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又有医生猝死,年仅30岁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年仅30岁的麻醉科医师江金健今天被发现心脏骤停,医院虽组织了全力抢救,依然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悲痛!又有医生猝死,年仅30岁

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麻醉医生就这样倒下了,实在令人惋惜!

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分会主任委员俞卫锋教授曾公开表示,在美国,1万人配2.5个麻醉医生/护士;在英国,1万人配2.8个麻醉医生;而在我国,13亿人,仅有8万麻醉医生,比例远远落后于欧美。而且,由于我国每年高达数千万例的手术量,全国大量麻醉医生为此不得不面对负荷的工作。

“医学界”传媒此前曾经盘点过“中国五大高危临床科室”,其中麻醉科赫然在列。超负荷的工作量、连续的紧张精神状态、夜班频繁,是导致麻醉师疲劳的主要原因,但要实现人员增配,又面临医院编制的约束。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有23位麻醉医生在工作岗位上猝死,占到了麻醉医生群体(8.6万左右)的约1/4000。猝死的麻醉医生大部分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

“医学界”检索发现,近年来,麻醉医生猝死的消息,屡见报端:

2013年7月4日 姚谨涵,新浪网名“@松子酒”,上海长海医院海宁分院的麻醉医生,于7月4日夜间猝死在值班室,年仅29岁。

2013年7月5日 贵州三穗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一名医生干了11台手术后猝死(姓名不详)

2014年1月18日 安徽阜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吴辉下夜班后在家猝死,英年32岁。

2014年3月3日 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麻醉科34岁麻醉医生岳琦在家猝死,虽全力抢救,但无力回天

2014年3月19日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李峰副主任医师19日夜班,经过一夜手术后,次日凌晨猝死在了工作岗位上,英年38岁。

2014年3月27日 辽宁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四院麻醉科王珂猝死(男 47岁)。生命匆匆,生命匆匆。

2014年4月3日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王存环医生(女,42岁),3.30日上午11点左右突发脑出血,在重症ICU抢救4天后终因医治无效死亡!

2014年6月25日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心外麻醉医生吴伟平主任猝死,年仅40岁。

2014年10月24日 42岁的阜外医院麻醉科医生昌克勤医生在手术室工作期间突发昏迷,经过数日抢救后无效死亡。

2014年11月09日 张德清,男,36岁,盐城市建湖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夜班后在家被发现昏迷,因脑梗抢救无效死亡。

2015年3月3日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26岁女麻醉科医生厉熔英夜班后在宿舍内被发现昏迷,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2017年6月28日 武义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陈德灵医生(在邵逸夫医院规培期间),夜班后在宿舍内被发现昏迷,终因抢救无效死亡!时间定格在了26岁的青葱岁月……

为什么就会有那么多的中青年医生猝死呢?

有关方面给出的答案是:过度劳累。

中青年医生正处于家庭和事业关键期,既希望在业务上有所突破,也有学术科研的任务,还要面对病人及自身家庭的压力。而医患矛盾的升级,正成为许多医生行医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心理负担。

据中国医师协会2018年《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二、三级医院医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其中三级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为51.13小时,大大超过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

医者不能自医,医护工作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仅19.2%医生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好

35%认为一般

4.9%认为差

31.1%认为身体状况对工作造成了中度以上的影响

同时,工作时间越长、心理耗竭水平越高,在全体样本中,心理耗竭在6级以上的医师占51.3%。 

我国医务者的工作量可以通过下面的对比看出有多大:

凌晨4点,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梅奥诊所,空荡荡,无一人。

悲痛!又有医生猝死,年仅30岁

凌晨4点的北京协和医院,一千多人排起了长龙,等待挂号,他们当中,很多人从零时就已开始排队了。

悲痛!又有医生猝死,年仅30岁

这只是中美两家顶级医院的对比,实际上,中国大多数的三甲医院,专科医院,情况都是如此。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不少人午饭及午休时间只有10分钟。

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两成医生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我国医生数量不少 累在忙闲不均

据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末,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9人,已经超过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可见,中国医生数量并不算少。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医生这么累呢?

一是忙闲不均。优质医生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大型医院,结果患者便集中到大医院看病,每天就医者人满为患。而基层小医院门可罗雀。

二是能者多劳。技术和口碑好的骨干医生时常处在满负荷和超负荷状态,长期如此,医生势必过度劳累,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对患者也是一种风险,因为医生过劳有可能增加对病人的误诊、误治等医疗风险,恶性循环的结果,增加医疗纠纷的机率,医生压力更大。

累在自己“放不下”

医生过劳有以上客观原因,也有自己的主观因素,部分医生过劳是因为“放不下”。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生病了、受伤了等仍然要坚持工作,觉得只有亲力亲为才放心,才对得起病人,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工作。小病拖成重病了,早期拖到晚期,原本可以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救治更多的病患,做更多的事情,却无奈过早的离去。拼命工作是值得敬佩的,但把命给拼没了,却是令人扼腕,也实在是不值得提倡的。

当医生累倒在工作岗位甚至为此付出生命时,孩子失去了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失去了丈夫(妻子),家庭失去了栋梁……幸福的家庭轰然倒塌,一切痛苦不幸留给了最爱你的人。

纾解医生的“累”

“医生过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生过于疲劳是对自己和病人的不负责任。解除疲劳不仅要依靠医生本人的自我调适,要从根本上改变,必须要有外力推动,需要有体制、机制和制度等做保证,比如

加大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加快实行分级诊疗等等,为广大医生最起码的身心健康兜底。

社会应理解、尊重和关心医生,善待医疗战线上的每一位员工,正视他们的付出,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享受,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权益。

在缓解看病难问题上,不能单靠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医生休息时间的办法去解决。希望还能从落实年休假制度、制定合理的值班制度和轮换制度,保障医师的休息权;此外,还可以制定超时工作的强制休息制度,避免医生“抱病上岗”,防止过劳下的医疗行为。

我们需要健康的医生,而不是因长期过劳消耗最终牺牲的医生。应正视医护人员的执业及生活状况,让健康者传递健康。

(本文转自医学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