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的成功大撤退,不僅標誌著是英法聯軍在西歐大陸上全面潰敗的標誌,同時也是法西斯德國稱霸整個西歐的標誌。但就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的成功大撤退來看,也為日後英國以及盟軍西歐大陸奠定了基礎。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敦刻爾克大撤退示意圖

早先的英法兩國在德國發起閃擊戰進攻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甚至是在蘇德兩國瓜分了英法兩國的盟友波蘭之後,仍然採取著“綏靖政策”。可西歐的局勢並沒有英法兩國領導人想的那樣一帆風順,在蘇德兩國瓜分了波蘭之後,德國又繼續開闢了西線戰場。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法國在當時可謂是號稱“歐洲第一陸上軍事強國”,但在德軍部隊的閃擊之下,僅僅抵抗了四十多天就被德軍滅國。為了保存英國陸軍的有生力量,如何將駐留在法國的幾十萬的英國遠征軍安全地撤回國內,這就成了擺在新上任的英國首相丘吉爾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德軍主力40個師已步步逼近英吉利海峽沿岸的情況下,四十多萬人的英法聯軍如何在第一時間之內安全從西歐大陸撤退呢?

為此,作為首相的丘吉爾也制定了一項新的計劃,代號“發電機計劃”,而這項計劃的內容也正是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前的西歐局勢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波蘭作為英法兩國的盟友,就將國家的安全希望寄託於英法這兩個國家,但事實上再二戰爆發後真實的情況卻並非波蘭人所願。英國自工業革命之後,在歐洲原本是領頭老大的地位,但隨著一戰的爆發,這個領頭老大的地位逐漸被崛起的美國趁勢趕超上了。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英國又元氣大傷,加之隨後而來的經濟危機,英國國力已不比從前。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因此,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之下,英國這個國家想要自強,那麼必然希望蘇德兩個國家打起來,將禍水向東引,這也是為什麼在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英法兩國仍然靜觀其變,採取“綏靖政策”的原因之一。而法國在一戰之後的處境也就跟英國如出一轍,為了防止德軍入侵,法國人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財力、人力,在法國與德國的東北邊境構築起了堅固的堡壘防禦系統——“馬奇諾防線”。法國人把強大的堡壘防禦系統當成了天塹,既能防止德軍入侵,又何必引火上身,去管盟友波蘭的死活呢?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馬奇諾防線舊址

不過,波蘭作為英法兩國的盟友,唇亡齒寒,波蘭被滅國了,對英法兩國自然也米有好處。自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之時,英法兩國雖然也預見了自己的危險,但總認為英法兩國與德國之間的戰爭並不會很快打響,而英國首相和法國總統當下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穩定自己在國內的局勢,所以固然還是推行“綏靖政策”。雖然目睹了德國對盟友波蘭所做的一切,但還是繼續縱容德國的所作所為,避免與德國之間爆發軍事衝突。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馬奇諾防線示意圖

可礙於國際的抗議,英法兩國固然要對德國實施一定的還擊。為此,在1939年9月3日,英法相繼向德國宣戰,但這所謂的宣戰也僅僅是停留在紙面的宣戰狀態,雖然英法表面上是採取了對德國宣戰的態度,可事實上卻幾乎沒有在法德邊境朝德軍發射過一槍一彈,一場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靜坐戰”就此展開。

面對法西斯德國侵略野心的步步逼近,在袖手旁觀了幾個月之後的英法聯軍也被迫開始了反侵略抗戰,開始嚐到了戰爭的苦果,就像它們的盟友波蘭那樣。


敦刻爾克大撤退

徒有其表的“馬奇諾防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為防止德軍的長驅直入,從1928年開始法國人就在法德邊境修築了一條涵蓋了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堡壘防禦體系,也就是聞名世界的馬奇諾防線。該防線共計耗費50億法郎,綿延法國東北部邊境數百公里,1940年才基本建成,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德國的軍事侵犯,在當時不僅是法國人對馬奇洛防線給予厚望,就連英國人也盲目的認為德國會因為這條耗費巨資的防線而不敢貿然進攻法國。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但事實上,法國人和英國人都考慮錯了。

馬奇洛防線雖固若金湯,幾乎包攬了整個法德邊境,在這條堅固的防線上,法國擁有各式各樣的大炮、壕溝交錯,各類廚房、醫院、發電站應有盡有,可謂是當時歐洲最為龐大的軍事防禦工事。再加上整個防禦體系內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整個龐大的防禦體系工事耗時十餘年,耗費了法國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因此,法國人將國家的安全寄託於這條防線並非毫無道理。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不過,馬奇諾防線雖固若金湯,但德國真要行動起來,也不一定會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德軍必定會繞道而行。

繞過“馬奇諾防線”的德軍

法德邊境雖然被法國耗費巨資建立了馬奇諾防線所防護住了,但德國與比利時、盧森堡、荷蘭這三個小國之間可沒有堅固的馬奇諾防線橫貫其中,不過荷蘭和比利時在戰前也各自修築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荷蘭要塞”與“埃本·埃馬爾炮臺”,同法國的“馬奇諾防線”自北向南、相互銜接,連綿數百公里。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1940年5月初,德軍136個師、2580輛坦克和3824架飛機組成A、B、C三個集團軍群,在從北海到瑞士的800千米長的戰線上部署就緒,這個作戰計劃的代號為“黃色計劃”,而此計劃的制定者正是曼施坦因,也正是他大膽提出使用坦克部隊經過阿登地區對法國北部進行突擊,從而長驅直入法國本土。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黃色計劃”,A集團軍為主攻部隊,通過阿登山區繞過馬奇諾防線,直抵法國。B集團軍擔任輔攻,用閃擊戰的方式佔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阻止荷蘭軍隊與其盟軍會合,並突破比利時軍隊在艾伯特運河上建立的防線,為A集團軍得以順利入侵駛入法國北部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之側翼創造條件。而C集團軍則負責佯攻,從正面進攻法國馬奇諾防線,牽制馬奇諾防線區域的守軍。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在德軍的閃擊戰進攻之下,荷蘭、比利時相繼於5月14日、5月27日向德國投降,而這條連綿數百公里的防線上,也僅僅剩下了法國在殊死抵抗。

敦刻爾克大撤退

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小國相繼投降之後,西歐大陸上就剩下了法國還在殊死抗爭著。再看看此時的英國,雖然戰火沒有燒到英國國境,但英國政府的處境同樣也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一味推行“綏靖政策”的英國首相張伯倫讓英國民眾越來越反感,為此他們推舉了另一個作為領導國民走出困境的新首相,此人也正是敦刻爾克大撤退計劃的主要制定人——已經65歲高齡的英國新首相溫斯頓·丘吉爾。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丘吉爾上任之後,首選訪問了法國。在得知法國即將投降的消息之後,這令他驚訝不已,但他依然表示了將繼續抗擊德軍的戰鬥決心。為此,他必須將戰前安排在法國的英國遠征軍撤回國內,此時的英國高層已經形成了共識,既然法國已無心再繼續戰鬥的話,只留下英軍孤軍奮戰,還不如撤回國內,以保存實力。5月26日,丘吉爾下令制定並實施代號為“發電機”的撤退行動,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英軍使用30艘渡船,12艘掃雷艦每天從法國西海岸沿岸的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撤退一萬人。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但是在德軍海陸空三軍的打擊之下,如此龐大的撤退計劃能做到嗎?

  • “發電機”計劃

5月26日“發電機計劃”執行之時,原先指定的三個港口中的加萊、布倫均已被德軍佔領,而這四十多萬的英法聯軍僅僅只剩下敦刻爾克這一個港口可以利用。不過,敦刻爾克也並非一個安全的地方,其次敦刻爾克撤退的航線較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撤退的風險性。其次,敦刻爾克這個港口已經在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之下成了一片廢墟,再加上英國海軍的軍艦由於吃水深,無法靠近海灘,撤退速度極其緩慢,在敦刻爾克大撤退行動中的第一天,英國海軍僅僅撤出了7000多人。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5月28日,敦刻爾克地區由於惡劣的天氣,阻礙了德軍的空襲,將近1.7萬人得以撤離。在撤退開始之後,德軍又加強了地面進攻,並從空中和海上利用轟炸機和潛艇對英軍的運輸船隊實行攻擊。除此之外,英軍還在英吉利海峽沿岸徵用民船用來進行撤退任務,他們以各式各樣的小船充當擺渡、撤退的船隻,同時還將卡車沉入海中,作為海灘延伸至入海的登船棧橋。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5月29日撤出4.7萬人,5月30日撤出5萬多人,5月31日撤退人數達到了6.8萬人。與此同時,英國空軍為了掩護地面和海上運輸船隊的安全撤離,總計出動了2739架次戰鬥機進行空中掩護,有力抗擊了德軍的空襲。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6月1日撤出6萬多人,由於德軍空襲和步步逼近敦刻爾克海灘的炮火,自6月2日開始英法聯軍開始進行夜間撤退,每天利用夜色的掩護將2.6萬人撤往英國。6月4日敦刻爾克被德軍攻陷,擔任後衛且來不及撤離的4萬法軍被德軍俘虜。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自5月26日至6月4日曆時九天,共計有338226人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為21.5萬人,法軍約為9萬人,比利時軍約為3.3萬人。在這場大撤退之中,撤離部隊將所有的重型裝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的僅僅是隨身攜帶的步槍和數白挺機槍而已。而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卻丟棄了大量的軍事裝備與軍需物資,但卻為日後盟軍反攻歐洲大陸,挫敗德國法西斯奠定了基礎。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在短短的幾天時間之中,英國不僅動用了運輸船隊來返於英吉利海峽之間輸送撤退的聯軍,同時還動用了沿岸的民用船隻,這些平民與軍人一樣,冒著德軍海空火力的猛烈轟擊之下,往返於敦刻爾克與英國之間,艱難地撤出了33.8萬人,為日後盟軍的反攻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創造了二戰史上的一個奇蹟。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在1940年6月4日向英國議會報告敦刻爾克撤退時所說:“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

事實也正亦如此,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僅是英國人創造的一個奇蹟,同時也為盟軍日後反攻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