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在自己死後除掉第一大將魏延?

元哥說歷史


首先要說明一點的是,在正史中,魏延是蜀漢後期著名將領,深得諸葛亮的信任。諸葛亮每次北伐曹魏,都會帶上魏延,令他為先鋒。

因此,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姑且是從演義的角度,來給大家回答這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麼一定在死後除掉蜀漢後期第一大將魏延?生前不行嗎?

第一,早在魏延投靠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想殺死魏延。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桐柏縣)人。他原本在長沙太守韓玄麾下效力,卻受到了冷落,得不到重用,所以魏延一直懷恨在心。

關羽攻打長沙時,曾和黃忠有過一番較量。黃忠馬失前足,關羽卻沒有乘機殺死他。之後,黃忠為了報關羽不殺之恩,也沒有用箭射死他。

韓玄就懷疑黃忠投敵,令刀斧手將他推下城門斬殺。在這緊要關頭,魏延出來了,他一刀砍死了韓玄,救下了黃忠。然後,魏延大開城門,投降了關羽。關羽則將魏延引薦給了劉備,諸葛亮喝令刀斧手將魏延推下斬首。劉備不解,問諸葛亮為什麼。諸葛亮答道:“魏延是有罪之人,他為了厚祿殺害了他的主公,是為不忠。並且我觀察了一下,魏延腦後有反骨,他將來必定會造反。”最後還是在劉備的求情下,諸葛亮才暫時放過魏延一馬。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

由此可見,諸葛亮早就想殺魏延了。只不過在緊要關頭,劉備說了一番大道理,諸葛亮才沒有下手。

第二,諸葛亮在軍中威望甚高,他知道自己活著的時候,魏延絕不敢犯上作亂。

蜀漢到了後期,厲害的將領已經不多了,趙雲雖然厲害,但是也已經年老體弱,想必將不久離開人世。張苞和關興,雖然有大將風度,無奈張苞年紀輕輕就死了,諸葛亮為此痛哭流涕,不能自已。我認為諸葛亮是想好好培養張苞的,讓他接手自己的事業,可是天公不作美,張苞不是戰死沙場,卻是跌下懸崖而死,死得實在太窩囊了。關興也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死了。

魏延自然就成了蜀漢第一武將,他作戰勇猛,屢立戰功。諸葛亮對他是既欣賞又忌憚,不過諸葛亮還是很有信心的,他在世時牢牢地掌控著軍權。魏延表面上雖然囂張狂妄,把誰都不放在眼裡,但是他對諸葛亮是非常害怕的。因此,諸葛亮死前萬萬不會殺死魏延,他還需要魏延去建功立業。

第三,諸葛亮害怕自己死後,魏延會投降曹魏,或者“架空”劉禪。

話說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時,火燒上方谷,眼看司馬懿大軍就要被大火燒死。誰曾想到,天不滅司馬氏,一場大雨將火撲滅。諸葛亮聽聞後,感嘆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不久,諸葛亮大病一場,眼看就要一命嗚呼。為了延續生命,諸葛亮在帳中施行禳星之法,已經熬過了第六天,眼看諸葛亮就要治療好了。忽然,魏延向諸葛亮稟告敵軍已至,踩滅了七星燈。姜維看到後,當即就要殺死魏延,卻被諸葛亮阻止了,他認為這是天命,不可違背。

雖說如此,諸葛亮卻沒有忘記魏延的“賊性”,他很清楚,魏延腦後有“反骨”,會背蜀降魏,或者乾脆“架空”劉禪,當起土皇帝。所以,諸葛亮臨死前召來馬岱,告訴他如何除掉魏延,並將軍隊給了魏延的死對手楊怡,讓他依錦囊行事。

總結

諸葛亮一生唯謹慎,他想除掉魏延不是一天兩天了,只不過他在世時,非常需要魏延這樣一個幫手,為他掃清北伐曹魏的障礙,才遲遲沒有下手罷了。


元哥說三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在公元234年離世前給長史楊儀下了一條軍令,在諸葛亮死後必須殺死魏延,因為通過和魏延很長時間的接觸發現魏延此人桀驁不馴,是個傲世之才,在諸葛亮死後肯定會叛變,所在諸葛亮死後必須殺死魏延,公元234年魏延楊儀用計策讓馬岱斬殺了魏延,並且滅了魏延三族。

有三個理由諸葛亮要殺了魏延:

一、魏延作為一名深受劉備器重的大將軍,不但不知道謙虛謹慎,反而狂妄自大,並且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魏延就不斷有怨言,諸葛亮離世之後他就更加居功自傲,目中無人,而且劉禪年齡又小,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不會把兵權交給他,諸葛亮離世後,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

二、諸葛亮在離世後,三軍由楊儀、姜維等人控制兵權,卻在離世前沒有召見魏延,並且還給馬岱授予錦囊妙計,明知道魏延與楊儀一直不和,還讓魏延聽從楊儀的命令,一旦不聽從,立即誅殺魏延!最終造成魏延被冤殺,蜀國失去了後期最優秀的將領!

三、魏延在劉備時期備受重用,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手握大權成為封疆大吏,風光無限。然而到了諸葛亮的時候,魏延只是軍中一名普通將領,還經常受到諸葛亮的批評指責,時間久了魏延自然越來越心生不滿,所以有時候諸葛亮下的命令魏延要麼拖延,要麼不執行,諸葛亮對魏延是早就想殺之而後快。

總結:魏延的被殺是因為自己的桀驁不馴,不把上司看在眼裡,對自己以前的君主不忠,是他自己咎由自取,自尋滅亡的結果。


公元前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諸葛亮在安排身後事的時候,表示要除掉魏延。所謂“除掉魏延”這種事說法,源自《三國演義》。而根據相關史籍資料,得出的結論是,諸葛亮是針對魏延做了一系列的佈置,但這些佈置僅僅是防範魏延對其蜀漢權力交接產生威脅的預製手段,並沒有強烈要幹掉魏延的慾望,而魏延之死,純粹是自己的作的。

魏延本來是河南人,他一生最重要的選擇,是跟隨了劉備入蜀,後來跟黃忠等一起平定廣漢,在劉備稱漢中王后負責鎮守漢中。劉備在世的時候,十分器重魏延,以其鎮守漢中,防備隴右、關中的曹魏,作為拱衛蜀漢的重要軍事力量,漢中的重要性是僅次於荊州關羽的。

從魏延的履歷可知,他本人在蜀漢陣營的位置十分特殊,不屬於最早的劉備元從功勳派(以關羽、張飛為代表),也不屬於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更加不屬於以法正為首的益州派。可以這樣說,魏延在蜀漢是單打獨鬥,好聽一點就是自稱一方,難聽一點就是沒有誰待見他。

那麼,以魏延的實力能自稱一方政治勢力麼?

答案是否。

魏延雖然擁有鎮守漢中的大權,但這種權力是有限的,受到成都方面的節制,他本身的軍權有限,而在政治上,魏延沒有一個盟友。作為一個邊鎮大將,在中央沒有依靠的盟友,這是很危險的。倘若魏延經營的漢中自成體系,人人以其為尊,那麼成都或許會顧忌而不敢輕視魏延,這樣一來魏延自然成為一方勢力,但遺憾的是,魏延遠不具有這樣的格局。

所以,魏延在蜀漢的位置十分尷尬。在劉備活著的時候,一切好說,他可以優哉遊哉地在漢中活得很滋潤,但劉備死後,形勢不太樂觀了。

首先,劉備託孤的安排,對於蜀漢而言,是十分保守的。劉備一生征戰,都致力於恢復漢室,但在他彌留之際,卻從戰略進攻轉變成了戰略防守。他將行政大權交給了諸葛亮,將軍事權交給了益州派僅存的李嚴,而丟掉荊州後,他安排李嚴固守永安防衛孫吳,繼續要求他的兩位託孤大臣,讓魏延鎮守漢中以備曹魏。

這種安排,實際上就是決定蜀漢今後放棄對外擴張,而是以鞏固現有勢力為主了。但諸葛亮顯然沒有繼承劉備的這種遺願,而是繼續劉備的志向,也就是劉備的遺志,繼續對外戰爭,以恢復漢室為己任。

諸葛亮上臺以後,在他的統治核心裡面,清一色的都是荊州派,荊州派再一次壓倒了好隨著李嚴上位好像有點抬頭趨勢的益州派,並且把益州派徹底趕出了權力中心,李嚴從託孤大臣,兵權在握的重臣,敢到巴州做刺史。

當然,這並不是諸葛亮想要做權臣排除異己,實際上李嚴有李嚴自己的問題,而益州派本身的利益與荊州派的利益衝突也是存在的,最後就是諸葛亮跟益州派的政見相悖,諸葛亮要北伐,然而李嚴卻並不像,所以在諸葛亮決定北伐的時候,消極怠工,所以才被諸葛亮搞了出去。

說完李嚴,再來說魏延,魏延比李嚴處境更差,李嚴好歹也是一個派系的首領,託孤大臣,而魏延僅是一個孤將。本來在漢中活得很滋潤,但諸葛亮搞定行政上的事情後,就開始專心北伐,跑到漢中來長期駐守。

諸葛亮入股早,在集團裡聲望高,自己給他做小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在整個北伐期間,魏延不受諸葛亮重視,這就讓他比較憋屈了。當然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更多的是魏延自己的問題。

如果魏延時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此時就應該撐著諸葛亮主持北伐的機會,積極向荊州派靠攏,不能成為派系核心,起碼也要贏得諸葛亮的好感,然後十幾年下來,魏延不僅沒有進入核心,而且因為性格原因,以及在軍事上與諸葛亮的分歧導致的衝突,他已經完全被荊州派排擠在外了。

但魏延這個人比較驕傲,總覺得自己資歷老,能力高,跟同事關係很差,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大局觀,所以諸葛亮從派系利益上,或者蜀漢利益上,都不會選擇魏延這個人作為接班人。

但諸葛亮清楚,自己掛了之後,魏延時軍中碩果僅存的劉備時的宿將,還是劉備一手提拔的,資歷最老,以魏延的性格,肯定要在蜀漢權力交接的時候搞事情,所以諸葛亮在安排身後事的時候,做了防備。

首先,安排身後事的會議沒有通知魏延參加,其次利用楊儀與魏延的矛盾來壓制魏延,再次,安排魏延斷後,大軍回成都不通知魏延。

這種安排,實際上就是放棄魏延,讓他自身自滅,他可以選擇投降曹魏,也可以選擇斷後,同時也可以選擇反蜀,但除了第一種,結果都不怎麼好。

魏延深感命運之不公,自己明明這麼有本事,怎麼就不能成為蜀漢掌權人,於是他跟楊儀鬥,互相指責對方謀反,搶時間回成都,甚至還大打出手。結局麼,大家也看到了,魏延兵敗身死。如果他選擇默默斷後,後續還能繼續呆在蜀漢內部,可惜他太想掌權,所以最後誤了卿卿性命。

雖然諸葛亮給魏延的選擇很不厚道,但卻有沒有逼著他去死,一切的結局,都應證了那句話:性格決定命運。


坍塌的歷史觀


首先要說明一點的是,在正史中,魏延是蜀漢後期著名將領,深得諸葛亮的信任。諸葛亮每次北伐曹魏,都會帶上魏延,令他為先鋒。

因此,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姑且是從演義的角度,來給大家回答這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麼一定在死後除掉蜀漢後期第一大將魏延?生前不行嗎?

第一,早在魏延投靠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想殺死魏延。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桐柏縣)人。他原本在長沙太守韓玄麾下效力,卻受到了冷落,得不到重用,所以魏延一直懷恨在心。

關羽攻打長沙時,曾和黃忠有過一番較量。黃忠馬失前足,關羽卻沒有乘機殺死他。之後,黃忠為了報關羽不殺之恩,也沒有用箭射死他。

韓玄就懷疑黃忠投敵,令刀斧手將他推下城門斬殺。在這緊要關頭,魏延出來了,他一刀砍死了韓玄,救下了黃忠。然後,魏延大開城門,投降了關羽。關羽則將魏延引薦給了劉備,諸葛亮喝令刀斧手將魏延推下斬首。劉備不解,問諸葛亮為什麼。諸葛亮答道:“魏延是有罪之人,他為了厚祿殺害了他的主公,是為不忠。並且我觀察了一下,魏延腦後有反骨,他將來必定會造反。”最後還是在劉備的求情下,諸葛亮才暫時放過魏延一馬。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

由此可見,諸葛亮早就想殺魏延了。只不過在緊要關頭,劉備說了一番大道理,諸葛亮才沒有下手。

第二,諸葛亮在軍中威望甚高,他知道自己活著的時候,魏延絕不敢犯上作亂。

蜀漢到了後期,厲害的將領已經不多了,趙雲雖然厲害,但是也已經年老體弱,想必將不久離開人世。張苞和關興,雖然有大將風度,無奈張苞年紀輕輕就死了,諸葛亮為此痛哭流涕,不能自已。我認為諸葛亮是想好好培養張苞的,讓他接手自己的事業,可是天公不作美,張苞不是戰死沙場,卻是跌下懸崖而死,死得實在太窩囊了。關興也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死了。

魏延自然就成了蜀漢第一武將,他作戰勇猛,屢立戰功。諸葛亮對他是既欣賞又忌憚,不過諸葛亮還是很有信心的,他在世時牢牢地掌控著軍權。魏延表面上雖然囂張狂妄,把誰都不放在眼裡,但是他對諸葛亮是非常害怕的。因此,諸葛亮死前萬萬不會殺死魏延,他還需要魏延去建功立業。

第三,諸葛亮害怕自己死後,魏延會投降曹魏,或者“架空”劉禪。

話說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時,火燒上方谷,眼看司馬懿大軍就要被大火燒死。誰曾想到,天不滅司馬氏,一場大雨將火撲滅。諸葛亮聽聞後,感嘆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不久,諸葛亮大病一場,眼看就要一命嗚呼。為了延續生命,諸葛亮在帳中施行禳星之法,已經熬過了第六天,眼看諸葛亮就要治療好了。忽然,魏延向諸葛亮稟告敵軍已至,踩滅了七星燈。姜維看到後,當即就要殺死魏延,卻被諸葛亮阻止了,他認為這是天命,不可違背。

雖說如此,諸葛亮卻沒有忘記魏延的“賊性”,他很清楚,魏延腦後有“反骨”,會背蜀降魏,或者乾脆“架空”劉禪,當起土皇帝。所以,諸葛亮臨死前召來馬岱,告訴他如何除掉魏延,並將軍隊給了魏延的死對手楊怡,讓他依錦囊行事。

總結

諸葛亮一生唯謹慎,他想除掉魏延不是一天兩天了,只不過他在世時,非常需要魏延這樣一個幫手,為他掃清北伐曹魏的障礙,才遲遲沒有下手罷了。


江水趣談


公元234年,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他在臨終前,給長史楊儀留下了錦囊妙計。這個錦囊的用處就是除掉大將魏延。當然以上是演義中的記載,正史上並沒有相關記載。那麼,演義中諸葛亮為什麼在要在自己死後除掉魏延呢?

其一,諸葛亮一直看魏延不順眼,認為他腦後有反骨,遲早會反叛。

早在關羽奪取長沙時,魏延斬殺頂頭上司長沙太守韓玄,救黃忠投降。諸葛亮見到魏延的第一印象就是此人不可重用,要立刻推出去斬首。因為魏延腦後長有反骨,遲早是會反的。當時由於劉備求情,諸葛亮才暫時繞過魏延讓他小心謹慎,如果有異心殺他個二罪歸一。

其二,諸葛亮認為自己死後,蜀漢軍中無人能制魏延。

魏延和當年的關羽一樣,都是恃才傲物,桀驁不馴之人。如果諸葛亮還活著,他可以壓制魏延,利用威望、官位壓他一頭。這時的魏延,是龍他得盤著,是虎他得臥著。所以,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雖然對魏延非常不滿,也看他不順眼,可是為了工作啊,他不得不使喚魏延。當時的魏延是三國後期蜀漢第一大將,就連姜維也沒辦法和其相比。

因此,諸葛亮對魏延是又愛又恨,憐惜他的勇武,又對他非常忌憚。如諸葛亮殺了陳式,留下魏延,就是一件很現實的事情。在諸葛亮臨終前,就感覺出魏延不老實了。因此,諸葛亮為了蜀漢大軍的穩定,不得不壯士斷腕,捨棄不穩定分子魏延。

其三,諸葛亮可能記恨魏延撲滅自己的七星燈,使自己魂歸地府。

諸葛亮在將星不明,大限已到時,使用禳星之法,已經到了第六天晚上了,即將大功告成,可是被魏延攪局了。魏兵偷襲,魏延匆忙闖進營帳內報告,撲滅諸葛亮的續命燈。當時姜維拔劍,想要殺掉魏延,被諸葛亮攔住,自嘲到:這是天意,不怨魏延。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忽聽得寨外吶喊,方欲令人出問,魏延飛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腳步急,竟將主燈撲滅。孔明棄劍而嘆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諸葛亮真實想法是什麼樣的,誰也不知。平心而論,一個人破壞了你的大事,尤其還是性命攸關的大事,你會無動於衷,不想報復嗎?所以,諸葛亮可能為了報復魏延,交給馬岱秘密任務,讓他在關鍵時刻殺了魏延,還交給楊儀錦囊妙計,就可能是要讓他們除掉魏延。如果諸葛亮沒有除掉魏延的小心思,他為何要將兵符交給魏延的死對頭楊儀,而不是交給更加和氣的姜維呢?


其三,諸葛亮認為除掉魏延,有助於蜀漢朝堂的穩定。

三國中後期,尤其是蜀漢關羽、張飛、趙雲等五虎上將相繼去世後,蜀漢能排得上號的大將,也僅魏延等寥寥數人。諸葛亮認為魏延可能日後專權,架空皇帝劉禪。而諸葛亮深受劉備白帝城託孤重託,感覺自己如果不把劉禪照顧好,自己就是失職,不是一個合格的託孤大臣。

因此,在劉禪派使臣問自己,丞相百年之後誰能繼承丞相之職,諸葛亮推薦了蔣琬和費禕,再之後的事情,他也不知道了。這個推薦,在一定程度上把大將魏延排除在外了。諸葛亮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蜀漢朝堂的穩定。他認為魏延僅僅是一個衝鋒陷陣的大將,至於管理國家,魏延還不夠資格的。

總結:演義中,諸葛亮臨終前,安排楊儀和馬岱斬了魏延,大概是上述四個原因。至於正史上,諸葛亮是非常器重魏延的,是不會做出自毀長城的傻事的。


魁哥說三國


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秘密把馬岱叫到身邊傳授對策。果然,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魏延立馬和楊儀翻臉了,蜀軍一下子分為兩派,一派跟魏延,一派跟楊儀。但是大部分人都跟隨楊儀,但是馬岱站在了魏延身邊。魏延以為得到了馬岱的支持,話不多說立馬去討伐楊儀,可是事情恰和他認為的相反。結果魏延命喪馬岱之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楊儀明白了諸葛亮錦囊內的意思,面對魏延的挑釁,他喊了三聲“誰敢殺我”,之後拱手而降。魏延則一臉嘲笑之意也大連喊三聲:“誰敢殺我”,結果魏延還沒喊完,站在他身邊的馬岱立馬回答:“我敢殺你”,一眨眼,魏延就被馬岱斬下馬。這顯然是馬岱聽從了諸葛亮的計謀而行,可是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什麼偏偏安排馬岱呢?

首先,諸葛亮瞭解馬岱,馬岱是跟著馬超來的蜀國,雖然資歷很淺,但是絕對是忠臣,馬岱一定聽他的話。其次,馬岱的地位十分有分量,和姜維、魏延有得一比,而且和魏延沒有糾紛,所以魏延不會提防馬岱。最後,馬岱的能力十分可靠,作為馬超帶來的人,手起刀落的功夫肯定到家,當時能夠殺魏延的只有馬岱。諸葛亮在身患重病之時,蜀國內部的政局就變得混亂,有明顯的黨派之爭,甚至各自為政。在第五次北伐戰爭的時候,諸葛亮已經知道自己的壽命不長了,所以提前安排後事。原文說,秋天,諸葛亮因病困擾,就秘密叫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要他們在自己病逝之後當退軍節度,讓魏延斷後,姜維其次,如果魏延不從,主力軍先走。從這看,那時候諸葛亮就看出魏延有可能生變,也做好了魏延不服從命令的打算。當時諸葛亮和一群人商議撇下魏延,魏延心裡不舒服很正常,但是事實是魏延並沒有很明顯的反叛舉動,這是鬧情緒而已。但是諸葛亮病逝是大事,事態在節骨眼上變得緊急,想要獲得更大勢力的人都蠢蠢欲動,所以楊儀和魏延的摩擦在所難免。可是魏延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棄卒”。

諸葛亮生命走到了終點,楊儀就派費禕去試探魏延,魏延想要拉攏費禕,想要費禕也留下一起對付魏軍,命人把諸葛亮的靈柩帶回去就好了。可是魏延並不知道費禕和他並不同心,在費禕的假裝同意之後,離開了魏延。擺脫了魏延的費禕和楊儀一起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帶軍撤退了,只留下了魏延一個人。魏延知道自己被愚弄了之後十分惱怒,於是立馬帶領部隊先撤退,走在了楊儀等人的前面。他一邊走還一遍燒橋燒路,還帶兵要攔截楊儀和楊儀對峙。楊儀於他碰面後更斥責魏延,魏延的部下覺得理虧就散夥了。

魏延沒有了部隊只能帶著兒子和少數人逃跑,楊儀派馬岱去追殺,魏延就這樣成了馬岱的刀下亡魂。魏延死了,他的三族都被滅乾淨了。給魏延的罪名很簡單,謀反兩個字足以。但是魏延並沒有謀反,他只是想要楊儀的兵權而已,然後繼續北伐。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十分重用魏延,為了防止魏延不聽話才出此下策,更何況當時還安排了姜維第二批隊伍斷後。所以並不是諸葛亮要害魏延。

魏延根本不是造反,在他心裡一心只有北伐這件事。他曾多次向諸葛亮表達單獨北伐的意向,只是諸葛亮一直都沒給魏延一個明確的態度。所以諸葛亮才猜測魏延不肯撤退。魏延不肯撤退,也不願意斷後,只想單獨北伐,這是事實。而諸葛亮交代其他人先撤退的意思是讓魏延一個人去北伐,這是諸葛亮在給魏延機會。魏延和諸葛亮並沒有什麼矛盾,魏延是忠臣,為蜀國橫刀立馬盡職盡責,小說中的魏延是虛構的。但是也能看出魏延這個人的脾氣就是倔強,楊儀等人不待見他,其實這是個人的小恩怨。從燒棧道來看,魏延都有點“孩子氣”,僅此而已,只不過他和楊儀不和是真的,只不過被楊儀利用了而已。

歷史上的魏延其實是一個脾氣不好的大忠臣,他和楊儀不過是私下的個人糾紛,不牽扯政治因素,也怪諸葛亮不答應魏延獨自北伐的事,魏延一直以來想要的都是北伐的軍隊,這是他的願望而已。相比黨派鬥爭,魏延的心思其實都在北伐上。



HA主要看氣質


按照正史記載,諸葛亮並沒想在身後幹掉魏延,只是考慮到魏延可能不聽命令(希望繼續對魏作戰),做了兩項安排:

一是讓楊儀統領撤軍事宜(按理說,當時蜀軍中魏延職務最高)。二是告訴楊儀、姜維,如果魏延不撤,你們就先走。

後來魏延、楊儀之間的窩裡鬥,並不是諸葛亮希望看到的。魏延想控制整個蜀軍,楊儀也想除魏延而後快,所以才釀成了魏延被殺的悲劇。還好王平臨陣大呼,蜀軍不打蜀軍,要謹遵丞相遺命,使魏延部隊潰散,才沒有釀成更大的流血事件。

雖然殺魏延,並不是諸葛亮的計劃,但是對楊儀、魏延權力結構佈置不當,導致蜀漢蒙受損失,不能不說是諸葛亮生前有些考慮欠妥。





一斗書生說歷史


本人認為這是諸葛亮的一個敗筆,將相不和,過於自大,容不得他人,這就是諸葛亮的性格。

什麼叛將,反骨,我看既便是反,也是被逼反了的。

諸葛亮沒死之前,處處提防,打壓魏延,死了以後也不放過魏延。

楊儀,馬岱不知有何德,何能,魏延竟死其手下,真是可惜!

這與魏延性格也有關係,太傲了,有點功高蓋主(諸葛亮)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會真心聽從阿斗的擺佈?只不過沽名釣譽罷了。

無論如何,劉備對魏延有知遇之恩,說魏延謀權篡位,把阿斗劉禪踢下去,自己來當皇帝我相信,但要說魏延投魏反蜀我絕不相信,曹家會把皇帝寶座讓給魏延來座?

他幹嗎要去反蜀,搞的身敗名裂?腦子進水了?


魚梁老翁a


三國演義裡說諸葛亮認為魏延天生反骨日後必反,所以設計將他除掉。我認為這只是一個藉口,原因有三。

一、擔心自己死後無人能製得住魏延,魏延的性格有點像關羽,剛烈驕矜,單論軍事是一把好手,但涉及政治經濟外交則不夠通潤。一旦魏延掌權勢必打亂朝局,依照魏延的行事風格和戰略傾向,必然全盤否定自己這麼多年的部署,改變總體戰略,轉而走上更加冒險的激進主義路線,進而讓蜀漢面臨更加兇險的局面。

二、諸葛亮要為自己的派系掃平最大的障礙。魏延在當時的蜀漢朝局可以說是位高權重,是軍方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無論劉備也好劉禪也好,對魏延都是很信任很倚重的,劉備對魏延的信任和看重顯而易見,任命他做漢中太守,而魏延也一直用實際表現來回報了劉備。劉禪對魏延的信任和倚重則稍顯隱蔽,在楊儀汙衊魏延謀反的時候,劉禪並沒有直接自己下判斷,而是問計於群臣,他內心其實是不願追究魏延並想給他一個回來的機會的,這個時候哪怕有一兩個在朝中稍有份量的大臣幫魏延說兩句話,他也就順著給魏延一個臺階下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重臣幾乎都是諸葛一系,劉禪需要有魏延這麼一個強有力的臣子來制衡局勢,甚至在適當的時機對政局進行洗牌重組。換言之,魏延一旦得勢,諸葛系必然失勢,尤其諸葛亮親自挑選並培養的第二代接班人姜維就無法順利接班。

三、諸葛亮出於對劉備的承諾和對劉禪的愛護,必須除掉魏延。對劉備的承諾很簡單,這裡不說了,說一說對劉禪的愛護。諸葛亮是看著劉禪長大的,這麼多年輔佐劉禪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通過對劉禪的觀察,使得他越發的喜愛這個晚輩,他經歷過東漢末年那樣的複雜混亂的局面,不想讓劉禪成為第二個漢獻帝,因為他清楚的知道魏延比董卓有才能的多,一旦劉禪收服不了他而當時朝中又沒有人能像自己這樣能鎮的住魏延,那麼劉禪就真的危險了。所以在臨死前出於一種護犢子的心態,他也必須把魏延除掉,至於理由,編一個就是了,那麼多朝臣都是自己的人且沒幾個跟魏延關係好的,只要有一個理由就可以了。

諸葛亮除掉魏延的功過得失一直是爭論的熱點,但在我看來功是大於過的。因為魏延的優勢在於軍事能力強,其他一般甚至較差,而沒有魏延的時候,姜維的軍事能力也不弱,而且劉禪在諸葛亮死後取消了丞相開府制,將文武分治,既避免了將文武分治,既避免了一人獨攬大權,又使各職司權責分明,處理公務更加高效,這一點從諸葛亮死後蜀漢仍能平穩存續了幾十年可以清楚的看到。


幻中詩


諸葛亮北伐,攜帶楊儀在軍,本就無用其人之處,純粹是用來噁心魏延的——兩人平素爭吵翻臉動刀子諸葛亮勸架平衡早知道兩人不可能好好合作——臨終突然安排楊儀統軍讓魏延為其斷後,說不是有心要兩人起衝突,三歲小兒都不會信。替偶像維護完美道德形象,到基本事實和疑點都視而不見,也算用心良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