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如果清政府不投降,結果會怎麼樣?

墨雲說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價值,我很願意來回答一下。

簡單說,清廷或者說載灃讓步太快了,可以說犯了大錯誤,這才導致近代中國錯失了一個實現君主立憲的最好時機,而這也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載灃兄弟太年輕了,沒有足夠的政治經驗、也沒有經歷過風浪,遇到點事就慌成一團,被袁世凱給嚇住了。

當然,這與攝政王載灃的個性有很大關係,因為載灃這個人為人軟弱,才能也比較欠缺,慈禧太后臨終前也實在是沒人,因為血緣最近的緣故,這才從矮拔高,把載灃推出來了。



載灃上臺後,其兩個弟弟載洵和載濤也分別擔任了海軍大臣和軍諮府大臣(即參謀總長),他搞的這套,其實是從德國學來的,即所謂“皇族典兵”。

然而,載灃兄弟為了抓兵權,其用士官系來往北洋系裡摻沙子,這個做法本身就夾雜私念,而且他們重用的這些士官系早已被日本軍部洗腦策反用以分裂中國,此舉可謂至愚矣!

結果如何呢?武昌兵變發生後,各省響應的都是那些士官系,就連京畿周邊,如載灃兄弟親自提拔的吳祿貞、張紹曾、藍天蔚等人都蠢蠢欲動,這是何等景象!

載灃退政,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本身倒也沒有大錯,事實上,袁世凱也希望在南北雙方保持平衡,以推行其讚賞的君主立憲制,即保存清帝,但實權交給內閣處理。

然而,仍舊是日本軍部策反的士官系存心積慮要將中國搞亂,在其看來,清帝的存在即是極大的障礙,也是他們死活不肯答應的。



當時,南方革命黨雖然氣焰囂張,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威脅,馮國璋率北洋軍對陣黎元洪、黃興可謂一擊即潰,迅速拿下漢口,可謂不費吹灰之力。

但在京城,日本方面又策動禁衛軍企圖將清帝帶出京城前往東北自立,以實現其割裂中國為本土、滿洲兩個部分的陰謀(此舉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完成)。

這時,袁世凱不得不將馮國璋調回京城,以穩定禁衛軍(其軍官多是馮國璋的學生)。

之後,負責進攻武昌段祺瑞則因為部下徐樹錚等人搗亂,其擅自發布共和通電,以致袁世凱錯誤判斷形勢,以為北洋軍已經失去控制而最終對南方妥協,這是辛亥年最大的錯誤所在。

號稱“天梟”的徐樹錚,同樣是被日本軍部策反的士官系。而段祺瑞之所以默認這個擅自發布的共和通電,同樣是意識到其所屬北洋軍已可能失去控制。

從某種程度上說,所謂辛亥年說白了就是一場全國範圍的兵變(南方各省加北洋軍),而其中要訣並不在孱弱而混亂的南方革命黨,而在於北洋軍因為被摻沙子而失去了控制。

這個失去控制,不僅僅是退回老家三年的袁世凱不能控制當時的北洋軍,就是一線帶兵官段祺瑞,也失去了對手下軍官尤其是士官系們的控制。

在此情況下,袁世凱誤判了當時的形勢,轉而壓迫清廷讓步,而載灃兄弟更是無從判斷,只能在壓力下妥協讓國。



其實,這些都是假象,擊破南軍其實十分容易,正如1913年贛寧之役,革命黨根本不堪一擊,而北洋軍定點清除那些異質分子,如暗殺吳祿貞、趕走藍天蔚及張紹曾等,也並非難事。

像徐樹錚這種被日本軍部策反買通的亂國分子,要在當時能加以懲滅,之後的民國也不至於被其一誤再誤了。

當然,也有人認為,如果清皇族不肯讓步妥協的話,弄不好會全族盡滅,就像1917年沙俄革命之後,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槍殺,這個就比較慘了。

應該說,這個概率不能說沒有,但可能性不高,畢竟當時京城有禁衛軍四個團的兵力,要想對清帝動手在現實上做不到,全國民意也絕不會同意。

畢竟,清朝皇帝大多是仁君明君(最起碼沒有暴君昏君),祖上之德,可留蔭九代,這倒也不是一句虛言。

以事實論,以溥儀之後的叛國作為,居然還能保存首領以終,不能不說是託了老祖宗康雍乾的福了。


坑爹史冊


辛亥革命後,如果清政府不投降,那麼,可以確定的是,滿清逃脫不了覆滅的命運。所以,這是一個確定性的事件。


當時,影響著辛亥革命進程的袁世凱和滿清皇室,已經沒有辦法改變這個“歷史洪流”帶來的不可阻擋的腳步,“覆巢之下無完卵”,要麼,選擇玉石俱焚,要麼,向陽而生,擁抱民主共和。

所以,在命運的緊急關頭,你肯定不會想到,滿清皇室的一念之間,沙皇滅門的慘劇瞬間“擦身而過”,他們或許感受到了死神臨近的腳步,但他們卻是幸運的,滅頂之災,呼嘯而過——他們毫髮無損!若干年後,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還心有餘悸,表達出無奈和暗自慶幸。



事實上,已經被今天更多的俄國人認為是個歷史錯誤的“末代沙皇滅門”事件,無疑是個無法彌補的悲劇。



香消玉殞的沙皇家人,是不是讓你感到太殘酷?


事實上,末代沙皇滅門的悲劇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而滿清皇室卻有選擇的機會,所謂,“選擇不對,努力白費”。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他們被迫做出選擇,迎來了一線生機。

那麼,究竟是誰的選擇,讓這個死神擦肩而過?

有一個人,他讓滿清皇室逃脫了滅門厄運。這就是袁世凱,清政府不投降,但袁世凱遲早會“門廳易幟”叛變。


所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在他心裡,“你們皇室要作死,我老袁還想活!”

袁世凱為什麼不會為滿清殉葬呢?

最重要一點,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已經是和革命軍對抗的一支孤軍。

說白了,他如果選擇抵抗到底,這支孤軍遲早要消耗光。而拼消耗,他拼不起!手裡的新軍是訓練有素的常備軍,若拼光了老本,他就是光頭司令,他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這時候,滿清皇室早就看他不順眼了,如果他手裡無兵,他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

所以,老奸巨猾的袁世凱,不會等到滿清皇室戰死,他就會找機會,以“革命”的名義號令軍隊,為結束帝制,撈個頭功他是不會不算計的!

這樣的人,就是一個離心離德的滿清“定時炸彈”,遲早要引爆,無論滿清皇室如何抉擇,要麼他來引爆,要麼,他學清軍入關的吳三桂,用滿清皇室的人頭作為投機革命的“投名狀”!

所以,如果當年滿清皇室真要有點血性,要像當年清軍入關那樣,玩一把“戰鬥民族”的英雄氣概,那麼,最終,無論是革命軍還是袁世凱,兩把利刃都會把滿清皇室以“”反民主共和革命”的“戰爭罪行”把他們處決。而且,還會冠以“罪大惡極”的罪名,讓天下百姓拍手稱快!

這樣的結局看似故事劇情,卻是最血腥的沙俄皇室結局的中國翻版。

一旦皇室拒絕投降,整個滿清皇室和貴族甚至因為抵抗過於激烈,革命軍痛下殺手,一路追殺皇室人員,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個關外民族很可能從中國版圖消失。

明朝末年,清軍入關取得了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做的最狠的一件事就是追殺明朝百萬皇室子孫,唯有斬盡殺絕,不留後患。最具有悲劇色彩、諷刺意味的是明朝一個在民間隱藏了幾十年的皇室子孫,因一句酒後失言的話,“自說自話”暴露了皇子身份,很快被人揭發舉報,清廷抓住後將其凌遲處死。

他們唯恐做得不夠,還詔告天下,清政府善待前朝皇室人員,隱藏民間的站出來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結果,有人天真地相信了,結果的結果就是沒有一個人有善終的機會!

有人會說,滿清皇室退位,和平移交政權,避免了中國分裂的局面。

那麼,如果他們戰鬥到底,不投降,中國真的會四分五裂?

這個可能性是會有的,但是卻肯定不會是永久的!

這取決於戰爭的兩個平衡點。

北方和南方。

其實就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對革命的態度決定著戰爭進程。

如果皇室下詔書,堅決鎮壓革命力量,其決心不說超過鎮壓太平天國時期,能接近這種水平。而袁世凱一時半會兒還沒得選,因為談判的機會被戰爭的白熱化給耽誤了!

那麼,已經宣佈獨立的各省,如雲南、廣西等各路反清大軍,匯成民主革命的洪流,在當時的時局下,是順應潮流的新生的、進步的“新事物”,得人心,順民心,“民主共和”思想毫無疑問更能得到大眾的支持,革命軍的士氣和民眾的情緒,都被點燃,全力以赴推翻封建帝制。

這時候,真應了那句話,“牆倒眾人推”,順勢而為,對於革命的一方,順水推舟,輕而易舉。對於,反“民主共和”的“保皇”勢力一方,始終處於“舊勢力”一方,他們是不得人心的,是必須被推翻的,民眾認識越深刻,情緒越高漲,加入的人就越多,力量就越強大,反之,不得人心的滿清朝廷只能被埋葬了!

更可怕的是,如果滿清皇室抵抗到底,不但皇室避免不了被處決的命運,還會引火燒身,牽連到整個滿清權貴甚至所有旗人。

清末旗人一共有150萬,在全國各地建有滿城。如果戰爭曠日持久,戰火越燒越旺,各地滿城必定不能倖免!尤其是,隨著戰爭造成的傷亡數字加大,無辜的人會越來越多,南方革命者更會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進行到底。

最悲慘的厄運必然在滿清皇室的“拼死抵抗”詔書下,在各地八旗子弟的效忠下,最後,他們和滿城“玉石俱焚”。在這種情況下,屠滿是不可避免的悲劇!

網上,經常有各種謠言貼,說辛亥革命屠滿有多少多少,那都是不負責任的造謠!

正因為滿清皇室“審時度勢”,“順應潮流”,被袁世凱成功“套路”了,客觀上,保護了、保全了整個旗人階層。所以,滿人是幸運的,他們沒有遭受到明末皇室的厄運,也沒有遭受中原人民被屠殺7000萬的厄運!想想啊,150万旗人,經得起折騰嗎?

所以,當厄運來臨的時候,無論袁世凱多麼效忠朝廷,就是他戰鬥到最後一刻,殺身成仁,也於事無補。而袁世凱在歷史的節點上背叛了朝廷,提前結束了一場他可以預知結果而毫無意義的戰爭,他起到了關鍵作用,他是有功於滿清皇室的。尤其是,他為滿清爭取的皇室有待條件,讓皇室被善待。最後,居然還可以跑到東北,在日本人的幫助下,搞了一個偽滿洲國。這是滿清皇室不懂感恩、自取滅亡的嚴重錯誤,甚至是罪行。所謂,“自作孽、不可活”這種愚不可及的做法,是必須被批判的!

袁世凱,他太狡猾了!他在歷史的大環境下,成就了個人的野心。不但得到了“大總統”,還搞出了“中華帝國”,恢復了一個僅僅存在45天的漢家政權。

最後,總結重點說三遍,“滿清必須滅亡”,“滿清必須滅亡”、“滿清必須滅亡”——必須懂!滿清皇室不投降,皇室會不會被處決?一定會!


卓爾艾米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是帶著主觀意願和歷史觀點來回答的,好在還是有少數幾個人保持了明智的觀點。

首先,我想糾正一下提法,辛亥革命後,清政府不是投降,而是在“內有袁世凱外有革命軍”的情況下,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等人多方斟酌,最終痛苦地選擇了順應民意清帝讓步退位,因為清朝一直沒有投降,是在袁世凱的提議下(也有威脅的成分),與革命派簽訂了條約,清帝退位後可以享有故宮這一“永久自留地”,由民國政府每年提供一定數額的經費資助,清帝可以在故宮設立小朝廷,可以皇帝死後繼續推選新皇帝繼位等等(如果這一條約後來不被尊敬的馮玉祥先生代表的“民國政府”所破壞,那麼如今的故宮可能就是清朝廷的私人領土,清廷就是類似於現在的羅馬城內的梵蒂岡之類的小國家)。

其次,我來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假如清政府堅持不讓步退位,那麼,肯定不會像一些人所認為的清朝一定會被消滅,而有很大可能是中國一定會分裂成為兩個國家,即民國政府與清朝,類似於南北朝時期;當然也有可能成為北中南三個國家,即清朝、袁世凱政府與南方民國政府,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無論是哪種情況,清朝肯定都是存在的,只是其統治地域可能會退出河北和北京,只擁有現在的東北三省、內蒙古、青海、甘肅、寧夏、西藏、新疆、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以及從中國獨立出去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即俗稱的外蒙古,當然還包括後來成為飛地後不得不被蘇聯吞併的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因為根據史料可以充分證明,當時的東三省、蒙古以及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小官員仍是忠於清朝的,且西北和蒙古的當地少數統治者多是清廷封的一些王爺,只對清帝效忠。即使是在袁世凱所控制的北洋五鎮中(共六鎮即六個師,其中第一鎮為滿族軍隊,是無條件忠於清朝的,二至六鎮為袁世凱控制,又其中第六鎮因統制即師長是革命黨人吳祿貞,差點被南方革命黨控制),也有將近一半的軍官受到大清的優待,至少對清朝是不忍心徹底打擊的,所以清朝和袁世凱控制的清朝政府雙方基本會以和平的方式相處,即清朝退出北京,控制東北、北方和西北地區,袁世凱政府控制現在的河北、山西大部分以及陝西、河南、山東等地,而南方革命政府則控制南方各省,假如南方革命政府不承認袁世凱政府的統一,那麼袁世凱政府和南方革命政府雙方可能會在四川、湖北、安徽、江蘇一線展開拉鋸戰,按照革命軍的實力不足北洋軍隊,肯定會退出長江以北,只能控制長江以南地帶,而袁世凱軍隊雖然戰鬥力極強,但因新佔領的地方必須實行有效統治,且軍隊人數不足南方(南方會黨加入軍隊者較多,至少四川各縣軍政府多為袍哥首領掌控,所以總體軍隊素質相對較弱,但人數優勢明顯),對深入長江以南擴大戰果也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樣,便極有可能形成“三國”。假如孫中山代表的南方革命政府承認讓位,只要袁世凱承認共和國,那麼,也可能形成清朝和民國政府“南北朝”時期。

所以,我們應該感謝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中認清形勢,激流勇退,使辛亥革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流血最少、擾民最輕的政權變革形式(第一是北宋代後周的陳橋驛兵變)。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其實我們大家都在糾結外蒙古為什麼會獨立?有的說是國民黨反動政府賣國,也有的說是蘇聯陰謀利用二戰中國困難時期導演了外蒙古獨立,這些都有一定道理,也是存在的事實,但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清朝皇帝宣統退位後,關係較內蒙古疏遠的外蒙古少數王公便以失去效忠對象企圖獨立,特別是清朝這個小朝廷被馮玉祥先生攆出故宮後,外蒙古認為民國政府不講信用未履行民國政府與清廷的友好協議,加上清朝已經滅亡,沒有效忠對象,一些原先仍效忠清帝的外蒙古王公大臣也同意“獨立”,導致最初的獨立派更有了藉口和名義,在蘇聯的慫恿下開始蠢蠢欲動,經過長期的衝突和二戰末期蘇聯的要挾,才最終釀成了事實上獨立。

最後,在清朝滅亡的非常時期,有一些地方的革命黨人過於極端,主要體現在武漢與西安、廣州三地,對滿人十分仇恨,西安甚至存在圍攻滿城並將滿城內多數居民無論男女老幼屠城的殘酷現象。有些人認為這是明末清初清軍在江南實施“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因果報應,其實我真的想說,歷史的仇恨不應該在後來清算,每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有特殊的原因,我們強烈譴責明末清初清軍在江南的暴行,但同時,我們也應強烈譴責少數革命黨人在民國初年對滿城人民的暴行——因為無論是哪個民族,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叫中華民族,都有一個偉大的祖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真誠希望中華民族和諧團結,親如兄弟姐妹,一起在祖國的大地上幸福快樂地生活。


三少爺的鑑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投降的結果就是武力討伐,將滿清政府打垮。滿清權貴領袖可以被殺死或者暗殺,最好的就是流放到國外,財產被奪取。

最倒黴的是,滿族人可能會被波及,成為國家的敵人。

如果滿族人同滿清政府一條心,抵抗革命,可能會遭到血腥的報復。

當時滿清並沒有不投降的條件。

南方已經大亂,權力掌握在革命黨和支持者以及軍閥手中。

北方的核心軍權在袁世凱手中,旗人只有些許武裝力量。

反正最後幾十年以旗人編組的部隊,無論武裝多精良,都是不堪一擊,酒囊飯袋。

八旗兵早已不能打仗,毫無戰鬥力。

八國聯軍打來之前,武衛軍有4支部隊,都是漢人。

慈禧太后有些心慌,在1898年,讓榮祿編組一支旗人的部隊。最終撥出二十五萬兩白銀招募中軍親兵二十七營,稱其位武衛中軍,約1萬人。

這5支新編部隊中,武衛中軍最爛,同洋人碰了碰就全線崩潰。

尤其,雖然後來北洋六鎮中的第一鎮15738人,主要由旗人組成,但戰鬥力也可想而知。

況且,袁世凱手上有5鎮,也就是5個師,旗人只有1個師,根本不是對手。

袁世凱此人陰險狡詐,絕非善類。

他之所以演戲逼迫滿清退位,並不代表他不會用武力,僅僅是暫時認為沒必要用武力。

如果滿清自願退位,當然是最好。

因為如果袁世凱和滿清火拼,可能會便宜敵人革命黨。

但在袁世凱看來,最大敵人就是滿清。

當時袁世凱只有軍權,軍費需要滿清政府提供,等於拴住他脖子的繩子。

所以袁世凱急於推翻滿清,將地方的行政控制權也抓在手裡,實現軍政合一,徹底擁有實權。

如果當時滿清拒絕投降和袁世凱硬拼,以袁世凱的狡詐,很可能聯手革命黨,直接窩裡反將滿清政府武力推翻,宣稱參加革命。

當時滿清政府,根本沒有任何辦法,只得完蛋。

而革命黨實力比袁世凱差很多,一旦推翻滿清掌握實權以後,袁世凱對付革命黨還是有把握的。

而如果滿清興兵抵抗,必遭報復。以袁世凱的狠毒,至少會把主張對付他的滿清權貴全部幹掉,以絕後患。

甚至會連帶誅殺敢於抵抗的滿清部隊。

那到時候滿清就雞飛蛋打了。

滿清雖然投降,至少權貴保住了自己的鉅額財富。

以溥儀為例,整個紫禁城所有的寶物都是他的個人財產。他隨便挑幾件出來賣,都是幾百萬兩白銀的鉅款。


薩沙



這裡我先糾正一下,辛亥革命後清政府沒有“投降”,是經過協商後自行退位的。


其次,我這裡想說明一下,清朝皇室在辛亥年並不是完全沒有實力,也不是隻有滿人武裝,事實上之所以答應清朝優厚的退位條件就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還掌握著非常可觀的軍隊,為了避免玉石俱焚,所以才給了清朝皇室非常優厚的退位條件。


關外張作霖辛亥年曾通電全國,表示要“入關勤王”


首先就是關外,當時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和東三省軍事首領張作霖、馮德麟是忠於清朝皇室的。


張作霖曾經一度準備“入關勤王”,還曾聯合馮德麟、馬龍潭、吳俊升等三十三名武將,給袁世凱拍電,表示要武裝“勤王”。張作霖甚至已經擬定了與民軍作戰的作戰方案。


東三省巡防營與練軍加起來也有三萬人左右,而且絕對服從張作霖與馮德麟指揮。


西北馬家軍在陝甘總督升允帶領下,要“收復西安”


然後就是西北方面。


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義軍響應,當時的陝甘總督升允逃到了大西北。雖然他是孤身一人逃到西北,但是當時在西北的甘軍領袖馬安良等人對升允表示了無條件服從。


(辛亥年甘軍)


當升允提出要帶甘軍“收復西安”時,馬安良立刻表示支持,並會同張行志的壯凱軍、陸洪濤的振武軍共計馬步十四個營從甘肅進攻西安。


而西北甘軍、壯凱軍、振武軍合計兩萬人左右。


更為關鍵的是北洋軍內部同情和支持清朝皇室的勢力並不小。


北洋馮國璋、曹錕支持清皇室,北洋六鎮裡有兩個半鎮支持清朝皇室


比如北洋第三鎮(師)統制曹錕,他手裡的第三鎮一直是北洋諸鎮裡戰鬥力最強的,辛亥年閻錫山在山西通電反清,袁世凱就是派曹錕西進山西,閻錫山率領的山西新軍完全被第三鎮摧毀了,閻錫山自己也逃出太原,曹錕完全“收復”山西,山西被迫再次通電取消“反清電”。


在張勳復辟時,曹錕就多次公開說過“一個國家沒有皇上還行?自打沒有皇上,南也亂,北也亂。”


如果不是當時張勳捨不得“直隸總督”的職務,只願意封曹錕為“直隸巡撫”,曹錕就帶著北洋第三鎮和張勳合兵一處進京城了。


再加上本來就由滿人組成的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北洋內部至少有兩鎮是鐵桿保皇黨,他們只需要一個領頭人。


而北洋大佬裡有傾向於清朝皇室的人嗎?


(馮國璋)


答案是有的,這個人就是馮國璋。


馮國璋對清朝是有真感情的,當他從武漢前線被調回京城時,得知段祺瑞等十幾名北洋將領通電要求清室退位時都準備和段祺瑞翻臉,準備單獨通電錶示自己不同意清室退位,結果被幕僚勸住。


而當清室退位消息傳來的時候,馮國璋還沮喪的說“皇族甘願退位,我們今兒還給誰打。這樣看來,大清國的江山就算完啦。”


所以,假如清室表現強硬,馮國璋以禁衛軍、北洋第一鎮以及第三鎮為班底,是真敢和袁世凱攤牌的。


事實上大家也把袁世凱對北洋的控制力想得太高,即使完全由袁世凱老家人以及親信組成的北洋第六鎮,當吳祿貞這個空降師長宣佈要和閻錫山組成聯軍反清時,袁世凱這個北洋當家人也不得不拿出2萬兩銀子,收買第六鎮軍官暗殺吳祿貞。


第六鎮可以說是袁世凱最親最親的武裝了,除掉一個空降師長都要袁世凱花2萬兩銀子,更別說北洋其他幾支武裝了。


所以回到問題本身,假設清朝皇室堅決強硬到底,那麼很有可能袁世凱會得到“英式虛君”承諾後調轉槍頭攻擊同盟會,畢竟袁世凱也不想北洋分裂,而“英式虛君”也算是達到了袁世凱獨攬大權的目的。


而只要袁世凱承諾清帝國國體不變,那麼馮國璋也好,張作霖也罷,也沒有理由與袁世凱敵對。


所以最大可能是辛亥革命成為同盟會又一次不成功的起義。


蘭臺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看一下當時的形勢。

武昌起義的爆發導致清王朝頓時幾乎崩潰

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武昌起義,這場起義一開始是由於四川發生了保路運動,清廷的南方的部隊大量地調到了四川地區平定叛亂,導致了中部,尤其是武昌地區軍力的空虛。

在這種情況下,武昌起義由部分革命軍人發動,很快他們就控制了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起義的風暴也迅速席捲了全國,很快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包括上海)、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省先後獨立,關內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山東四省效忠清朝。

就當時的軍力來說,新軍一共有19鎮(一鎮相當於一個師),有8鎮還受清朝控制(前6鎮在北京和直隸地區,第7鎮在河南,第23鎮在吉林)。此外,還有18個混成協(一協相當於一個旅),有7個協受清朝控制。除此之外,其他的軍隊都在脫離清朝統治的省份,所以已經不受清朝所控制。

從上面的地圖可以看出,武昌起義後全國大部分省份在短時間內紛紛脫離清朝統治,宣佈獨立,形成了革命黨陣營。而清朝在中原十八省,只剩下了河南、山東、直隸和甘肅,已經沒有多少統治地盤了。

清朝能夠用於平叛的軍隊只剩下北洋六鎮,而這支軍隊只受袁世凱的調遣

當時可以說,清朝能夠用來打仗的部隊就只有北洋六鎮,而這北洋六鎮也是全國所有新軍當中最為精銳的部隊,從後來他們和武昌革命軍作戰的表現就能看出,當時其他的部隊對戰北洋六鎮,基本都不是對手。

為了調集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去評判,清廷不得已重新啟用了之前被清廷棄用在家的袁世凱。而袁世凱出山也是要講條件的,在袁世凱的步步緊逼之下,清廷讓袁世凱出任了內閣總理大臣。

在出任了總理大臣之後,袁世凱出動北洋軍進攻武昌的革命軍,北洋軍打的非常順手,經過激戰,他們佔領了漢陽和漢口,革命軍只剩下了武昌。

但是在這個時候,袁世凱停止了對革命軍的進攻。像袁世凱這種老油條,好不容易抓到了人生巔峰的機會自然是不會放過了。

如果這個時候,袁世凱出兵消滅了革命軍,那麼他也知道這個後果就是清廷會很快把他罷免,讓他再次閒賦在家,袁世凱怎麼可能這麼蠢呢?

所以他在出兵鎮壓的開始,不斷地找清廷要錢,之後把武昌起義控制住後就收手,不滅了武昌起義軍,但也把他們控制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

這樣,他就可以利用南方革命黨和清廷之間的矛盾,兩邊談判,左右逢源。

他和南方革命黨人經過談判,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甚至是他自己計劃中的意外收穫,那就是如果能夠讓清帝退位,他可以當民國大總統。

大總統是國家最高領導人,也是權力的巔峰。這對於袁世凱來說是不管他怎麼博弈能夠得到的最大利益,所以他對這個談判結果自然是非常滿意的。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當袁世凱和孫中山通電話後,得到了孫中山讓他出任民國大總統的許諾後,他自己也激動得很久沒說話,實際上很可能當時他都沒想到會得到這樣的價碼。

所以袁世凱行動了,他馬上製造了南北談判的輿論,接著就不停地逼迫清廷皇帝退位。當時主政的是裕隆太后,皇帝宣統還只是一個5歲左右的孩子,裕隆太后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當然,這中間還有袁世凱的恐嚇,他也經常說西方帝王在王朝覆滅後上斷頭臺的下場(法國大革命中的路易十六),裕隆太后本身缺乏政治經驗,也沒有多少手段,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宣佈了退位。

如果清廷不投降的結果

我們按照這個題目的假設,清廷當時是扛到底,不退位,那麼會是什麼結果呢?

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袁世凱得到了當大總統的保證,所以他只會奔著大總統去的。他也知道,不管他立下多大的功勞,最好的結果也就是曾國藩那樣,最後失去了幾乎所有的兵權,封個爵位,然後光榮退休,死後再追封個什麼榮譽而已。

所以袁世凱所掌控的軍隊是不會繼續幫清廷打仗了。

而北洋六鎮中,實際上袁世凱控制了五鎮的兵馬,只有第一鎮是掌握在清廷手中,畢竟第一鎮都是滿人,他們是會誓死效忠清朝的。

那麼這個時候,清廷還有多少部隊呢?新軍19鎮中,除去袁世凱的5鎮,還有獨立省份控制的11鎮,清廷只剩下了3鎮的兵馬,而其中的2鎮還在別的省份,實際直接控制的也就只有1鎮了。此外,18個混成協,當時還效忠清廷的也只有7個協,都駐紮在全國各地,其中甘肅、雲南的各1個協以及新疆的2個協是根本不可能調到中原作戰,因為太遠。東北有2個協,河南有1個協,估計這些部隊中最多也只能調動3個協左右。

也就是說,清廷當時能夠直接掌控的軍隊,就算都加在一起,以1鎮3協的兵力,(1鎮為2協,1鎮3協相當於2鎮半)也幹不過袁世凱掌控的北洋六鎮中的5鎮軍力。

當時袁世凱還只是在逼迫清廷退位,如果一直如此拖下去,很可能到後來袁世凱也會不耐煩,直接宣佈叛變,脫離清廷,那清廷就真的沒有任何談判的籌碼了。

真的乾的話,時間久了,袁世凱就會直接宣佈革命,然後帶著他的5個鎮進攻北京,清廷就出動了最後的部隊,1鎮3協,(2協從東北過來,1協從河南過來,其實能不能來都不好說,我們就算他們來了吧)對戰北洋六鎮中的5鎮兵馬,一場大戰下來,基本這1鎮3協就報銷了。(北洋第一鎮的戰鬥力實際上不如其他五鎮中的任何一鎮,而3協的戰力來說,也不是那五鎮的對手)

然後呢?然後袁世凱帶著五鎮兵馬進入北京,打進紫禁城再去逼清朝退位?那會就不是退位的問題了,而是把你殺了直接革命的問題了。

所以,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通過不流血的方式和革命黨談判,還能保留自己的顏面,還能夠在談判中爭取到一些利益,如清廷一年400萬銀元的待遇就是這樣爭取過來的。

所以,當時對於清朝來說,除了退位,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


老威觀史


首先我們來看看,辛亥革命以後,清廷能夠依仗的兵力有哪些?

自老佛爺從西安回京之後,就開始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改革運動,其中關於軍事的變革,是將原來的綠營幾乎全部撤出,朝廷經制之兵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清末新軍系統。

而清末的新軍編練,也不是由中央統籌安排,一來中央沒有那麼多錢,二來,地方也不怎麼聽中央號令了,所以清政府索性把編練新軍的權力下放到了地方督撫。

那麼到了辛亥革命前後,全國新軍總兵力有多少呢?

武昌起義爆發時,全國共有26鎮,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這就是全國編制內的部隊總人數,至於編制外的,並不屬於能夠面對大規模戰爭的軍隊。

辛亥革命爆發以後,南方基本宣告獨立,等於說南方新軍已經自成體系,屬於叛軍,那麼此時此刻還屬於清廷陣營的軍隊還有多少?

首先就是清廷的中央軍北洋六鎮,這六鎮是全國新軍中戰力最強的部隊,也是最早編練的部隊,以淮軍北洋海軍為根基,在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情況下不斷髮展而來。

這六鎮人馬,是在新軍編練的過程中不根據具體情況擴充或吸收其他部隊形成的,第一鎮成軍與1905年7月,總兵力11746,駐地在保定,來源是原來的京旗常備軍。

第二鎮,成軍與1903年7月,總兵力12468,駐地遷安,是原來的北洋常備軍第一鎮,左鎮兩部分合編而來。

第三鎮成軍1904年5月,總兵力11883人,駐地保定,改編於北洋常備軍第三鎮。

第四鎮成軍1904年5月,總兵力11883人,駐地馬場,從北洋常備軍第二鎮合右鎮改編而來。

第五鎮成軍1905年5月,總兵力11746人,駐地濟南,以北洋常備軍第五鎮,武衛右軍先鋒隊為基礎改編。

第六鎮成軍於1905年5月,總兵力11846人,駐地北京,為北洋常備軍第五鎮,武衛右軍、自強軍、新練軍合編而來。

北洋六鎮是清廷的基本盤,但很遺憾的是六鎮除了第一鎮以外,其指揮官清一色的袁世凱小站練兵時的部下,而袁世凱當初練兵,是將其作為私人武裝來練的。

辛亥革命爆發以後,原本被攝政王載灃擠下野的袁世凱被重新啟用,等於是這5鎮人馬又重新回到了袁世凱手中,而第一鎮,實際上只是換個指揮官的問題,中下層軍官裡面大部分都是袁世凱的人。

這等於就是說,清廷的武力基本盤全都握在老袁手中,清政府是降是戰,也需要老袁點頭才行。

當然,並不是說清廷就沒有完全是自己的人的新軍。禁衛軍就是一直純粹的皇族武裝,其中旗人佔了極大的比例,而武器裝備也十分精良,武昌起義爆發不久後,禁衛軍的炮隊首命南下,曾在武昌用火炮兩次大敗革命軍,可見這支部隊還是具有一定實力的。

等到老袁上臺以後,這支部隊和第一鎮合編為第一軍,由載濤都統駐守京畿,專門負責巡護、彈壓京師附近地區。

可這支清皇室唯一可以依仗的部隊,沒過多久就被老袁奪權了。老袁上臺沒多久,就提出了““當次干戈擾攘之際,皇族必須親自出徵,以為各軍表率。”,載濤直接被嚇尿,提出讓袁世凱來調遣第一鎮,由此,老袁徹底掌控了陸軍第一鎮,也就是北洋第一鎮。

沒過多久,禁衛軍的兵權也被老袁奪走,安插了馮國璋為禁衛軍總統,忠於皇室的滿清軍官全部被調走,自此,禁衛軍為袁世凱所控制。

到了這個時候,清廷就只剩下一個空架子,沒有任何忠於自己的武裝力量,他們只能指望袁世凱。

而老袁本人就是個搞投機的,怎麼可能在全國一片“倒清”的局勢下還堅持“保清”抵抗到底?他又不姓愛新覺羅,皇帝又輪不到他來做。

哪怕清政府皇族滿人不願意投降,個個都是硬骨頭,但是沒錢,沒兵,拿什麼鎮壓革命?老袁分分鐘就能教他們做人,大不了就是把滿清皇族全數推上斷頭臺,然後老袁跟南邊議和,達成共和政府,民國依然還是要建立。


坍塌的歷史觀


清帝不退位,可能會被團滅,就像當年蒙元團滅女真人一樣。而北洋系也會分裂,內戰必然是少不了的。


清朝其實並不是被革命黨推翻的,辛亥革命的真正幕後推手是立憲派。因為在當時,不管是革命黨還是保皇黨,他們的實力都很弱小。不足以推翻清政府或維持清政府。

當時真正支撐清朝,扛著清朝苟活了幾十年的人,是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同意繼續守舊的改革派,也就是以袁世凱和張之洞所代表的立憲派漢人精英官僚集團。

清朝之所以能死而不僵,就是這幫立憲派人士在幕後苦苦支持。而清朝最後的滅亡,就是因為清廷得罪了漢人精英官僚。失去了廣泛的統治基礎。

那麼,清政府是得罪漢人精英官僚的呢?這個還要從頭說起。

太平天國之前,漢人都是奴才,沒有顛覆清政府的實力,就連叫板的實力都沒有。然而經過太平天國戰爭後,漢人突然就有這個叫板的實力了。因為統治天下的三樣法寶:軍隊、財源和輿論控制,有兩樣都落到了漢人的手上。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全部歇菜,全國能打的軍隊全部都是地方團練武裝。這就意味著,清政府的槍桿子被漢人掌控了。


起先,清政府中央還想努把力,再把兵權奪回來。但是從太平天國到八國聯軍,清政府努力了四十年,兵權不僅沒奪回來,反倒還徹底喪失了對軍隊的掌控。

沒辦法,全國旗人就那麼幾十萬人,清政府單純靠旗人就想組建一支近代化勁旅,這是絕無可能的事情。

槍把子丟失的背後,就是清政府對財源失去掌控。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的財源分別交給了地方勢力和英國人,清中央政府只是一個甩手掌櫃。

接連丟槍桿子和錢袋子,換做別的王朝,必然是死翹翹。不過慈禧有點本事,她依靠當時唯一還掌控在中央手中的輿論,搞“以滿制漢、互相制衡”的套路,籠絡漢人精英官員為她賣命,硬是又給清政府續了將近四十年的命。(輿論就是科舉制度)


然而,在庚子國難的前後,由於慈禧的舉措失當,直接把制衡策略玩砸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東南十省督撫搞互保運動,根本不聽慈禧的調度。

八國聯軍事件平息後,清政府實際上已經是名存實亡。為了拉攏地方實力派,慈禧只能搞新政,也就是當年戊戌變法的那一套。由於是新政,所以在中國持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止。結果這一廢止,清政府中央原本還能掌控的輿論控制也丟了。

不過輿論丟了就丟了,這沒所謂。科舉那種老套的籠絡人心之法本來就已經過時,不可能支持清政府長久存活下去。清政府能否存活的關鍵在於能不能貫徹新政,繼續給漢人精英官僚放權。

也就是說,只要清政府能認真落實它宣稱的立憲政策,不得罪漢人精英官員,它必定還能繼續苟活下去。

然而慈禧死後,上臺執政的載灃那幫人,都是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貨。他們以為奪回軍隊和財源就能繼續維護專制統治,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漢人官僚集團的底線。結果徹底觸怒了漢人官僚集團。



載灃先是逼袁世凱交兵權,袁世凱交了,載灃志得意滿,以為自己操控了北洋軍,手裡就有了槍桿子。豈不料北洋軍對清政府早已經是心懷鬼胎。

緊接著,載灃又搞皇族內閣,十三名閣員當中有九人都是滿人,這讓對新政改革抱有很大期望的漢人官員大失所望。

在當時,心存顛覆清政府統治想法的官員不在少數。大家之所以都不敢動,是因為缺一個領頭造反的人。後來武昌新軍一鬧,南方的漢人官員就全起誓了。

面對這種漢人官員全造反的情況,清政府當時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趕緊立憲,儘可能的挽回人心;二是派兵鎮壓。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載灃那幫人選擇了武力鎮壓,徹底葬送了清王朝。

當時清政府的三大戰力(北洋新軍,各省的新軍,各省的巡防營),新軍大部分都支持革命黨,北洋新軍雖不支持國民黨,但也不願意為清政府賣命,屢屢臨陣要挾清中央政府。巡防營比較特殊,南方的巡防營普遍支持革命,即便不支持革命,也不願意給清政府賣命。比如湖北巡防營就陣前倒戈加入了武昌起義軍;廣西巡防營長官陸榮廷趕跑廣西巡撫沈秉坤,宣佈廣西獨立。

北方的巡防營普遍都在觀望,他們雖然都不造反,但也不給清政府賣命。比如奉天巡防營長官張作霖,清政府讓他出兵,他就故意找藉口不出兵。最後看袁世凱勢大,就甩了清廷,加入了北洋系。

這等於說,辛亥革命時,清政府的三大戰力全部都在反對清政府。即便不反,也不願意給清政府賣命。



後來洋人表態了。表示支持袁世凱,不再支持清政府。袁世凱見此情形,就在是1912年1月26日,暗中授意段祺瑞,讓他聯合北洋軍40多位主要統兵將領,聯名致電清廷,宣佈擁護共和、“勸說”清帝儘早退位,並“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

注意啊,此時的段祺瑞,是清政府派往南方的湖北、江蘇等地,鎮壓武昌起義民軍的清朝北洋軍前敵統帥。就連他這個前敵總指揮這個節骨眼上聯名屬下發電報,勸皇上趕緊退位,這意思太明確了:先客客氣氣的跪地磕個頭,再起身冷冷的威脅,我既然能鎮壓革命黨,也可以調轉槍口逼你就範,你小丫的別不識時務!

並且在這份聯名通電中,還有兩個人也署名錶態了,一個是武衛左軍統帥薑桂題,一個是江南巡防營長官張勳。他們都是保皇派將領,可此情此景,他們也開始支持袁世凱逼宮了。

試想一下,新軍反清,北洋新軍逼宮,巡防營和毅軍也參與逼宮。此情此情,載灃和他的皇族內閣還有什麼信心讓溥儀這個小娃娃繼續賴在皇位上坐著不走呢?


如若不退位,北洋新軍造反是必然的。因為就在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第一次聯名通電擁護共和,逼清帝退位後僅一週,他又聯名通電,給清中央政府發去了第二份逼宮電文。

瑞等不忍宇內有敗類也,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痛陳利害,祖宗神明,實式鑑之。

段祺瑞的這話說的很直白了:你們要是再不識相,我們就帶兵進京,把皇帝、太后、諸王公大臣全部抓起來!

事態發展到這裡,形勢再明瞭不過了。清室若是識相,北洋系給予優厚待遇。清室若是不識相,北洋系就要大開殺戒。所以清室那幫人若是還賴著不退位,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被北洋系團滅。

不過,由於北洋系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比如馮國璋、張勳這些人都有保皇思想。因此如果北洋系敢殺清室,想必北洋系內部也必然有一場內戰吧。


Mer86


從實際統治來說,辛亥革命後清政府就已經滅亡了。在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的情況下,就算清政府形式上不投降也無所謂。如果清政府在形式上堅持不投降,那麼清政府皇室和貴族就會被武力清洗,孫中山先生建立中華民國仍然會統一中國。清政府已經無法引領中國前進的方向。

人民要求國家往光明的地方前進。毛澤東主席說過: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清政府不能逆人民的意願而動。

首先,為什麼說清政府一定會投降,就算形式上不投降也無所謂?

  1. 從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從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再從甲午中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無一例外都戰敗了。並且都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再從《馬關條約》到《辛丑條約》,中國逐步的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在一次次的戰爭和一個個的不平等球員中,清朝中央政府的威信逐漸的失去了。
  2. 清朝地方政府逐漸獲得了兵權,並出現了軍閥,離心力逐漸增強。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到爆發于山東的義和團運動,中國的來自於底層的反抗運動層出不窮。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出現了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地方軍閥,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實力對比差距減小。這種情況下,威信大失的清朝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力越發的減弱。
  3.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去世以後,清朝組建了以袁世凱為首的新內閣,袁世凱實際上掌握了清政府的實權。也就是說在當時當家作主的是袁世凱,而不是滿洲貴族。清政府投降與否看的是袁世凱同意不同意,而不是看皇帝同意不同意。只要袁世凱對孫中山的提議感興趣,那麼雙方就會通過和談,確定中國的未來。清政府已經成為了一股沒有能力的政治力量。


  4. 清政府失去了人民群眾的支持。隨著一次次的戰敗和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人民群眾對於政府的信任在逐漸的降低。並且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程度的加強,中國人民所受到的侵略和剝削也越來越嚴重。人們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希望出現一個能給他們希望的新政府。清政府已經被人民群眾拋棄了。

其次,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建立的中華民國必將且必須完成中國統一。為什麼這麼說呢?

  1. 國際和國內形勢要求中國在短時間內完成國家統一。西方列強一直想瓜分中國,徹底的把中國變成他們的殖民地。如果當時中國不快速完成國家統一,西方列強就會進行干涉,那麼中國有可能被肢解。
  2. 孫中山清楚的知道革命黨的力量是弱於袁世凱領導的北洋軍閥的力量的。所以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派人與袁世凱進行和談。以和談的方式完成國家統一,肯定比以武力的方式完成國家統一用的時間要短。

  3. 中國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使得孫中山為首的中華民國,必將採取一切措施完成國家統一。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統的思想影響了中國2000年,國家必須統一是深入我們中國人骨髓的信念。
  4. 國內矛盾的激化使得國家必須完成統一。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受到地主街機和西方列強的剝削和壓迫越來越嚴重,社會矛盾極其尖銳。要解決這些矛盾,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必須需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和一個統一的國家。
  5. 如果清政府不下臺,拒絕和談,那麼革命黨有能力以武力手段清除清政府。清政府最後殘餘的封建貴族是不希望自己的下場太過悽慘的。想要當大總統的袁世凱也逼迫清朝最後一位宣統皇帝退位。在內外勢力的逼迫下,宣統皇帝於1912年2月下臺,清政府在中國260多年的統治結束。

最後,資本主義必將戰勝封建主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1.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終結,中國仿照美國建立了總統共和制。這在制度上與國際接軌,符合當時世界民主制度發展的潮流。
  2.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在經過1912~19 19年的,短暫的春天這個階段以後,中國的輕工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人民的思想得以很大解放。1915年陳獨秀創辦了《青年雜誌》,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是一次以解放思想為目的的運動,極大的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素質,培養了中國人民的科學精神。
  4.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的法律制度不斷完善。1912年3月,孫中山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的第1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為中國以後進入法制社會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辛亥革命最後雖然是由於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而失敗了,但名義上畢竟中華民國是一個資產階級政府。這也就說明,當時全中國人民都不希望再繼續實行封建專制制度,而希望追隨世界的潮流,在中國建立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世界的潮流和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辛亥革命是偉大的,他結束了清政府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在此基礎上,中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國家建設的道路上,讓我們記住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歷史緯度


看了幾個回答,都不靠譜啊!

看來還是老夫出馬吧,就當掃盲了

北洋軍是很強大,但不能把滿清當傻子

事實上,當時滿清已經覺得,北洋軍不可靠

早就開始練它的旗兵了,別忘了,同志們,北洋第一師就是旗兵啊,北京的御林軍,陝甘總督的西北軍,東北老家的老部隊,其實滿清的實力也很雄厚

但是老袁是何等人物?晚清的活曹操

欺負孤兒寡母,那是相當有兩下子

隆裕一個婦道人家,他懂什麼?只想過個安穩日子,

老袁也很講究,每年400萬大洋,可保榮華富貴啊!

有些跑題了,滿清不投降怎麼辦?

那勢必有一場南北大戰?

老袁會坐鎮北洋大本營,天津,坐山觀虎鬥

那可真是生靈塗炭啊,百姓遭殃

考慮到滿清已經日薄西山了,勝利的概率很小

滿清權貴肯定要全部消滅了,隆玉也是死無葬身之地呀,考慮到300年世仇,滿族能不能存在還兩說呢?這就是滿清不投降的結果

隆裕是沒有經驗,但是他應該能看出會是這樣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