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的成功大撤退,不仅标志着是英法联军在西欧大陆上全面溃败的标志,同时也是法西斯德国称霸整个西欧的标志。但就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的成功大撤退来看,也为日后英国以及盟军西欧大陆奠定了基础。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敦刻尔克大撤退示意图

早先的英法两国在德国发起闪击战进攻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甚至是在苏德两国瓜分了英法两国的盟友波兰之后,仍然采取着“绥靖政策”。可西欧的局势并没有英法两国领导人想的那样一帆风顺,在苏德两国瓜分了波兰之后,德国又继续开辟了西线战场。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法国在当时可谓是号称“欧洲第一陆上军事强国”,但在德军部队的闪击之下,仅仅抵抗了四十多天就被德军灭国。为了保存英国陆军的有生力量,如何将驻留在法国的几十万的英国远征军安全地撤回国内,这就成了摆在新上任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德军主力40个师已步步逼近英吉利海峡沿岸的情况下,四十多万人的英法联军如何在第一时间之内安全从西欧大陆撤退呢?

为此,作为首相的丘吉尔也制定了一项新的计划,代号“发电机计划”,而这项计划的内容也正是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的西欧局势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波兰作为英法两国的盟友,就将国家的安全希望寄托于英法这两个国家,但事实上再二战爆发后真实的情况却并非波兰人所愿。英国自工业革命之后,在欧洲原本是领头老大的地位,但随着一战的爆发,这个领头老大的地位逐渐被崛起的美国趁势赶超上了。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英国又元气大伤,加之随后而来的经济危机,英国国力已不比从前。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因此,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之下,英国这个国家想要自强,那么必然希望苏德两个国家打起来,将祸水向东引,这也是为什么在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英法两国仍然静观其变,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之一。而法国在一战之后的处境也就跟英国如出一辙,为了防止德军入侵,法国人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在法国与德国的东北边境构筑起了坚固的堡垒防御系统——“马奇诺防线”。法国人把强大的堡垒防御系统当成了天堑,既能防止德军入侵,又何必引火上身,去管盟友波兰的死活呢?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马奇诺防线旧址

不过,波兰作为英法两国的盟友,唇亡齿寒,波兰被灭国了,对英法两国自然也米有好处。自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之时,英法两国虽然也预见了自己的危险,但总认为英法两国与德国之间的战争并不会很快打响,而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统当下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稳定自己在国内的局势,所以固然还是推行“绥靖政策”。虽然目睹了德国对盟友波兰所做的一切,但还是继续纵容德国的所作所为,避免与德国之间爆发军事冲突。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马奇诺防线示意图

可碍于国际的抗议,英法两国固然要对德国实施一定的还击。为此,在1939年9月3日,英法相继向德国宣战,但这所谓的宣战也仅仅是停留在纸面的宣战状态,虽然英法表面上是采取了对德国宣战的态度,可事实上却几乎没有在法德边境朝德军发射过一枪一弹,一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静坐战”就此展开。

面对法西斯德国侵略野心的步步逼近,在袖手旁观了几个月之后的英法联军也被迫开始了反侵略抗战,开始尝到了战争的苦果,就像它们的盟友波兰那样。


敦刻尔克大撤退

徒有其表的“马奇诺防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为防止德军的长驱直入,从1928年开始法国人就在法德边境修筑了一条涵盖了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堡垒防御体系,也就是闻名世界的马奇诺防线。该防线共计耗费50亿法郎,绵延法国东北部边境数百公里,1940年才基本建成,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德国的军事侵犯,在当时不仅是法国人对马奇洛防线给予厚望,就连英国人也盲目的认为德国会因为这条耗费巨资的防线而不敢贸然进攻法国。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但事实上,法国人和英国人都考虑错了。

马奇洛防线虽固若金汤,几乎包揽了整个法德边境,在这条坚固的防线上,法国拥有各式各样的大炮、壕沟交错,各类厨房、医院、发电站应有尽有,可谓是当时欧洲最为庞大的军事防御工事。再加上整个防御体系内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整个庞大的防御体系工事耗时十余年,耗费了法国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法国人将国家的安全寄托于这条防线并非毫无道理。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不过,马奇诺防线虽固若金汤,但德国真要行动起来,也不一定会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德军必定会绕道而行。

绕过“马奇诺防线”的德军

法德边境虽然被法国耗费巨资建立了马奇诺防线所防护住了,但德国与比利时、卢森堡、荷兰这三个小国之间可没有坚固的马奇诺防线横贯其中,不过荷兰和比利时在战前也各自修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荷兰要塞”与“埃本·埃马尔炮台”,同法国的“马奇诺防线”自北向南、相互衔接,连绵数百公里。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1940年5月初,德军136个师、2580辆坦克和3824架飞机组成A、B、C三个集团军群,在从北海到瑞士的800千米长的战线上部署就绪,这个作战计划的代号为“黄色计划”,而此计划的制定者正是曼施坦因,也正是他大胆提出使用坦克部队经过阿登地区对法国北部进行突击,从而长驱直入法国本土。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黄色计划”,A集团军为主攻部队,通过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直抵法国。B集团军担任辅攻,用闪击战的方式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阻止荷兰军队与其盟军会合,并突破比利时军队在艾伯特运河上建立的防线,为A集团军得以顺利入侵驶入法国北部的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之侧翼创造条件。而C集团军则负责佯攻,从正面进攻法国马奇诺防线,牵制马奇诺防线区域的守军。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德军的闪击战进攻之下,荷兰、比利时相继于5月14日、5月27日向德国投降,而这条连绵数百公里的防线上,也仅仅剩下了法国在殊死抵抗。

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小国相继投降之后,西欧大陆上就剩下了法国还在殊死抗争着。再看看此时的英国,虽然战火没有烧到英国国境,但英国政府的处境同样也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味推行“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让英国民众越来越反感,为此他们推举了另一个作为领导国民走出困境的新首相,此人也正是敦刻尔克大撤退计划的主要制定人——已经65岁高龄的英国新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丘吉尔上任之后,首选访问了法国。在得知法国即将投降的消息之后,这令他惊讶不已,但他依然表示了将继续抗击德军的战斗决心。为此,他必须将战前安排在法国的英国远征军撤回国内,此时的英国高层已经形成了共识,既然法国已无心再继续战斗的话,只留下英军孤军奋战,还不如撤回国内,以保存实力。5月26日,丘吉尔下令制定并实施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英军使用30艘渡船,12艘扫雷舰每天从法国西海岸沿岸的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撤退一万人。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但是在德军海陆空三军的打击之下,如此庞大的撤退计划能做到吗?

  • “发电机”计划

5月26日“发电机计划”执行之时,原先指定的三个港口中的加莱、布伦均已被德军占领,而这四十多万的英法联军仅仅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一个港口可以利用。不过,敦刻尔克也并非一个安全的地方,其次敦刻尔克撤退的航线较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撤退的风险性。其次,敦刻尔克这个港口已经在德国空军的猛烈轰炸之下成了一片废墟,再加上英国海军的军舰由于吃水深,无法靠近海滩,撤退速度极其缓慢,在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中的第一天,英国海军仅仅撤出了7000多人。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5月28日,敦刻尔克地区由于恶劣的天气,阻碍了德军的空袭,将近1.7万人得以撤离。在撤退开始之后,德军又加强了地面进攻,并从空中和海上利用轰炸机和潜艇对英军的运输船队实行攻击。除此之外,英军还在英吉利海峡沿岸征用民船用来进行撤退任务,他们以各式各样的小船充当摆渡、撤退的船只,同时还将卡车沉入海中,作为海滩延伸至入海的登船栈桥。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5月29日撤出4.7万人,5月30日撤出5万多人,5月31日撤退人数达到了6.8万人。与此同时,英国空军为了掩护地面和海上运输船队的安全撤离,总计出动了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有力抗击了德军的空袭。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6月1日撤出6万多人,由于德军空袭和步步逼近敦刻尔克海滩的炮火,自6月2日开始英法联军开始进行夜间撤退,每天利用夜色的掩护将2.6万人撤往英国。6月4日敦刻尔克被德军攻陷,担任后卫且来不及撤离的4万法军被德军俘虏。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自5月26日至6月4日历时九天,共计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为21.5万人,法军约为9万人,比利时军约为3.3万人。在这场大撤退之中,撤离部队将所有的重型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的仅仅是随身携带的步枪和数白挺机枪而已。而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却丢弃了大量的军事装备与军需物资,但却为日后盟军反攻欧洲大陆,挫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之中,英国不仅动用了运输船队来返于英吉利海峡之间输送撤退的联军,同时还动用了沿岸的民用船只,这些平民与军人一样,冒着德军海空火力的猛烈轰击之下,往返于敦刻尔克与英国之间,艰难地撤出了33.8万人,为日后盟军的反攻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6月4日向英国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事实也正亦如此,敦刻尔克大撤退不仅是英国人创造的一个奇迹,同时也为盟军日后反攻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