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掌权时, 为何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

程文顺


大明王朝从朱元璋开创之后,直到在崇祯皇帝手中灭亡,总共二百七十六年,在这之间出了两个赫赫有名太监,他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的命运,一个是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王振,另一个便是我们争论不休的‘九千岁’魏忠贤。

魏忠贤掌权时,正是明朝晚年党派之争达到巅峰时期,天启皇帝和他爷爷万历皇帝一样,被党派之争搞的心神疲惫,万历皇帝在位时,虽然有党派之争,但尚在控制范围之内,百姓生活稳定,后金势力还没有崛起,整体上国家稳定,因此万历皇帝可以任性,可以几十年不上朝,但是到天启皇帝这里党派之争,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严重的损坏了整个国家的利益和稳定,尤其是东林党,这帮人文不能定国,武不能兴邦,在朝堂之上大肆攻击对手,全然不顾国家利害,只是以打击对手目标,此时天启皇帝急需另外一股势力,来制衡东林党人,这个人便是魏忠贤。

魏忠贤掌权时大概是天启皇帝在位这七年里,这位木匠皇帝虽然疏于朝政,但是绝对不是傻子,只是被东林党人搞的精疲力尽,不愿意看他们而已,魏忠贤掌权后,首先就是要大力整治东林党人,魏忠贤同样也不是傻子,他清楚皇帝要他做什么,因为太监手中的权利是来自皇帝,皇帝一个不高兴,自己就什么都不是,从崇祯皇帝继位不费吹灰之力,便轻易的将他拿下便可以看出,东林党所代表的是江南富裕的乡绅地主的利益,这些人以谦谦君子自居,自比为忠臣义士,实际上是欺压百姓,克扣朝廷粮草,无恶不作,江南作为全国最富裕的地方,也是东林党人的家乡,竟然不让皇帝向他们收税,而大力压榨穷苦百姓。所以魏忠贤掌权后,首先拿他们开刀,魏忠贤是从穷苦百姓出身,他深知百姓身上没有什么油水,从而把目标放在了富裕的江南地区,向当地的地主乡绅和富裕的商人,征收工商税、矿税和海税,这一点极大的充实了国库,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这一点魏忠贤做的还是极为不错的。


第二就是题主所说的,魏忠贤掌权时,努尔哈赤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进来,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了,魏忠贤虽有一定的功劳在里面,但也不是全部原因,首先是魏忠贤大力支持军事,因为他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前车之鉴的是‘土木堡事件’他的权利来源于皇帝,若是努尔哈赤军队打进来,要么皇帝和他一样灭亡,要么明朝迁都南京,失去半壁江山,作为朝堂上的主事者,魏忠贤必定负主要责任,所以这两种结果都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他大力支持军事,尤其是辽北局势,他先后启用孙承宗,毛文龙和袁崇焕等人,购买了大量的火器和红衣大炮,并支持袁崇焕打造关宁铁骑,魏忠贤虽贪,但并没有克扣军饷,保证了前线的后勤供给,稳定了辽东的局势。

但是还有一点就是天启二年到天启六年这段时间,努尔哈赤没有组织过对明朝的大规模进攻,努尔哈赤驻兵于锦州以北,他根本没有进入宁锦的意图,在他的想法中,虽然能够时不时痛揍明军一顿,但还是以掠夺资源为主,说到底此时的努尔哈赤,还只是一个小的地方政权,对于击败明朝军队并取代之的想法,他根本就没有过,甚至连做梦都不敢做,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文化等,满清与大明王朝都不在一个量级上。努尔哈赤心中最大的梦想是得到明朝承认,自己偏安一隅,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与明朝正常交往,经商往来,他努尔哈赤便心满意足了,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时期,满清军队先后三次占领了锦州地区,但是三次又都主动撤退,既没有派兵驻守,更没有修筑堡垒,宁锦地区对他们来说无用,满清只有区区20多万人部队,攻占下地方,连可以分散驻防的人都没有,更不要说占领整个大明王朝了,直到清军入关,他们都不敢这样想,只是可惜汉奸太多,多到连满清都不敢相信。

所以说魏忠贤掌权时,努尔哈赤的军队打不进来是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魏忠贤的在其中的功绩也不容小觑,总的来说魏忠贤掌权是虽然贪婪,坏事做尽,任人唯亲。排斥异己,但总体来说对大明王朝还是有功的,如不是崇祯皇帝年轻气盛,继续任用魏忠贤,明朝应该不会那么快就灭亡。崇祯皇帝杀掉魏忠贤之后,东林党人又开始祸乱朝堂,取消工商税等,从而加大农税,压榨穷苦百姓,导致国库空虚,民怨肆起,而崇祯皇帝为了节源开流取消邮差,从而导致了身为邮差的李自成活不下去,揭竿而起,亲手葬送了大明王朝。

更令人讽刺的是,李自成曾与崇祯皇帝议和,结果东林党人叫嚷宁死不屈,绝不与贼人同流合污,结果李自成攻破京城,这群东林党人又摇头摆尾,跪的屁股朝天,恭迎大顺军进城,丑相百出,令人汗颜,崇祯皇帝打仗国库没钱,向东林党人借一百万两银子打仗,百官纷纷哭穷没钱,结果李自成攻进京城,严刑拷打之下竟然搜出七千多万两白银,不知道崇祯皇帝临死前是否后悔除掉魏忠贤,他那句诸臣误朕,或许说明了什么。


一个老男人历史


魏忠贤不死,大明着实难灭!

魏忠贤的确是一个大奸宦,但又不得不说,没有魏忠贤的大明,离死更进一步!


魏忠贤如何大奸大恶,但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势,始终要维护好大明朝的利益才是王道。

一,因此魏忠贤不遗余力的打压东林党文官集团!


东林党除了打嘴仗,帮倒忙,其他可以说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因此,魏忠贤,二话不说,干他!

二,强行对以东林党为后台的南方中上层士绅地主阶级征收赋税!

大明后期,南方赋税系统基本瘫痪。而南方赋税作为主要税收来源,导致整个大明财政入不敷出。既要保证边关不破,又要镇压内部起义,再多的钱也不够烧。

东林党支持南方士绅地主阶级不纳税以及捣乱中央纳税系统,因此魏忠贤又得拿东林党开刀!瞌睡来了枕头到,魏忠贤做梦都笑醒了。

因此,不管文官集团如何上蹿下跳,边关如何战火连天,地方如何揭竿起义,魏忠贤都能不动如山。而他要做的就是稳住这将倾的大厦——大明。

三,不拘一格,无视阵营之分,提拔边关将领,镇守九边!

魏忠贤对宁锦大捷中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等人论功封赏!

魏忠贤不因为袁崇焕是自己人,而赦免袁崇焕的怕死避战之罪,从而罢免了袁崇焕!

魏忠贤也不因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做对的东林党人,从而收拾毛文龙。

四,没有了,再有魏忠贤就不是奸宦了!开玩笑。

综上所述,魏忠贤其实经营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大明,因此从外部基本难以攻进来。可惜的是魏忠贤死后,大明反倒被内部农民起义搞垮了!

记得帮娜迦点赞、收藏、评论、转发(⊙o⊙)哦!


娜迦style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自天启元年(1621年)到崇祯一年(1627年)魏忠贤死亡,有六七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为什么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努尔哈赤的军队正在发展壮大,但势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于明军抗衡。

努尔哈赤的部落最初为明朝守卫建州,后来他的父亲被明军错杀,努尔哈赤申诉不得,才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统一了女真各部的征战,建立了后金,成为后金大汉,年号天命。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在盛京誓师,宣布对明朝的七大恨,亲率2万步骑兵进攻明朝。



这个时候,如果明朝应对得当,完全可以消灭努尔哈赤的军队。可是因为战略失误,十一万军队战败,使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实力受到毁灭性打击。

魏忠贤掌权时,正是努尔哈赤大军疯狂进攻的时期。天启元年以后,努尔哈赤相继攻陷辽西广宁、锦州、大凌河等四十多个城堡,打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到1626年,宁远之战,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打伤,很快就死了。

客观地说,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军队还没有绝对把握战胜明朝军队。

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是为了打击东林党人,也就是用宦官集团打击文官势力,加强了自己的统治。

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喜欢做木工,他对朝政没兴趣,所以就重用太监魏忠贤,任由其把持朝政,惑乱朝纲。魏忠贤坏事做尽,任人唯亲,大力发展自己的党羽,残害忠良,贪污受贿,权倾天下,被人称为“九千岁”,各地纷纷为他建立生祠供奉,架空了皇权。当时很多人只知道有魏忠贤,不知道有皇帝。



但是,如果说朱由校就是昏聩无能,玩物丧志,也是不对的。即使皇权被魏忠贤架空,那也是朱由校自愿的,但他并不傻,因为魏忠贤代表的就是他的利益,维护的就是皇权。而东林党人并不是这样。

当时,明朝党争非常严重,武官集团还好,没有形成势力,因为朱元璋最怕武官造反,采用“卫所制”,将武官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当时与朝廷争利的就是东林党人。

东林党人都是迂腐的文人,同时也代表沿海工商业地主商人的利益。他们以君子和清流自居,势力十分强大,是明朝党争的始作俑者。

这些人开口闭口是圣人之言,背地里男盗女娼,欺压百姓,逼良为娼,奸淫妇女,克扣粮饷,与朝廷争利。

朱由校重用魏忠贤的宦官集团,成功打压了东林党人,加强了自己的统治。



朱由校并不昏庸,举一个例子。袁崇焕上了一个奏折,准备筑城困死努尔哈赤军队。朱由校在做木工活的同时,反问了他很多细节问题,比如如何防止女真围点打援等,袁崇焕立刻哑口无言。朱由校淡淡地说:清谈怎么可能取胜?

可见,朱由校最讨厌的就是东林党人的夸夸其谈。他重用魏忠贤,是因为魏忠贤可以代表他自己。

魏忠贤最大的功绩是做对了两件事情:一是向大地主和商人收取工商税,二是加强对东部边境的防御。

魏忠贤是从底层爬上来的,他知道老百姓没钱,所以专找有钱人弄钱,没有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明朝后期正处于“小冰河”时期,由于天灾,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税收入不敷出。魏忠贤将目光放在全国最富庶的东南沿海地区,这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一些大商人富得流油。

魏忠贤在江南地区设立了工商税,向大商人、大资本家和大地主征收工商税、矿税和海税,从此国库不愁,而且对灾害地区的农民减免税收,这样不至于激起民愤。



另外,魏忠贤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他虽然残酷打击异己,却对东部边境的战事非常重视,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努尔哈赤的军队虽然来势汹汹,但魏忠贤大胆启用了熊廷弼、袁崇焕等将军,而且在军费上大力支持。如果没有魏忠贤大力增拨军费,袁崇焕的关宁铁骑不可能建立,取得宁远大捷的红衣大炮不可能购置,就不可能打败努尔哈赤,最后让他受伤至死。

如果崇祯皇帝继续重用魏忠贤,明朝应该不会迅速灭亡。因为魏忠贤严重打击了东林党人的利益,在崇祯搬倒魏忠贤以后,东林党人向崇祯建议,取消了工商税,增加了农业税,才逼得人民造反。李自成本是一个驿馆邮卒,因为崇祯开源节流,取消驿馆下岗才揭竿而起,最后成为崇祯的掘墓人。

如果没有李自成攻打京城,吴三桂不会从宁远撤出勤王,后来投降多尔衮,明朝也不会就此灭亡。

我是子龙威武煮酒谈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子龙威武煮酒谈史


民族英雄孙承宗

嘉靖四十二年伟大的军事家孙承宗出生在河北高阳县,开启了功勋卓著的一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强大之后开始向明朝挑衅,辽东地区接连失陷,关键时候孙承宗来了。孙承宗建立了著名的关宁防线,一手培养了袁崇焕,提拔了祖大寿、满桂、赵率教等优秀将领。努尔哈赤自此再也不能前进一步。在孙承宗壮烈殉国之后二十几年皇太极也未能突破关宁防线。伟大民族英雄,卓越的战略家、军事家孙承宗。

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号称木匠皇帝。没怎么读过书却偏偏做的一手好木工,懒却不傻。虽纵容魏忠贤等阉党,但也是为了打压东林党。但在国家危难面前还是没有让魏忠贤陷害孙承宗和袁崇焕等。

识时务

大概是吸取了土木堡之变的经验,魏忠贤抱紧了明熹宗大腿,已经得到了权力和财富。朝廷危难对他而言没有好处,魏忠贤没有过度陷害边关守卫将领。


快跑233


魏忠贤执政时,努尔哈赤的军队始终打不进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一个人有关系,但这个人不是魏忠贤,而是毛文龙。在天启二年的时候,毛文龙在偷袭后金的要塞丹东市后,便率军撤退到朝鲜湾中的皮岛上,随后他以此为据点,招抚辽东的难民,组建军队。

因为毛文龙的崛起,让后金在地理位置上陷入了一个四面围困的局面。换句话说,当时的后金的根据地,处在大明帝国、蒙古、朝鲜王朝和毛文龙的四面包围之中,这让努尔哈赤实在是有苦说不出。

因为,后金不管往东南西北任何一个方向发展,只要他的军事主力长时间的远离自己的老巢,大明帝国、蒙古、朝鲜王朝和毛文龙这四个势力,都可以趁机去骚扰他的老巢,从而让努尔哈赤顾此失彼,不得不撤退回来。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它是建立在这四股势力都拥有野战实力的基础上,但问题是,当时朝鲜王朝和大明帝国的军队,早已经丧失了野战能力,努尔哈赤不去招惹他们俩,他们就已经是阿弥陀佛烧高香,又哪里去敢主动招惹努尔哈赤呢?

同时,蒙古军队虽然没有丧失野战能力,但它早已被努尔哈赤揍得狼狈不堪,在这种背景下,他就算有心也无力。所以,很多时候虽然大家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面对努尔哈赤的打击,往往都不敢相互支援,只能眼睁睁看着盟友被打。

但是,毛文龙的崛起,改变了这一现状。首先,毛文龙的军队是自己重新组建的,并不是明朝原先的那些腐败军队,虽然他的野战能力,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其次,毛文龙的根据地皮岛,是在海上,而他又拥有一支海军力量,反观当时后金还没有海军力量,贸然出海等于送死,所以毛文龙根本不用担心努尔哈赤的报复。



虽然说,以毛文龙的实力,和后金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如果努尔哈赤只有毛文龙这一个对手,他只要全力剿灭毛文龙,毛文龙恐怕很难有活路。但是,毛文龙的背后,还有大明帝国、朝鲜王朝和蒙古支持,他们虽然不敢明着支援毛文龙,但却可以在背后不断给他送人送钱送武器,这样就算努尔哈赤击败毛文龙,毛文龙也可以很快满血复活。

更关键是,因为毛文龙的存在,只要努尔哈赤率领军事主力离开大本营后,毛文龙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杀入后金的老巢搞骚扰和打游击,甚至截断努尔哈赤大军的后勤供给。这样一来,努尔哈赤自然无法举行大规模的远征,只能时不时在边境线上活动。

也正因为此,在努尔哈赤时代,还有皇太极早期,后金的对外扩张,一直处在一个死局之中,虽然他不断狠揍大明帝国、蒙古和朝鲜王朝,但始终无法对他们进行大规模和长时间的远征,更无力巩固已经夺取来的城池,因为他们的后方一直受到毛文龙的威胁。

所以,从天启二年底一直到天启七年,也恰好是魏忠贤执政的这五年,因为毛文龙一直活跃在努尔哈赤的后方,所以他始终打不进来。但是,等到崇祯继位后,他重用名将袁崇焕主持辽东,结果袁崇焕上来就将毛文龙给杀死。

虽然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有着众多合理的理由,但谁也不可以否则,因为毛文龙的被杀,他的部队直接集体倒向后金,于是努尔哈赤终于从四面受困的局面中走了出来,随后他开始放开手脚征服蒙古和朝鲜。而等到他征服完蒙古和朝鲜后,所谓的宁锦防线,就完全成为一个摆设。


我是赵帅锅


魏忠贤权势熏天的时期,是在天启元年至崇祯一年魏氏身死为止,期间大致七八年。

魏忠贤从一个自阉的市井混混,混到黄运泰、潘汝桢等一班阿腴宵小,拜稽出“九千九百岁”的荒唐媚呼;同时,在各地都建起了魏之生祠,有的生祠的规制,甚至大大超过了在中国不可逾越的“忠义”的标杆——岳庙、关庙之时,

水满则溢,月圆则亏的客观规律,便发生作用了。

魏忠贤从天启帝那儿,积攒了几十年的信任和宠信,都不能阻止崇祯帝下给锦衣卫的抓捕令牌。所以,还没等到缇骑径至,魏阉便一丈白绫悬梁了结了。

在大明的皇权、宦权、臣权的权力三角中,所谓权势熏天的宦权,在新晋的皇权轻轻的一折之下,嘎嘣脆成了两节,余孽也尽受追索。为魏氏极尽撑腰的天启帝奶妈客氏,勉强算个外戚吧(基于天启帝的极度尊崇,就当她是封建王朝中的一极力量——外戚吧),被崇祯帝让人鞭死在浣衣局的院子之中。势去如风,满目狼籍。

千万不要藐视大明的皇权,哪怕它是才出生一天的皇权!很多人以为,大明皇帝个个奇葩,不是开豹房,就是做木工;或者二十几年不上朝,或者启丹炉、书青词。也有人以为有明一朝276年,除了洪武、永乐帝干过些正事,其他皇帝都是在玩物丧志。


非也,由于专制制度到了明朝,已发展接近巅峰。所以,明皇大多是二千多年来封建王朝中最会整合各方力量的精明人。

给你的宠信和权势,是为了更方便榨出你最后一点的能力,而不是相反。

由于制度的关系,皇权最怕的不是东林党的文臣,也不是权阉,而是大明的武官。

东林、权宦这些傀儡,覆手须倾可压在皇权的五指山下,恣意妄为的魏忠贤,被制度加挂、新晋的崇祯帝一击便倒、毫无抵抗之力,便是明证。而崇祯朝,仅是明朝最虚弱、最平庸、最可怜的一个朝代。

当然,最可怕的武官们,其结成军事集团的可能性,早被朱元璋用“卫所制”,先知先觉地所分解和融化。余下的军门勋贵,不是被瓦刺在“土木堡之变”之中一网打尽,就是被争权夺势的东林党文臣和权宦所压制,皇权那个心里暗爽呀。

直接说“木工天才”天启帝朱由校吧。

他是不是玩物丧志、有无治国之才,看他回复袁崇焕的平辽方略,就知道了。细节之中见魔鬼么。

打过“宁锦大捷”的袁崇焕,论作战能力,在晚明不算很差吧。

他上了一个奏折,说准备筑城困死努尔哈赤部。这方法,与后来忽悠住崇祯帝之策如出一辙。天启帝在忙碌地做完木工之余,顺便问了袁很多防女真部落中的战略、战术疑问。比如如何防止女真围点打援,如何在努酋来袭时,保护边城外的耕地和边民等问题。

袁崇焕顿感哑口无言。袁的无语,并非个人能力不够所致,而是有因国力衰减、被魏权阉制约而无法回复天启帝的因素在里面,但这至少说明天启帝和袁崇焕都不是昏君庸将。当然,还反映了一点,老袁的水平、运气比李成梁要差点儿意思。

然后天启帝说,“胜无轻谈。”(想取胜不是这么容易的),又斥责袁崇焕,“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该督抚要踏实做事,别扯那些没用的)。

以上大略纠正了一下大家,对晚明政治力量中主次构成的错觉。下面再来谈谈后金,为什么攻不进天启帝时的国门。

先说后金。

明敕都督、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比天启帝登基早了三年,宣布因与明朝有七大恨,而举事叛明。在这以前,努尔哈赤及其祖上,一直生活在李成梁总兵依明国策所造成“力足以自立,势足以对抗,互不通属,各自通觉,不得纠合”的压迫之下抑郁着。

也就是说,万历皇帝施行的是,让女真各部落之间达到一种自立、均衡、互抗指标的政策。明朝政府的考虑是这样的,显然,如果女真某部太弱了,易被其他部落所灭;太强了,易纠结侵犯明边。实际上,大明一直在女真各部之间,作着剪强助弱的调节,让女真族各部落一直处在谁也灭不了谁的争斗之中,而永远没有力量,去侵犯大明之边境。

二十几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果然聪明无比,腿瘸,心眼却一点都不瘸,不愧为“柱国名相”张居正教出来的高徒。

然而,聪颖的努尔哈赤一直在大明的压力下,于东北假借“仇隙”之称,东征西讨、四处兼并各部落。而李成梁出于私心,在后期以“养寇自重”之技,为多多抢夺明庭为其防区的资源分配而努力着。

加上孙承宗的力所不逮,和高第愚蠢的弃关外疆土而独守关隘之策,对努酋的压力,就仅浮于表面之上了。在很多的战略节点上,出于国力衰减和私心,都没卡死尚为弱小的努酋的作为。

到了袁崇焕手里,袁也无特别出类拔萃之才,中上等不错的能力吧。

他自然也倾向于以守代攻,保住山海关不破就行了。毫无李成梁在到处挑拨之后,又以宗主裁判之态,四处行惩强扶弱之能。不过,在宁远城上,用红衣大炮总算是让努酋认识到,与大明玩心跳,得自己的心脏足够强大才行。

天启六年,袁崇焕守宁远,魏忠贤派太监刘应坤、纪用监军,袁上书请求调离指手划脚的太监无效,反受魏阉弹赅。巨功仅晋一级,便愤而辞官,朝庭以王之臣替之。

仅就这一点,当然不能说魏阉在内推天启朝。但皇权通过宦权代行监控军权,在战场形势急迫之时,高级军官在临机决断上,会颇受煎熬。如果这个军官个性强点、能力也不太突出,就容易被敌所趁。土木堡之变,就是受太监王振所侵,大明勋贵、文武精英尽失。

这就是战争时期,皇权太强的坏处。它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调节机制,无法对过于强大的皇权所露出的短板,进行补救。

其实,魏忠贤的眼光还是有的。他看到了东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顾东林党地阻拦,以收工商税,开辟新税源来填充国库,弥补了因小冰河时期农税赚收、军费不足的大难题。否则,明朝国力会衰退得更快。袁崇焕、洪承畴的仗会更难打了。

一收工商税,等于宣布,皇权与处于臣权主导地位的东林党要隔空互怼了。因为这侵犯了臣权的来源、黑金之核心了。要知道,自太祖剥夺了宰相一职后,文官便与皇帝同床异梦了。

上边说过,皇权灭了东林党不易,但遏制住东林党,还是比较容易的,强势代理人魏忠贤一放出来,东林党便被咬得战栗不已、满堂噤声了。

还有一个问题,李自成还没有出现。

事后看来,李闯这股力量,从内部打破了明朝原本脆弱的政治平衡,并拖垮极为拮据的帝国财政,还使明朝的军事部署处于左支右绌、处处露怯的境地。

更重要的是,李闯的群众基础,比后金要天然的好很多,他没有民族基因排异的担心。关内更无长城之阻隔,剿起来很不容易。

“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攘外必先安内”,真是治国良言呐!

李闯部是一支农耕社会的起义军,这支队伍无论是经济血缘,还是在血统性上,天生对大明的民众具有亲和力,并因此能得到民众的补充。而仅凭后金这些游牧民族的无根飘萍去折腾,反观后金既无强大的财力补充、又无充沛的兵员补充,以落后的奴隶制度,也无法长期对抗更为先进的、农耕社会制度下的大明官军。

当然,后来经过努酋的努力,到处和纵连横、抢占基地,游牧习性有向农耕社会靠拢的趋向。但由于满族地处满、蒙、朝鲜不同族国之间,到处充满基因排斥的民族、国际的恶劣环境,后金比起李闯在同族中的本土作战、融民为兵,打败明朝,显然就难了很多。

满清这种先天的缺陷,直到康熙朝,采用了大明对后金一模一样的民族政策,才让蒙古不再与满清作对。

综上所述,努尔哈赤攻不进天启的国门,主要不在于魏忠贤在不在位、权势强不强,而在于努尔哈赤仅凭游牧的奴隶制度下军队,是无法与大明的农耕社会制度下的国力相抗衡的,也无法侵入长城这层皮肤,让大明立时毒发身亡的。

它的主要原因在于,是经血出同族李闯的强力内推,从内部破坏了大明身体的免疫力,让外来力量更易侵入其机体,所造成让大明重疴在身、突变身亡。

大明非死于大清,实死于李闯内推。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魏忠贤虽然无恶不作,但对国家军事,还是比较重视的,不会轻易换帅,更不会肆意妄为,不轻易瞎整明朝兵部。

(魏忠贤剧照)

毕竟只有国家在,国土稳定,宦官们才能逍遥快活。这一点,老奸巨猾的魏忠贤,自然明白。

朱由校继位,改元天启。魏忠贤跟朱由检的乳母交好,两人串通,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逐渐掌握朝廷大权。

同时,朱由校能够成功当上皇帝,也多亏了东林党的鼎力支持,所以,在朝廷六部、内阁中,东林党的正直人士,都能够得到天启帝的重用,担任要职。

于是,在天启初年,政局焕然一新,朝中大臣多是正直、有能力的大臣。在这些大臣的极力支持下,面对辽东局势,先后启用熊弼廷、袁可立、袁崇焕等优秀将领。使得辽东局势,在天启初年,大为乐观。

对于这些将领的任用,以及他们对待后金的军事策略,魏忠贤基本上没有太多阻挠,这也使得、天启年间的辽东局势一度好转。反而是东林党的一些文臣们,相互内斗、构陷辽东将领,使得辽东局势进一步恶化。(魏忠贤与东林党 剧照)

辽东局势中,最为优秀的军事将领袁可立,是被明清历史选择遗忘的人物。

因为有他的存在,才使得天启年间,乃至崇祯年间,在辽东战场中,明军才有机会,大肆攻击后金的军队,后金的努尔哈赤的嚣张气焰,才被得以压制。(明末辽东军事图)

袁可立,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帝师,深得明熹宗信任。随后迫于辽东战事的危机,袁可立临危受命,在登莱建立战区,意图从海上压制努尔哈赤的军队。

在袁可立的积极调度下,明军从海上、陆地发动积极攻势,一度取得重大胜利,还收复了被后金攻占的大部分辽南地区,打的努尔哈赤、毫无还手之力。

这是明末时期,仅有的一次主动进攻的成功战役。

此外,袁可立积极策反后金的高级将领刘爱塔。刘爱塔,在后金汉人中,政治地位崇高,努尔哈赤也是极其欣赏他,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刘爱塔目睹了,后金残忍对待汉族同胞,决心反抗后金,报效明朝。(策反刘爱塔 剧照)

于是,积极策反后金统治区域内的汉人,反抗努尔哈赤。后金区域内的汉人暴动,再加上袁可立的军事打击,一度使得后金岌岌可危。

趁乱之中,刘爱塔找了个跟自己酷似的金兵,把他烧死了,采用“狸猫换太子”之计,自己成功逃离后金。而后金的人一直以为刘爱塔为国捐躯,被烧死了,努尔哈赤十分惋惜,下令好生安抚后事。

后来,后金得知真相,怒不可遏,一直将这件事情当做奇耻大辱,对袁可立也是怀恨在心。这也就导致,在满清编写史书时,极力消除袁克立这个“可恶”的汉人,甚至为他大兴文字狱。(袁可立剧照)

总体而言,在辽东军务上,袁可立从大局出发,不参与党争,为辽东战事规划了一条正确的军事路线,海陆两栖作战,安抚悍将毛文龙,调和各个边关将领的矛盾,在后金内部策反投降的汉人,最终为天启年间、崇祯年间的辽东战事,勾画了一条坚不可摧的军事路线。

只要明朝将领,坚持袁可立的军事路线,从大局出发,不在边关抄家、闹别扭,镇压、消灭后金,是迟早的事情。

而此时,身在宫禁之中的魏忠贤,也深知袁可立的军事才能,一直不轻动明朝兵部,让袁可立掌握兵权,处理辽东军事。因此,辽东战事,得以在天启年间逐渐取得喜人的成绩。(魏忠贤与袁可立 剧照)

但在东林党人的教唆下,袁可立不知不觉中,参与了党争,最终与魏忠贤发生了摩擦,被迫远离兵部。而袁可立经此一事,意气用事,不再参与朝中大事,最终看着自己亲自规划的辽东军事防线、一步步崩塌。

最终,在天启年间的后期,由于后来的辽东将领们,孙承宗、袁崇焕缺少袁可立的大局意识,调度无方,在加上朝中东林党、阉党内斗,不顾辽东的军国大事,使得明朝水师进攻一度被废弃,导致辽东局势逐渐恶化。


岁七夸父


魏忠贤明朝著名的一个大太监。抛开各种史料来谈论他,魏忠贤绝对是个大智苦愚之人。但是在那个年代又有谁知道呢?

崇祯皇帝的哥哥明熹宗就是一个明白人。在临终告诉崇祯皇帝魏忠贤就是个人才,可以托付大事,但是崇祯就是不听一上台就把他给杀了。明朝不久也就亡了。


阉党没有自己的理想,是依附于皇帝的,他们必须保住眼前的这位皇帝的江山,自己也就生存着,保不住就与皇帝同死,所以,魏忠贤绞尽脑汁帮皇帝,没有个人野心,最多贪财享受。东林党或者文人则不同,他们要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要向皇帝输出自己的理念,要向世人证明自己的高明,他们要出名,要留芳百世。于是,他们往往是不愿采纳别人合理化建议的,总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以示高人一筹。文人相轻也是有道理的。

而认为魏忠贤掌权时,努尔哈赤打不进来的地方主要就是加强对边关少数民族的防范,重用袁崇焕等边关名将,建立边防线以抵御努尔哈赤。因为太监权力来自皇权,所以他自己就要拼命维护皇权,而对于东林党人换政权对他们这样的士大夫阶级影响不大,因为社会影响力,生产资料的拥有上他们都是占主导地位。


对东南沿海富裕地区征收工商税,虽然这样他自己也捞了很大一笔,但是这个可以弥补以前万历三大征造成的国库空虚,保证了边关后勤以及政府的财政运营。而后来他死后被重用的东林党人多为江南士大夫家族出身,很多还是当地的豪族,所以为了自己利益,就取消了工商税,然后加重农民赋税,精简人员,取消驿站制度,正好遇上连年大旱。而且他们内部的党争把抗金名将袁崇焕等人给牵扯了进去,最终导致袁崇焕被杀害。

这样他们既没有保证边关的后勤,也没有驻守边关的良将,还加剧了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于是农民起义不断,在旱灾严重的陕西地区,李自成的起义队伍迅速壮大,最终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独秀文苑


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同理可以推论出,岳飞死后,为何金国军队就是打不进来?慈禧掌权时,大清为何就是亡不了?孙中山掌权时,为何日寇就是打不进来?

以上是玩笑,为什么说是伪命题,从政治、经济上来分析未免长篇大论,只从军事方面来说一说,从时间线上来梳理一下同时期关系到辽东战局的主要人物。

魏忠贤真正掌权的时间,不过是从天启三年(1623年)到天启七年(1627年)这四年不到的时间,

看看熊廷弼的时间线,明光宗泰昌元年,熊廷弼在沈阳守住了努尔哈赤的进攻,稳住了因萨尔浒溃败而动摇的辽东局势。

天启元年1621年的时候,熊廷弼被革职,袁应泰上台,三月,努尔哈赤发动辽沈战役,沈阳、辽阳被攻陷,袁应泰殉国,于是再度启用熊廷弼。

天启二年(1622年)一月,努尔哈赤发动河西攻势,王化贞与熊廷弼不合,在王化贞军事失败后,放弃宁锦地区,退入山海关,随后因此被捕,于天启五年1625年被杀害。

再看另一位重要人物孙承宗。

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被任命为辽东经略,起用了袁崇焕,同时在关外筑城。

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孙承宗告病回籍修养,要到崇祯二年才会复出。

还有孙承宗起用的袁崇焕。

袁崇焕在天启六年到天启七年之间(1626年-1627年)在宁远和锦州抵抗住了后金的进攻。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 ,袁崇焕受到魏忠贤排挤,辞官回乡。

同时期的努尔哈赤在干什么呢?

天命七年(1622年)一月努尔哈赤击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广宁、锦州、大凌河等大小城、堡失陷,明军携百姓退入山海关。

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连克大小凌河、杏山、塔山后进攻宁远,围攻两天不克后撤退,转手屠了觉华岛。

1626年4月,努尔哈赤征讨喀尔喀蒙古巴林部获胜,七月染病,八月十一日在返回沈阳途中病死。(此处有一些争议,许多人认为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中被大炮击中后重伤而死,但目前史学界公认的说法是努尔哈赤死于疾病,这里取学界说法。)

比对以上几人的时间线可以看出,魏忠贤得势的那几年,熊延弼在此期间被杀,而熊廷弼本身是由刘一燝与江秉谦力荐才得以复用,与魏忠贤没有半毛钱关系,最后也是由于魏忠贤迫害而遭杀害。

孙承宗在天启元年已是兵部侍郎并主持辽东防务,当时魏忠贤尚未发迹,而最后也是因为不肯依附魏忠贤告病还乡。

袁崇焕依照孙承宗的战略进行推进,在取得胜利之后反而被排挤导致辞官,也是由于魏忠贤。

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主持辽东战局的人,一个都不是魏忠贤任用的,反而都是因为魏忠贤而被害或被贬的,不知所谓“魏忠贤知人善用,不会轻易换帅,更不会肆意妄为”体现在哪里?

那魏忠贤夸耀边功,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在1622年到1626年之间这四年左右的时间里,努尔哈赤并没有发动对明朝的进攻,满清驻马于锦州以北,努尔哈赤根本没有进入宁锦的意图,而且当时宁锦已被熊廷弼放弃,根本没有大明的一兵一卒。而这段时间,正好是魏忠贤志得意满之时,所以似乎看上去辽东局势变得稳定起来,实际上呢,努尔哈赤怕了魏忠贤?

到了1624年9月,袁崇焕重筑宁远城时,努尔哈赤也始终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直到1626年一月,满清才进攻宁远,这四年里,满清没有对宁锦地区采取过任何军事行动。

如果宁锦地区那么重要,为什么努尔哈赤会不派兵占领?这是因为满清根本没有要占据宁锦的意图,宁锦地区根本就不是什么战略要地,就算到了宁远战役的时候,努尔哈赤围攻了两天眼看无法攻克,于是决定撤退,撤退并不是撤围,而是直接撤出了整个宁锦地区,再次把宁锦拱手相让。

宁远之战明军获胜,固然值得称道,但如果就此认为通过这一场战役就打得满清元气大伤,从此再也不敢进攻,是不是有点太自欺欺人了?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时期,满清先后三次占领了锦州地区,但三次都是主动撤退,既没有派兵驻守,更没有修筑堡垒,宁锦地区对他们来说,实在没有浪费兵力的必要。

不知所谓“辽东战事,得以在天启年间逐渐取得喜人的成绩。”喜人在哪里?锦州之外,还有200多里空地,大明在修地堡的事业上,任重而道远,满清随时都可能来强拆。对于满清来说,当时没有占据宁锦地区的必要,让其成为无人区,成为战争的缓冲区,对于满清是最理想的结果。你要筑城就让你筑,城池是不能移动的,我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打下就把城毁掉,本来就要穷死的大明能不能耗得起。

努尔哈赤对明朝发起的攻势,根本目的不在于攻城略地,只是劫掠资源,只要能偏安东北一隅之地,得到明朝的承认,成为独立王国,对当时的满清已经心满意足。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都没有实力灭亡大明,虽然清军在点和线上能够击败明军,但并没有实力将其扩展成面,它的体量完全不足以灭亡大明,如果没有汉人的帮助,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清兵入关后也是如此。

大明的灭亡,只能是从内部被推倒,满清、蒙古等外族都没有这个实力。事实上,崇祯始终都有跟满清议和的条件,但高傲的崇祯一次次拒绝了,甚至直到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满清都没有做出入关的决定,以八旗那点人,想要问鼎中原,实在是他们自己也不敢想的事情,谁能想到最后,捡了最大便宜的偏偏是满清。

所以说,认为由于魏忠贤掌权,努尔哈赤打不进来的说法,就和魏忠贤夸耀边功一样的性质。如果说在魏忠贤掌权这段时间里,明军努力进取,野战称雄,收复了辽阳、沈阳,那的确是值得夸耀的军功,但在这几年里,明军只是拼命在山海关外,后金并不想据守的宁锦地区筑城,制造突出部,又有什么好夸耀的呢?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方,就好比玩电脑游戏,靠修地堡把对手憋死在家里,除非两人实力差距悬殊,否则的话可能吗?蒋介石倒是用过这招,还取得了成功,不过那正是因为两者实力相差悬殊的结果。

再看到了魏忠贤死后,1628年5月,王之臣接替袁崇焕主管边防事宜,于是明朝决定退守宁远,满清遂派军再一次占据锦州地区。但满清仍然没有占据锦州城的意图,仍是毁城而去。直到又过了4年,满清进攻大凌河,围城三月后攻破大凌河,还是没有驻守,毁城而去。

这时,距离熊廷弼退入山海关,已经有整整十年,这次军事行动后,满清对宁锦地区又有十多年没有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直到1642年再次大举进攻宁锦,这时距离熊廷弼退入山海关已经有了整整20年,袁崇焕也已经死了13年之久,如果魏忠贤还活着,这十几年中明军没有丢掉山海关,还是在宁锦拉锯,这岂不是更值得夸耀?

这难道也是魏忠贤的忠魂依旧守辽东的结果吗?

东林党当然不是明朝的救星,同样的,魏忠贤也不是,过分夸耀或贬低哪一方,都只是宣传的需要。明朝亡国的原因非常复杂,它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乃至气候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是一个魏忠贤或一个东林党所能承受得了的。

魏忠贤,也就只是个背锅的,皇帝要他三更死,他就活不到五更,不要说天启,连崇祯这样刚登基的新君轻轻动个手指头就能拿下他,大明的太监们,说到底,只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而已。


小院之观


首先,我不是想要洗白什么人,只不过现在的评论太一边倒了,我只是想尽量的往中间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九千岁”魏忠贤的确不是好人,排除异己、陷害忠良,还贪污受贿。明朝末年,进入小冰河期,气候恶劣,农作物产量锐减。为了争夺资源,地主阶级的代表东林党和皇室打的不可开交,说到底就是为了利益,不管文官们口号喊的如何响亮,如何冠冕堂皇,目的还是想争取自己的利益。

魏忠贤当权后,搞出了工商税、矿税、茶税海税等,这些都不是针对普通百姓的,而是江南的世族和大地主阶级,比如浙江一年茶税就可以收到20万两银子,而崇祯上台后,只收了12两。越有钱的人越不用交税,而穷的叮当响的人却要多征税,这国家还怎么玩?

天启年间,因为天灾,魏忠贤还减免了农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他当政时明朝没有发生过大的变乱,根据记载,只有一次农民起义。

万历年间,明朝和后金打了一场萨尔许之战,明朝大败,从此进入了被动防御。但在魏忠贤当政期间,他相当重视军事,他主张对后金开战,购买了大量的火器,火铳,红衣大炮等武器,还重用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吴三桂和毛文龙等人。魏忠贤虽然贪,但没有克扣军饷,保障了前线的后勤,确保辽东的稳定,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掌权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根本打不通关宁锦防线的原因。

崇祯上台后,杀了魏忠贤,重用东林党,全面废除了魏忠贤的政策,结果怎么样世人都看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