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在自己死后除掉第一大将魏延?

元哥说历史


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正史中,魏延是蜀汉后期著名将领,深得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每次北伐曹魏,都会带上魏延,令他为先锋。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姑且是从演义的角度,来给大家回答这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一定在死后除掉蜀汉后期第一大将魏延?生前不行吗?

第一,早在魏延投靠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就想杀死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县)人。他原本在长沙太守韩玄麾下效力,却受到了冷落,得不到重用,所以魏延一直怀恨在心。

关羽攻打长沙时,曾和黄忠有过一番较量。黄忠马失前足,关羽却没有乘机杀死他。之后,黄忠为了报关羽不杀之恩,也没有用箭射死他。

韩玄就怀疑黄忠投敌,令刀斧手将他推下城门斩杀。在这紧要关头,魏延出来了,他一刀砍死了韩玄,救下了黄忠。然后,魏延大开城门,投降了关羽。关羽则将魏延引荐给了刘备,诸葛亮喝令刀斧手将魏延推下斩首。刘备不解,问诸葛亮为什么。诸葛亮答道:“魏延是有罪之人,他为了厚禄杀害了他的主公,是为不忠。并且我观察了一下,魏延脑后有反骨,他将来必定会造反。”最后还是在刘备的求情下,诸葛亮才暂时放过魏延一马。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由此可见,诸葛亮早就想杀魏延了。只不过在紧要关头,刘备说了一番大道理,诸葛亮才没有下手。

第二,诸葛亮在军中威望甚高,他知道自己活着的时候,魏延绝不敢犯上作乱。

蜀汉到了后期,厉害的将领已经不多了,赵云虽然厉害,但是也已经年老体弱,想必将不久离开人世。张苞和关兴,虽然有大将风度,无奈张苞年纪轻轻就死了,诸葛亮为此痛哭流涕,不能自已。我认为诸葛亮是想好好培养张苞的,让他接手自己的事业,可是天公不作美,张苞不是战死沙场,却是跌下悬崖而死,死得实在太窝囊了。关兴也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死了。

魏延自然就成了蜀汉第一武将,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诸葛亮对他是既欣赏又忌惮,不过诸葛亮还是很有信心的,他在世时牢牢地掌控着军权。魏延表面上虽然嚣张狂妄,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但是他对诸葛亮是非常害怕的。因此,诸葛亮死前万万不会杀死魏延,他还需要魏延去建功立业。

第三,诸葛亮害怕自己死后,魏延会投降曹魏,或者“架空”刘禅。

话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火烧上方谷,眼看司马懿大军就要被大火烧死。谁曾想到,天不灭司马氏,一场大雨将火扑灭。诸葛亮听闻后,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不久,诸葛亮大病一场,眼看就要一命呜呼。为了延续生命,诸葛亮在帐中施行禳星之法,已经熬过了第六天,眼看诸葛亮就要治疗好了。忽然,魏延向诸葛亮禀告敌军已至,踩灭了七星灯。姜维看到后,当即就要杀死魏延,却被诸葛亮阻止了,他认为这是天命,不可违背。

虽说如此,诸葛亮却没有忘记魏延的“贼性”,他很清楚,魏延脑后有“反骨”,会背蜀降魏,或者干脆“架空”刘禅,当起土皇帝。所以,诸葛亮临死前召来马岱,告诉他如何除掉魏延,并将军队给了魏延的死对手杨怡,让他依锦囊行事。

总结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他想除掉魏延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他在世时,非常需要魏延这样一个帮手,为他扫清北伐曹魏的障碍,才迟迟没有下手罢了。


元哥说三国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在公元234年离世前给长史杨仪下了一条军令,在诸葛亮死后必须杀死魏延,因为通过和魏延很长时间的接触发现魏延此人桀骜不驯,是个傲世之才,在诸葛亮死后肯定会叛变,所在诸葛亮死后必须杀死魏延,公元234年魏延杨仪用计策让马岱斩杀了魏延,并且灭了魏延三族。

有三个理由诸葛亮要杀了魏延:

一、魏延作为一名深受刘备器重的大将军,不但不知道谦虚谨慎,反而狂妄自大,并且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延就不断有怨言,诸葛亮离世之后他就更加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而且刘禅年龄又小,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不会把兵权交给他,诸葛亮离世后,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

二、诸葛亮在离世后,三军由杨仪、姜维等人控制兵权,却在离世前没有召见魏延,并且还给马岱授予锦囊妙计,明知道魏延与杨仪一直不和,还让魏延听从杨仪的命令,一旦不听从,立即诛杀魏延!最终造成魏延被冤杀,蜀国失去了后期最优秀的将领!

三、魏延在刘备时期备受重用,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手握大权成为封疆大吏,风光无限。然而到了诸葛亮的时候,魏延只是军中一名普通将领,还经常受到诸葛亮的批评指责,时间久了魏延自然越来越心生不满,所以有时候诸葛亮下的命令魏延要么拖延,要么不执行,诸葛亮对魏延是早就想杀之而后快。

总结:魏延的被杀是因为自己的桀骜不驯,不把上司看在眼里,对自己以前的君主不忠,是他自己咎由自取,自寻灭亡的结果。


公元前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诸葛亮在安排身后事的时候,表示要除掉魏延。所谓“除掉魏延”这种事说法,源自《三国演义》。而根据相关史籍资料,得出的结论是,诸葛亮是针对魏延做了一系列的布置,但这些布置仅仅是防范魏延对其蜀汉权力交接产生威胁的预制手段,并没有强烈要干掉魏延的欲望,而魏延之死,纯粹是自己的作的。

魏延本来是河南人,他一生最重要的选择,是跟随了刘备入蜀,后来跟黄忠等一起平定广汉,在刘备称汉中王后负责镇守汉中。刘备在世的时候,十分器重魏延,以其镇守汉中,防备陇右、关中的曹魏,作为拱卫蜀汉的重要军事力量,汉中的重要性是仅次于荆州关羽的。

从魏延的履历可知,他本人在蜀汉阵营的位置十分特殊,不属于最早的刘备元从功勋派(以关羽、张飞为代表),也不属于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更加不属于以法正为首的益州派。可以这样说,魏延在蜀汉是单打独斗,好听一点就是自称一方,难听一点就是没有谁待见他。

那么,以魏延的实力能自称一方政治势力么?

答案是否。

魏延虽然拥有镇守汉中的大权,但这种权力是有限的,受到成都方面的节制,他本身的军权有限,而在政治上,魏延没有一个盟友。作为一个边镇大将,在中央没有依靠的盟友,这是很危险的。倘若魏延经营的汉中自成体系,人人以其为尊,那么成都或许会顾忌而不敢轻视魏延,这样一来魏延自然成为一方势力,但遗憾的是,魏延远不具有这样的格局。

所以,魏延在蜀汉的位置十分尴尬。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一切好说,他可以优哉游哉地在汉中活得很滋润,但刘备死后,形势不太乐观了。

首先,刘备托孤的安排,对于蜀汉而言,是十分保守的。刘备一生征战,都致力于恢复汉室,但在他弥留之际,却从战略进攻转变成了战略防守。他将行政大权交给了诸葛亮,将军事权交给了益州派仅存的李严,而丢掉荆州后,他安排李严固守永安防卫孙吴,继续要求他的两位托孤大臣,让魏延镇守汉中以备曹魏。

这种安排,实际上就是决定蜀汉今后放弃对外扩张,而是以巩固现有势力为主了。但诸葛亮显然没有继承刘备的这种遗愿,而是继续刘备的志向,也就是刘备的遗志,继续对外战争,以恢复汉室为己任。

诸葛亮上台以后,在他的统治核心里面,清一色的都是荆州派,荆州派再一次压倒了好随着李严上位好像有点抬头趋势的益州派,并且把益州派彻底赶出了权力中心,李严从托孤大臣,兵权在握的重臣,敢到巴州做刺史。

当然,这并不是诸葛亮想要做权臣排除异己,实际上李严有李严自己的问题,而益州派本身的利益与荆州派的利益冲突也是存在的,最后就是诸葛亮跟益州派的政见相悖,诸葛亮要北伐,然而李严却并不像,所以在诸葛亮决定北伐的时候,消极怠工,所以才被诸葛亮搞了出去。

说完李严,再来说魏延,魏延比李严处境更差,李严好歹也是一个派系的首领,托孤大臣,而魏延仅是一个孤将。本来在汉中活得很滋润,但诸葛亮搞定行政上的事情后,就开始专心北伐,跑到汉中来长期驻守。

诸葛亮入股早,在集团里声望高,自己给他做小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在整个北伐期间,魏延不受诸葛亮重视,这就让他比较憋屈了。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更多的是魏延自己的问题。

如果魏延时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此时就应该撑着诸葛亮主持北伐的机会,积极向荆州派靠拢,不能成为派系核心,起码也要赢得诸葛亮的好感,然后十几年下来,魏延不仅没有进入核心,而且因为性格原因,以及在军事上与诸葛亮的分歧导致的冲突,他已经完全被荆州派排挤在外了。

但魏延这个人比较骄傲,总觉得自己资历老,能力高,跟同事关系很差,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局观,所以诸葛亮从派系利益上,或者蜀汉利益上,都不会选择魏延这个人作为接班人。

但诸葛亮清楚,自己挂了之后,魏延时军中硕果仅存的刘备时的宿将,还是刘备一手提拔的,资历最老,以魏延的性格,肯定要在蜀汉权力交接的时候搞事情,所以诸葛亮在安排身后事的时候,做了防备。

首先,安排身后事的会议没有通知魏延参加,其次利用杨仪与魏延的矛盾来压制魏延,再次,安排魏延断后,大军回成都不通知魏延。

这种安排,实际上就是放弃魏延,让他自身自灭,他可以选择投降曹魏,也可以选择断后,同时也可以选择反蜀,但除了第一种,结果都不怎么好。

魏延深感命运之不公,自己明明这么有本事,怎么就不能成为蜀汉掌权人,于是他跟杨仪斗,互相指责对方谋反,抢时间回成都,甚至还大打出手。结局么,大家也看到了,魏延兵败身死。如果他选择默默断后,后续还能继续呆在蜀汉内部,可惜他太想掌权,所以最后误了卿卿性命。

虽然诸葛亮给魏延的选择很不厚道,但却有没有逼着他去死,一切的结局,都应证了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坍塌的历史观


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正史中,魏延是蜀汉后期著名将领,深得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每次北伐曹魏,都会带上魏延,令他为先锋。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姑且是从演义的角度,来给大家回答这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一定在死后除掉蜀汉后期第一大将魏延?生前不行吗?

第一,早在魏延投靠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就想杀死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县)人。他原本在长沙太守韩玄麾下效力,却受到了冷落,得不到重用,所以魏延一直怀恨在心。

关羽攻打长沙时,曾和黄忠有过一番较量。黄忠马失前足,关羽却没有乘机杀死他。之后,黄忠为了报关羽不杀之恩,也没有用箭射死他。

韩玄就怀疑黄忠投敌,令刀斧手将他推下城门斩杀。在这紧要关头,魏延出来了,他一刀砍死了韩玄,救下了黄忠。然后,魏延大开城门,投降了关羽。关羽则将魏延引荐给了刘备,诸葛亮喝令刀斧手将魏延推下斩首。刘备不解,问诸葛亮为什么。诸葛亮答道:“魏延是有罪之人,他为了厚禄杀害了他的主公,是为不忠。并且我观察了一下,魏延脑后有反骨,他将来必定会造反。”最后还是在刘备的求情下,诸葛亮才暂时放过魏延一马。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由此可见,诸葛亮早就想杀魏延了。只不过在紧要关头,刘备说了一番大道理,诸葛亮才没有下手。

第二,诸葛亮在军中威望甚高,他知道自己活着的时候,魏延绝不敢犯上作乱。

蜀汉到了后期,厉害的将领已经不多了,赵云虽然厉害,但是也已经年老体弱,想必将不久离开人世。张苞和关兴,虽然有大将风度,无奈张苞年纪轻轻就死了,诸葛亮为此痛哭流涕,不能自已。我认为诸葛亮是想好好培养张苞的,让他接手自己的事业,可是天公不作美,张苞不是战死沙场,却是跌下悬崖而死,死得实在太窝囊了。关兴也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死了。

魏延自然就成了蜀汉第一武将,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诸葛亮对他是既欣赏又忌惮,不过诸葛亮还是很有信心的,他在世时牢牢地掌控着军权。魏延表面上虽然嚣张狂妄,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但是他对诸葛亮是非常害怕的。因此,诸葛亮死前万万不会杀死魏延,他还需要魏延去建功立业。

第三,诸葛亮害怕自己死后,魏延会投降曹魏,或者“架空”刘禅。

话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火烧上方谷,眼看司马懿大军就要被大火烧死。谁曾想到,天不灭司马氏,一场大雨将火扑灭。诸葛亮听闻后,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不久,诸葛亮大病一场,眼看就要一命呜呼。为了延续生命,诸葛亮在帐中施行禳星之法,已经熬过了第六天,眼看诸葛亮就要治疗好了。忽然,魏延向诸葛亮禀告敌军已至,踩灭了七星灯。姜维看到后,当即就要杀死魏延,却被诸葛亮阻止了,他认为这是天命,不可违背。

虽说如此,诸葛亮却没有忘记魏延的“贼性”,他很清楚,魏延脑后有“反骨”,会背蜀降魏,或者干脆“架空”刘禅,当起土皇帝。所以,诸葛亮临死前召来马岱,告诉他如何除掉魏延,并将军队给了魏延的死对手杨怡,让他依锦囊行事。

总结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他想除掉魏延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他在世时,非常需要魏延这样一个帮手,为他扫清北伐曹魏的障碍,才迟迟没有下手罢了。


江水趣谈


公元234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他在临终前,给长史杨仪留下了锦囊妙计。这个锦囊的用处就是除掉大将魏延。当然以上是演义中的记载,正史上并没有相关记载。那么,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在要在自己死后除掉魏延呢?

其一,诸葛亮一直看魏延不顺眼,认为他脑后有反骨,迟早会反叛。

早在关羽夺取长沙时,魏延斩杀顶头上司长沙太守韩玄,救黄忠投降。诸葛亮见到魏延的第一印象就是此人不可重用,要立刻推出去斩首。因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迟早是会反的。当时由于刘备求情,诸葛亮才暂时绕过魏延让他小心谨慎,如果有异心杀他个二罪归一。

其二,诸葛亮认为自己死后,蜀汉军中无人能制魏延。

魏延和当年的关羽一样,都是恃才傲物,桀骜不驯之人。如果诸葛亮还活着,他可以压制魏延,利用威望、官位压他一头。这时的魏延,是龙他得盘着,是虎他得卧着。所以,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虽然对魏延非常不满,也看他不顺眼,可是为了工作啊,他不得不使唤魏延。当时的魏延是三国后期蜀汉第一大将,就连姜维也没办法和其相比。

因此,诸葛亮对魏延是又爱又恨,怜惜他的勇武,又对他非常忌惮。如诸葛亮杀了陈式,留下魏延,就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在诸葛亮临终前,就感觉出魏延不老实了。因此,诸葛亮为了蜀汉大军的稳定,不得不壮士断腕,舍弃不稳定分子魏延。

其三,诸葛亮可能记恨魏延扑灭自己的七星灯,使自己魂归地府。

诸葛亮在将星不明,大限已到时,使用禳星之法,已经到了第六天晚上了,即将大功告成,可是被魏延搅局了。魏兵偷袭,魏延匆忙闯进营帐内报告,扑灭诸葛亮的续命灯。当时姜维拔剑,想要杀掉魏延,被诸葛亮拦住,自嘲到:这是天意,不怨魏延。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忽听得寨外吶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孔明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诸葛亮真实想法是什么样的,谁也不知。平心而论,一个人破坏了你的大事,尤其还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你会无动于衷,不想报复吗?所以,诸葛亮可能为了报复魏延,交给马岱秘密任务,让他在关键时刻杀了魏延,还交给杨仪锦囊妙计,就可能是要让他们除掉魏延。如果诸葛亮没有除掉魏延的小心思,他为何要将兵符交给魏延的死对头杨仪,而不是交给更加和气的姜维呢?


其三,诸葛亮认为除掉魏延,有助于蜀汉朝堂的稳定。

三国中后期,尤其是蜀汉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上将相继去世后,蜀汉能排得上号的大将,也仅魏延等寥寥数人。诸葛亮认为魏延可能日后专权,架空皇帝刘禅。而诸葛亮深受刘备白帝城托孤重托,感觉自己如果不把刘禅照顾好,自己就是失职,不是一个合格的托孤大臣。

因此,在刘禅派使臣问自己,丞相百年之后谁能继承丞相之职,诸葛亮推荐了蒋琬和费祎,再之后的事情,他也不知道了。这个推荐,在一定程度上把大将魏延排除在外了。诸葛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蜀汉朝堂的稳定。他认为魏延仅仅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大将,至于管理国家,魏延还不够资格的。

总结: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安排杨仪和马岱斩了魏延,大概是上述四个原因。至于正史上,诸葛亮是非常器重魏延的,是不会做出自毁长城的傻事的。


魁哥说三国


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秘密把马岱叫到身边传授对策。果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立马和杨仪翻脸了,蜀军一下子分为两派,一派跟魏延,一派跟杨仪。但是大部分人都跟随杨仪,但是马岱站在了魏延身边。魏延以为得到了马岱的支持,话不多说立马去讨伐杨仪,可是事情恰和他认为的相反。结果魏延命丧马岱之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杨仪明白了诸葛亮锦囊内的意思,面对魏延的挑衅,他喊了三声“谁敢杀我”,之后拱手而降。魏延则一脸嘲笑之意也大连喊三声:“谁敢杀我”,结果魏延还没喊完,站在他身边的马岱立马回答:“我敢杀你”,一眨眼,魏延就被马岱斩下马。这显然是马岱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而行,可是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偏偏安排马岱呢?

首先,诸葛亮了解马岱,马岱是跟着马超来的蜀国,虽然资历很浅,但是绝对是忠臣,马岱一定听他的话。其次,马岱的地位十分有分量,和姜维、魏延有得一比,而且和魏延没有纠纷,所以魏延不会提防马岱。最后,马岱的能力十分可靠,作为马超带来的人,手起刀落的功夫肯定到家,当时能够杀魏延的只有马岱。诸葛亮在身患重病之时,蜀国内部的政局就变得混乱,有明显的党派之争,甚至各自为政。在第五次北伐战争的时候,诸葛亮已经知道自己的寿命不长了,所以提前安排后事。原文说,秋天,诸葛亮因病困扰,就秘密叫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要他们在自己病逝之后当退军节度,让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从,主力军先走。从这看,那时候诸葛亮就看出魏延有可能生变,也做好了魏延不服从命令的打算。当时诸葛亮和一群人商议撇下魏延,魏延心里不舒服很正常,但是事实是魏延并没有很明显的反叛举动,这是闹情绪而已。但是诸葛亮病逝是大事,事态在节骨眼上变得紧急,想要获得更大势力的人都蠢蠢欲动,所以杨仪和魏延的摩擦在所难免。可是魏延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弃卒”。

诸葛亮生命走到了终点,杨仪就派费祎去试探魏延,魏延想要拉拢费祎,想要费祎也留下一起对付魏军,命人把诸葛亮的灵柩带回去就好了。可是魏延并不知道费祎和他并不同心,在费祎的假装同意之后,离开了魏延。摆脱了魏延的费祎和杨仪一起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带军撤退了,只留下了魏延一个人。魏延知道自己被愚弄了之后十分恼怒,于是立马带领部队先撤退,走在了杨仪等人的前面。他一边走还一遍烧桥烧路,还带兵要拦截杨仪和杨仪对峙。杨仪于他碰面后更斥责魏延,魏延的部下觉得理亏就散伙了。

魏延没有了部队只能带着儿子和少数人逃跑,杨仪派马岱去追杀,魏延就这样成了马岱的刀下亡魂。魏延死了,他的三族都被灭干净了。给魏延的罪名很简单,谋反两个字足以。但是魏延并没有谋反,他只是想要杨仪的兵权而已,然后继续北伐。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十分重用魏延,为了防止魏延不听话才出此下策,更何况当时还安排了姜维第二批队伍断后。所以并不是诸葛亮要害魏延。

魏延根本不是造反,在他心里一心只有北伐这件事。他曾多次向诸葛亮表达单独北伐的意向,只是诸葛亮一直都没给魏延一个明确的态度。所以诸葛亮才猜测魏延不肯撤退。魏延不肯撤退,也不愿意断后,只想单独北伐,这是事实。而诸葛亮交代其他人先撤退的意思是让魏延一个人去北伐,这是诸葛亮在给魏延机会。魏延和诸葛亮并没有什么矛盾,魏延是忠臣,为蜀国横刀立马尽职尽责,小说中的魏延是虚构的。但是也能看出魏延这个人的脾气就是倔强,杨仪等人不待见他,其实这是个人的小恩怨。从烧栈道来看,魏延都有点“孩子气”,仅此而已,只不过他和杨仪不和是真的,只不过被杨仪利用了而已。

历史上的魏延其实是一个脾气不好的大忠臣,他和杨仪不过是私下的个人纠纷,不牵扯政治因素,也怪诸葛亮不答应魏延独自北伐的事,魏延一直以来想要的都是北伐的军队,这是他的愿望而已。相比党派斗争,魏延的心思其实都在北伐上。



HA主要看气质


按照正史记载,诸葛亮并没想在身后干掉魏延,只是考虑到魏延可能不听命令(希望继续对魏作战),做了两项安排:

一是让杨仪统领撤军事宜(按理说,当时蜀军中魏延职务最高)。二是告诉杨仪、姜维,如果魏延不撤,你们就先走。

后来魏延、杨仪之间的窝里斗,并不是诸葛亮希望看到的。魏延想控制整个蜀军,杨仪也想除魏延而后快,所以才酿成了魏延被杀的悲剧。还好王平临阵大呼,蜀军不打蜀军,要谨遵丞相遗命,使魏延部队溃散,才没有酿成更大的流血事件。

虽然杀魏延,并不是诸葛亮的计划,但是对杨仪、魏延权力结构布置不当,导致蜀汉蒙受损失,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生前有些考虑欠妥。





一斗书生说历史


本人认为这是诸葛亮的一个败笔,将相不和,过于自大,容不得他人,这就是诸葛亮的性格。

什么叛将,反骨,我看既便是反,也是被逼反了的。

诸葛亮没死之前,处处提防,打压魏延,死了以后也不放过魏延。

杨仪,马岱不知有何德,何能,魏延竟死其手下,真是可惜!

这与魏延性格也有关系,太傲了,有点功高盖主(诸葛亮)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会真心听从阿斗的摆布?只不过沽名钓誉罢了。

无论如何,刘备对魏延有知遇之恩,说魏延谋权篡位,把阿斗刘禅踢下去,自己来当皇帝我相信,但要说魏延投魏反蜀我绝不相信,曹家会把皇帝宝座让给魏延来座?

他干吗要去反蜀,搞的身败名裂?脑子进水了?


鱼梁老翁a


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认为魏延天生反骨日后必反,所以设计将他除掉。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借口,原因有三。

一、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制得住魏延,魏延的性格有点像关羽,刚烈骄矜,单论军事是一把好手,但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则不够通润。一旦魏延掌权势必打乱朝局,依照魏延的行事风格和战略倾向,必然全盘否定自己这么多年的部署,改变总体战略,转而走上更加冒险的激进主义路线,进而让蜀汉面临更加凶险的局面。

二、诸葛亮要为自己的派系扫平最大的障碍。魏延在当时的蜀汉朝局可以说是位高权重,是军方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无论刘备也好刘禅也好,对魏延都是很信任很倚重的,刘备对魏延的信任和看重显而易见,任命他做汉中太守,而魏延也一直用实际表现来回报了刘备。刘禅对魏延的信任和倚重则稍显隐蔽,在杨仪污蔑魏延谋反的时候,刘禅并没有直接自己下判断,而是问计于群臣,他内心其实是不愿追究魏延并想给他一个回来的机会的,这个时候哪怕有一两个在朝中稍有份量的大臣帮魏延说两句话,他也就顺着给魏延一个台阶下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重臣几乎都是诸葛一系,刘禅需要有魏延这么一个强有力的臣子来制衡局势,甚至在适当的时机对政局进行洗牌重组。换言之,魏延一旦得势,诸葛系必然失势,尤其诸葛亮亲自挑选并培养的第二代接班人姜维就无法顺利接班。

三、诸葛亮出于对刘备的承诺和对刘禅的爱护,必须除掉魏延。对刘备的承诺很简单,这里不说了,说一说对刘禅的爱护。诸葛亮是看着刘禅长大的,这么多年辅佐刘禅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通过对刘禅的观察,使得他越发的喜爱这个晚辈,他经历过东汉末年那样的复杂混乱的局面,不想让刘禅成为第二个汉献帝,因为他清楚的知道魏延比董卓有才能的多,一旦刘禅收服不了他而当时朝中又没有人能像自己这样能镇的住魏延,那么刘禅就真的危险了。所以在临死前出于一种护犊子的心态,他也必须把魏延除掉,至于理由,编一个就是了,那么多朝臣都是自己的人且没几个跟魏延关系好的,只要有一个理由就可以了。

诸葛亮除掉魏延的功过得失一直是争论的热点,但在我看来功是大于过的。因为魏延的优势在于军事能力强,其他一般甚至较差,而没有魏延的时候,姜维的军事能力也不弱,而且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取消了丞相开府制,将文武分治,既避免了将文武分治,既避免了一人独揽大权,又使各职司权责分明,处理公务更加高效,这一点从诸葛亮死后蜀汉仍能平稳存续了几十年可以清楚的看到。


幻中诗


诸葛亮北伐,携带杨仪在军,本就无用其人之处,纯粹是用来恶心魏延的——两人平素争吵翻脸动刀子诸葛亮劝架平衡早知道两人不可能好好合作——临终突然安排杨仪统军让魏延为其断后,说不是有心要两人起冲突,三岁小儿都不会信。替偶像维护完美道德形象,到基本事实和疑点都视而不见,也算用心良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