校就是昏聵無能,玩物喪志,也是不對的。即使皇權被魏忠賢架空,那也是朱由校自願的,但他並不傻,因為魏忠賢代表的就是他的利益,維護的就是皇權。而東林黨人並不是這樣。

當時,明朝黨爭非常嚴重,武官集團還好,沒有形成勢力,因為朱元璋最怕武官造反,採用“衛所制”,將武官勢力消滅在萌芽狀態。當時與朝廷爭利的就是東林黨人。

東林黨人都是迂腐的文人,同時也代表沿海工商業地主商人的利益。他們以君子和清流自居,勢力十分強大,是明朝黨爭的始作俑者。

這些人開口閉口是聖人之言,背地裡男盜女娼,欺壓百姓,逼良為娼,姦淫婦女,剋扣糧餉,與朝廷爭利。

朱由校重用魏忠賢的宦官集團,成功打壓了東林黨人,加強了自己的統治。



朱由校並不昏庸,舉一個例子。袁崇煥上了一個奏摺,準備築城困死努爾哈赤軍隊。朱由校在做木工活的同時,反問了他很多細節問題,比如如何防止女真圍點打援等,袁崇煥立刻啞口無言。朱由校淡淡地說:清談怎麼可能取勝?

可見,朱由校最討厭的就是東林黨人的誇誇其談。他重用魏忠賢,是因為魏忠賢可以代表他自己。

魏忠賢最大的功績是做對了兩件事情:一是向大地主和商人收取工商稅,二是加強對東部邊境的防禦。

魏忠賢是從底層爬上來的,他知道老百姓沒錢,所以專找有錢人弄錢,沒有增加老百姓的負擔。

明朝後期正處於“小冰河”時期,由於天災,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國家稅收入不敷出。魏忠賢將目光放在全國最富庶的東南沿海地區,這時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一些大商人富得流油。

魏忠賢在江南地區設立了工商稅,向大商人、大資本家和大地主徵收工商稅、礦稅和海稅,從此國庫不愁,而且對災害地區的農民減免稅收,這樣不至於激起民憤。



另外,魏忠賢懂得“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他雖然殘酷打擊異己,卻對東部邊境的戰事非常重視,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努爾哈赤的軍隊雖然來勢洶洶,但魏忠賢大膽啟用了熊廷弼、袁崇煥等將軍,而且在軍費上大力支持。如果沒有魏忠賢大力增撥軍費,袁崇煥的關寧鐵騎不可能建立,取得寧遠大捷的紅衣大炮不可能購置,就不可能打敗努爾哈赤,最後讓他受傷至死。

如果崇禎皇帝繼續重用魏忠賢,明朝應該不會迅速滅亡。因為魏忠賢嚴重打擊了東林黨人的利益,在崇禎搬倒魏忠賢以後,東林黨人向崇禎建議,取消了工商稅,增加了農業稅,才逼得人民造反。李自成本是一個驛館郵卒,因為崇禎開源節流,取消驛館下崗才揭竿而起,最後成為崇禎的掘墓人。

如果沒有李自成攻打京城,吳三桂不會從寧遠撤出勤王,後來投降多爾袞,明朝也不會就此滅亡。

我是子龍威武煮酒談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子龍威武煮酒談史


民族英雄孫承宗

嘉靖四十二年偉大的軍事家孫承宗出生在河北高陽縣,開啟了功勳卓著的一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強大之後開始嚮明朝挑釁,遼東地區接連失陷,關鍵時候孫承宗來了。孫承宗建立了著名的關寧防線,一手培養了袁崇煥,提拔了祖大壽、滿桂、趙率教等優秀將領。努爾哈赤自此再也不能前進一步。在孫承宗壯烈殉國之後二十幾年皇太極也未能突破關寧防線。偉大民族英雄,卓越的戰略家、軍事家孫承宗。

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號稱木匠皇帝。沒怎麼讀過書卻偏偏做的一手好木工,懶卻不傻。雖縱容魏忠賢等閹黨,但也是為了打壓東林黨。但在國家危難面前還是沒有讓魏忠賢陷害孫承宗和袁崇煥等。

識時務

大概是吸取了土木堡之變的經驗,魏忠賢抱緊了明熹宗大腿,已經得到了權力和財富。朝廷危難對他而言沒有好處,魏忠賢沒有過度陷害邊關守衛將領。


快跑233


魏忠賢執政時,努爾哈赤的軍隊始終打不進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與一個人有關係,但這個人不是魏忠賢,而是毛文龍。在天啟二年的時候,毛文龍在偷襲後金的要塞丹東市後,便率軍撤退到朝鮮灣中的皮島上,隨後他以此為據點,招撫遼東的難民,組建軍隊。

因為毛文龍的崛起,讓後金在地理位置上陷入了一個四面圍困的局面。換句話說,當時的後金的根據地,處在大明帝國、蒙古、朝鮮王朝和毛文龍的四面包圍之中,這讓努爾哈赤實在是有苦說不出。

因為,後金不管往東南西北任何一個方向發展,只要他的軍事主力長時間的遠離自己的老巢,大明帝國、蒙古、朝鮮王朝和毛文龍這四個勢力,都可以趁機去騷擾他的老巢,從而讓努爾哈赤顧此失彼,不得不撤退回來。



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態,它是建立在這四股勢力都擁有野戰實力的基礎上,但問題是,當時朝鮮王朝和大明帝國的軍隊,早已經喪失了野戰能力,努爾哈赤不去招惹他們倆,他們就已經是阿彌陀佛燒高香,又哪裡去敢主動招惹努爾哈赤呢?

同時,蒙古軍隊雖然沒有喪失野戰能力,但它早已被努爾哈赤揍得狼狽不堪,在這種背景下,他就算有心也無力。所以,很多時候雖然大家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但面對努爾哈赤的打擊,往往都不敢相互支援,只能眼睜睜看著盟友被打。

但是,毛文龍的崛起,改變了這一現狀。首先,毛文龍的軍隊是自己重新組建的,並不是明朝原先的那些腐敗軍隊,雖然他的野戰能力,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其次,毛文龍的根據地皮島,是在海上,而他又擁有一支海軍力量,反觀當時後金還沒有海軍力量,貿然出海等於送死,所以毛文龍根本不用擔心努爾哈赤的報復。



雖然說,以毛文龍的實力,和後金相比,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如果努爾哈赤只有毛文龍這一個對手,他只要全力剿滅毛文龍,毛文龍恐怕很難有活路。但是,毛文龍的背後,還有大明帝國、朝鮮王朝和蒙古支持,他們雖然不敢明著支援毛文龍,但卻可以在背後不斷給他送人送錢送武器,這樣就算努爾哈赤擊敗毛文龍,毛文龍也可以很快滿血復活。

更關鍵是,因為毛文龍的存在,只要努爾哈赤率領軍事主力離開大本營後,毛文龍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殺入後金的老巢搞騷擾和打游擊,甚至截斷努爾哈赤大軍的後勤供給。這樣一來,努爾哈赤自然無法舉行大規模的遠征,只能時不時在邊境線上活動。

也正因為此,在努爾哈赤時代,還有皇太極早期,後金的對外擴張,一直處在一個死局之中,雖然他不斷狠揍大明帝國、蒙古和朝鮮王朝,但始終無法對他們進行大規模和長時間的遠征,更無力鞏固已經奪取來的城池,因為他們的後方一直受到毛文龍的威脅。

所以,從天啟二年底一直到天啟七年,也恰好是魏忠賢執政的這五年,因為毛文龍一直活躍在努爾哈赤的後方,所以他始終打不進來。但是,等到崇禎繼位後,他重用名將袁崇煥主持遼東,結果袁崇煥上來就將毛文龍給殺死。

雖然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有著眾多合理的理由,但誰也不可以否則,因為毛文龍的被殺,他的部隊直接集體倒向後金,於是努爾哈赤終於從四面受困的局面中走了出來,隨後他開始放開手腳征服蒙古和朝鮮。而等到他征服完蒙古和朝鮮後,所謂的寧錦防線,就完全成為一個擺設。


我是趙帥鍋


魏忠賢權勢熏天的時期,是在天啟元年至崇禎一年魏氏身死為止,期間大致七八年。

魏忠賢從一個自閹的市井混混,混到黃運泰、潘汝楨等一班阿腴宵小,拜稽出“九千九百歲”的荒唐媚呼;同時,在各地都建起了魏之生祠,有的生祠的規制,甚至大大超過了在中國不可逾越的“忠義”的標杆——岳廟、關廟之時,

水滿則溢,月圓則虧的客觀規律,便發生作用了。

魏忠賢從天啟帝那兒,積攢了幾十年的信任和寵信,都不能阻止崇禎帝下給錦衣衛的抓捕令牌。所以,還沒等到緹騎徑至,魏閹便一丈白綾懸樑了結了。

在大明的皇權、宦權、臣權的權力三角中,所謂權勢熏天的宦權,在新晉的皇權輕輕的一折之下,嘎嘣脆成了兩節,餘孽也盡受追索。為魏氏極盡撐腰的天啟帝奶媽客氏,勉強算個外戚吧(基於天啟帝的極度尊崇,就當她是封建王朝中的一極力量——外戚吧),被崇禎帝讓人鞭死在浣衣局的院子之中。勢去如風,滿目狼籍。

千萬不要藐視大明的皇權,哪怕它是才出生一天的皇權!很多人以為,大明皇帝個個奇葩,不是開豹房,就是做木工;或者二十幾年不上朝,或者啟丹爐、書青詞。也有人以為有明一朝276年,除了洪武、永樂帝幹過些正事,其他皇帝都是在玩物喪志。


非也,由於專制制度到了明朝,已發展接近巔峰。所以,明皇大多是二千多年來封建王朝中最會整合各方力量的精明人。

給你的寵信和權勢,是為了更方便榨出你最後一點的能力,而不是相反。

由於制度的關係,皇權最怕的不是東林黨的文臣,也不是權閹,而是大明的武官。

東林、權宦這些傀儡,覆手須傾可壓在皇權的五指山下,恣意妄為的魏忠賢,被制度加掛、新晉的崇禎帝一擊便倒、毫無抵抗之力,便是明證。而崇禎朝,僅是明朝最虛弱、最平庸、最可憐的一個朝代。

當然,最可怕的武官們,其結成軍事集團的可能性,早被朱元璋用“衛所制”,先知先覺地所分解和融化。餘下的軍門勳貴,不是被瓦刺在“土木堡之變”之中一網打盡,就是被爭權奪勢的東林黨文臣和權宦所壓制,皇權那個心裡暗爽呀。

直接說“木工天才”天啟帝朱由校吧。

他是不是玩物喪志、有無治國之才,看他回覆袁崇煥的平遼方略,就知道了。細節之中見魔鬼麼。

打過“寧錦大捷”的袁崇煥,論作戰能力,在晚明不算很差吧。

他上了一個奏摺,說準備築城困死努爾哈赤部。這方法,與後來忽悠住崇禎帝之策如出一轍。天啟帝在忙碌地做完木工之餘,順便問了袁很多防女真部落中的戰略、戰術疑問。比如如何防止女真圍點打援,如何在努酋來襲時,保護邊城外的耕地和邊民等問題。

袁崇煥頓感啞口無言。袁的無語,並非個人能力不夠所致,而是有因國力衰減、被魏權閹制約而無法回覆天啟帝的因素在裡面,但這至少說明天啟帝和袁崇煥都不是昏君庸將。當然,還反映了一點,老袁的水平、運氣比李成梁要差點兒意思。

然後天啟帝說,“勝無輕談。”(想取勝不是這麼容易的),又斥責袁崇煥,“該撫饒為之,亦善為之。”(該督撫要踏實做事,別扯那些沒用的)。

以上大略糾正了一下大家,對晚明政治力量中主次構成的錯覺。下面再來談談後金,為什麼攻不進天啟帝時的國門。

先說後金。

明敕都督、龍虎將軍努爾哈赤,比天啟帝登基早了三年,宣佈因與明朝有七大恨,而舉事叛明。在這以前,努爾哈赤及其祖上,一直生活在李成梁總兵依明國策所造成“力足以自立,勢足以對抗,互不通屬,各自通覺,不得糾合”的壓迫之下抑鬱著。

也就是說,萬曆皇帝施行的是,讓女真各部落之間達到一種自立、均衡、互抗指標的政策。明朝政府的考慮是這樣的,顯然,如果女真某部太弱了,易被其他部落所滅;太強了,易糾結侵犯明邊。實際上,大明一直在女真各部之間,作著剪強助弱的調節,讓女真族各部落一直處在誰也滅不了誰的爭鬥之中,而永遠沒有力量,去侵犯大明之邊境。

二十幾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果然聰明無比,腿瘸,心眼卻一點都不瘸,不愧為“柱國名相”張居正教出來的高徒。

然而,聰穎的努爾哈赤一直在大明的壓力下,於東北假借“仇隙”之稱,東征西討、四處兼併各部落。而李成梁出於私心,在後期以“養寇自重”之技,為多多搶奪明庭為其防區的資源分配而努力著。

加上孫承宗的力所不逮,和高第愚蠢的棄關外疆土而獨守關隘之策,對努酋的壓力,就僅浮於表面之上了。在很多的戰略節點上,出於國力衰減和私心,都沒卡死尚為弱小的努酋的作為。

到了袁崇煥手裡,袁也無特別出類拔萃之才,中上等不錯的能力吧。

他自然也傾向於以守代攻,保住山海關不破就行了。毫無李成梁在到處挑撥之後,又以宗主裁判之態,四處行懲強扶弱之能。不過,在寧遠城上,用紅衣大炮總算是讓努酋認識到,與大明玩心跳,得自己的心臟足夠強大才行。

天啟六年,袁崇煥守寧遠,魏忠賢派太監劉應坤、紀用監軍,袁上書請求調離指手劃腳的太監無效,反受魏閹彈賅。巨功僅晉一級,便憤而辭官,朝庭以王之臣替之。

僅就這一點,當然不能說魏閹在內推天啟朝。但皇權通過宦權代行監控軍權,在戰場形勢急迫之時,高級軍官在臨機決斷上,會頗受煎熬。如果這個軍官個性強點、能力也不太突出,就容易被敵所趁。土木堡之變,就是受太監王振所侵,大明勳貴、文武精英盡失。

這就是戰爭時期,皇權太強的壞處。它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調節機制,無法對過於強大的皇權所露出的短板,進行補救。

其實,魏忠賢的眼光還是有的。他看到了東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不顧東林黨地阻攔,以收工商稅,開闢新稅源來填充國庫,彌補了因小冰河時期農稅賺收、軍費不足的大難題。否則,明朝國力會衰退得更快。袁崇煥、洪承疇的仗會更難打了。

一收工商稅,等於宣佈,皇權與處於臣權主導地位的東林黨要隔空互懟了。因為這侵犯了臣權的來源、黑金之核心了。要知道,自太祖剝奪了宰相一職後,文官便與皇帝同床異夢了。

上邊說過,皇權滅了東林黨不易,但遏制住東林黨,還是比較容易的,強勢代理人魏忠賢一放出來,東林黨便被咬得戰慄不已、滿堂噤聲了。

還有一個問題,李自成還沒有出現。

事後看來,李闖這股力量,從內部打破了明朝原本脆弱的政治平衡,並拖垮極為拮据的帝國財政,還使明朝的軍事部署處於左支右絀、處處露怯的境地。

更重要的是,李闖的群眾基礎,比後金要天然的好很多,他沒有民族基因排異的擔心。關內更無長城之阻隔,剿起來很不容易。

“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攘外必先安內”,真是治國良言吶!

李闖部是一支農耕社會的起義軍,這支隊伍無論是經濟血緣,還是在血統性上,天生對大明的民眾具有親和力,並因此能得到民眾的補充。而僅憑後金這些遊牧民族的無根飄萍去折騰,反觀後金既無強大的財力補充、又無充沛的兵員補充,以落後的奴隸制度,也無法長期對抗更為先進的、農耕社會制度下的大明官軍。

當然,後來經過努酋的努力,到處和縱連橫、搶佔基地,遊牧習性有向農耕社會靠攏的趨向。但由於滿族地處滿、蒙、朝鮮不同族國之間,到處充滿基因排斥的民族、國際的惡劣環境,後金比起李闖在同族中的本土作戰、融民為兵,打敗明朝,顯然就難了很多。

滿清這種先天的缺陷,直到康熙朝,採用了大明對後金一模一樣的民族政策,才讓蒙古不再與滿清作對。

綜上所述,努爾哈赤攻不進天啟的國門,主要不在於魏忠賢在不在位、權勢強不強,而在於努爾哈赤僅憑遊牧的奴隸制度下軍隊,是無法與大明的農耕社會制度下的國力相抗衡的,也無法侵入長城這層皮膚,讓大明立時毒發身亡的。

它的主要原因在於,是經血出同族李闖的強力內推,從內部破壞了大明身體的免疫力,讓外來力量更易侵入其機體,所造成讓大明重痾在身、突變身亡。

大明非死於大清,實死於李闖內推。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魏忠賢雖然無惡不作,但對國家軍事,還是比較重視的,不會輕易換帥,更不會肆意妄為,不輕易瞎整明朝兵部。

(魏忠賢劇照)

畢竟只有國家在,國土穩定,宦官們才能逍遙快活。這一點,老奸巨猾的魏忠賢,自然明白。

朱由校繼位,改元天啟。魏忠賢跟朱由檢的乳母交好,兩人串通,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逐漸掌握朝廷大權。

同時,朱由校能夠成功當上皇帝,也多虧了東林黨的鼎力支持,所以,在朝廷六部、內閣中,東林黨的正直人士,都能夠得到天啟帝的重用,擔任要職。

於是,在天啟初年,政局煥然一新,朝中大臣多是正直、有能力的大臣。在這些大臣的極力支持下,面對遼東局勢,先後啟用熊弼廷、袁可立、袁崇煥等優秀將領。使得遼東局勢,在天啟初年,大為樂觀。

對於這些將領的任用,以及他們對待後金的軍事策略,魏忠賢基本上沒有太多阻撓,這也使得、天啟年間的遼東局勢一度好轉。反而是東林黨的一些文臣們,相互內鬥、構陷遼東將領,使得遼東局勢進一步惡化。(魏忠賢與東林黨 劇照)

遼東局勢中,最為優秀的軍事將領袁可立,是被明清歷史選擇遺忘的人物。

因為有他的存在,才使得天啟年間,乃至崇禎年間,在遼東戰場中,明軍才有機會,大肆攻擊後金的軍隊,後金的努爾哈赤的囂張氣焰,才被得以壓制。(明末遼東軍事圖)

袁可立,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帝師,深得明熹宗信任。隨後迫於遼東戰事的危機,袁可立臨危受命,在登萊建立戰區,意圖從海上壓制努爾哈赤的軍隊。

在袁可立的積極調度下,明軍從海上、陸地發動積極攻勢,一度取得重大勝利,還收復了被後金攻佔的大部分遼南地區,打的努爾哈赤、毫無還手之力。

這是明末時期,僅有的一次主動進攻的成功戰役。

此外,袁可立積極策反後金的高級將領劉愛塔。劉愛塔,在後金漢人中,政治地位崇高,努爾哈赤也是極其欣賞他,甚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但劉愛塔目睹了,後金殘忍對待漢族同胞,決心反抗後金,報效明朝。(策反劉愛塔 劇照)

於是,積極策反後金統治區域內的漢人,反抗努爾哈赤。後金區域內的漢人暴動,再加上袁可立的軍事打擊,一度使得後金岌岌可危。

趁亂之中,劉愛塔找了個跟自己酷似的金兵,把他燒死了,採用“狸貓換太子”之計,自己成功逃離後金。而後金的人一直以為劉愛塔為國捐軀,被燒死了,努爾哈赤十分惋惜,下令好生安撫後事。

後來,後金得知真相,怒不可遏,一直將這件事情當做奇恥大辱,對袁可立也是懷恨在心。這也就導致,在滿清編寫史書時,極力消除袁克立這個“可惡”的漢人,甚至為他大興文字獄。(袁可立劇照)

總體而言,在遼東軍務上,袁可立從大局出發,不參與黨爭,為遼東戰事規劃了一條正確的軍事路線,海陸兩棲作戰,安撫悍將毛文龍,調和各個邊關將領的矛盾,在後金內部策反投降的漢人,最終為天啟年間、崇禎年間的遼東戰事,勾畫了一條堅不可摧的軍事路線。

只要明朝將領,堅持袁可立的軍事路線,從大局出發,不在邊關抄家、鬧彆扭,鎮壓、消滅後金,是遲早的事情。

而此時,身在宮禁之中的魏忠賢,也深知袁可立的軍事才能,一直不輕動明朝兵部,讓袁可立掌握兵權,處理遼東軍事。因此,遼東戰事,得以在天啟年間逐漸取得喜人的成績。(魏忠賢與袁可立 劇照)

但在東林黨人的教唆下,袁可立不知不覺中,參與了黨爭,最終與魏忠賢發生了摩擦,被迫遠離兵部。而袁可立經此一事,意氣用事,不再參與朝中大事,最終看著自己親自規劃的遼東軍事防線、一步步崩塌。

最終,在天啟年間的後期,由於後來的遼東將領們,孫承宗、袁崇煥缺少袁可立的大局意識,調度無方,在加上朝中東林黨、閹黨內鬥,不顧遼東的軍國大事,使得明朝水師進攻一度被廢棄,導致遼東局勢逐漸惡化。


歲七夸父


魏忠賢明朝著名的一個大太監。拋開各種史料來談論他,魏忠賢絕對是個大智苦愚之人。但是在那個年代又有誰知道呢?

崇禎皇帝的哥哥明熹宗就是一個明白人。在臨終告訴崇禎皇帝魏忠賢就是個人才,可以託付大事,但是崇禎就是不聽一上臺就把他給殺了。明朝不久也就亡了。


閹黨沒有自己的理想,是依附於皇帝的,他們必須保住眼前的這位皇帝的江山,自己也就生存著,保不住就與皇帝同死,所以,魏忠賢絞盡腦汁幫皇帝,沒有個人野心,最多貪財享受。東林黨或者文人則不同,他們要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要向皇帝輸出自己的理念,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高明,他們要出名,要留芳百世。於是,他們往往是不願採納別人合理化建議的,總是要堅持自己的觀點,以示高人一籌。文人相輕也是有道理的。

而認為魏忠賢掌權時,努爾哈赤打不進來的地方主要就是加強對邊關少數民族的防範,重用袁崇煥等邊關名將,建立邊防線以抵禦努爾哈赤。因為太監權力來自皇權,所以他自己就要拼命維護皇權,而對於東林黨人換政權對他們這樣的士大夫階級影響不大,因為社會影響力,生產資料的擁有上他們都是占主導地位。


對東南沿海富裕地區徵收工商稅,雖然這樣他自己也撈了很大一筆,但是這個可以彌補以前萬曆三大徵造成的國庫空虛,保證了邊關後勤以及政府的財政運營。而後來他死後被重用的東林黨人多為江南士大夫家族出身,很多還是當地的豪族,所以為了自己利益,就取消了工商稅,然後加重農民賦稅,精簡人員,取消驛站制度,正好遇上連年大旱。而且他們內部的黨爭把抗金名將袁崇煥等人給牽扯了進去,最終導致袁崇煥被殺害。

這樣他們既沒有保證邊關的後勤,也沒有駐守邊關的良將,還加劇了階級對立和社會矛盾。於是農民起義不斷,在旱災嚴重的陝西地區,李自成的起義隊伍迅速壯大,最終攻入北京,明朝滅亡。


獨秀文苑


這個題目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同理可以推論出,岳飛死後,為何金國軍隊就是打不進來?慈禧掌權時,大清為何就是亡不了?孫中山掌權時,為何日寇就是打不進來?

以上是玩笑,為什麼說是偽命題,從政治、經濟上來分析未免長篇大論,只從軍事方面來說一說,從時間線上來梳理一下同時期關係到遼東戰局的主要人物。

魏忠賢真正掌權的時間,不過是從天啟三年(1623年)到天啟七年(1627年)這四年不到的時間,

看看熊廷弼的時間線,明光宗泰昌元年,熊廷弼在瀋陽守住了努爾哈赤的進攻,穩住了因薩爾滸潰敗而動搖的遼東局勢。

天啟元年1621年的時候,熊廷弼被革職,袁應泰上臺,三月,努爾哈赤發動遼瀋戰役,瀋陽、遼陽被攻陷,袁應泰殉國,於是再度啟用熊廷弼。

天啟二年(1622年)一月,努爾哈赤發動河西攻勢,王化貞與熊廷弼不合,在王化貞軍事失敗後,放棄寧錦地區,退入山海關,隨後因此被捕,於天啟五年1625年被殺害。

再看另一位重要人物孫承宗。

天啟二年(1622年)孫承宗被任命為遼東經略,起用了袁崇煥,同時在關外築城。

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孫承宗告病回籍修養,要到崇禎二年才會復出。

還有孫承宗起用的袁崇煥。

袁崇煥在天啟六年到天啟七年之間(1626年-1627年)在寧遠和錦州抵抗住了後金的進攻。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 ,袁崇煥受到魏忠賢排擠,辭官回鄉。

同時期的努爾哈赤在幹什麼呢?

天命七年(1622年)一月努爾哈赤擊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廣寧、錦州、大淩河等大小城、堡失陷,明軍攜百姓退入山海關。

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爾哈赤遷都瀋陽。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連克大小淩河、杏山、塔山後進攻寧遠,圍攻兩天不克後撤退,轉手屠了覺華島。

1626年4月,努爾哈赤征討喀爾喀蒙古巴林部獲勝,七月染病,八月十一日在返回瀋陽途中病死。(此處有一些爭議,許多人認為努爾哈赤是在寧遠之戰中被大炮擊中後重傷而死,但目前史學界公認的說法是努爾哈赤死於疾病,這裡取學界說法。)

比對以上幾人的時間線可以看出,魏忠賢得勢的那幾年,熊延弼在此期間被殺,而熊廷弼本身是由劉一燝與江秉謙力薦才得以複用,與魏忠賢沒有半毛錢關係,最後也是由於魏忠賢迫害而遭殺害。

孫承宗在天啟元年已是兵部侍郎並主持遼東防務,當時魏忠賢尚未發跡,而最後也是因為不肯依附魏忠賢告病還鄉。

袁崇煥依照孫承宗的戰略進行推進,在取得勝利之後反而被排擠導致辭官,也是由於魏忠賢。

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主持遼東戰局的人,一個都不是魏忠賢任用的,反而都是因為魏忠賢而被害或被貶的,不知所謂“魏忠賢知人善用,不會輕易換帥,更不會肆意妄為”體現在哪裡?

那魏忠賢誇耀邊功,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在1622年到1626年之間這四年左右的時間裡,努爾哈赤並沒有發動對明朝的進攻,滿清駐馬於錦州以北,努爾哈赤根本沒有進入寧錦的意圖,而且當時寧錦已被熊廷弼放棄,根本沒有大明的一兵一卒。而這段時間,正好是魏忠賢志得意滿之時,所以似乎看上去遼東局勢變得穩定起來,實際上呢,努爾哈赤怕了魏忠賢?

到了1624年9月,袁崇煥重築寧遠城時,努爾哈赤也始終沒有采取任何軍事行動,直到1626年一月,滿清才進攻寧遠,這四年裡,滿清沒有對寧錦地區採取過任何軍事行動。

如果寧錦地區那麼重要,為什麼努爾哈赤會不派兵佔領?這是因為滿清根本沒有要佔據寧錦的意圖,寧錦地區根本就不是什麼戰略要地,就算到了寧遠戰役的時候,努爾哈赤圍攻了兩天眼看無法攻克,於是決定撤退,撤退並不是撤圍,而是直接撤出了整個寧錦地區,再次把寧錦拱手相讓。

寧遠之戰明軍獲勝,固然值得稱道,但如果就此認為通過這一場戰役就打得滿清元氣大傷,從此再也不敢進攻,是不是有點太自欺欺人了?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時期,滿清先後三次佔領了錦州地區,但三次都是主動撤退,既沒有派兵駐守,更沒有修築堡壘,寧錦地區對他們來說,實在沒有浪費兵力的必要。

不知所謂“遼東戰事,得以在天啟年間逐漸取得喜人的成績。”喜人在哪裡?錦州之外,還有200多里空地,大明在修地堡的事業上,任重而道遠,滿清隨時都可能來強拆。對於滿清來說,當時沒有佔據寧錦地區的必要,讓其成為無人區,成為戰爭的緩衝區,對於滿清是最理想的結果。你要築城就讓你築,城池是不能移動的,我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打下就把城毀掉,本來就要窮死的大明能不能耗得起。

努爾哈赤對明朝發起的攻勢,根本目的不在於攻城略地,只是劫掠資源,只要能偏安東北一隅之地,得到明朝的承認,成為獨立王國,對當時的滿清已經心滿意足。不管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都沒有實力滅亡大明,雖然清軍在點和線上能夠擊敗明軍,但並沒有實力將其擴展成面,它的體量完全不足以滅亡大明,如果沒有漢人的幫助,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清兵入關後也是如此。

大明的滅亡,只能是從內部被推倒,滿清、蒙古等外族都沒有這個實力。事實上,崇禎始終都有跟滿清議和的條件,但高傲的崇禎一次次拒絕了,甚至直到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滿清都沒有做出入關的決定,以八旗那點人,想要問鼎中原,實在是他們自己也不敢想的事情,誰能想到最後,撿了最大便宜的偏偏是滿清。

所以說,認為由於魏忠賢掌權,努爾哈赤打不進來的說法,就和魏忠賢誇耀邊功一樣的性質。如果說在魏忠賢掌權這段時間裡,明軍努力進取,野戰稱雄,收復了遼陽、瀋陽,那的確是值得誇耀的軍功,但在這幾年裡,明軍只是拼命在山海關外,後金並不想據守的寧錦地區築城,製造突出部,又有什麼好誇耀的呢?打個不怎麼恰當的比方,就好比玩電腦遊戲,靠修地堡把對手憋死在家裡,除非兩人實力差距懸殊,否則的話可能嗎?蔣介石倒是用過這招,還取得了成功,不過那正是因為兩者實力相差懸殊的結果。

再看到了魏忠賢死後,1628年5月,王之臣接替袁崇煥主管邊防事宜,於是明朝決定退守寧遠,滿清遂派軍再一次佔據錦州地區。但滿清仍然沒有佔據錦州城的意圖,仍是毀城而去。直到又過了4年,滿清進攻大淩河,圍城三月後攻破大淩河,還是沒有駐守,毀城而去。

這時,距離熊廷弼退入山海關,已經有整整十年,這次軍事行動後,滿清對寧錦地區又有十多年沒有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直到1642年再次大舉進攻寧錦,這時距離熊廷弼退入山海關已經有了整整20年,袁崇煥也已經死了13年之久,如果魏忠賢還活著,這十幾年中明軍沒有丟掉山海關,還是在寧錦拉鋸,這豈不是更值得誇耀?

這難道也是魏忠賢的忠魂依舊守遼東的結果嗎?

東林黨當然不是明朝的救星,同樣的,魏忠賢也不是,過分誇耀或貶低哪一方,都只是宣傳的需要。明朝亡國的原因非常複雜,它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乃至氣候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並不是一個魏忠賢或一個東林黨所能承受得了的。

魏忠賢,也就只是個背鍋的,皇帝要他三更死,他就活不到五更,不要說天啟,連崇禎這樣剛登基的新君輕輕動個手指頭就能拿下他,大明的太監們,說到底,只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而已。


小院之觀


首先,我不是想要洗白什麼人,只不過現在的評論太一邊倒了,我只是想盡量的往中間說,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九千歲”魏忠賢的確不是好人,排除異己、陷害忠良,還貪汙受賄。明朝末年,進入小冰河期,氣候惡劣,農作物產量銳減。為了爭奪資源,地主階級的代表東林黨和皇室打的不可開交,說到底就是為了利益,不管文官們口號喊的如何響亮,如何冠冕堂皇,目的還是想爭取自己的利益。

魏忠賢當權後,搞出了工商稅、礦稅、茶稅海稅等,這些都不是針對普通百姓的,而是江南的世族和大地主階級,比如浙江一年茶稅就可以收到20萬兩銀子,而崇禎上臺後,只收了12兩。越有錢的人越不用交稅,而窮的叮噹響的人卻要多徵稅,這國家還怎麼玩?

天啟年間,因為天災,魏忠賢還減免了農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他當政時明朝沒有發生過大的變亂,根據記載,只有一次農民起義。

萬曆年間,明朝和後金打了一場薩爾許之戰,明朝大敗,從此進入了被動防禦。但在魏忠賢當政期間,他相當重視軍事,他主張對後金開戰,購買了大量的火器,火銃,紅衣大炮等武器,還重用孫承宗、熊廷弼、袁崇煥、吳三桂和毛文龍等人。魏忠賢雖然貪,但沒有剋扣軍餉,保障了前線的後勤,確保遼東的穩定,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掌權時,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根本打不通關寧錦防線的原因。

崇禎上臺後,殺了魏忠賢,重用東林黨,全面廢除了魏忠賢的政策,結果怎麼樣世人都看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