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收益率震盪下跌 風險激增“後遺症”

今年以來,信託產品的收益率呈現震盪下跌的趨勢。

信托收益率震荡下跌 风险激增“后遗症”

記者根據普益標準信託42周的研報數據梳理獲悉,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從年初的8.86%震盪下跌至11月初的7.61%,其間12周跌破8%,但是大部分時間在8%附近震盪。有業內人士認為,“非標”資產荒的背景下,信託收益率或將再下跌。

與此同時,用益研究院的研報稱:“集合信託產品的資金募集難的問題依舊存在。”有信託公司財富管理部門人士指出,一方面受房地產宏觀調控和地產信託收緊影響,偏好購買地產和政信項目的投資者選擇減少;另一方面投資者對股權類、權益類等產品的理解和認可度尚不足。

此外,在信託業風險暴露增加、剛性兌付打破的背景下,信託投資者在購買信託產品時更為謹慎。

收益率震盪下跌

普益標準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近3個月時間裡,信託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震盪下跌。

本報記者梳理普益標準發佈的信託週報發現,8月初,信託公司發行的一年期產品平均收益率為8.69%;11月初該收益率跌至8.17%。

綜合全部集合信託產品來看,平均預期收益率從8月初的8.47%震盪下跌至11月初的7.61%。其間,8月底和9月初的兩週,集合信託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曾跌破8%,分別為7.58%和7.80%。

用益研究院研究員喻智指出:“自7月以來,集合信託產品的周預期平均收益率在8%附近震盪。”

實際上,從今年前三季度的信託收益率綜合來看,42周的預期平均收益率同樣也是震盪趨勢。比如,日前雲南信託三季度信託業發展研報指出,2019年第三季度,信託業新發行產品收益率較6月有所回升,但回升幅度不大。

此外,本報記者根據週報數據發現,今年第一週的8.86%是42周的最高值,而今年以來的42周裡,共有12周的平均收益率低於8%。其中,2月底、6月底、8月底和11月初分別是各個階段的低點,平均收益率分別為7.37%、7.60%、7.58%和7.61%。

對於收益率震盪下跌的原因,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的多份研報認為,一是宏觀形勢上,央行的降準和國家金融供給側改革,未來企業融資成本有下滑趨勢;二是經濟下行週期結合監管強化,信託的底層資產選擇不多,信託公司面臨著“資產荒”和政信業務、消費金融領域的競爭加劇局面。

多位受訪信託業內人士表示,由於房地產信託業務受阻、“非標”資產仍會持續壓縮,短期內很難改變“資產荒”特別是“非標慌”的局面。華東地區某信託公司的財富中心人士此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還認為,“非標”資產持續收縮,會影響銀行理財的資產配置、銀行同業拆借業務和信託產品的底層資產配置,進而影響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

信託資金募集難?

普益標準最新的月度報告顯示,10月份共有54家信託公司成立了1212款集合信託產品,增幅0.92%;共募集資金757.56億元,環比減少270.99億元,降幅為26.35%。

用益信託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10 月各周的產品募集規模明顯不如9月各周。除了國慶長假的影響之外,集合信託產品的資金募集難的問題依舊存在。”

南方地區某中型信託公司一位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表示,受到宏觀調控和嚴監管政策的影響,部分客戶在投資房地產項目時確實變得更謹慎。基建類項目是目前較為熱門的信託產品,不過優質的項目還是很有限的。

“我們的大部分客戶這麼多年來都偏愛房地產信託、政信信託,也習慣了買這類型產品。”該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對記者分析稱,目前客戶對於權益類、股權類和證券類信託產品的理解和認可仍不夠。

“信託公司對地產類和基建類項目的經驗豐富些,把控能力相對較強。股權類和權益類等信託項目的改善,需要信託機構信息系統建設,包括內控體系、風險管理團隊等方面的逐步完善。”西南地區某信託公司研究發展部的一位研究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道。

上述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還指出:“另一方面,這兩年來工商企業類信託延期兌付或違約的負面消息暴露得比較多,甚至有的項目出現交叉違約風險。這也可能是投資者購買產品時有所擔憂的原因。”

根據普益標準最新月度報告,投資於房地產領域、工商企業領域、金融領域和其他的信託產品發行數量均下降;投資於基礎設施領域和證券投資領域的產品略有上升,分別增加47款和52款。

不過,有部分受訪公司的財富管理人士則表示,雖說不上銷售“火爆”,但目前信託產品在理財市場中仍然具有較明顯的優勢。

“從我們財富中心的情況來看,每款產品還是能預約滿的。”上述信託公司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對記者表示,行業風險的暴露主要是由於經濟處於下行週期,並且部分信託公司前期展業較為激進。但是,投資者是聰明的,他們會“用腳投票”。所以,未來風控合規能力更強、主動管理能力更好的信託公司更有優勢。

風險激增“後遺症”

對於資金募集難的原因,喻智認為,目前股票市場有企穩的跡象,市場情緒逐漸活躍,固收類產品的募集或進一步被壓制。另外,信託產品的“剛兌”光環逐漸褪去,產品收益率的優勢不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雖然信託公司在財富中心和直銷渠道的建設上已經花費大量的精力, 但募集情況好轉尚需時間。

事實上,自2018年以來,信託風險項目個數和規模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剛性兌付的信仰逐漸被打破。

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末,信託行業風險項目659個,規模為1491.32億元,信託資產風險率為0.58%。而截至今年6月末,信託行業風險項目1100個,規模為3474.39億元,信託資產風險率為1.54%,較2019年一季度末上升0.28個百分點。此外,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8年內被曝延期兌付或違約的信託產品約60只,今年以來也有多隻信託產品發生逾期。

在行業風險資產激增、剛性兌付逐漸打破的背景下,信託投資者呈現出以往沒有過的謹慎。“信託產品收益率高,保本保息,關鍵是也省事。”有著5年信託投資經驗的馬先生告訴記者,此前購買的主要是房地產和政信產品。而且通常在產品到期之前,客戶經理就會推薦一款新產品。不過,年初其購買的一款信託產品出現違約,“以後買信託還是要謹慎些”。

據記者瞭解,2011年~2014年,部分高淨值客戶開始接觸瞭解信託產品,並把它加入資金的投資籃子裡。彼時,信託產品在銀行、券商等代銷渠道被更廣泛宣傳和銷售,收益率一度高達12%~14%。

2014年以來,隨著宏觀調控政策下,基建和地產快速發展,信託公司加速發行地產和政信產品。自此至2017年的三年,是高淨值客戶踴躍購買信託產品的時期。2017年以前,信託出現延期兌付的情況還是相對較少,因此信託投資者逐漸形成剛兌“信仰”。

“這幾年有的信託客戶像是被慣壞了。”一位信託公司固定收益部的人士表示。而上述多位受訪的信託人士提到,接下來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讓投資者儘快加深對“非剛兌”業務的理解,增強“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風險自擔意識。

上述信託公司研究員提醒信託投資者,剛兌逐漸打破之後,投資者應該更注重項目風險。投資者在選擇信託項目時,要關注信託機構的歷史記錄、交易對手的資質、股權結構、上下游關聯關係,以及抵質押物能否順利處置等。比如現在“熱門”的基建類項目,還應關注項目所處地區、政府平臺公司的資質以及當地政府的負債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