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城的城防當年為何能擋住努爾哈赤大軍?

青梅煮酒58727816

寧遠城就是現在的興城古城位置,當時叫寧遠衛城,位於山海關外200裡,居遼西走廊中部。最後是由袁崇煥親自指揮修築的。

寧遠城還沒有完全完工,就迎來了第一場決定關外歸屬的大戰。1626年正月十四,努爾哈赤兵發遼西,號稱三十萬。袁崇煥估計的敵軍數字在十三萬左右(袁崇煥當時負責寧前道,大致包括:錦州、寧遠、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一帶)。

不管來了多少,當時的遼東經略高第直接下令放棄山海關外所有土地,全軍退回關內。

正在寧遠築城的袁崇煥說:“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結果高第一聲令下,袁崇煥負責的寧前道各地守軍全跑了,只剩下袁崇煥還待的寧遠城。已經是孤城的寧遠城只有將士不足二萬人,獨對努爾哈赤大軍。

明代是中國城牆結構高度成熟的時期,城牆上的相關功能設施,如城樓、甕城、箭樓、馬面、角樓、鏑樓、閘樓、水關等均已定型,成為城牆的固定構造內容。現在從城外看古城,城牆皆外包青磚,寧遠城城牆基砌青色條石,外砌大塊青磚,內壘巨型塊石,中間夾夯黃土。城牆頂端外沿築有垛口,守城官兵可以以此護身、瞭望、射箭;內沿築有女兒牆,高度低於垛口,起著加固城牆的作用。用於人員行走的磚面稱為“海墁”,“海墁”系青磚鋪就,中凸外低,便於排水和減輕城牆夯土的承重壓力。

研究者稱,為了使城牆堅固,具有強大的支撐力,避免內心的夯土鬆動,城牆在建築之初就用不規則城石砌築內壁,然後將壁面鑿平,所以稱為“毛石牆”;由於石料大多是就地取材,遠望去顏色近似虎皮,所以又被稱為“虎皮毛石牆”。

城牆四角的角臺不僅用於佈置兵力,更是裝備了當時的戰場大殺器——紅夷大炮。《明季北略》記載,當時袁崇煥在寧遠城共擁有西洋大炮11門;接受過葡萄牙人訓練的彭簪擔任火器總把,專司訓練炮手使用紅衣大炮。

城堅炮利,使得孤軍能夠堅守。《明熹宗實錄》記載:“(寧遠)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攻具焚棄,喪失殆盡。”不能說努爾哈赤的部下不英勇,但最終飲恨於寧遠城之下,“其酋長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傷亡慘重之下,努爾哈赤只能退兵:“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遼瀋晚報

因為努爾哈赤根本就沒打寧遠,人家直接攻擊了離寧遠只有30裡的覺華島,奪取了幾十萬兩白銀和數以萬計的鎧甲、武器、糧食和其他物資,吃飽喝足直接搬東西大搖大擺回家了。有肥肉不吃去啃沒油水的寧遠,努爾哈赤又不是傻子。

寧遠守軍坐視友軍被攻擊,就當沒看見。對著城外建奴的空營放了幾個空炮,然後報稱擊傷穿著華麗的虜酋一名,周邊建奴搶了人就逃了,不知道打的是誰。反正以後後金不管誰死了都能拉出來說是被寧遠守軍用炮打傷不治身亡的,朝廷又不可能真去驗屍看看對方到底是被炮打死的還是吃壞的肚子拉死的。結果八個月後努爾哈赤死了,於是某督師直接把努爾哈赤之死記在了寧遠的大炮的功勞簿裡,至於為什麼一個人被炮打中了還能活蹦亂跳八個月中間還在馬上奔了幾千公里打了三場戰役,某督師根本不去想這問題,可能努爾哈赤是超人也說不定。

還是滿桂實在看不下去,違令出擊打了後金軍的殿後部隊,砍了兩百個首級,於是就被某督師在奏章裡大吹特吹,變成了“寧遠大捷”。就因為怕滿桂把真相說出來,某督師千方百計想幹掉滿桂,兩人仇就這麼結下了,所以後來滿桂直接當著皇帝的面稱該督師要在戰場上謀殺他。

而明朝朝廷也沒轍,十幾年對後金一場勝利都沒有,覺華島還慘敗了一場,有個砍了200個首級的寧遠大捷,雖然其中疑點重重,但為了激勵人心,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滿桂調離關寧,省的遭了某督師的毒手。只可惜天啟和魏忠賢看得清楚,天啟那個不喑世事的弟弟還真信了某督師一炮糜爛數十里的鬼話,導致幾年後那一攤子爛賬。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一、寧遠城的由來。最早王在晉是在八里鋪修重城,而袁崇煥等人反對(建議在寧遠築城)還越級上報引來孫承宗考察。最後朝廷把王在晉免職,任用孫承宗,孫承宗把八里鋪築城的錢用在寧前築城。而祖大壽奉命修築的寧遠城不合格,袁崇煥親自制定規格重新築城。從這方面來說,袁崇煥具有一定的守備之才(僅僅是一城之守,後來就是瞎折騰妄為多),這時還是很盡職的。

二、努爾哈赤攻打寧遠是什麼時候?天啟六年正月——寒冬啊!因此三國演義裡不就有,曹操戰馬超時,夢梅居士指點築冰城。同樣在老奴攻打寧遠時,“掘之未墮”!

為築錦州城致書曰:“汗致書於袁大人:復書繕畢,方欲遣員往,適有兩起逃人由明來報,爾等修築塔山、大淩河、錦州等語。察哈爾使臣至,所言亦然。我聞知此,即停止遣員往,遂將復書,付爾使者■還。至此書中所言,專為修城事,兩國誠欲和好,先分地段,從何處為明地,從何處為諸申地,各修各地。爾一面遣使議和,一面急修城垣。前寧遠城凍,掘之未墮,自以為得計,遂詐稱議和,乘機築城耳。不願太平,而願兵戈,乃不易也。縱能加固數城,而其所有城池及田禾,能盡堅固乎?若不息兵戈,則我蒙天眷佑,以北京畀我,明帝遁往南京,其令名如何?自古以來,皆因爾輩文臣,如秀在閨,徒好狂言,招致損兵折將而虐害國民,以毀帝業。因前臣不道,河東河西地方淪喪,兵將被戮,猶不足戒,而仍願稱兵乎?——《滿文老檔》下,第三冊,天聰元年四月。


三,奉兵部和高第的命令,從錦右撤退到寧遠——“歸併寧遠”,並非所謂的“獨臥孤城”。

經略高第奏:臣詢問關外地勢之險要;城垣之堅瑕。去關七十里有前屯城,系總兵趙率教所修築,垣墉峻整,四面建空心臺,平放火炮,使虜不敢近城下,可稱要地。又一百三十里有寧遠城,乃袁參政(袁崇煥掛職山東右參政)、滿總兵所督修,牆高四丈,周圍新整堅固,足壯金湯。內以保障關門,外以捍禦強虜,此為第一扼要。由此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鋒遊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自歲前聞奴欲犯右屯,即行該道鎮嚴為提備,臘月二十後道臣袁崇煥來關城面議,甚悉。以時勢論,守四面之城易,守數十里之長城難。臣非敢急關門而緩寧遠,以寧遠之守著預定而不忙,關城之守著新議而未定也;非謂寧遠不當援,以發援遽早無益於彼而反有損於此也。——《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六,天啟六年二月。

這是高第解釋為何不派兵救援寧遠的奏疏,“臣非敢急關門而緩寧遠,以寧遠之守著預定而不忙,關城之守著新議而未定也;非謂寧遠不當援,以發援遽早無益於彼而反有損於此也”——寧遠守城已有策而山海關無。其中因錦右是遊哨之地(關外信地到寧遠為止),而且“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所以錦右當時不具備堅守條件,所以“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錦右等地的兵“歸併寧遠”已是定策。(高第因替代柳河之敗的孫承宗,被孫帝師粉茅元儀等黑得不輕,黑成了貪生怕死的閹黨)

遼撫袁崇煥上言:切照。奴釁以來,閤中外文武,邊、腹之全力以為防。……(篇幅太長)自去秋河上,遂觀我之虛實,故傾巢入犯,視蕞爾之寧遠如機上肉。至兵過錦右一帶,彼不知臣先行撤入,而謂我畏而先逃,故一往無復顧忌,直抵寧遠城下。臣又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無人。彼愈而併力以攻。孰知臣之厚備而奮擊也,出其意外。故措手不及而敗走。

連袁自己都承認,自己率先從錦右跑回了寧遠——“至兵過錦右一帶,彼不知臣先行撤入,而謂我畏而先逃,故一往無復顧忌,直抵寧遠城下”(袁氏的兵法——有進無退?!)。

四,後金並無所獲。除了覺華島外,右屯同樣丟失糧草三十萬。

禮科右給事中張惟一言:關門近事有宜嚴行釐剔者,如關兵月餉非二十五萬則二十二萬, 亦曰我兵,且十四萬汰之不下十一萬也,乃平居患貧而寇至又患寡,少去之兵,從何處銷筭? 此不可不問之兵也。右屯露貯之三十萬,久奉撤入之命,而徒憚搶劫之虛聲,輒舉而委於奴。散之軍不猶愈齎之盜乎?此不可不問之餉也。——《明熹宗實錄》,卷六十八,天啟六年二月己卯(初六)


要知道高第是早就下令錦右撤退了。明朝的邊鎮道員分為兵備、分巡和分守,後來逐漸變成了分巡和分守兼職兵備。分巡——按察司系統,掌管刑名;分守——布政司系統,掌管錢糧。袁崇煥作為右參政兼兵備可是管理錢糧的,錦右糧草通判金啟倧“署寧遠通判”——周文鬱(猿糞還能怪毛文龍掩敗為功的雙標準)。

五,後金尚無攻城利器和條件。就像之前皇太極給袁嘴炮的信中,“爾一面遣使議和,一面急修城垣。前寧遠城凍,掘之未墮,自以為得計,遂詐稱議和,乘機築城耳”,所以太極要試試,結果攻城不利(沒圍寧遠幾天)還犯了戰術錯誤——不該分兵打寧遠(後面的錦州包圍被趙率教突破了)。要是五年後(崇禎四年)的大淩河之戰,情況可能又不一樣了——後金有了火炮(孔有徳投敵只是將後金完全掌握火炮技術提前)。此外,太極攻打寧遠時,由於天啟六年夏的大雨連綿,寧遠城垮塌還重新加固過。

六,毛文龍的牽制。後金已經襲得了覺華島,正好可以用據覺華島的糧草作為補給,在寧遠城下玩後金最擅長的圍點打援的計劃,但是後金沒有,而是焚燒了覺華島的糧食回到大營,過了一天又焚燒了右屯的糧食,然後直接回到瀋陽了。後金撤退十分倉促,甚至連得到的糧食都來不及帶走,直接燒掉。為何?

平遼總兵官毛文龍報稱參將易承惠等至咸寧營殺賊,林茂春等至海州城下攻城各有斬獲,共活擒真夷一十五名,夷級一十八顆,挐獲奸細馬承林等,系李永芳兒女親家,又查在陣炮死官馬四十五匹,陣亡官兵李樸等三百一十四名,著傷官兵五十六名,並接回鄉難民汪仲舉等五千三十餘名。——《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四月十一

毛文龍的塘報在朝議毛文龍無牽制之攻的四天後才到!由於東江距離遙遠且存在海凍,通訊十分不及時。


晃天下

寧遠城始修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當時稱為寧遠衛(衛是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創制的一個軍事單位,是明朝軍隊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衛管轄5600名軍人),兩年後(即1430年)開始修建衛城。開始衛城很小,據史書記載:衛城周長六里八步,城高二丈五尺。護城河深一丈,寬二丈。

到了天啟三年(1623年),袁崇煥親自主持重修寧遠城,寧遠城的地址位置相當重要,在遼西走廊的中間部位,是山海關的北大門。史書上記載:“內拱巖關,南臨大海,居表裡之間,屹為形勝”。說明袁崇煥的軍事眼光確實很獨到,在不願將八百里江山拱手讓人的情況下,選擇這麼至關重要的地方築城。

袁崇煥重修後的寧遠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廣三丈,上二丈四尺。”比原來的舊城更大,更加堅固。袁崇煥熟讀兵書,並且精通西方的築成方法(明朝中後期大量的西方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文化,包涵兵學)。在城牆四周加建了三面伸出牆外的方形敵臺,史書記載:“形如爪牙,以自相救。”就是這個中西結合的築成方法,給後來打敗努爾哈赤的進攻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因為敵臺三面伸出牆外,把從葡萄牙買回來的大炮架設在臺上,這樣的建築結構,有利於居高臨下的打擊,又有利於火炮射擊的射程。還可以利用戰時的不同打擊方向,進行三面射擊;又可以與另外的敵臺形成交叉火力射擊,這樣能確保城牆不被挖掘(後金的軍隊擅長野戰,對於攻城戰沒有太多經驗,採取了蒙古軍隊的地道法,俗稱挖牆腳)。

寧遠城的重修使得戰略形式發生了些微的變化,但是百戰百勝的努爾哈赤並沒有放在心上,而是當作一般的攻城戰來對待。大明朝廷經過孫宗承和袁崇煥的不懈努力,構築了寧遠、錦州為主體,杏山、松山、右屯、大淩河、小淩河等城遙相呼應的防線,使遼東的局勢形勢大為好轉。

寧遠城在整個明末一直未被攻破,崇禎十三年(1640年)松錦大戰後作為遼東的唯一的一道軍事屏障,被吳三桂鎮守,清軍仍然毫無辦法,無法踏過這座固若金湯的城池,最後卻因為闖王李自成率兵逼近京師,崇禎皇帝不得不調吳三桂內援,才使得清軍有機可乘。


清風明月話歷史

這麼說吧,在當時,是個稍大點的城,都能阻擋野豬皮努爾哈赤的進攻~野豬皮野戰還行。


樂途行者雷與雪

道理很簡單袁督揚長避短,吃定後金打仗規律,後金攻擊以戰養戰,最忌攻堅耗磨,最喜速戰抄掠。可嘆皇太極冒進北京堅城之下,袁督等各路大軍到齊,調配得當,或可聚殲/重創皇太極在關內,卻上演了出袁督勤王被囚的悲劇,戰機錯失放虎歸山,而遼東軍民人心漸涼從此首鼠兩端,自毀長城!


1CN

事實上不是寧遠的城防擋住了努爾哈赤,而是努爾哈赤根本沒有攻城的慾望和能力,後金在努爾哈赤時代從來沒有靠自己的實力攻陷過堅城,因為後金人太少經不起攻城戰的消耗。遼陽瀋陽廣寧等都是因為內奸開城才失陷的。寧遠之戰的時候大淩河和另外一個小堡也沒有失陷,而且就在寧遠的眼皮子地下,後金軍洗劫了覺化,可見寧遠對後金的軍事行動沒什麼影響。寧遠之戰連斬首都沒幾個,後金搶夠了就退兵了,後面毛文龍和林丹汗還在搗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