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形成“習得性樂觀”

"小時候父親對我特別嚴厲,不讓照鏡子、不準留長髮、寒暑假必須出去打工......不僅如此,每次吃飯的時候還要指責我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弄得我經常邊哭邊吃。"這是中央著名主持人董卿說的話。

她的父親從小對董卿特別的嚴格,雖然董卿成為了一名著名的主持人,但是她只要回憶到自己的童年就會特別害怕和無助。

董卿所受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就是如今很多家長奉行的"挫折教育",奉行這種教育方式的家長認為從小給孩子人為的製造挫折能讓她提前獲得"免疫",當孩子面對社會挫折的時候就會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然而,這種"挫折教育"並不是正確的,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避免的心理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形成“習得性樂觀”

錯誤運用"挫折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 容易讓孩子形成"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1] )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家長的嚴格教育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懲罰,讓孩子的某種正確合理的行為進行消退,當他們再次想做的時候就不知道應該怎麼去做,而且腦海裡浮現自己會受懲罰的樣子。

正因為我們的忽視和輕視,孩子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心理疏導與恰當的教育,很可能陷入無法自拔的悲觀心理。

  • 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家長的這種錯誤的"挫折教育"會讓孩子心裡缺乏安全感,他們會覺得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被否認,即使能自我獨立但仍然會害怕某種屬於自己的東西會失去。

有些孩子甚至會缺乏信心感,他們會對外界的任何人樹立"敵意",用保護殼來將自己保護起來,避免接觸就避免遇到"挫折",這是他們認為父母教給他們的。孩子們從小接受這種"挫折教育"讓他們對這個世界所抱有的世界觀,價值觀變得扭曲,即使當孩子們長大後進行了觀念的改變,心中也會留下陰影。

美國心理學家: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形成“習得性樂觀”

  • 對父母感到害怕和不信任

受到父母錯誤的"挫折教育"的孩子會容易影響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係,孩子也不會相信父母,將自己的秘密埋藏心底不願意與父母交流,因為他們害怕父母,害怕父母對他們實施的"嚴格"教育,會讓他們產生一種躲避的心理,從而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容易叛逆或者變的缺乏生氣和創造力。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形成"習得性樂觀"

"挫折教育"其實是一種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的有效教育方式,但是因為家長們對其含義的扭曲,往往變成了"嚴格教育"。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真正的挫折教育是教給孩子如何面對挫折,提升孩子面對挫折的心理彈性。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一個和習得性無助相反的概念——習得性樂觀,教孩子更好地面對挫折。

他認為孩子們面對挫折變得更加專注、積極、自尊自信的樂觀狀態,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的,而這種"訓練"是需要家長建立在孩子"快樂"且"自然"的基礎上進行的。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把握"挫折教育"的內涵,掌握"挫折教育"正確的方式方法?下面幾種方法家長要收藏好!

美國心理學家: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形成“習得性樂觀”

"挫折教育"用得好,孩子才能有所受益

  • 家長不需要刻意製造"挫折"

家長要利用好"挫折教育"第一點就是要做到不給孩子增加額外的"挫折",比如像給孩子提一些不可能打到的期望和要求;對孩子的行為方面要求及其嚴格,只要稍微不正確就打罵孩子;對孩子的學習特別嚴格,如果沒有達到相應的分數就進行懲罰等等。

然而家長一定要注意這些行為都不是正真的"挫折教育"的方式,如果家長真的想奉行"挫折教育"首先就應該避免以上的行為出現,做到理解孩子為第一步!

  • 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及時給予情感支持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家長要試著去以積極的態度理解孩子,而不是說要孩子硬著頭皮去面對挫折。理解孩子在遭遇挫折時,必然會產生的失落、懷疑的情緒,我們需要去接受孩子的這些情緒,並且向孩子傳達,"即使失敗了,爸爸媽媽也一如既往地愛你

"。

當孩子遇到挫折,心裡感到無助的時候家長給予的溫暖可以充當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也是支持孩子積極應對的無形力量,讓孩子在自然而然中學會"挫折教育"的目的:勇於面對挫折。

美國心理學家: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形成“習得性樂觀”

  • 和孩子一起面對困難

當孩子走出了第一步,願意自己面對挫折的時候,家長要向孩子表明一種決心:"不管結果如何,爸爸媽媽都和你一起去面對!"

家長可以嘗試幫助孩子從"習得性無助"過渡到"什麼是習得性樂觀"(Learned Optimism),要明白,每一次的挫折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最好的成長的節點,讓孩子明白原來我們可以用更正向的思維方法,更積極的調節方式,一起去解決問題,戰勝挫折。

  • 教給孩子面對挫折的方法

"挫折教育"的核心內心就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應對挫折。塞利格曼指出,改善對一事的悲觀性看法,通常會有兩種策略:轉移注意力;反駁。

1)轉移注意法

轉移注意力是一種緩解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的負面情緒,能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緩和,從而讓孩子冷靜下來才能去正視挫折,但這種方法並不是長遠之計。反駁不合理的想法,在長遠來看,才能改變慣性的悲觀心理。

2)反駁法:"ABCDE模式"

塞利格曼提出的"ABCDE模式"是一種教會孩子們遇到挫折時應該如何應對的方法,即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分下面5步,幫孩子走出困境:

A:和孩子一起梳理不好的事情。像孩子在學校被其他小朋友們嘲笑自己,那麼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先梳理發生這件事情的原因,導致這件事發生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

B:確認孩子當時遇到這種事情腦子裡浮現的念頭是什麼。比如孩子被其他小朋友嘲笑的時候有沒有想打人的衝動呢?耐心詢問和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並保證家長不會對他的話做出任何懲罰。

美國心理學家: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形成“習得性樂觀”

C:分析這個想法所產生的後果。家長得知孩子在被人嘲笑的時候有打人的衝動,那麼可以和孩子一起場景再現,如果孩子真的打了其他的小夥伴,那麼後果會是什麼?和孩子一起分析,並通過正確的引導緩和孩子的情緒。

D:反駁孩子不正確的想法。像孩子說:"如果他們再嘲笑我我一定會揍他們",那麼家長應該及時反駁孩子的這種想法,並教會孩子正確的面對這件事情。家長的反駁皆在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讓孩子自己思考除了"打人"的方法還可以如何做?

成長性思維的核心,就是相信事情是可以通過努力改善的,這一概念由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

D:代表你成功進行反駁後所受到的激發。在孩子成功反駁了自己悲觀的想法後,他就不再相信它們,往往會激發出好的想法,這就需要父母的幫助和引導,如果想讓孩子的反駁使他自己更信服,就要教會孩子有理有據地跟自己"吵架"。

美國心理學家: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形成“習得性樂觀”

我是小A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