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肌膚年輕,重要的不是往上面塗什麼

要使肌膚年輕,重要的不是往上面塗什麼

一位喜劇演員說:“有一回,有個哥們兒遞給我一張照片說,‘這是我年輕時的照片。’(然而)你的每一張照片都是你年輕時的照片。”這個段子挺有內涵,我們都怕變老,然而變老是不可逆轉的,我們每一刻都在變老。

英國醫生加文·弗朗西斯說:“生長、恢復、適應、年老,我們的身體在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轉變著……生命中處處體現著轉變。”

他的《認識身體》第一部把人體從頭寫到了腳,從大腦寫到胸、上肢、腹部、盆腔、下肢。第二部則是從出生寫到死亡:出生、青春期、更年期、死亡。

要使肌膚年輕,重要的不是往上面塗什麼

第六章寫頭皮,說女性頭皮比男性要厚,而年紀大的禿頂男性頭皮最薄。“頭皮突然變白並不是因為色素變化,而是因為在受到驚嚇時,有顏色的頭髮會優先掉落,只剩下白髮。”在受到情感衝擊時,頭髮確實會變白或脫落。《塔木德》裡,沙賈汗在妻子去世後,悲痛不已,一夜白頭。入獄等待處決時,人的頭髮也會變白。托馬斯·莫爾爵士在倫敦塔裡;瑪麗·安託瓦內特在等待行刑時,頭髮可能也變白了。

第八章寫的皮膚,“乳霜的原料能把人看餓了:迷迭香、甘菊、可可、桉葉油、琉璃苣、牛油果、松果菊、蘆薈、啤酒花、黃瓜、金盞花、天竺葵。每種產品都說能肌膚看起來飽滿光滑、煥發新顏。”但乳霜只能減緩衰老過程,而不可能將它逆轉。

“要使肌膚看起來年輕,更重要的是避免一些行為,而不是往肌膚上擦什麼。吸菸、垃圾食品、日曬,這些都會使肌膚衰老。一旦其自然彈性開始減退,世界上沒有任何乳霜可以恢復。”

要使肌膚年輕,重要的不是往上面塗什麼

要使肌膚年輕,重要的不是往上面塗什麼

作為醫生,弗朗西斯的理念聽上去很佛系,“醫生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利用那些有助於我們的變化,減緩那些有礙於我們的變化。行醫就是為了在病人的身心尋找哪怕最為微小的積極變化。”不只是生理變化,還有心理上的變化。

他曾經接待過一位病人,55歲的貝絲·洛德,因為胸口痛來就診。她曾經是一位律師,丈夫是投行高管,長時間離開家在紐約和上海工作,大概20年前,丈夫鼓勵她辭職在家。她忙著照顧女兒、參加社區委員會、健身、賣美容產品。但她焦慮、情緒低落,夫婦二人多年沒有性生活,她胸口痛,她擔心這可能是因為她十年前做過乳房整形手術,她還打過玻尿酸,胳膊做過抽脂,腹部做過拉皮。

檢查後,醫生對貝絲說,疼痛並非來自她的肺部、肋骨或以往手術。“很多時候,找不到胸痛的生理原因。疼痛的出現與消失,更多與擔憂或焦慮相關。當人感覺不那麼擔憂或焦慮時,疼痛也會減輕。疼痛可能是你的心靈和身體在告訴你,生活中的一些事需要改變了。除非做出改變,否則不會讓你安寧。

一天晚上,她感到胸口開始疼痛,她起床開燈,寫下了人生裡的每一條失望和沮喪,“那張單子很長,寫滿了一張紙的正反面。但有一件事一直反覆出現——我感覺自己被困在了這段婚姻裡,困在了一個對我、對我們的生活都失去了興趣的男人身邊。他出差回來,我給他看了那張單子。他承認他有多年的婚外情,對方是比我年輕20歲的一個女人。聽到他坦白,我簡直鬆了一口氣。現在沒了他,我好多了。”

要使肌膚年輕,重要的不是往上面塗什麼

弗朗西斯這本書每一章都不長,但在不長的篇幅中他都會提到歷史上一些文學作品中對身體的描寫。他自己的文字也優美、生動,比如他說,他第一次抱著新生兒時,“她大口吸著人生伊始的空氣,她的身體從暗淡的藍色變為粉色,就像是看著日食結束後大地萬物重獲顏色一樣。”

書中的一些說法能印證我們的常識,比如多笑對健康有益。經常笑有助於擴張血管,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而且對免疫系統有益,可以減輕過敏同時有助於對抗感染。有一個笑話說:“笑是最好的良藥,除非拿這藥來治療拉肚子。”

有時我們笑是因為感受到事物的隱含意義存在很大的反差。比如梅·維斯特的經典笑話:“婚姻是一種偉大的制度,但我可沒做好終身服役的準備。”嬰兒對這種反差很敏感,看到玩具堆的高塔倒塌就會哈哈大笑,因為他們觀察到上一秒高塔還是穩定的,下一秒卻倒了。

要使肌膚年輕,重要的不是往上面塗什麼

書中有很多關於身體的冷知識:健美訓練可以被描述為某種成癮症,既是痴迷於當血液從膨脹的肌肉湧至大腦時產生的心理快感,俗稱泵感,也是痴迷於人們認為更為優等的形體。

睪丸癌患病的平均年齡在34歲左右,而前列腺癌則是接近72歲。喜劇演員比利·康諾利曾經說,到他那個年紀,醫生已經不再對他的睪丸感興趣,反而更關心直腸了。

在俄羅斯或南非,刺青象徵著犯下的罪——棺材代表謀殺犯,喉部匕首代表僱傭兵,手腕上的鐐銬或數字代表關押的年數。

現在人刺青為了讓身體記錄人生大事,或者為了讓自己更好看,展示團體忠誠。有人把自己的血型刺青在胳膊上,以防來日需要輸血,還有一根箭頭指向最寬的血管。

刺青移除所用的激光是根據要分解的色素顏色而選擇的,紅色和橙色色素需要用綠色激光,藍色和黑色要用紅色激光。過程也很痛苦,比當初刺青時要痛得多。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轉發

【製造偶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