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东方的“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中的英雄

堪称东方的“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中的英雄

78年前的宜昌,堪称东方“敦刻尔克”

1938年10月25日,武汉陷落。至此,中国难民向西、向四川的逃难,达到了最高峰。

再不跑,就只能留在沦陷区,靠日本人的恩赐而苟延残喘了。所以,除了跑不动的,想投降的,基本都跑了。

当时入川,只能走长江水路。而水路入川的咽喉要道,在湖北宜昌。

宜昌,因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所以古称夷陵。自古以来,宜昌扼守着著名的长江三峡,上接巴蜀,下控荆襄,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来自华北、华东、华中的难民,在宜昌的大量聚集,是因为他们要在这里换船。

由于三峡航道狭窄弯曲,滩多浪急,险象环生,甚至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所以1500吨以上的轮船当时不能溯江而上。

从长江下游来的船只,都不能直接进入三峡航道直达重庆,所有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换船,转乘能走三峡航道的大马力小船,才能继续溯江进川。

所以,由于水路运输的运力有限,宜昌小城顿时人满为患,到最后连起码的住地都没有了,很多难民只能露宿街头。

难民中,最特殊的,是从华北、华东等沦陷区辗转而来的8000余名难童。他们年龄幼小,却已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然而,他们是我中华民族的未来。现在的成年人,有责任将他们转送后方,让他们长大成人,让他们接过我们手中的枪,继续抵抗日本的侵略。

堪称东方的“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中的英雄

难民、物资从各个方向云集宜昌,一时之间,宜昌成了东方的“敦刻尔克”。

一言以概之,要在40天时间内,用22艘船加上征用渔民的木船,将十多万难民和十万多吨物资转运入川。

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上述的难民和物资,是平时民生公司一年的运量,怎么可能在40天内运走?

除非奇迹出现。

天不灭我中华,奇迹真的出现了。

堪称东方的“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中的英雄

创造奇迹的人,叫卢作孚

卢作孚,是民生轮船公司的老板,也是当年在宜昌创造奇迹的人。

1938年10月23日,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到达一片混乱的宜昌。他没法儿不来,毕竟现在能够用的22条船,全是他公司的。

但是,人们认为这位浓眉大眼、身材瘦削的总经理来也白来。你又不是神,你能用那么少的船,运走那么多的人员和物资?

事实证明,卢作孚虽然不是神,但还真就不是一般人,至少,他是能创造奇迹的人。

通宵的会议协商之后,第二天清晨卢作孚就宣布:我能!

卢作孚的办法是,分段运输。分三段:宜昌到三斗坪为第一段,三斗坪到万县为第二段,万县到重庆为第三段;只有重要而不易装卸的笨重设备才直接运往重庆,其它物资或在三斗坪或在万县卸下;码头24小时全天运转,船只白天的时间全部用来航行,夜间则用来装卸,将运输能力发挥到极限;清理设备、器材,配套装箱,按轻重缓急依次分配吨位。

堪称东方的“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中的英雄

对于难民,他将二等舱铺位一律改为座票,从而增加了一倍以上的客运量。同时降低收费,公教人员实行半费,战区难童免费,货物运费只收平时的十分之一。

征用民船2000余只,临时增加雇工3000余人,以保证运输需要。

一个严密、合理、紧凑,甚至是完美的方案。

宣布方案的当天,10月24日上午,第一艘满载着物资和人员的轮船启航开出宜昌港。而第一批上船的,正是几百名难童,他们由卢作孚亲自护送上船。

轮船启航之时,孩子们扒在栏杆上放声高歌,挥着小手儿向卢作孚告别。这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在向战乱之时保护他们的大人们表示感谢。

此情此景,令观者无不动容。

接下来的日子里,20艘轮船、2000多只木船,沿江的多个码头,就如精密仪表的各种零件一样,又如交响乐团的大小乐器一样,在卢作孚的指挥下,有条不紊、丝丝入扣地运转着。

到了1938年12月,喧闹的宜昌城突然完全安静了下来。卢作孚独自一人,在宜昌码头巡视了很久。他欣慰地看到:堆积如山的设备物资2/3已被拖走,人员也被撤运一空,宜昌大撤退奇迹般地胜利结束了。

卢作孚自己,后来是这样回忆这段日子的:

“每晨宜昌总得开出五只、六只、七只轮船,下午总得有几只轮船回来。当轮船要抵达码头的时候,舱口盖子早已揭开,舱门早已拉开,起重机的长臂早已举起,两岸的器材早已装在驳船上……两岸照耀着下货的灯光,船上照耀着装货的灯光,彻夜映在江上。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拖头往来的汽笛,不断的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牙齿不断的呼号,汇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显示了中国人民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

卢作孚就这样,拯救了十多万人的生命,还有十多万吨战略物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