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軟秧歌,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軟秧歌,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魅力?

在河北省張家口懷安縣等地方流行著一種唱腔舒緩、行動舒緩的曲藝劇種,和秧歌的載歌載舞不同,這種曲藝的特點是較“軟”。這種曲藝原本是用來敬神祭祀的,但因為它“軟”,人們認為不能用來酬神,但因其和秧歌具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懷安縣的藝人就在它面前加了個“軟”字,稱為軟秧歌,以用來區別秧歌。在多年的發展中,軟秧歌在河北地區具有良好的聲譽和雄厚的群眾基礎。

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軟秧歌,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魅力?

軟秧歌興起於光緒年間,在發展的過程中,其曲藝中增加了翼、蒙、晉三省的地方戲劇的優勢部分,並把它融合在軟秧歌裡。作為懷安縣特有的曲藝,軟秧歌的歌詞也有其侷限性,歌詞大約都是民歌歌詞組成的,語句精練生動,用詞簡短,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原先的唱腔的下句結尾都有“哎嗨”二字,這種能夠代表衣民感情的詞句,在發展中,也慢慢消失了。軟秧歌的唱腔有10種分別為扭子腔、緊扭子腔、墳腔、咳咳腔、苦腔(又名四眼大腔)、過街大腔、哈兒大腔、緊流水、三性腔、山坡謠。

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軟秧歌,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魅力?

受晉劇的影響,軟秧歌在樂器方面的使用基本上和晉劇是相同的,最主要的打擊樂器是軟鉸子,餘下的是笛子、大鑼、大弦、三絃、二胡、板鼓、大鑼、饒錢、手鑼等。軟秧歌的音樂曲牌都是從晉劇中進化來的,演員演唱時也和晉劇一樣存在著缺點,當演員的唱腔開始變化的時候,必須另起鼓點,彼此間不能相互轉化。軟秧歌的劇本也大多是從翼、蒙、晉三省的地方曲藝中移植或者改編過來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軟秧歌,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魅力?

據史料記載,軟秧歌劇目原有40餘出,但流傳至今的只有26出,有《打一棒》、《李三娘推磨》、《四玉帶》、《五玉帶》、《七人賢》、《豬八戒成親》、《借冠子》、《鎖王束》、《吃盒子》、《破掛》、《吃瓜》、《字差》、《白花過年》等26出。戲曲大多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唱腔平淡舒緩,是自娛自樂的很好的方式。在多年的歷史發展中,軟秧歌成了懷安縣當地的精神象徵,軟秧歌對促進懷安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當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以及人民群眾素質的全面發展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人們骨子裡已經有了軟秧歌的存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軟秧歌,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魅力?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關於節日的觀念和傳統的民俗的觀念逐漸淡化,人們更願意在電影院裡看電影或者居家看電視,軟秧歌的生存的土壤和社會環境越來越惡劣,參加軟秧歌排練和演出的人大都是當地的一些老人,甚至連觀看的人都是些老年人,欣賞軟秧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老一輩的大量絕技難以得到傳承,隨著軟秧歌老藝人相繼謝世,軟秧歌的發展面臨著很嚴重的危機,難以發展創新,軟秧歌這門珍貴的戲曲種類瀕臨斷檔危險。

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軟秧歌,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魅力?

軟秧歌的內容形式單一,表現形式並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與時俱進,人們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改變,使得軟秧歌的表演日益減少,演員們的收入也很少,不得不依靠別的方式來生存,造成了演員人才的流失,軟秧歌也面臨著空前的危機。所以在2007年,軟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一些瀕臨失傳的曲藝也漸漸保存了下來,懷安縣非常重視對軟秧歌的保護、繼承與發展,在過年、端午節等節日裡政府組織人們排練軟秧歌節目,以增強軟秧歌的吸引力,軟秧歌漸漸成了懷安縣的精神文明的象徵,並在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下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