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曆史上的趙國如何滅掉了“心頭大患”中山國?

皇甫毛毛丶


本期話題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吞併位於趙國腹心之地的中山國。和趙國強大的軍事力量相比,中山在戰國時代只能算是一個二流國家,其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抵禦趙國的侵略。

但是長期以來,中山一直利用齊、趙兩國的競爭與矛盾從中漁利,背靠齊國以與強趙抗衡。為了拆掉中山國的這個大後臺,爭取齊國的支持,趙武靈王可算是費盡心機了……

胡服騎射讓趙武靈王的手裡終於有了一支戰力強悍的新式車騎,那接下來,趙國對外擴張的第一槍又要在哪裡打響呢?事實上,在胡服改革開始之前,武靈王已經對信臣肥義發下了宏願:

“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史記·趙世家》

鮮虞族建立的中山國就像一根尖刺哽在武靈王的喉嚨口,拔掉中山的事兒他已經琢磨很久了。

武靈王為什麼這麼處心積慮地想要吞併中山國?

我們不妨看一看地圖:都於靈壽的中山國從中部嵌入趙國的腹心,將太行山東側的趙國版圖擠壓成一個危險的啞鈴形狀。兩片主要領土邯鄲和代地之間只能通過壺口以及漳水沿線的崎嶇孔道保持微弱的聯繫。不先吞併中山,邯鄲無法有效地向北方投送軍力。遑論征服東胡、林胡和樓煩,就連保障代地的邊境安全都成問題。

相比於兵強馬壯的趙國,中山的國力軍力俱為有限,在當時只能算作一箇中等國家。但為了對抗趙國的兼併,中山一直背倚齊國,利用齊、趙之間的競爭與矛盾給趙國製造麻煩。

公元前377年,趙敬侯曾一度嘗試攻略中山。趙軍與中山先後在房子和中人展開激戰。在強齊的幫助下,中山不但成功地守住了這兩處戰略要地,而且轉守為攻,進兵圍困趙國的鄗邑,導致鄗邑幾乎失守。

武靈王說起這段往事的時候曾經態度堅決地表示過胡服騎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向中山報復鄗邑之恥:

“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王醜之,而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而逺可以報中山之怨。”——《史記·趙世家》

要徹底解決中山問題,文章得從齊國做起。對此,趙武靈王是否已有預案?答案是肯定的。我注意到,在《趙世家》所列胡服騎射的大事編年中有這麼一條看似蹊蹺的記載:

(公元前307年)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即林胡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髙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樓緩曰:“善。”——《史記·趙世家》

司馬遷的編年顯示,這是趙武靈王第一次將自己的變法計劃和盤托出。眾所周知,肥義才是武靈王變法改革的主心骨。可武靈王首次對旁人袒露自己的變法計劃卻不是向肥義而是向樓緩去說的,樓緩這個人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根據《史記·秦本紀》的記載,趙武靈王召見樓緩的10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97年,樓緩當上了秦昭王的丞相,並在此後的兩年中執掌秦國相權。這個趙國政壇著名的親秦派人物於公元前306年——即胡服騎射的次年——出使秦國,他的出使正是受到了趙武靈王的直接委派。

武靈王派樓緩去秦國幹什麼呢?《戰國策》載:

魏敗楚於陘山,禽唐明。楚王懼,令昭應奉太子以委和於薛公。主父欲敗之,乃結秦、宋之交,令仇郝相宋,樓緩相秦。楚王合趙、宋、魏之和卒敗。——《趙國策·趙策四》

《戰國策》的作者說樓緩出使秦國後,主政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依靠他拉起的齊、韓、魏三國軍事同盟,於公元前298年聯兵伐楚,在重邱大敗楚軍,斬殺楚將唐昧。

抵敵不住的楚懷王準備以太子為質向齊國表示屈服。一旦楚國投入齊國的懷抱,勢必壯大齊國主導的軍事同盟,這對趙國攻取中山十分不利。為了破壞齊、楚兩國的聯盟前景,武靈王憑藉自己曾經扶立秦昭王的淵源,把樓緩推上了秦國的相位,再拉宋國入夥,組成另一個軍事同盟以與齊國競爭。

從這裡去觀察,為了收服中山,趙武靈王最初的盤算應該是借重秦國的力量來制衡支持中山的齊國,而樓緩正是執行聯秦政策的關鍵人物。

在胡服騎射正式啟動前武靈王第一時間召樓緩相商,說明這次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將整軍經武與攻取中山做成一攬子計劃,通盤進行考慮的。

但是,趙武靈王制定的聯秦政策並沒有被貫徹到底,因為國際形勢很快就發生了變化。就在伐楚行動結束後不久,齊國又聯合韓、魏西征秦國,叩關函谷,開始了與秦國長達3年的鏖戰。此時與秦國有同盟之名的趙、宋兩國都陰持觀望,按兵不動。

趙國的親齊派政治家富丁趁機向武靈王作出了聯齊以圖中山的建議。富丁派司馬淺向武靈王進言:

“我約三國,而吿之以未構中山也。三國欲伐秦之果也,必聽我,欲和我。中山聽之,是我以三國饒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聽,三國必絶之,是中山孤也。三國不能和,我雖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爍孤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餘兵與三國攻秦,是我一舉而兩取地於秦、中山也。”——《戰國策·趙策三》

富丁的意思是,孟嘗君率領三國聯軍頓兵函谷關下,伐秦之戰已然陷入膠著。他要想打破僵局,奪取勝利,就不得不爭取趙國的援手。我們不妨將計就計,告訴齊國人趙國可以加入聯軍作戰。

但要想趙國全力以赴,齊國必先解除趙國的後顧之憂——要麼,齊國聯合韓、魏向中山施壓,迫使它同意與趙國割地議和。如其不從,齊、韓、魏三國就斷絕與中山的外交關係,將它孤立。

按照富丁的判斷,齊國說服中山割地議和的可能性很小。一旦三國宣佈與中山絕交,趙國獨吞中山的機會就來了。吞併中山之後,挾得勝之兵與三國伐秦,趙國或許還能趕得上瓜分秦國的末班車呢。

鑑於此前樓緩在魏國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外交活動都沒能成功離間齊、魏邦交,專倚秦國來制衡鐵板一塊的齊、魏、韓聯盟,在短期內很可能無法為趙國帶來豐厚的回報,倒是富丁的計策讓趙武靈王看到了迅速滅亡中山的可能性。

因此武靈王果斷決定接受富丁的建議,改換門庭,加入三國伐秦的陣列。

為了打敗死對頭秦國,齊湣王忍痛犧牲了中山這個小兄弟。他的釜底抽薪讓讓趙軍進攻中山的腳步變得輕快了起來。

根據《戰國策·趙策四》的記載,趁著齊國等三國聯軍伐秦的當口兒,趙軍大舉越過中山國的國境線,長驅直入,進抵滹沱河畔。坐落在滹沱河上游的中山國都靈壽隨即暴露在了趙軍的兵鋒之下,滅國的喪鐘已經為中山敲響。對趙國吞地自肥心懷狐疑的齊湣王派出戎郭、宋突進行外交斡旋,希望能在最後關頭說服趙國主動退出侵佔的中山國土。

趙武靈王是怎樣打消齊湣王的疑慮,成功說服他允許趙國吞併中山的呢?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一書分析說,趙武靈王向齊湣王開出的籌碼是燕國。

也就是說趙國以不干涉齊國徵燕為條件,換取了齊國在中山問題上的讓步,故《戰國策》寫道:

齊、燕戰而趙氏兼中山。——《戰國策·齊策》

吞併中山,趙國去除了腹心之疾,從前代地與邯鄲之間不絕如縷的危險狀況得到了徹底的扭轉。趙國這個沉寂了很久的國家終於翻開了屬於自己的最輝煌的那一頁。


參考文獻:

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

範祥雍《戰國策箋證》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沈長運《趙國史稿》

楊寬《戰國史》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晉公子


公元前307年,趙國在胡服騎射改革後,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步騎車混合兵團。隨即對中山發動了試探性攻擊,趙武靈王親自率軍,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敗中山國主力部隊,從南至北橫穿中山國,一直打到無窮之門(在今張家口北),登城遠望,長歌一笑:“無窮之門,乃先祖教我拓地無窮之遠也!千里萬里,我必有之!”

稍作休整,趙武靈王又率軍穿越樓煩和林胡的勢力範圍,一路招攬三胡騎士,西至黃河飲馬,最後登上黃華山頂,憑高遠眺,一快披襟!

——胡服騎射其實只是一個手段,他最終的目的,是要將胡人彪悍的血液融入到趙人的身體之內,創出一支所向無敵的趙國雄師,滅中山,收三胡,吞強秦,繼而一統天下,建不世之功。

事實上,趙武靈王的野心,遠超當世任何一人,甚或百年之內,唯有始皇能與之比肩。

之後一年,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又親自率軍攻中山至寧葭(今河北獲鹿北),以控制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陘。

緊接著,趙武靈王派出大批心腹大臣出使各國,包括樓緩(擁有樓煩血統之胡裔大臣)入秦,仇液(白狄之仇猶國後裔)入韓,王賁入楚,富丁入魏,趙爵入齊……展開大規模的外交攻勢,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告訴這些老兄:

——我們要正式收拾中山國了,你們若是識相,就不要多管閒事兒!

其他國家都好說,然而齊國,可一直是中山的後臺大老闆,它怎麼會坐視趙國從容滅掉它的小情人中山國,進而威脅其東方之霸權呢?

這就到考驗趙武靈王外交能力的時候了。“合縱連橫”四個字乃是整個戰國時代的主旋律,用的好能坐山觀虎鬥,用的不好卻隨時有身敗名裂的危險,比如說可憐的楚懷王。

趙武靈王就是戰國時代除蘇秦張儀外少數幾個能用好這四個字的人,他派出大批使團,一面與各國交好,一面挑動齊魏與秦楚兩大集團互砍,目的只有一個,讓列國特別是齊國捲入連年混戰之中,從而不但無暇顧及中山,甚至還因要藉助趙來均衡各方力量,而對趙國滅中山給予一定的幫助。

這下子中山國慘了,大靠山不但不幫忙,反而和死敵趙國站在了一起,現在咋辦?拼了嗎?

說實話,中山國能在列強的夾縫中生存數百年,還真是好有幾把刷子。這個國家,雖是正宗的蠻夷“白狄”之“鮮虞”族建立起來的,卻因其多年在富饒的河北平原上從事農耕,早已丟卻了遊牧民族的本性,其實基本上已經華夏化了。這是戰國曆史中最神秘的一個國家、也是最神秘的一個民族,據說他們擁有白種人血統,善於釀酒,能歌善舞,作奸巧冶,多美物,手工業極其發達。另外,在各國大多還在使用青銅兵器與皮甲的時候,中山國的士兵們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鐵製兵器與鎧甲了,可見其軍事科技同樣不可小覷。

圖:中山國文物 錯金銀四龍四風銅方案座


可惜,中山國雖然擁有比趙國還要發達的文明,其遊牧民族勇武彪悍的性格卻早已在醉人的美酒與安樂的生活中被基本消磨光了。拼了?省省吧,還是保住小命更重要。

所以,趙武靈王對中山國的這些優勢,基本上是無視的,經過多年的實地考察,他對於怎麼對付這些變種蠻夷,早已成竹在胸。

好,萬事俱備,吞滅中山第一戰,開打!

由於戰國時代史料匱乏,此一戰的詳細情形未可獲知,然而從這有限的資料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雖然中山軍情況不明,但趙軍的出場陣容如此豪華,此役顯然是一場大戰,一場決定趙國與中山國命運的關鍵之戰。

對於趙武靈王而言,這也是證明自己胡服騎射基本國策是否正確的重要一戰,只能贏,決不能輸!

所以,他將自己所有能動用的精銳全部壓上了,包括自己的心肝寶貝、秘密武器——牛翦、趙希率領的萬餘名剛訓練出來的新式騎兵——百金弩騎。

於是,趙武靈王的五路大軍出發了,牛翦軍從榆中出發進攻中山西部,趙希由代郡出發進攻中山北部,趙武靈王則親率其他三路主力從中山南部突襲,地圖上五條鮮紅的箭頭齊刷刷的,直指中山國都——靈壽(今河北平山)。

這是一場奇怪的戰爭,本屬胡人一支的中山國士兵們穿著重重的鐵甲,乘著龐大華麗的戰車,怎麼看怎麼像華夏人士;本屬華夏的趙國士兵卻穿著輕便的勁裝,騎著奔馳如飛的戰馬,怎麼看怎麼像野蠻胡人。

這個世界變了,你若不跟著變,必將活得很痛苦,看開些吧。

各條戰線上的廝殺在中山國的領土上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時隔數年,中山國的士兵們第一次見識到了胡服騎射後的趙國新軍,原來是如此可怕。

他們發現,趙軍雖然只增加了一個兵種騎兵,其戰術卻突然間變得無比豐富起來。

那是當然的,如果沒有騎兵,那麼戰術通常只有一種——平推戰術。簡單來講,就是陣列一線橫排,戰車在前,步兵在後,緩緩超前平推,沒有攻擊重點,沒有主攻方向,單純的正面進攻,死打硬拼,簡單粗暴,毫無美感可言。

而有了高機動性的輕騎兵,那可就不一樣了,你可以迂迴敵軍車陣之後,攻其側背,配合正面形成夾攻;也可以直接從敵軍薄弱部分突入,貫穿敵陣,然後從其背後再次衝入,反覆衝殺,把敵軍之車陣攪得大亂,使之陷於崩潰;還可以斷其糧道,破壞其後勤給養;甚或可以直接攻擊敵軍指揮部,破壞其指揮系統;總之,弩箭的速度加乘上快馬的速度,趙武靈王的輕騎,絕對可以算得上當時速度最快的兵種,它可以在任意時間打擊敵軍的任意位置,讓人防不勝防。

中山人被趙軍層出不窮的怪異戰術徹底打懵了,它引以為傲的步兵連弩隊還未發數箭,就被衝上來的趙軍鐵蹄踏碎,後面堅固的車陣也被衝得七零八落,陷入各自為戰的窘境,緊接著,鼓聲如雷,蜂擁的趙國戰車在步兵的掩護下隨後衝殺上來,再給予中山軍以最後的一擊,一切就是這麼簡單。

戰事進行的出乎尋常之順利。趙國的北路軍,一路攻佔了丹丘(今河北曲陽西北)、華陽(今恆山)、鴟上(今唐縣西北)三處關塞。趙國的南路軍,則接連奪取了鄗城(今高邑東)、石邑(今鹿泉市南)、封龍(今石家莊西南)、東垣(今正定縣南)四座重鎮,一路勢如破竹,直逼中山國都靈壽。

然而,作為戰國第八強,中山國也不是泥捏的,在最後關頭,他們也祭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一群身著重甲,手執巨大鐵杖的大力士,狄語曰“吾丘鴆”。

乖乖,這下子可不得了,只見中山國這群力大無窮的“吾丘鴆”,如魔神般現身人間,一個個揮舞著沉重的鐵仗,“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頓時打得趙軍人仰馬翻,趙武靈王一看不對勁,趕緊鳴金收兵,好在趙國的騎兵速度夠快,損失還不是很大。

“吾丘鴆”很變態,他們見鐵杖揍不到趙國的騎兵,竟然“以車投車,以人投人” (《呂氏春秋》),個個好似打了興奮劑一般。

好厲害,在冷兵器時代,這大概算是終結者級別的戰爭機器了。

趙軍的騎兵只好且退且戰,專射中山猛男們未被鐵甲防護的地方,兜著圈子與他們玩作迷藏。這樣不久,猛男們就撐不住了,狼藉的戰場上,躺滿了中山國力士的龐大屍體。這下子中山國徹底沒戲唱了,咋辦,投降唄!

中山王無奈,只好獻上南部四座城池,向趙國求和。趙武靈王見好就收,準備休息一下再打,於是答應了中山王的求和。

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開始繼續往北拓土,很快奪取了中山與代郡和燕國交接的大片土地,將中山完全裹在趙國境內,對其進行了嚴密的封鎖。中山王見勢不妙,趕緊聯合北面的林胡與樓煩,妄圖夾擊趙國的代郡,結果遭到了趙軍的痛擊。趙武靈王乾脆一鼓作氣,將林胡與樓煩這些胡人全趕到了大青山以北,把他們的地盤收歸己有,在此地建立了雁門郡和雲中郡,使趙國北至燕代(今河北西北及相鄰內蒙古地區),西至雲中和九原(今內蒙古包頭)的疆域連成了一片。

緊接著,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再次進攻中山,這次中山國遭到了致命的重創。“趙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齊。”中山的國都靈壽淪陷,中山王逃往友邦齊國,最後死在了那裡。

然而在齊國的壓力下,趙武靈王不得不在中山另扶植了一個傀儡國王尚,但此時的中山國已名存實亡,成為了趙國的附庸。現在只要齊國肯鬆鬆口,趙武靈王伸伸手就能滅了它。

公元前296年,趙主父又統軍大舉進攻中山殘餘勢力,這時候中山的保護神齊國正在攻打秦國的盟友燕國,無力再招惹趙國這麼一個強敵,於是雙方達成互不干擾協議。趙國最終順利的滅掉了中山。

中山,這一個狄人最高最發達的神秘文明,終於在中國的歷史中,徹底消亡,飄散在了現在石家莊附近的廣袤原野之中。這些智慧的白狄人,從此也忘卻了自己民族的稱謂,在趙民族大融合政策中無聲無息的與趙人,同化為一。

史書載:昔者中山之國地方五百里,趙獨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


千古名將英雄夢


一談到春秋戰國歷史,大家總會想到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其實在戰國曆史上,曾出現過一個國家叫做中山國。可別小看這個諸侯國,人家厲害著呢。因城中有山顧名思義取名為中山國。它曾長期與多箇中原國家作戰過,因其國力較為強盛,被許多中原國家都視為強敵,尤其是趙國。魏國國君曾派出幾員大將帶領魏國軍隊前去對付中山國,派去的將領有吳起、樂羊。經過三年的辛苦鬥爭,魏國好不容易成功佔領中山國。但中山國終究不是好惹的,沒過多久又成功復國。儘管它如此頑強,最終還是被趙國所滅。趙國是怎樣滅掉它的呢?

㈠為什麼中山國會成為趙國的眼中釘,肉中刺?

任何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發動戰爭都是有原因的,不可能毫無緣由。中山國正好將趙國砍成兩半,導致了趙國的南北疆域不能很好地密切聯繫。再加上中山國的存在,對於趙國來說是個隱患,因為如果等到其壯大後,中山國必會對趙國出手。因此趙國國君普遍認為,與其等到其羽翼豐滿時,還不如早點把它幹掉,畢竟對方如果過於強大,很可能會反過來滅掉趙國。因此中山國便成為了趙國的眼中釘,肉中刺,非除掉不可。

㈡提升趙軍的戰鬥力,改革軍隊

趙武靈王是個有作為的君主,他一直都以為滅掉中山國為終身目標。可是要想滅掉一個國家,哪有那麼容易。首先必須要提升軍隊的戰鬥力,才有可能去打敗強大的中山國。因此趙武靈王大力改革軍隊,每天讓那些士兵習武,提升其戰鬥力。由於北方少數民族一直都是驍勇善戰的,因此,因此他命令全體士兵都去學習北方少數民族的優點,比如其騎射技藝。後來果然趙軍的士兵們個個都被訓成了能打勝仗的好士兵,戰鬥力那是槓槓的。

㈢趙武靈王宣佈退位,全心全意對付中山國

趙武靈王這個人物真是不簡單。他本是趙國國君,但由於國君每天要處理諸多政務,根本沒有時間全心對付中山國。因此他便決定退位於自己的兒子,他就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準備滅掉中山國。不得不說中山國能夠被其滅亡,絕對有他一份功勞。大家也曉得中山國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似的,以前魏國好不容易佔領了它,最後它還不是死灰復燃復國了嘛。因此想要滅掉它,就必須動作快而準,不能給其喘氣的時間。


尚武菌


趙國滅亡中山基本上分了幾個階段,最終趙武靈王也成功的佔領中山國。

內外情形

當時的戰國國際形勢,秦齊楚聯合韓魏宋等國互相之間已經打的很混亂了,諸國沒有多餘的力氣顧及中山國,再加上中山國參與公孫衍的五國相王活動徹底與自己的靠山齊國鬧翻,又趁著齊國攻佔燕國的時機趁火打劫,與燕國結下了死仇,這就意味著戰國第八雄的中山沒有了外援。

而當時的中山王不像復國時候的桓公、武公,一心的崇文尊儒,甚至親自跑到小巷子裡拜訪白衣的儒士,國家的風氣已經慢慢轉變,漸漸變得腐敗和奢侈。

趙武靈王的試探

趙武靈王一直將中山作為人生目標,在支持中山國稱王,挑撥了中山和齊國的關係後,派出使臣去中山國遞交國書,其真實目的是派人探查中山國內情。使臣回來後,向趙武靈王提出了進攻中山的建議,關鍵理由就是中山國崇文尊儒,國家奢侈腐敗,中山國必亡。

趙武靈王下定決心,於趙武靈王十八年派軍試探進攻,經歷了齊國攻佔的燕國也趁火打劫,攻打中山國,但此時趙國國力還沒有徹底的脫胎換骨,中山國國力尚存,先是打敗了趙國,攻佔了趙國鎬邑,繼而北上打退了燕國的進攻,中山國渡過了趙國的第一波進攻。

第二次的進攻

趙武靈王在失去鎬邑後,痛定思痛,說服國內反對勢力,開展了胡服騎射的改革,再次小試牛刀佔領了中山國的寧葭。趙武靈王又北上林胡,取得了林胡的支持,同時趙國派出了幾路使臣,繼而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為接下來的大戰夯實了基礎。

在趙武靈王一系列動作的時候,中山國王也不傻,他看出了趙國的圖謀,在向臣子尋求解決辦法時,之前輔佐了三代中山國主卻被冷落的司馬賙自薦前往趙國,想辦法通過外交得到和平,中山王同意了。司馬賙到了趙國,向趙武靈王誇讚中山王寵姬的美麗,並說能夠讓中山王獻出寵姬,從而讓趙武靈王暫緩進攻,但回到國後中山王立馬就封那位寵姬為王后,這個辦法也就流產了,司馬賙也因此事喪失了中山王的信任。要美女不成的趙武靈王已經做好了準備,發動了南北兩路大軍,這一次趙國在北邊擊敗了中山國的軍隊,南邊也攻佔了中山國的四個郡邑,幾乎是中山國三分之一的國土,中山國趕忙和趙國割地求和,趙國需要時間消耗這次的戰爭成果,也就同意了。

滅國之戰

休息了兩年的趙國再度發兵,進攻中山國,這次直接佔領了中山國的首都靈壽,中山王逃往齊國,隔年之後趙國也佔領了中山國的剩餘地盤,但因為中山國實在重大,諸侯國在趙國佔領中山時雖然沒有做出反應,但對於這個結果還是施加了一定的壓力,再加上中山人初期的反抗,趙國扶持了一個傀儡王尚,兩年後趙惠文王廢黜了中山王尚,並將其前往了陝西榆林一帶,中山國徹底滅亡,而趙武靈王隨著中山國的滅亡也很快就死在了趙國的內亂之中,完成了自己對於趙國和歷史的責任。

中山國復國初期奮發努力,國家漸漸鼎盛,並在五國相王時達到頂峰,但正是五國相王意味著中山國的風氣轉變,從原先的務實轉向了好虛名,一個千乘之國在得罪了自己的最大支持者齊國後,小國的下場便也註定了是滅亡。


天天故史匯


在戰國時代,除了七雄之外,還有兩個頗有實力的中等國家,一個是宋國,另一個就是中山國。趙武靈王吞併中山,與秦並巴蜀、齊並宋國一樣,都是戰國時代的大事件。下面我來略述一下趙武靈王滅中山之經過。

1、趙武靈王上臺時,中山國之威脅

中山乃是狄人所建之國家,在魏文侯時被魏國滅亡。中山與魏國並不接壤,中間隔著趙國,故而三晉戰爭爆發後,中山擺脫魏國控制,二次復國,遷都靈壽。

中山復國後,趙敬侯乘其局勢尚未穩固,在公元前377年與前376年兩度大舉進攻中山,撈了不少地盤。公元前369年,中山國修築長城防線,以備趙國的突襲。隨著秦、齊的崛起,公元前323年,韓、趙、魏、燕、中山五個國家互相承認王號,共同對付秦、齊。

趙武靈王上臺時,趙國遭到魏、齊、秦等國的接連打擊,幾乎成為過街老鼠,屢戰屢敗。這時,中山國居然趁火打劫,於公元前314年突然發動侵略,在長子打敗趙國軍隊。不僅如此,中山軍隊還向北挺進,擊破燕國兵團。這個令人忽視的狄人國家突然發威,攻城略地,國土面積方圓千里,大小城池數十座,已成為趙國的勁敵。

趙武靈王痛定思痛,於公元前307年,開始“胡服騎射”的軍事變革。

2、牛刀小試,三攻中山

中山國成了檢驗“胡服騎射”效果的試驗場。

趙國的胡服騎兵一建立,就開始在實戰中成長壯大。

公元前307年,趙國一伐中山。新騎兵牛刀小試,他們越過邊境線,騷擾中山南部邊境地區。趙武靈王給中山人傳遞了一個信號:漫長的戰爭開始了!

公元前306年,趙國二伐中山。這次進攻比上一次更加猛烈,深入到中山國的腹地,打到寧葭(河北石家莊西北)。長驅直入的奔襲,顯示出新騎兵在機動作戰上的優勢。

中山國雖然是狄人國家,可是狄人並不以騎術見長,而是以步兵著稱。據《呂氏春秋》的紀載,中山國多力士,“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也”。打仗過程中,可以把對方的車子抬起來,當作炮彈去砸毀另一輛車。對付這麼一群力大無比的野蠻人,可遠攻又可近戰的騎兵大約就是其剋星了。

公元前305年,趙國三伐中山。


征伐中山的趙國兵團編制如下:右軍司令趙袑,左軍司令許鈞,中軍司令是公子趙章,總司令由趙武靈王親任。突擊的重任交給兩支機動性強很部隊:一支是由牛翦指揮的車騎部隊,另一支是由趙希指揮的胡、代兩地騎兵。

在這次戰爭中,騎兵的重要性得到了證明。牛翦與趙希的兩支騎兵,分兩路出擊,穿越山隘,在曲陽會師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續攻取丹丘(河北曲陽西北)、華陽(河北唐縣西北)、鴟之塞(又稱為鴻之塞,河北淶源南)。在騎兵打開局面後,趙武靈王率中軍、左軍、右軍攻取鄗城(河北高邑東南)、石邑(河北石家莊西南)、封龍(河北石家莊西南)、東垣(河北石家莊東北)等地。

趙國兵團高歌猛進,中山舉國震驚。在這種情況下,中山國只能委曲求全,以割四城為條件,向趙武靈王求和。趙武靈王考慮到中山的軍事力量雖然遭到重創,實力仍不可低估,趙國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吞併其國,便見好就收,答應中山人的條件,把中山四城收入自己的地盤,並撤回軍隊。

3、中山國的滅亡

仔細研究這一時期的史料,就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趙武靈王進攻中山的時機,都選擇在秦國無暇干涉的時候。秦國若無事,則趙國也按兵不動。趙武靈王顯然一直沒有忘記,秦國是最可怕的對手,他可不想在攻略中山時,秦國兵團出其不意地殺入自家後院。在攻略中山這件事上,趙武靈王不急不躁,保持著“穩紮穩打”的風格。

公元前303年,趙國四伐中山。趙武靈王趁秦國出兵攻打魏國及韓國之際,敏銳地抓住機會,攻打中山,撈足了好處後才返回。

在攻打中山國的同時,趙武靈王對林胡、樓煩兩個胡人部落進行軍事打擊。公元前302年,趙國從林胡人手中奪取黃河北岸的九原,這樣,河套平原基本上落入趙國之手。隨著趙國不斷蠶食遊牧胡人的地盤,獲得更多的牧場,擁有更多的馬匹,趙國騎兵的優勢也隨之得到加強。“胡服騎射”後的軍事優勢開始體現,滅中山的時機已然成熟。

公元前301年,趙國五伐中山。該年秦、齊、魏、韓四國圍獵楚國,南方戰事不休,這給了趙武靈王在北方大展拳腳的機會。趙國的鐵騎又一次踐踏中山的土地。中山國被打得大敗,首都被趙軍攻破。有一些史書把是年當作趙亡中山之年,比如《戰國策》的《魏策》中說:“中山恃齊、魏而輕趙,齊、魏伐楚,而趙亡中山。”

不過對照其他史料,趙國並沒有完全吞併中山,但中山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幾乎被趙師所摧毀。中山王戰敗逃亡到齊國,據《戰國策》中《秦策》所載:“趙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齊。”中山王逃往齊國後不久,病死在齊國。此後中山國人另立君主,繼續抵抗趙師的侵犯,但這隻可視為殘餘勢力。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率領精兵猛將對中山發動最後一戰。儘管中山軍隊在新君主的領導下拼死抵抗,也只不過是以卵擊石。曾經以步兵聞名天下的中山國,已經無力挽回自己的命運。雙方的決戰毫無懸念可言,中山軍隊全軍覆沒,國王成為趙國軍隊的俘虜。趙武靈王沒有殺害中山王,而是把他放逐到了膚施(陝西米脂西北)。

至此,中山國的歷史被終結了。

趙滅中山,是戰國一大事件。進入戰國中期後,經過不斷的兼併戰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最終形成九國割據之局。趙武靈王滅中山,開啟了戰國後期更大規模兼併戰爭的先河。在此之前,秦略巴蜀,楚滅越國,都屬於弱肉強食,而趙國吞併中山,則是強並強的戰爭。


回望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守護大中華縱橫捭闔的血脈精魂。歡迎關注“君山話史”。


君山話史


很多人感覺趙國胡服騎射後輕鬆滅中山 但事實並非如此:

趙國滅中山國之戰從公元前307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296年,合計用了12年時間。趙國能夠滅中山取決於下面幾個原因:

1、趙國在公元前306年開始的胡服騎射改革。沒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強大趙國軍隊,是沒有機會擊敗中山國軍隊的——因為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率軍攻打中山國就以慘敗而歸結束。

2、中山國外來越來越孤立。在馬陵之戰後中山國採取和魏國、齊國結盟的策略,以抗拒趙國。但中山國:公元前323年,在犀首公孫衍的五國相王推動下稱王,得罪了齊國;公元前314年,又趁齊國因子之之亂滅燕時,攻打燕國意圖擴地,得罪了燕國;

3、中原爭霸無暇理會中山國。公元前299年孟嘗君成為齊相後一心合縱攻秦,齊宣王於是要求楚懷王共同聯盟攻秦;但之後,楚懷王在張儀的勸說下,拋棄楚齊聯盟,和秦國結盟;受到秦國進攻的韓國、魏國於是和齊國結盟,並在公元前301、前298年分別進攻秦楚聯盟;隨後秦楚交惡,導致楚懷王被扣押、楚國丟失土地而內外交困,實力大損;公元前298年後又形成了秦趙宋三國聯盟對抗齊韓魏三國局勢。總之,秦、齊、楚、韓、魏、宋等國都忙著合縱,根本沒有多餘的經歷去幹涉趙國滅中山。

楚國的衰落,是造成中山國被滅的一個重大條件。《戰國策 趙收天下且以伐齊》中蘇秦對趙王說:


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

4、齊國為了拉攏趙國加入反秦聯盟,以默許趙國滅中山為條件換取趙國加入反秦聯盟。

《戰國策 富丁欲以趙合齊魏》中司馬淺勸趙武靈王脫離秦聯盟加入齊聯盟時說:


我約三國而告之秦,以未構中山也。三國欲伐秦之果也,必聽我,欲合我。中山聽之,是我以王因饒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聽,三國必絕之,是中山孤也。三國不能和我雖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孤樂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餘兵與三國攻秦,是我一距離而兩取地於秦、中山也。

這說明趙國之所以加入齊國的反秦聯盟,是以齊國默許趙國滅中山的。

趙滅中山之戰過程

1、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率軍攻打中山國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同時燕國也從北方夾擊中山國;但中山國也強悍,先是集中兵力在南方擊敗趙武靈王率領的趙軍,並佔領趙國鄗邑(今河北省柏鄉縣北),後揮師北上擊敗燕軍,斬殺燕軍大將。

2、公元前305年,在奪取了林胡地後,又在公元前306年外交秦、韓、楚、魏、齊等國避免其干涉後,趙武靈王率領20萬胡服騎射改革的趙軍,以南北二路奪取了中山國三分之一土地;在中山國割讓四邑求和後,趙國因為齊國的威脅,不得不歸還所佔的中山國土地。

3、公元前301年,趙國再次進攻中山國,攻破中山國國度靈壽(今河北靈壽),中山國王逃跑到齊國。

4、公元前300年,趙國基本奪取了中山國土地,而中山王也死在了齊國,但趙國依然不能滅中山國,只能通過扶立傀儡中山國王、逼迫中山國王割讓國土的方式來侵佔中山國土地,中山國不同意就攻打。史稱“中山數割數伐”。

5、公元前296年,趙國廢除中山國王,將中山國王遷徙到膚施,中山國正式被滅。

趙國之所以能夠在戰國中後期組織五國伐齊並取代齊國地位,和秦國抗衡,根本原因就在於趙國滅了中山,擴大了土地又免去了後顧之憂。就如同齊國滅宋後,齊國頓時達到全盛時期。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歷史界一直有這樣的說法,即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中原大地割據勢力紛紛崛起,先後出現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和戰國七雄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歷史上由於晉國爆發震爍古今的“三家分晉”,士大夫階層發動兵變將原本富庶強大的晉國一分為三。即晉靜公二年(前376),由晉國三大家族趙敬侯、魏武侯、韓哀侯將晉國坐地分贓變成魏國、韓國、趙國。三家分晉的結果使得中原大地原本5大諸侯國此消彼長的局勢,演變成7個國家之間相互攻伐。

三家分晉原本就是一場謀朝篡位的不臣行為,自然在分贓上就顯得不那麼公平,特別是在版圖疆域上,三國之間出現極其尷尬的局面。一是魏國地盤最大,但是從西北到東南走向的疆域被韓國橫腰切斷;二是趙國的版圖相對完整,但是被中山國卡住咽喉;三是韓國的有著一塊中規中矩的疆域,但只有別人一半大。最先魏趙兩國最先看到這種版圖弊端的是趙武靈王,他認為中山國將成為趙國發展壯大入主中原大地的最大障礙。

地理分佈,直卡咽喉

最初趙國的疆域包括現在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四個省區以及河南部分地區,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將山東的西部和北部地區納入其中。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趙國滅掉中山國之前,東邊與燕國、中山國、齊國相接壤。中山國作為一個名不見傳的小國,只能依附於三大政權之間生存。也正是由於中山國的存在,使得趙國與齊國接壤的區域幾乎被阻斷,這樣的結果將會讓趙國的邯鄲地區失去與國都的交通聯繫,一旦發生戰事,邯鄲將處於孤立被動的位置,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洞悉局勢的不穩定,開始謀劃滅中山國的部署。

天賜良機,孤立中山

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1),中山桓公復國,重新建立父兄曾經一手建立的中山國基業,中山桓公是中山國第三代君主。此時的中山國經過第一次被晉國滅掉後,便開始一蹶不振,今昔不同往日,只能保持中立的態度,遊走與各大諸侯國之間,看人臉色行事。

因為依靠低姿態的處世風格,使得中山國國力得到迅速提升。更是的馬陵之戰時,依靠齊國的支援,一舉挫敗強大的趙國,但此時的中山國已經開始有些驕傲自滿。

燕易王噲在位期間,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宣王見到燕國大亂,趕緊聯合中山國發兵攻打燕國,使得燕國徹底覆滅。雖然中山國在滅燕之戰中取得豐碩的成果,但也使得中山國的名聲徹底掃地,特別是之前保持中立低調的外衣被撕破。中原各國紛紛指責齊國的不義行為,逐漸地也就與中山國疏遠起來。

房子戰敗,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趙武靈王決定於信宮召集文武大臣,商量五日後,發動對中山國的進攻。等到趙國軍隊打到房子地時,被中山國的主力軍隊挫敗,趙武靈王只好帶兵撤回代國。這預示著趙國第一次伐中山以失敗告終。

《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敗退代國後,感慨說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由此開始了歷史著名的“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開始大規模推行改革,教導國民穿著胡服,練習騎射。雖然僅僅是不起眼的服裝改革,卻促進趙國經濟和軍事的極大增長。因為胡服是一種非常便利的服裝,特別有利於在戰場上拼殺。趙國的軍隊開始變成閒時為農,戰時為兵的狀態。

僅僅一年的時間,趙武靈王二十年(前306)。趙武靈王在軍事上整頓胡服騎射後的趙國新型作戰兵團,再次伐中山國。外交上為防其他國家干預,大量派遣使者到秦國、韓國、楚國、魏國、齊國進行廣泛地外交活動,以安定周邊鄰國,為大舉進攻中山國掃除外來障礙。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前305),趙國開始大面積發動攻打中山國的戰爭,兵分南北二路,南路由趙武靈王帶領趙袑、許鈞、趙章統領,直擊中山國中部地區;北路由牛翦統、趙希統領騎兵。北路兩軍會合曲陽,一連拿下丹丘、華陽、鴟之塞。南路軍隊一舉得到鄗邑、石邑、封龍、東垣。頃刻之間,中山國失去30%的土地。

四邑求和,難逃滅國

趙國第二次伐中山國取得決定性勝利,中山國派人割讓四邑之地求和,雖然趙國答應中山國的求和。但在趙武靈王二十三年(前303)、趙武靈王二十五年(前301)分別發動兩次滅中山國的戰爭,終於在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中山國徹底被趙國所滅,中山王奔走齊國,身死齊地。趙武靈王重新立一箇中山國君作為傀儡,直到他的兒子趙惠文王登基後三年,徹底昭告天下,廢除中山國君。享國255年的中山國從此在戰國中除名。

清代學者王先謙評價中山國,這樣寫道:“晉屢伐而不服,魏滅之而復興,厥後七雄並驅,五國相王,兵力抗燕而勝之,可謂能用兵矣。”這樣一個頑強的小國能夠在春秋戰國當中存活255年實在是一個奇蹟,雖然被趙國所滅,也非中山國無能臣無戰將,實在是國力對比懸殊太大。


鄧海春


要知道趙國如何滅了中山國,首先我們來看看中山國是個怎樣的國家。

中山國是在春秋時期由白狄人建立的國家,國土在燕趙之間,因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國。中山國自建立以來都被視為異族,一直是中原諸侯國的心腹大患,以晉為首的中原諸侯國曾多次對中山國發動戰爭,卻一直無法根除,中山國一直存活到了戰國時期,趁著中原各國混戰,中山國在中山武公的帶領下從山區遷移到了平原地區,效仿華夏諸國的建制,建立都城,頒佈法律軍制,正式像一個國家一樣治理。中山國漸成規模。

但好景不長,魏國在魏文侯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盛,收拾了一頓秦國後正不知向誰下手,便把矛頭對準了中山國。公元前410年,魏文侯派大將樂羊率軍借路趙國向中山國進攻,樂羊經過三年苦戰,終於佔領了中山國。中山國被滅後,中山恆公從未放棄過抵抗,率領殘餘躲進太行山中繼續堅持戰鬥。


公元前380年,此時魏文侯已去世十六年了,此時在位的魏武侯仗著強大的軍隊,頻繁用兵,四處出擊,終於不堪疲憊,國力開始出現下滑,中山恆公經過二十幾年的勵精圖治,趁此機會,帶領中山國人趕跑了魏國人,重新興復了中山國。復興後的中山國定都靈壽,國土大部分在趙國東北,把趙國分成南北兩部分,中斷了趙國邯鄲和代地的路線。對趙國的管理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公元前377年,趙國率大軍進攻中山國,中山國軍隊憑藉著對山區地形的把握,成功打退了趙軍。次年,不服氣的趙敬候再次發動進攻,皆無功而返。從此以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有了長城的屏障,再加上覆雜的地形,這個頑強的小國再次站在歷史的舞臺上。此後幾十年,中山國開始發展經濟,擴展領土,國力逐漸強盛。成為了當時除戰國七雄外的的戰國第八強,國力不容小覷。甚至在後來諸侯國聯合稱王的時候也把中山國拉過來冠以王的稱號,可見中山國的影響力。


當時,趙國國力不振。外有秦齊兩大強國不斷騷擾。內有中山國這個心腹大患。正可謂是內憂外患生死存亡之際。公元前326年,趙國在蟄伏一百多年以後終於迎來了一位自戰國以來最偉大的君主趙武靈王。趙武靈王繼位以後,穩定國力,頻繁外交。在一眾諸侯國都開始稱王的時候明智的卸下王的稱號,開始改革軍制,發展國力,公元前312年,趙武靈王經過試點,頒佈了胡服騎射令,趙國全國上下開始興盛起胡服騎射的風潮,此後趙國軍力大增,國力逐漸強盛起來。趙武靈王知道,中山國是趙國心腹大患,不滅中山國,趙國難以強大起來。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趁著秦國羋太后專權,魏韓自顧不暇之際,輕率大軍開始進攻中山國,此次進攻,趙軍以胡服騎射後的胡刀騎士為主力,拋棄了原來老舊的戰車,竟戰鬥力驚人,中山國軍隊完全不是對手,趙軍捷報頻頻,接連攻下丹丘, 爽陽,鴻之塞。又攻下鄗城,石邑,直入中山國腹地。此時趙武靈王深知六國不會坐視自己滅了中山國,又逢中山國遣使獻城求和,於是見好就收,暫時放過了中山國。此後,中山國精銳盡失,元氣大傷,滅國只是時間問題。又過了一年,趙武靈王又大舉進攻中山國,圍了中山都城靈壽,中山國又只得獻四邑求和。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再度進攻中山國,又奪取了大片領土,至此,中山國再也無足輕重了。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終於滅了這個頑強的中山國,中山國在建國350餘年後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趙國也隨之強大起來,成為山東六國抵抗秦國的中流砥柱。



懷劍聽雨


姬姓的白狄鮮虞建立了中山國,時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西周初年,一說是在春秋後期。中山國幾經遷徏,中間也曾經被滅國,後來在趙國和魏國的紛爭之下得到機會復國,成為戰國時期趙國的國中之國,大致地理位置在現在石家莊市、靈壽、平山、晉州一帶,以靈壽為都城。

中山國復國之後,成為趙國的心復之患,趙國也同樣成了中山國最大的威脅。於是中山國修長城,引水圍鄗,攻守並舉地對抗趙國。公元前323年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結成聯盟。中山國國君從此稱王。《戰國策》說“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地域廣大,而且稱王后的中山國進入鼎盛時期,更成為趙國急於除去的心腹大患。

五國相王結成同盟是為了對抗秦國、楚國和齊國,按理說同盟之間應該互相策應。但是中國山在齊國攻打燕國時不但不幫助燕國,反倒趁火打劫又奪佔燕國大片領土,完全不固相王之盟約背棄盟友,不重承諾。從此與燕國也反目成仇。

這時候趙國的國君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剛剛繼位的時候就說過,“中山在我腹心”,出巡九門,為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可見相當重視這個問題。胡服騎射讓趙國增強了戰鬥力,但趙國並沒有急於攻伐中山,也不參予中原的諸國混戰,反倒是頻頻出使,拉攏宋國,附首齊國,做好外交準備。

公元前305年,趙國舉二十萬之眾大舉攻打中山國,攻下鄗、石邑、封龍、東垣,勢如破竹之下中山國不得不割地求和。此後,趙國不斷蠶食中山國土地。《戰國策*魏策》曰:中山數割數伐而隨以亡。趙軍攻下國都靈壽,中山王逃亡。趙立傀儡,後又黜。

趙國從此絕了心腹大患,其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沅汰


公元前323年,來自北方草原的白狄,在中原建立了自己的王國,這就是中山國。從此這個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原活躍了數個世紀。

中山國是戰國七雄之外的又一強國,位於今天河北省的中部,其南、西、西北部與趙國為鄰,北部與燕國接壤,東部連接齊國的領土。它方圓雖然只有五百里,卻能長期縱橫捭闔於大國之間,在我國曆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中山國原稱鮮虞,後稱中山。公元前5世紀,由於周王朝統治的日慚衰落,中國進入了烽煙四起,諸侯紛爭的戰國時代。就在這一時期裡,一個在北方的大山深處的古老民族一鮮虞,逐步壯大起來了,該部族善騎射、驃悍驍勇。他們由陝西綏德地區進入內地,翻越太行山以後很快兼併了鼓、肥兩個小國組成了部落聯盟。

公元前562年滅掉了衛、邢兩國佔領了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燕國以南地區,公元前530年稱鮮虞,定都新市並擊敗晉軍,擴疆獲土。公元前515年至510年楚昭王大舉進兵,連年征伐,鮮虞族君死國滅,四處逃亡。不久又很快組織起來於公元前506年向北至中人建中人城,因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又在經歷了無數年的苦鬥後,鮮虞族終於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一中山國。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子民越過太行山,向東部平原遷徙,並定都在諸侯國勢力薄弱的地帶。



弱小的白狄一直受到強敵的侵擾,公元前407年,中山國被魏國所滅,成為魏的附屬國。逃避到大山之中的桓公經過20多年的抗爭,再度復興了自己的國家。此後,中山國逐漸國富兵強,逐步發展成為了"千乘之國"。此時的中山國土含現在的石家莊、邢臺、保定三地。國勢達到鼎盛時期,參與了“五國相王",開疆拓土,但同時也埋下了招人嫉恨的種子。

趙武靈王北巡時,目睹了中山及胡人的兵卒衣襟靈便,騎射嫻熟,戰鬥力極強,觸動很大。於是他下令舉國上下"胡服騎射"。這一重大軍事變革導致了中山國的再度滅亡。

趙武靈王北出,中山首當其衝。此時的中山國,多變無信的外交策略使其陷入了寡助的窘境,再加上連年用兵,國勢已衰,公元前296辛,當趙國的鐵騎隆隆開來的時候,第六代中山王出逃別國,客死他鄉。隨著這位中山王的離去,一個曾經在動盪不安中放射異彩的國家消亡了。



中山國幾經興起和消亡,正是春秋、戰國社會大動亂、大融合的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