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又有醫生猝死,年僅30歲

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上演。

年僅30歲的麻醉科醫師江金健今天被發現心臟驟停,醫院雖組織了全力搶救,依然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悲痛!又有醫生猝死,年僅30歲

一位剛過而立之年的年輕麻醉醫生就這樣倒下了,實在令人惋惜!

上海市醫學會麻醉科分會主任委員俞衛鋒教授曾公開表示,在美國,1萬人配2.5個麻醉醫生/護士;在英國,1萬人配2.8個麻醉醫生;而在我國,13億人,僅有8萬麻醉醫生,比例遠遠落後於歐美。而且,由於我國每年高達數千萬例的手術量,全國大量麻醉醫生為此不得不面對負荷的工作。

“醫學界”傳媒此前曾經盤點過“中國五大高危臨床科室”,其中麻醉科赫然在列。超負荷的工作量、連續的緊張精神狀態、夜班頻繁,是導致麻醉師疲勞的主要原因,但要實現人員增配,又面臨醫院編制的約束。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共有23位麻醉醫生在工作崗位上猝死,佔到了麻醉醫生群體(8.6萬左右)的約1/4000。猝死的麻醉醫生大部分是三四十歲的青壯年。

“醫學界”檢索發現,近年來,麻醉醫生猝死的消息,屢見報端:

2013年7月4日 姚謹涵,新浪網名“@松子酒”,上海長海醫院海寧分院的麻醉醫生,於7月4日夜間猝死在值班室,年僅29歲。

2013年7月5日 貴州三穗縣人民醫院麻醉科一名醫生幹了11臺手術後猝死(姓名不詳)

2014年1月18日 安徽阜陽市人民醫院麻醉科醫生吳輝下夜班後在家猝死,英年32歲。

2014年3月3日 解放軍總醫院304臨床部麻醉科34歲麻醉醫生嶽琦在家猝死,雖全力搶救,但無力迴天

2014年3月19日 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院麻醉科李峰副主任醫師19日夜班,經過一夜手術後,次日凌晨猝死在了工作崗位上,英年38歲。

2014年3月27日 遼寧省中醫藥大學附屬四院麻醉科王珂猝死(男 47歲)。生命匆匆,生命匆匆。

2014年4月3日 甘肅省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王存環醫生(女,42歲),3.30日上午11點左右突發腦出血,在重症ICU搶救4天后終因醫治無效死亡!

2014年6月25日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心外麻醉醫生吳偉平主任猝死,年僅40歲。

2014年10月24日 42歲的阜外醫院麻醉科醫生昌克勤醫生在手術室工作期間突發昏迷,經過數日搶救後無效死亡。

2014年11月09日 張德清,男,36歲,鹽城市建湖縣人民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夜班後在家被發現昏迷,因腦梗搶救無效死亡。

2015年3月3日 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26歲女麻醉科醫生厲熔英夜班後在宿舍內被發現昏迷,終因搶救無效死亡

2017年6月28日 武義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陳德靈醫生(在邵逸夫醫院規培期間),夜班後在宿舍內被發現昏迷,終因搶救無效死亡!時間定格在了26歲的青蔥歲月……

為什麼就會有那麼多的中青年醫生猝死呢?

有關方面給出的答案是:過度勞累。

中青年醫生正處於家庭和事業關鍵期,既希望在業務上有所突破,也有學術科研的任務,還要面對病人及自身家庭的壓力。而醫患矛盾的升級,正成為許多醫生行醫過程中不斷增加的心理負擔。

據中國醫師協會2018年《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我國二、三級醫院醫師每週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其中三級醫院醫師平均每週工作51.05小時,二級醫院為51.13小時,大大超過每週40小時的標準工作時間。

醫者不能自醫,醫護工作者自身的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

僅19.2%醫生認為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很好

35%認為一般

4.9%認為差

31.1%認為身體狀況對工作造成了中度以上的影響

同時,工作時間越長、心理耗竭水平越高,在全體樣本中,心理耗竭在6級以上的醫師佔51.3%。 

我國醫務者的工作量可以通過下面的對比看出有多大:

凌晨4點,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國梅奧診所,空蕩蕩,無一人。

悲痛!又有醫生猝死,年僅30歲

凌晨4點的北京協和醫院,一千多人排起了長龍,等待掛號,他們當中,很多人從零時就已開始排隊了。

悲痛!又有醫生猝死,年僅30歲

這只是中美兩家頂級醫院的對比,實際上,中國大多數的三甲醫院,專科醫院,情況都是如此。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近半數醫生每週至少要上一個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過半個小時,不少人午飯及午休時間只有10分鐘。

幾乎所有醫生都曾連續工作24小時以上,半數人曾連續工作超過36小時,約兩成醫生曾連續工作48小時以上。

我國醫生數量不少 累在忙閒不均

據衛健委發佈的《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末,我國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59人,已經超過全球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可見,中國醫生數量並不算少。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醫生這麼累呢?

一是忙閒不均。優質醫生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大型醫院,結果患者便集中到大醫院看病,每天就醫者人滿為患。而基層小醫院門可羅雀。

二是能者多勞。技術和口碑好的骨幹醫生時常處在滿負荷和超負荷狀態,長期如此,醫生勢必過度勞累,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對患者也是一種風險,因為醫生過勞有可能增加對病人的誤診、誤治等醫療風險,惡性循環的結果,增加醫療糾紛的機率,醫生壓力更大。

累在自己“放不下”

醫生過勞有以上客觀原因,也有自己的主觀因素,部分醫生過勞是因為“放不下”。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生病了、受傷了等仍然要堅持工作,覺得只有親力親為才放心,才對得起病人,對得起自己的這份工作。小病拖成重病了,早期拖到晚期,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專業崗位上救治更多的病患,做更多的事情,卻無奈過早的離去。拼命工作是值得敬佩的,但把命給拼沒了,卻是令人扼腕,也實在是不值得提倡的。

當醫生累倒在工作崗位甚至為此付出生命時,孩子失去了父親(母親),妻子(丈夫)失去了丈夫(妻子),家庭失去了棟樑……幸福的家庭轟然倒塌,一切痛苦不幸留給了最愛你的人。

紓解醫生的“累”

“醫生過勞”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醫生過於疲勞是對自己和病人的不負責任。解除疲勞不僅要依靠醫生本人的自我調適,要從根本上改變,必須要有外力推動,需要有體制、機制和制度等做保證,比如

加大醫療衛生財政投入,加強人才梯隊培養,加快實行分級診療等等,為廣大醫生最起碼的身心健康兜底。

社會應理解、尊重和關心醫生,善待醫療戰線上的每一位員工,正視他們的付出,給他們應有的尊重和享受,保障醫護人員的健康權益。

在緩解看病難問題上,不能單靠提高工作效率、縮短醫生休息時間的辦法去解決。希望還能從落實年休假制度、制定合理的值班制度和輪換制度,保障醫師的休息權;此外,還可以制定超時工作的強制休息制度,避免醫生“抱病上崗”,防止過勞下的醫療行為。

我們需要健康的醫生,而不是因長期過勞消耗最終犧牲的醫生。應正視醫護人員的執業及生活狀況,讓健康者傳遞健康。

(本文轉自醫學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